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與1994~1995年采樣相比 土壤重金屬污染分布面積顯著擴大 向東部人口密集區擴散
據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王立彬) 近日抽檢數據“鎘米再現”消息不脛而走,公眾嘩然。土生萬物,清除“鎘米”背后的土壤污染,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全面會診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繪制土壤重金屬“人類污染圖”。
記者近日從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我國正建立涵蓋81個化學指標(含78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基準網:以1∶20萬圖幅為基準網格單元,每一個網格都布設采樣點位,每個點位都采集一個深層土壤樣品和一個表層土壤樣品。深層樣品來自1米以下,基本代表未受人類污染的自然界地球化學背景;表層樣品來自地表25厘米以淺,是自然地質背景與人類活動污染的疊加。用表層含量減去深層含量,即得出重金屬元素“人類污染圖”。
作為國土資源大調查重要成果及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專項,全國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項目也已發現局部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如長江中下游某些區域普遍存在鎘、汞、鉛、砷等異常。城市及其周邊普遍存在汞鉛異常,部分城市明顯存在放射性異常。湖泊有害元素富集,土壤酸化嚴重。研究證實,鎘、汞等重金屬元素與人類污染存在密切關系。重金屬元素在土壤表層明顯富集并與人口密集區、工礦業區存在密切相關性。與1994~1995年采樣相比,土壤重金屬污染分布面積顯著擴大并向東部人口密集區擴散。
“鎘米危機”敲響土壤污染警鐘
我國1/5地受重金屬污染 鎘污染耕地涉及11個省25個地區
近段時間以來,湖南大米不時被檢出鎘超標,“魚米之鄉”光環被罩上一層陰影。
事實上,不僅是湖南,國內多個省份出產的稻米被查出鎘超標,土壤污染已成我國眾多地方的“公害”。“鎘米危機”的出現,再次敲響土壤污染警鐘。
據新華社(記者譚劍、周勉)
“魚米之鄉”面臨難以承受之重
劉湘驥是攸縣大同橋鎮大板米廠老板。自從今年3月廠里的大米被檢測出鎘超標以來,劉湘驥幾乎每晚都輾轉難眠。雙眼布滿血絲的他2個月內體重驟減了20多斤。“鎘是什么東西,我都不知道。”劉湘驥說,他的大米廠從收谷、脫殼、碾米、拋光到包裝所有程序都是物理性操作,不存在添加或產生鎘等重金屬污染的可能,污染只能來自于生產大米的農田。
像劉湘驥一樣深受“鎘米危機”之害的人不在少數。更多業內專家認為,這是一場遲早要來的危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專家童潛明認為,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已十分嚴峻。中國水稻研究所與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2010年發布的《我國稻米質量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稱,我國1/5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其中鎘污染的耕地涉及11個省25個地區。南方省份土壤中重金屬本來底值就偏高,加之多年來經濟結構偏重于重化工業,大量工業“三廢”排放加劇了土壤重金屬污染形成。
“掠奪式”開發加劇土壤污染
童潛明認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成因十分復雜,有工業造成的污染,也有農業投入品濫用造成的污染。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首先來自于工業“三廢”。對土地的“掠奪式”開發加劇了重金屬進入土壤的步伐。
湖南省權威部門統計顯示,由于不合理耕作、過度種植、農用化學品的大量投入,與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比較,目前湖南省耕地土壤pH值已由6.5下降到6.0,30年土壤酸化程度相當于自然狀態下300年的酸化程度。
湖南省一位農業專家說,土壤酸化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增加重金屬在土壤中的活性使其更容易被作物吸收,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重金屬污染的危害。
治理土壤污染 “危”中有“機”
“土壤污染的治理與恢復是一個長期過程。”湖南省一位土肥專家說,通過相關農藝手段如增加土壤有機質、施用含硅土壤調理劑、采用生物吸收法等能夠鈍化、減輕甚至修復大多數的超標土壤。他希望這次“鎘米危機”能夠引起國家和湖南省對耕地質量的足夠重視,設立專項資金對酸化土壤進行修復改良。
湖南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土壤修復業務的企業,公司董事長曹典軍認為,“完全不可逆的污染耕地畢竟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面積來說,我國的土壤污染還是能夠得到修復的。”曹典軍說,目前我國并不缺乏治理土壤污染的技術和人才,缺的是政策、資金的支持和社會進一步關注。
“在經歷了鎘米危機之后,治理土壤污染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已更加凸顯。”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謝立說,目前湖南省針對全省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環保、國土、農業等部門已在聯合開展抽樣調查。相信根治土壤污染并非遙遠的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