“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的兒子朱云來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一個論壇上,罕見地炮轟體制改革,指中國看病難不是因為醫生不夠,而是體制錯了。”
也許是因為“炮轟醫改”話題,也許是因為是名人,這篇文章似乎很引論壇關注。
我讀后卻一頭霧水。
首先題目就怪異——“公立醫院鬧得跟人民公社一樣”。
“人民公社”怎么了?人民公社時代的醫改有兩條超邁古今:一條是毛澤東“的六二六”批示,把醫療工作的重點到農村去,第一次將歷史顛倒過來,明確醫療衛生為中國大多數人服務的方向;再一條是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那才是真正的“中國特色”——實行赤腳醫生制度,從而改變了廣大農民缺醫少藥的現狀。
毛澤東時代的醫改成是得到舉世公認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曾與時下的醫改對比,有過極高的評價。
為人民,為大多數,而不是為金錢;從中國實際出發,而不是拜倒洋人腳下。這才是真正的改革,具有偉大的歷史品格,它是今令人眼花撩倫的改革所不可相提并論的。
什么叫“鬧得跟人民公社一樣”!
也許作者本意在說平均主義,沒有激勵機制。
“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認為首先是醫生沒有激勵機制”
“我們現在的公立醫院跟人民公社一樣,你反正出一天工,我給你記個工分,大家得一樣,你說我能看多少? ”
這話不知從何說起。
也許是因為作者生活于“中產階級”圈子,對蕓蕓眾生的生存狀況太隔膜,不曾親身體會老百姓的看病難。
當下醫改的“激勵”還不夠么?
中國的醫院不是全部也是大部都實行醫生的收入與“效益”也即開出處方價值數額掛鉤。一個輕微感冒病人如果開二、三十塊錢藥打發了,醫生等于白看;如果讓他做個ct在開大處方花上一千塊,醫生就可以從院方和銷售商處獲得幾十甚至二三百元的“激勵”先富起來。這種市場化改革的激勵下,一個醫生接診一個病人,首先想的是怎么從他身上多“創效益”,而不是用最佳方案治好病。有良心的醫生自揭內幕在醫院為千夫所指呆不下去的例子層出不窮。醫德扭曲良知喪失,市場化唯利是圖乃萬惡之源。它也是醫療過度、看不起病、醫療資源浪費的根本原因。這還不夠,難道還要用“深化激勵”來解決這“激勵”所造成的空前絕后的弊端嗎?
至于“打破平均主義鐵飯碗”,醫務人員之間,科室骨干醫生,年收入幾十上百萬,為一般醫護的幾倍、幾十倍,走穴出診與紅包收入還不算。
不知“跟人民公社一樣”從何說起?這話本身就帶公知偏見。
“人民公社”的南街不是活得好好的嗎?小崗國家花了那么多錢能扶起來嗎?
“市場化”,如同“民主憲政”一樣,是公知精英按照美國人的意志打造的迷信。俄羅斯、烏克蘭、伊拉克、利比亞的國民都嘗到了甜頭,目前正不同程度地在咀嚼、消化、品位、分享美國天使所賜給的成果。只有中國,還癡迷著,決心壯士斷腕,繼續瓦解國企,流轉土地。
中國醫療問題的病根在市場化。
市場化也將中國的教育拖入了死胡同,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的的教育事業,如今只剩下升學教育和產業教育了。
市場化就是私有化,就是殖民化,你別無選擇,是中國社會問題的總根子。
如果說“體制問題”,這才是真正的“體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