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記者 李涵雯】一輪以產業政策“側推”的改革,在中央的力推下悄然前行。
10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意見》中,民營資本進入醫療健康領域的“玻璃門”要求明確打破。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等機構均被鼓勵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托管、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投資醫療服務行業。
“這項改革不僅涵蓋傳統醫改涉及的醫藥領域,還進一步拓寬到其上下游。在全產業鏈條上發力,以產業政策帶動改革,打破壟斷。”參與政策前期研究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國恩告訴《財經》。
《意見》明確指出,中央大力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此外,還要求推進外資進入國內醫療健康產業的步伐,進一步放寬中外合資、合作辦醫條件,并逐步擴大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設立獨資醫療機構試點。
“此次政策調整,健康服務業對民營資本的開放力度是非常大的。”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財經》,實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
2010年,國家曾出臺《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醫療機構投資掀起了一輪熱潮,然而在民營資本摩拳擦掌準備進入時,在產業政策、稅收、準入、人才瓶頸等方面,都相繼遭遇了“玻璃門”。
“由于各種原因,長期以來在醫療衛生系統內,公立醫院的壟斷格局改變還是很困難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國恩告訴《財經》,“這需要解決很多體制方面的問題。此次國務院出臺的文件,在有針對性地破除民營資本的壁壘,也就是俗稱的打破玻璃門。”
國務院今日公布的《意見》,明確要求各地清理取消之前的“不合理的規定”,加快落實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
而對于出資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非公經濟主體的上下游產業鏈項目,國務院此次明確優先按相關產業政策給予扶持。國家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專業性醫院管理集團;同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檢驗對所有醫療機構開放,推動醫療機構間檢查結果互認。
“發展健康服務業與深化醫改兩者宗旨一致、各有側重。”國家發改委上述負責人告訴《財經》。深化醫改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重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強調政府主導,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而此次發展健康服務業的政策出臺,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和水平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的目標是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非基本的健康服務由市場提供,一些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也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上述負責人指出。
【作者:《財經》記者 李涵雯 】(編輯:呂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