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資本主義與環境

弗雷德•馬格多夫 · 2011-11-14 · 來源:國外理論動態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美刊《每月評論》2010年3月發表了美國學者弗雷德•馬格多夫和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題為《資本主義:每一位環保主義者都應該知道的》一文。該文認為資本主義與環境保護之間具有根本性矛盾,并指出,鑒于環境危機已經關乎人類存亡, 因此需要社會主義革命,而今天的社會主義不同于20世紀社會主義的地方在于,它不僅應更具有人民性,也應更具有生態性,必須同時也是一場生態革命,其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文章內容如下。
(武烜 劉仁勝 譯)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已達上千年之久。諸如濫砍濫伐、水土流失、土壤鹽化等問題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但是,目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有所不同的是:更多的人口占據了更多的土地;我們所掌握的技術較以前而言,其破壞性更大,破壞速度更快;同時,我們擁有一個永遠不知滿足的經濟制度。目前的環境問題既不是人類的無知愚昧或天生貪婪造成的,也不是因為個別公司企業的管理者缺乏道德和良知;相反,我們必須從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運行方式中尋找答案。對于那些關心地球命運的仁人志士而言,現在面對現實的時刻已經來臨:不僅面臨全球氣候變化的恐怖現實,而且還面臨社會制度變革的迫切需要。只有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找到一種人類與自然相互協調發展的方法,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地球和人類共同面臨的巨大環境問題。
    一、全球生態危機
    生態科學中最新最重要的概念——“地球環境安全界限”認為,地球系統中的九大關鍵界限或閾值對于維持過去兩千多年相對溫和的氣候與環境條件至關重要:(1)氣候變化;(2)海洋酸化;(3)同溫層臭氧消耗;(4)生物地球化學流動(氮循環與磷循環);(5)全球淡水利用;(6)土地使用變化;(7)生物多樣性受損;(8)大氣層懸浮微粒與(9)化學污染。其中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干擾的氮循環三大系統的合理性界限可能早已經被打破。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關注目前全球環境的迅速惡化。
    1.氣候變暖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等)增加所導致的全球變暖正在造成全球氣候的不穩定,這對世界上多數物種以及人類本身都會產生極其可怕的影響。北冰洋的冰雪在夏季融化。白色的冰雪被黑色的海洋所取代,這就降低了對陽光的反射,因此又增加了全球變暖。衛星顯示,2007年北極夏末海冰比20世紀70年代開始準確測量時相比減少了40%。由于全球變暖,格陵蘭島和南極的冰原終將消融,這就導致了海平面上升。即使海平面上升1-2米,也會給生活在地勢低洼國家中的無數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例如,孟加拉國、越南和許多其他島國。古氣候記錄顯示,海平面每百年上升幾米并非罕見,因此,就目前全球變暖趨勢來看,不得不承認海平面上升是有可能的。目前,4億多人口生活在海拔高度5米之內的區域,10多億人口生活在海拔高度25米之內的區域。
    地球上的冰川在迅速消融,如果溫室氣體還一如既往地持續排放的話,在本世紀內大部分冰川(或者說全部冰川)都將消失。研究顯示:隨著全球增溫,世界范圍內90%的冰川已經在明顯地消融。喜馬拉雅山冰川在旱季為許多亞洲國家中的數十億人口提供水源。它們的消融會引發洪水與嚴重的水荒。安第斯山冰川的融化引發了該地區的洪水災害。然而,隨著冰川消亡——在今天的玻利維亞和秘魯都已經顯而易見——所引發的最直接的問題,無論是現在還是從長期來看,就是水資源短缺。如果情形照此發展,在幾十年內地表大約有70%的土地將會面臨毀滅性旱災;而且這種毀滅性旱災在印度北部、非洲東北部和澳大利亞都已經顯而易見。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可以提高某些農作物的產量。但是,在未來的日子里,不穩定的氣候會傷害這些農作物,因為氣候不穩定會導致旱澇災害出現。在東南亞某些地區已經發現稻米產量降低,就是因為這些地區夜間溫度較高,導致植物夜間呼吸作用增強。這就意味著植物會更多地消耗掉在白天由光合作用而產生的物質。
    2.工業污染
    在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后果以及其“邪惡孿生子”海洋酸化(也是由碳排放造成的)給全球物種,包括人類,帶來迄今為止最大的威脅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其他嚴重的環境問題。這包括由工業污染物所造成的空氣污染與地表水污染。某些工業污染物(比如金屬汞)順著煙道排放到空氣中,然后會下落并污染土壤和水,而另外一些則會通過貯存設施滲透到地表水中。許多海魚和淡水魚都受到了水銀以及其他大量工業有機化學品的污染。海洋漂浮著許多大型垃圾“島”,這些垃圾“島”的面積每隔10年都會翻一番,而且據信現在有大致兩個得克薩斯州的面積。
    在美國,數百萬人口的飲用水受到了諸如阿特拉津這一類殺蟲劑的污染,同時也受到了硝酸鹽和其他工業化農業污染物的污染。作為陸上最大的物種多樣性地區的熱帶森林,正在被快速地毀滅。在東南亞,土地正在變成油棕的種植園——這種植物油可出口用作生產生物柴油的原料。在南美,雨林通常先是被轉變為粗放經營的牧場,而后則用來種植諸如大豆之類的出口農作物。據估計,這種濫砍濫伐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由于水土流失、過度放牧和缺乏有機質而造成的土壤退化嚴重地威脅著全球大面積的農業用地的產出率。
    人類正遭受著各種各樣化學品的污染。最近,有20名醫生和護士接受血液和尿液中有關62種化學品——其中大多化學品屬有機化學品,例如阻燃劑和增塑劑等——的檢查,結果發現,每位測試者體內至少含有24種單獨的化學品,其中兩名測試者被檢測出高達39種化學品。每位測試者體內都含有雙酚A(雙酚A,用來生產防碎塑料,工業上又叫聚碳酸酯。應用于飲水機水桶、嬰兒奶瓶、多數金屬食品包裝內襯——包括這些包裝中的食品贈品,廚房用具等)、鄰苯二甲酸鹽(常見于許多消費品之中,例如:發膠、化妝品、塑料制品、木質拋光劑)、多溴聯苯醚(用作電腦、家具、床墊和醫療器械中的阻燃劑)以及全氟碳化物(用于不粘鍋、地毯防護涂層和紙張涂層,等等)。
    盡管醫生和護士通常比普通大眾接觸更多數量的化學品,可是我們也都接觸這樣或那樣并不屬于我們身體的化學品,而且這都很有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副作用。在美國,有8.4萬種商用化學品,我們甚至無法知道其中20%的化學品(近2萬種)的成分及其潛在危害——這些化學品的成分被置于“商業機密”范疇之下,并得到合法隱匿。
    3.物種減少
    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過快,使物種沒有時間遷徙或者適應,因而導致依賴于這些物種的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同時也導致了更多物種的死亡。同時,由于全球變暖,海洋增加對碳性物質的吸收而引起的海洋酸化正在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的崩潰。最新的跡象表明:海洋酸化反過來也會降低海洋對碳性物質的吸收功效。這就意味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積累速度有可能加快,從而加速全球變暖。
    由于棲息地遭到破壞,物種正在加速消失。棲息地的破壞不僅是全球變暖的結果,而且與人類的直接影響有關。最近的調查估計,超過1.7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根據調查,超過1/5的已知哺乳動物,超過1/4的爬行動物,以及70%的植物都面臨危險。這項調查與2008年的調查數字相比,面臨滅絕的物種新增了2800種。該項數據調查者克雷格•希爾頓•泰勒評論道:“這些結果只是滄海之一粟。”他表示,還有很多待調查的物種也可能處于嚴重的威脅之中。由于物種消失,依賴于大量物種才能夠發揮功效的生態系統已經開始退化。退化后擁有少量物種的生態系統所造成的眾多惡果之一就是傳染病更加容易傳播。
    世界著名氣候學家、美國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主任詹姆士•漢森認為:“地球行星,天地萬物,這個文明誕生之世界,這個擁有我們所熟知的各種氣候類型和穩定的海岸線的地球,正處于迫近的危險之中……我們令人吃驚的結論是:如果繼續開采地球上的化石燃料,不僅威脅著無數的地球生物,同時也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并且時間表比我們料想的還短。”再者,這一問題并不只是限于化石燃料,而是延伸到整個的人類一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無可爭議的是,地球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及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統——遭到人類活動的持續而嚴重的破壞。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受生物圈的限制,地球不可能以所謂的西方“中產階級”生活標準養活近70億人口。以現今美國使用的人均生態承載力計算,地球只能養活14億人。目前,大約一半的地球人口(30多億)生活極度貧困,靠著每天不到2.5美元的生活費過活。如果事態照此繼續發展的話,這些窮人注定成為犧牲品。
    二、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
    資本主義是統治著幾乎整個世界的一種經濟制度。隨著世界經濟的擴張,人類對地球新陳代謝的破壞越來越嚴重,而且破壞的方式也多種多樣。資本主義在本質上就是追求經濟增長與財富積累,即便富裕國家也是如此。所以,世界經濟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只追求利潤增長的經濟制度便不可避免地超越了地球的承載能力。
    1.資本主義是一種必須持續擴張的制度
    資本主義的自身膨脹是沒有極限的。無增長的資本主義是一種矛盾修飾法:資本主義發展的腳步停滯就意味著資本主義制度陷入了危機。資本主義的原動力及其生存條件在于通過資本增益過程(儲蓄與投資)來完成利潤與財富的積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環境并不是作為一個人類必須與其他物種并存的天然疆域而存在,而是一個在經濟不斷膨脹的過程中有待開發的領域。
    從資本的內部邏輯看來,競爭推動了企業發展。正如資本主義制度一樣,企業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發展,要么滅亡。如果企業發展緩慢,甚至沒有發展,那么靠生產來提高利潤也是無濟于事的。像沃爾瑪這樣的大企業,參透了供貨商害怕失去客戶的心理,于是強迫供貨商降低價格。但是,這種做法還遠遠不能滿足他們追求更大利潤的貪婪欲望。于是,企業之間通過競爭廝殺來提高其市場份額與銷售總額。
    資本主義制度能夠繼續向前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金融投機的結果。甚至在基礎經濟緩慢增長的態勢下,債務增長對金融投機也起到了杠桿作用。可是,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了:泡沫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最終的崩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實體經濟”在無限膨脹,無視人類的需求、消費及環境承載量。
    資本主義經濟的零增長僅僅在理論上可以站住腳。只要存在著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資本家就會在他們的能力范圍之內竭盡全力地使利潤最大化。如果資本家將企業賺取的全部利潤都用于個人消費或作為工資與獎金發給工人,而后被消費掉,那么,資本家與工人在消費的過程中就買走了所產出的商品與服務,于是經濟就處于穩定狀態,即非增長水平(即馬克思所謂的“簡單再生產”)。然而,這種所謂的“資本主義非增長的理想狀態”阻礙了資本主義的原動力。只有將經濟與資本本身的社會關系進行分離,處于靜止狀態或穩定狀態的經濟才會成為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2.海外擴張投資的目的就是尋求原材料來源、廉價勞動力和開發新市場
    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其國內市場開始飽和,或接近飽和,于是,它們開始尋求新的海外市場來銷售產品。而且,這些公司及其所屬政府(政府代表了這些企業的利益)掌握并控制著關鍵的自然資源,如石油和各種礦物質。
    我們遇上了“陸上霸王”,因為個人資本和政府財政資金控制著世界上的大部分土地面積,用以為國內市場的食物生產和生物燃料生產提供原料。據估計,世界上約3000萬公頃的土地(大致相當于歐洲可耕土地面積的2/3)近來被富裕國家和跨國公司所霸占或即將被霸占。
    全球土地被霸占(即使是通過所謂的“合法”手段)可視為帝國主義歷史的一部分。歐洲數百年來的擴張與掠奪有詳細的史料記錄。目前以美國為首的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都遵循著同樣的歷史軌跡。很明顯,這與美國的企圖息息相關——控制世界上的石油與天然氣等主要自然資源。
    目前多國公司(亦稱跨國公司)走遍世界各地去尋找自然資源與機遇,開發貧窮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這就加強而不是削弱了帝國主義組織。其結果就導致了對于全球自然界更為貪婪的開發,加速了財富與權力的兩極分化。這樣的公司只關心它們自己的利益,而對其他事情則一概不顧。
    3.資本主義制度最終會面臨自然資源有限的現實
    自然資源的最終枯竭是不可逆轉的事實。商家與經理人在經營企業時一般只看重短期利益,大多只考慮未來的3年至5年,連考慮未來10年的都很少。由于企業未來的不可預見性(如商業周期的階段性、來自其他企業的競爭和企業發展的資金再投入等等),商家完全忽視了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即使他們意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但這也僅僅是加速了他們對已有自然資源的盡可能快的開發而已。
    不可再生礦藏還能被人類用多久?這取決于礦藏的數量和開發的速度。某些自然資源可能還能用上幾百年時間(如果開發資源的增長速度保持不變的話)。可是有些資源則不然,如石油與部分礦物質。如果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耗量來計算,已探明的石油儲備還可用50年。許多企業、政府及科研機構在它們的報告中都規劃了石油最高儲備用完的前景。可目前的問題并不是石油有可能很快被用完,而是多快被用完的問題。再比如,磷是制造化肥的重要元素,如果按照目前的技術和速度去開發的話,已經探明的磷礦儲備將在本世紀內枯竭。
    面對有限的自然資源,在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下,富裕國家用經濟作為杠桿,通過市場來分配商品,所以根本沒有合理的方法將它們按其優劣性進行排序,在不久的將來,對石油的開發將開始降低,石油價格將會上漲,這就對那些一直鼓吹世界資本主義的人造成了更大的壓力——這些鼓吹者正是那些世界核心國家中的“中產階級”。
    許多海洋魚類正在消失,幾乎到了滅絕的地步,這就足以證明可再生資源也有可能枯竭。捕魚人只考慮到眼前的短期利益,某些人捕魚的規模甚至達到了工廠規模。他們先捕魚,然后進行加工,最后將魚冷凍,其目的只是要將利益最大化。所以,最終魚類滅絕了。沒有人保護大家的共同利益。如果一種制度只滿足了個人利益與個人收益,那么政府也就無濟于事了。這就是所謂的大眾悲劇,也可以被稱作個人剝削集體的悲劇。
    三、資本主義的社會不公
    資本主義要求增長的必然規律、刺激人們的消費、海外擴張、濫用自然資源而不為子孫后代考慮、超越地球的承載能力等特征正是資本主義制度對環境產生危害的直接原因。在資本主義制度背后還隱含著種種社會矛盾和社會不公,這些社會矛盾和社會不公成為解決生態問題的根本障礙。
    1.資本主義是集經濟、政治、司法和社會于一身來進行財富積累的制度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服務于經濟;同時,人需要消費以確保經濟運行。個人貪欲(追求利潤)是資本主義體制的驅動力,而人類的需求則是作為副產品而得以滿足。資本主義制度下培養起來的個性特點通常被視為與生俱來的“人性”,這就抹殺了我們共同的人性和共同的需要。人類并非天生自私自利,而是迫于壓力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而變得自私起來。
    資本主義制度因其主動地、無止境地開發個人利益(或稱其為“占有式個人主義”)而在眾多的社會制度中鶴立雞群。然而,事實是:自從所謂的身體結構上而言的“現代人類”出現以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非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長期繁榮,同時還倡導“現代人類”的應有美德,比如,與他人分享、承擔責任等等。毋庸置疑的是:類似情況會再度出現。
    今天,大多數觀察者都親眼目睹了這樣一幕,即在商業利益、政治與法律之間存在著“亂倫”的關系。有一種“文化模式”在政治領導者的頭腦中悄然形成:凡是對資本主義企業有利的事物也一定會對國家有利。政治領導者們逐漸把自己視為“政治企業家”或企業家的搭檔,就連法律體制也為資本家與企業的利益給予許多優惠政策。
    既然商業集團可以對經濟、國家和媒體行使權力,那么要想實現商業集團所反對的根本性變革便極其困難。如此一來,要制定合理的、生態友好的能源政策、醫療制度、農業制度、食品制度、工業政策、貿易政策與教育制度等便變得幾近不可能了。
    2.資本主義制度的自然運行產生了財富和幸福的重大差距
    資本主義的成敗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世界大量人口所飽受的貧窮與苦難絕非偶然,并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無意間造成的副產品,也不是稍作修補就能消除的現象。巨大的財富積累是資本主義在國內與國外運作方式的直接后果,與此同時也對世界上的大量人口造成了災難,比如遍地饑荒、營養不良、健康問題、缺水、不衛生,等等。少數富裕的人把貧富懸殊看作是當然的事情。例如,高盛銀行顧問布萊恩•格里菲斯曾說過:“我們必須忍受不平等,因為忍受不平等是為所有人實現更大繁榮與機遇的方式。”即使許多人已經永遠地陷入了貧困的泥潭,但是,在他們看來,凡是對富人有利的事物恰好也對整個社會有利。
    2007年,在美國排名前1%的最富有的人控制著整個國家財富的33.8%,而占全國人口50%的社會底層僅擁有全國財富的2.5%。2007年,美國前400名最富有的人的凈資產加起來總共1.54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接近社會底層1.5億人加起來的總資產(該群體的凈資產總和為1.6萬億美元)。就全球范圍而言,目前,全球793名億萬富翁的財富總和超過3萬億美元,相當于約整個世界人口總收入的5%(2008年世界人口總收入為60.3萬億)。世界范圍內僅有900萬人被指定為“高凈資產人群”。目前,它們的財富加起來總共35萬億,相當于世界人口總收入的50%還要多。隨著財富更為集中,有錢人獲得了更多的政治權利,他們不惜以損害經濟地位低下人群的利益為代價,盡其所能地去積累更多的財富。社會上大多數生產力,例如工廠、機械、原材料和土地,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3.周期性經濟衰退對窮人造成永久傷害
    資本主義經濟衰退有其周期性,而經濟蕭條則不太頻繁。大多數人需要工作來掙錢購買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資本主義的運行方式,許多人工作不穩定,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經濟增長時,他們就有工作;經濟發展遲緩時或者出于某種原因不再需要他們的勞動時,他們就失業了。馬克思曾經把這個群體稱作“勞動后備軍”。在經濟要么猛增要么急劇下降且優先考慮利潤的經濟體制下,擁有這樣一批“勞動后備軍”不僅方便,而且對于該制度的順利運行也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資本家可以控制工資成本。在不受政府干預的情況下,該經濟體制導致了收入與財富的不平等,而且這種不平等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創造出了巨額財富的同時也制造出了巨大的貧困,這絕非巧合,因為財富與貧困體現了同一事物的兩面。
    窮人住不上好房子,也吃不飽肚子,因為他們沒有“有效”需求(即錢)——盡管他們有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沒有足夠的錢就沒有權利享受任何商品,無論是奢侈品(諸如鉆石手鏈或者豪宅),還是生活必需品(諸如健康的外部環境、可靠的食物供給與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能否享受到所有的商品,并不是欲望或需求決定的,而是金錢或存款決定的。因此,導致不平等并壓低工人工資的社會制度使許多人(在某些社會中是大多數人)無法享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或者無法享受到我們所謂的體面的生活。值得關注的是:在工會與政黨強大的那段日子里,與美國相比,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較為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例如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等。這樣的社會福利制度正是人民斗爭的結果。當時,人民要求政府提供生活基本需求,而這些需求正是市場所不能提供的。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從生態角度上講,盡管嚴重的經濟衰退會給許多人帶來重大災難,但這樣的經濟衰退是有益處的,因為低生產不會導致空氣、水與土地的嚴重污染。
    四、資本主義的生態改革
    有些人已經完全意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所導致的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同時這些人又認為資本主義制度能夠而且也應當進行改革。這些人認為,我們一定會變得富有,經濟會持續增長,消費量會無限提高;同時,我們一定能挽救地球!還有一些真正善良的人,他們關心地球的“健康”,也關心與社會公正相關的問題。然而,有一種“限制”他們是無法躲避的,那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評判資本主義和批判“市場失靈”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些人通常是以這樣的“解決方法”而收尾——這些方法旨在牢牢地控制著所謂“人道”而非營利性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不能掙脫資本主義制度的束縛。他們甚至都想不出有哪一種經濟制度具有不同目標,具有不同的決策過程,更不要說去創立這種經濟制度了。
    1.技術
    有些提議是關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這些提議只是普通無奇的見解,例如:加固舊房子,以便冬天時減少取暖燃料的使用。機器(包括家用電器和汽車)的功效在逐漸提高,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該領域還會取得更豐碩的成果,但是功效的提高通常會導致成本降低、利用率提高(通常汽車的尺寸也會變大),如此一來就會導致能源使用在事實上的增長。誤導之下就會迫使人們使用“綠色”農業燃料,而這對環境極其有害。這不僅以損害糧食為代價,使食物與汽車燃料形成直接競爭,而且實際上有時會降低整體的能源效率。
    2.核能
    關注氣候變化的科學家們認為,核能既是一種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也比使用煤炭更有優勢。然而,盡管核技術已經有所提高,人類目前已經擁有了第三代核電站,第四代核能也有可能實現(盡管還未成事實),但是核能的危險卻是巨大的——包括持續數萬年之久的放射性廢棄物,復雜系統的社會管理及其潛在的絕對風險程度。另外,建造核電站需要10年之久的時間,耗資巨大且經濟上并不合算。種種原因表明,盡管核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但要慎用,尤其是對后世子孫而言。如果繼續使用核能的話,那么無異于一種“浮士德式交易”。
    3.工程
    為了從大氣中消除二氧化碳,或者為了增加陽光反射回太空的反射率,人們提出了一系列龐大的工程計劃。這些計劃包括“固碳計劃”和“提高陽光反射率計劃”。比如,從發電廠“捕捉”二氧化碳,而后將其“注入”地球內部;或者用鐵作為海洋的肥料以刺激海藻生長,從而增加碳吸收;再比如,在海洋上部署巨大的白色島狀物或制造巨型人造衛星來反射陽光,以及在同溫層中撒布反射陽光的微粒。當然,沒有人知道這些計劃會導致什么樣的有害副作用。比如,海洋對碳的吸收量增大會加大其酸化程度,而把二氧化硫排入同溫層來阻擋陽光可能會降低光合作用。
    也有人建議使用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方法進行固碳,比如,增加植樹造林、采用生態土壤管理辦法來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土壤的有機質主要由碳組成)。這些方法大多都應嘗試(在很多方面,有機物都有助于提高土壤質量)。某些方法有助于降低大氣層中的碳含量。因此,植樹造林因為從大氣中吸收碳而有時被認為構成負排放。但是,在經濟擴張制度之下,技術含量較低的方法并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情況有變,今天種下的樹木日后就被砍伐了;作為土壤有機物而儲存的碳日后也會轉化為二氧化碳。
    4.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計劃
    資本主義制度中頗受歡迎的限制碳排放的經濟手段被稱為“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計劃。這包括在溫室氣體排放許可水平之上加了一個總量控制,然后給各個工業機構頒發(要么繳費,要么拍賣)排放“許可證”,限制它們對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凡是有較多排放許可量的企業,可以將自己過剩的排放許可量賣給其他需要額外排放的企業。諸如此類的計劃總是包含了“補償”,就像是歐洲中世紀天主教頒發的特赦令一樣,允許企業繼續污染,其前提是通過購買的方法而剝奪其他地方的排放權,比如,第三世界。
    從理論上講,“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應該能夠刺激技術革新以提高碳的使用效能。實際上,在諸如歐洲等實行“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計劃的地區并沒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交易的主要結果是導致企業與個人獲得了高額利潤,并產生了次級碳市場。至今沒有有效的“補償”效果核查,也沒有禁令阻止那些以后可能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變化條件。
    企業在互相競爭,目的是為了把自己標榜為“綠色”(環保)。只是因為古馳公司用紙量少,保護了熱帶雨林,人們便可以問心無愧地購買古馳服裝并穿在身上。《新聞周刊》聲稱,諸如戴爾、惠普、強生、英特爾和IBM等商業巨頭被評為2009年五大環保公司,只是因為這些企業不僅使用了“可再生”能源,而且還通報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執行了環境政策以及企業固有的品牌形象。無論你去哪里旅行,只要你購買了“碳補償”,你就會“無罪”——你所購買的“碳補償”與旅行期間個人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就相互抵消了。
    五、從資本主義到非資本主義
    事實上,所有改革中存在的共同問題是:這些改革措施都允許經濟沿著與目前相同的惡性循環軌道繼續向前發展。我們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只要收入與財富允許),耗盡自然資源,駕駛著“燃油車”越行越遠,享用著那些所謂的“環保”企業生產出來的新產品等等。我們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支持所謂的新“環保”技術(例如,用農作物制造燃料,事實上也并非環保!),“善于”將垃圾分類,以某種形式混合與再利用。我們的生活幾乎與以往無異——依然生活在利潤永遠增長的經濟體制中。
    歷史和現實均表明,現有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邏輯體系無法解決生態危機,對其提出的各種改革措施也無濟于事。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可持續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它追求永無休止的資本積累,導致必須擴大生產來追加利潤;(2)資本主義的農業體系與食品體系污染了環境,不注重食品的量與質;(3)資本主義肆無忌憚地破壞環境;(4)資本主義制度不僅繼續制造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分化以及國家內部的貧富分化,而且加深了這種分化;(5)資本主義制度尋找技術“障眼法”來遮掩其造成的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
    1.生態革命
    由資本主義過渡到一種生態經濟——我們認為也必須是一種社會主義經濟——并非像十月革命一樣可以在一朝一夕完成。相反,這種過渡要為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契約”和新的生產制度而奮斗。這種過渡首先要反對資本邏輯、盡力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罅隙中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社會新陳代謝。這種全新的社會新陳代謝思想源自平等主義、共同體以及與地球的可持續關系。創造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必須源自以資本為主導的制度內部,而不是成為其組成部分,正如資產階級本身就源自封建社會的“毛孔”一樣。最終,創新力量在增大,奠定了足以掀起一場新的革命運動的基礎,也奠定了構建起一種新的社會模式的基礎。
    全世界范圍內,在資本主義社會罅隙中的斗爭現在正在打響。這些斗爭數量太多、太復雜以致無法在此全面展開。今天,玻利維亞原住民由于不斷的革命斗爭而具備了新基礎,同樣他們也加強了對地球的責任道德意識。農民之路是一個全球的農民組織,目前正在推廣新的生態農業模式,巴西的無地農民運動(簡稱MST)也是這樣,古巴和委內瑞拉的情形同樣如此。最近,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強調:作為一個主要石油輸出國,委內瑞拉要消除“石油食利”模式。氣候正義運動要求從平等主義和反資本主義的角度提出解決氣候危機的辦法。本質上屬于反資本主義的激進做法正在各處涌現,生態村就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其他道德和形式為基礎的組織。巴西東南部的庫里提巴市等地在倡導新的城市環境。委內瑞拉也在倡導永久性農業革新、社區支持型農業、畜牧業及工業聯合體等。世界社會論壇也對這些做法表達了由衷的稱贊。正如美國首席環境學家詹姆斯•古斯塔夫•斯佩斯曾經提到:“全世界的社會變革運動(自稱為無法阻擋的反資本主義運動)史無前例地高漲,且愈演愈烈。”
    如果我們所知的地球和人類自身想要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反對資本主義并最終設法取代這種制度的狂潮就會日趨猛烈,理由就是我們別無選擇。因此,生態與社會主義就有必要結伴同行。事態日趨明顯:土地、食物、醫療、住房等各方面的配給應當以滿足人類需要為前提,而不是基于市場動力。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意味著要通過各級民主進程作出經濟決定。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包括:(1)我們如何為每一個人提供基本生活需要,比如水、衣食、住房、醫療和文化教育?(2)到底應該消費多少經濟產品?怎樣投資?(3)怎樣來引導投資?在此過程中,人們一定要找出更好的辦法來開展這些與自然積極互動的活動,以此來改善生態系統。我們需要新的民主形式,同時還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責任、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責任以及人與周圍世界之間的關系。當然,完成這一切需要有地方、地區、國際和國際的各級社會規劃——只有“民治、民有”而不是表面上的“民享”,這一切才會成功。
    2.生態經濟
    一種民主的、平等的、而且能夠對消費加以限制的經濟制度,毫無疑問意味著人民將生活在遠遠低于富裕國家“中產階級”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從來也沒有在這些社會中得到普及)的那種消費水平之下。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雖然在家用器械和超大奢華住宅方面顯得“比較貧窮”,但是,在文化方面卻更加富有,在與他人和自然交往方面更加富有,因為人們可以工作更短的時間以生產生活必需品。富裕資本主義國家中大量的工作不具有生產性質,因此可以被取消,這表明工作時間在一個組織更加合理的經濟中可以大幅度地縮短。有時在汽車保險杠貼紙上發現的口號——“簡單生活以便他人生活簡單”——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基本上沒有任何意義。但是,這個口號在社會(而不是私人)控制之下的社會中卻具有真實的意義——嘗試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
    也許委內瑞拉社區委員會——當地的人們決定他們社區中的社會投資的優先順序以及實現這些社會投資的資源——是在地方層面計劃人類需求的一種典范。這種方式可以滿足諸如學校、診所、道路、電力以及供水等重要需求。在一個真正轉型的社會中,社區委員會能夠與地區和多地區的努力相互作用。而且關于社會剩余產品的使用——在解決了人們的主要需求之后——必須建立在他們的決定基礎之上。
    這種新型的可持續性制度——無數斗爭的必然結果(從人類潛能的生存和實現的角度而言都是必然的)——的真正目的必須是要滿足所有人的物質和非物質需求,同時保護全球環境以及地方和地區的生態系統。環境并不是像我們當前的意識形態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外在”于人類經濟,它構成了所有生物基本的生命支持系統。要醫治經濟與環境之間的“新陳代謝斷裂”就意味著新的生活方式、加工方式、食物生產方式、運輸方式等等。這樣一個社會必須是可持續性的,而且可持續性要求真正的平等,這種平等根植于生產和消費的平等主義模式。
    具體而言,人們需要居住在工作場所附近,生活在符合生態設計原理的既節能又舒適的房子中,所居住的社區應該有諸如公園和社區中心等充足的場所以供公共參與,以便大家聚會和娛樂。更好的城市內和城市間的公共交通要求降低對汽車和卡車的使用。軌道交通比卡車在運輸貨物方面更加節能,并且較少引起傷亡事故,同時排放較低數量的溫室氣體。一輛火車可以運載280-500輛卡車所運送的貨物。據估計,一條軌道線運載的乘客可以與無數高速公路相當。工業生產應該遵循“從搖籃到搖籃”的生態設計原則,其中的產品和建筑需要設計成較低的能源輸入,要盡最大程度地依靠自然光和自然加熱或冷卻,要易于建設和重新利用,而且要保證生產過程只產生少量甚至不產生任何廢物。
    以生態原則為基礎、并依靠家庭農場主自己或者同時使用牲畜耕種、從而與生產他們糧食的土地重新統一的農業,已經被證明不僅與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同樣多產、甚至更多產,而且對地方生態較少具有負面影響。實際上,由點綴著原生植被的小型農場組成的馬賽克拼圖有利于瀕危物種保護。人們需要小城市,并居住在糧食生產區域的附近;工業應該分散化,而且擁有較小規模。
    結束語
    20世紀的革命主要興起于貧窮的不發達國家,而且被國外快速封鎖并持續威脅。這種革命后社會通常因為嚴重的官僚主義而消亡,因為只有少數掌握國家的人統治著這個社會的其他人。許多同樣的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生產等級關系被復制,工人仍然被無產階級化,而生產只為生產自身而擴張。
    蘇聯式社會的經驗表明,從資本主義過渡到非資本主義將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們需要構建全新的社會主義概念,完全不同于那些先前失敗的嘗試。今天我們必須為建設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而斗爭。其中,官僚主義被控制,而將生產和政治的權利真正賦予人民。正如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在我們的時代在不停地變化一樣,自由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也同樣如此。
    玻利維亞總統埃沃•莫拉萊斯在他評論有關從資本主義向提倡“生活得好”而不是“生活得更好”的制度轉變的講話中抓到了事物的本質。正如他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所述:“生活得更好就是去剝削人類,就是搶劫自然資源,就是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因此,在資本主義的承諾中,沒有團結和互助,沒有互惠。因此,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正在嘗試思考其他生活方式、而且是生活得好而不是更好的原因。生活得更好總是以某些他人為代價。生活得更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如果存在任何一點希望改善無數世界居民的條件——許多人生活在毫無希望的最惡劣的條件之中——同時保護這個星球作為可以居住之地,那么我就需要一種關注“人民怎么樣”而不是“我可以掙多少錢”的社會制度。這是必需的,不僅對人類,而且對所有與我們分享這個星球的其他物種,因為它們的福祉與我們緊密相連。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8.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9.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10.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9.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