猖狂的食人魚咬人、美國白蛾滋擾北京奧運會、福壽螺引發廣州管圓線蟲病……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進程加快,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我國的步伐也在加快,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
為遏制林業有害生物傳播擴散的嚴峻態勢,國家林業局今年實施了“綠盾2012”全國林業植物檢疫執法檢查行動。記者跟蹤采訪四川省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總站開展的相關調查和執法活動,了解了當地外來生物入侵、治理和防控情況。
1.
有害外來物種入侵趨勢加劇
放任自流將付出巨大代價
談起外來物種,人們往往為之色變。實際上,許多外來物種有益無害。
原產于非洲的西瓜,原產于印度的小麥、黃瓜、姜,原產于南美洲的玉米、紅薯、土豆、花生、草莓、南瓜、辣椒、西紅柿等,在歷史上對于推動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比如,當我國人口從1億多激增到4億多時,玉米、紅薯、土豆等剛好相繼傳入,因而極大地緩解了口糧壓力。否則,我國難以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然而,如果放任外來物種自由進入,又是極其危險的。
“在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中,眾多物種經過成百上千年生存競爭,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約的緊密關系。”四川省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總站副站長楊佐忠說,當一個外來物種進入后,有可能難以適應新環境而自然消亡,也有可能很好地融入當地生態系統中,不會造成危害。但如果沒有抗衡者或制約者,則會打破原有生態系統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后果。
我國從南美洲引入的福壽螺,由于缺少天敵,居然成了“田中霸王”,對農業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去年6月,新津縣白鶴村剛栽下的秧苗全被福壽螺吃光,人們下農藥、人工捉、趕鴨子吃都無濟于事。
攀枝花市森防站站長滕文霞介紹,從2008年至今,攀枝花市相繼出現了紅火蟻、桉樹枝癭姬小蜂等多種新的林業有害生物,這是過去從未見過的。讓人驚奇的是,原產于緬甸熱帶低海拔地區的紫莖澤蘭,已經進化出不怕高、不怕冷的本領,居然來到了四川境內最高峰貢嘎山腳下。
從全國范圍來看,情況也極為嚴峻。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外來物種入侵呈加劇趨勢。侵入廣東的薇甘菊、侵入福建的大米草、侵入重慶的紫莖澤蘭等原產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有害物種,正加速向我國北部省份傳播。原來在我國沿海個別地區肆虐的松材線蟲,也在向西、向北擴散,目前已在15個省185個縣(市區)發生危害;黃山、廬山、張家界等著名風景區的松樹正面臨嚴重威脅,當地林業部門不得不投入數億元資金進行防治。
2.
需要全社會統防統控
切斷傳播渠道尤為重要
“目前,違反植物檢疫法律法規調運林木種子、苗木和木材及其制品,是人為造成林業有害生物傳播、擴散的主要原因。”四川省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總站站長王玉琳表示,大力加強預防工作,切斷外來物種的傳播渠道,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讓外來物種入侵并形成優勢再來治理,其代價極為高昂。
以松材線蟲病高發國家日本為例,其在治理皇宮前被感染的松樹時,一棵樹一年需打兩次藥,每打一次藥約花費2000元人民幣。治療一棵松樹的代價就這么高,何況幾億棵?
記者了解到,四川省森林病蟲防治檢疫部門不僅與水電、鋼鐵、通訊等使用木質電纜盤的大型企業結成聯防聯治關系,也加強了對花木種植園、木材交易市場和運輸車輛的全面檢查。
“即使這樣還是防不勝防,比如游客有意無意攜帶、私家轎車通過高速公路違禁轉移、境外入關物品不可能全面清查等,都會造成外來物種擴散。”王玉琳表示,這就需要提高公眾防范外來生物侵害意識,加強政府部門間的合作,形成全社會統防統控的局面。
對于主動引入的外來物種,也要經過多年試種、試養觀察。在成都市郊區的一處外來苗木引種基地,記者看到已從法國引種幾年的漂亮玫瑰,即將投放國內市場。森防專家杜維介紹,判斷一個外來物種是否有危害,以其對當地生態系統的“侵占性”大小作為重要參考指標。如果對其他物種基本無影響,就可以引入,這一試種、觀察過程通常需要5年,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相應延長。
一些出于善意的隨意放生,沒有經過科學、嚴格的鑒別過程,極易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例如,某些原先看似弱勢的外來物種也有可能進化成具有破壞性的優勢物種。今年廣西柳州市發生過食人魚咬人事件,這種食人魚的適宜繁殖水溫是26攝氏度,最低耐受水溫為16攝氏度,按理說它在冬天水溫低于10攝氏度的柳州水域難以存活。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被當地人放生的食人魚竟能形成小種群,還具有攻擊性。
3.
長期深入的調查研究必不可少
采取針對性措施才能奏效
多年來,對于一些已經大面積逸生的外來物種,我國采用了物理、化學、生物、機械等多種治理辦法,但都收效甚微。沿海省區當初引進大米草,是為了治理沿海灘涂,沒想到它瘋長成災,很快形成單種優勢群落,導致當地紅樹林難以生長并退化。人們采用噴灑除草劑、人工收割、引種其他草類等辦法,都無法將其消除。
楊佐忠表示,生物治理是較為理想的措施,即向特定區域人為引入有害生物天敵或抗病(蟲)性物種,重構新的、平衡的生態系統,但其難度極大。以澳大利亞滅兔為例,通過引入病毒使當地野兔染病,確實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好景不長,這些兔子不久就有了抵抗力。
如果承認這些外來物種的優勢地位,與其和平共處并加以利用,效果又如何呢?四川有農民發現,有毒的紫莖澤蘭在剛開始入侵時確實毒死了一些啃食它的山羊,如今當地一些牲畜對其毒性也逐漸具備了適應性,偶爾吃一些也不會被毒死。于是,有的地方嘗試將其資源化,也就是把它們變成飼料、肥料等有用資源。
然而,如果認為資源化可以解決所有難題,也會把問題簡單化。以水葫蘆為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西壯族自治區陸川縣農民就以水葫蘆為飼料,培育出肉質細膩、口感極佳的“陸川豬”。隨著其利用范圍的擴大,如今在某些地方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安徽省岳西縣,當地農民用水葫蘆喂養的“黑毛豬”就容易生病、拉肚子,只好用空心菜來代替。
近年來,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種類不斷增加,但針對性的治理技術研究工作嚴重滯后。于是,在生產性防治某種外來有害生物時,工作人員只能采用“大包圍”式傳統技術手段,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楊佐忠表示:“有效治理外來有害物種,需要進行長期、深入的調查研究,采取針對性舉措,做到‘因種制宜’、對癥下藥。”
外來物種與外來物種入侵(鏈接)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外來物種是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態系統和生境中建立的種群,當其改變和危害本地生物多樣性時,就是一個外來入侵物種,其造成的危害就是外來生物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主要有幾個方面危害:一個是造成農林產品、產值和品質的下降,增加了成本;二是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特別是侵占了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造成本地物種死亡和瀕危;三是對人畜健康和貿易造成影響。
據統計,目前我國至少發現188種入侵植物、81種入侵動物、19種入侵微生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我國發現了50種,對農業、林業、水利、畜牧業等造成嚴重危害。僅以林業有害生物入侵為例,“十一五”期間年均發生面積1.7億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生態服務價值損失達1100億元,其中危害最為嚴重的松材線蟲、美國白蛾等造成的林業年均損失高達110億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