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報2017年4月25日《塘約道路》系列訪談之一:
塘約道路 中國希望
——訪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
貴州民族報頭版
貴 州 民 族 報 頭 版 消 息
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接受本報獨家專訪:
塘約道路 中國希望
本報訊 日前,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接受本報特約記者劉學文的獨家專訪,就塘約道路的現實意義、如何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鞏固農村集體經濟、如何在全國推廣塘約道路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張全景欣然為塘約題詞:“塘約道路,希望之光”,對塘約取得的改革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詳見四版)
在剛結束的貴州省第十二屆黨代會上,“塘約經驗”正式寫入黨代會的報告中,明確指出“總結推廣塘約經驗,讓更多貧困戶參與,讓更多農民增收,讓更多村級集體經濟增長”,列為全省今后五年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陳敏爾書記在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期間參加畢節市代表團討論時,對各地推廣塘約經驗提出了明確要求:“真正明白核心要義、正確理解塘約經驗、念好‘改革經’”。為在全省推廣塘約經驗指明了方向。塘約道路是在加強基層黨建、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的情況下取得的。事業成敗的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在推廣塘約經驗過程中,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厚植黨的執政基礎,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戰斗能力,真正發揮好黨支部的作用。要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通過“村社一體”把企業和村級集體聯結起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面消滅“空殼村”。要把農民組織起來,堅持走規模經營、抱團發展之路,選優配強村支部書記,教育群眾講誠信,大力推進文明創建,全面掀起新時期農村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
本報自3月24日推出《塘約道路》系列訪談以來,對理論界、政界、文學界等有關權威人士進行專訪,在省內外引起較大反響,為總結推廣塘約經驗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推動作用,所有訪談文章將正式結集出版。
(本報記者 杜再江)
貴州民族報2017年4月25日《塘約道路》系列訪談
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
劉學文拜訪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
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題詞
訪談背景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只用了二至三年時間,就從一個窮山寨變成了小康村,從一盤散沙到眾志成城。塘約村成功的兩條重要經驗,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二是鞏固集體所有制,被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稱贊為“新時期的大寨”。3月21日,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到塘約調研,強調塘約經驗關鍵在于抓住了農村改革這個牛鼻子,根本在于有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
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只剩下三年多的時間,脫貧攻堅工作已經進入啃“硬骨頭”的最后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塘約道路》的實踐與探索,對全國深化農村改革有哪些學習借鑒意義?為此,我們對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進行了專題采訪。
塘 約 道 路 中 國 希 望
——對話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
黨支部在農村各項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更好的加強
劉學文:張部長,宏甲同志送您一本《塘約道路》,該書主要寫貴州省安順市塘約村黨支部書記左文學帶領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短短兩年多就改變貧窮面貌的真實故事。您是長期從事黨的組織工作的老領導,您認為在農村脫貧致富的工作過程中,農村黨支部書記能發揮什么樣的重要作用?
張全景:我已經認真看了王宏甲同志撰寫的《塘約道路》一書,也從一些報刊、電視上了解到貴州塘約的巨大變化。2014年,貧困村塘約被一場洪水洗劫后更加貧困,全體村民在村黨支部書記左文學的帶領下,把全村群眾重新組織起來,把塘約村各家分下去的責任田全部集中起來,走集體化道路。兩年多時間,塘約村不僅重建了自己的家園,更是從一個國家級的二類貧困村改變成為小康村,變化和成效都可喜可賀。塘約村鞏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加強黨支部在農村中的領導作用,這兩條經驗都十分寶貴,都值得肯定。
我贊同,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脫貧致富同樣最終取決于人的因素,塘約道路的成功實踐,再一次證明了這一真理。“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支部,支部看支書”,打好脫貧攻堅戰,我認為首先要把黨支部建設好,特別是要選一個好的帶頭人非常關鍵。上世紀80年代,我對貧困村做過比較系統的調查,寫了一篇報告,就叫《農村要致富,必先建設好支部》,寫過一篇文章《扶貧攻堅,支部當先》,農村要脫貧,必須選好帶頭人。華西村的吳仁寶、韓村河的田雄、劉莊的史來賀、河南西辛莊村的李連成、河北周家莊鄉的雷金河、塘約的左文學、南街村的王宏斌等就是典型代表。正因為有了強有力的班子和帶頭人,才使黨組織有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團結帶領群眾走上富裕路。要改變一些農村地區貧困落后、社會治安不好、封建迷信泛濫,甚至邪教、黑社會勢力作惡等狀況,尤其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選好配強一把手,不能降格以求。支部書記選好了,這些村就會很快發生明顯變化,這是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
劉學文:請您談談如何實現在脫貧致富工作中統一領導責任與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張全景:在中國廣大農村,一些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地位被弱化,是導致貧困落后以及各種亂象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黨支部是農村各項工作領導核心的理念必須強起來、硬起來。第一,這種核心地位是在長期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中自然形成的,并且被廣大群眾所擁護、所接受;第二,在《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明確規定黨支部要“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黨章、《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都作了同樣的規定,這就從法理上明確了黨支部的核心地位不容動搖和懷疑;第三,農村黨支部是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基層的組織者、領導者;第四,黨組織是由具有工人階級先進思想的優秀分子組成的先鋒隊,雖然他們人數少,但代表了最大多數人的利益,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是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黨支部又是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又要通過基層組織去落實。實踐表明,黨支部在農村各項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更好地加強。黨支部與村委會工作的大目標是一致的,黨支部要加強對村委會工作的領導,支持他們大膽工作。村民委員會要充分發揮作用,認真履行職責,為全村的發展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我很高興從《塘約道路》中看到一個村莊里的“中國力量”
劉學文:王宏甲在《塘約道路》中寫到:我們個人,需要一個精神煥發的人生,我們大家都需要一個精神煥發的國家。農民更需要一個精神煥發的村莊。扶貧先扶志,貧困地區的農民是否需要有一個艱苦創業、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
張全景:貧困面貌變,首先要精神狀態變。改變貧困農村面貌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扶持,離不開城市支援農村,工業支持農業,但是最根本的還是靠自己發展自己,把農民組織起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些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地方,有些領導班子的精神狀態也不好。有的干部“愁”字當頭,看山山窮,看水水惡,坐等受窮;或者“難”字擋道,認為“搞副業門路難找,辦企業資金難貸,種莊稼鹽堿黃沙難改”,無所作為;或者“怨”字滿腹,怨老天不幫忙,怨群眾不聽話,對脫貧致富失去信心。這樣一種精神狀態,怎么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呢?每一個脫貧致富的村莊,都有一部艱苦創業史。黨員有沒有強烈的事業心,有沒有艱苦創業的雄心壯志,有沒有向困難作斗爭的勇氣,這是能否治窮致富的關鍵。因此,在加強貧困農村黨的建設中,應把改變黨員干部的精神狀態放在首位,清除各種思想障礙,外在的扶持幫助,應建立在當地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基礎上。我很高興從《塘約道路》中看到一個村莊里的“中國力量”!
劉學文:如果農村仍然單家獨戶地耕地,個體農民在龐大而復雜的市場經濟面前,只能被拋棄。如果不能把零散地塊里勞作的農民組織起來,就無法發展現代農業,就永不可能改變貧困。在深化農村改革中,您認為如何激發出廣大群眾的“內生動力”?
張全景: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實踐者最聰明,被組織起來的人們會迸發出戰勝任何困難的偉大力量,要充分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的雙手建設自己的幸福家園。當地群眾中有人才、有點子、有智慧,他們是脫貧致富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依靠力量。黨支部要把發展經濟當作大事來抓,密切聯系群眾,發動群眾出主意、想辦法,帶領群眾大干、實干,爭取盡快改變面貌;要充分利用當地優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無山無水,借兵打仗;要廉潔勤政,關心群眾生活,特別是要把留守老人、兒童安排好。要教育引導群眾充分認識到,外在的扶持幫助只能作為脫貧致富的“發面引子”,根本上還要靠自身努力。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人越靠越懶,地越靠越薄,村越靠越窮”,靠國家救濟的,有幾個成為富裕村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不來,靠不來,全靠自己干出來”,塘約村就是干出來的,只要肯干,就會有變化。精神可以變物質,思想一變天地寬。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艱苦創業,注重運用市場規律,用好各種資源,努力改善生產條件,經過幾年的拼搏奮斗,就會有變化、有希望。只要有那樣一種精神、一股勁頭,不達目的不罷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塘約道路可以說是一條通向共同致富、同步小康的中國大道路,代表著中國農村改革的方向
劉學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基層黨支部建設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困難和問題。有人說,塘約經驗能復制嗎?去哪兒找那么優秀的村支部書記?因此,如何結合地方實際,搞好基層黨支部的培訓和黨員的培訓尤為重要。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張全景:毛主席說:“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句話放到今天來看,對我們的工作仍有指導意義。在我國,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繁榮;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在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建設堅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造就千千萬萬個好的帶頭人。實踐證明,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班長。有了好班長,就能帶出小康村,致富一方百姓。塘約經驗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鞏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至于經營方式要由群眾討論決定,二是加強黨支部在農村中的領導作用。這兩條合起來才是完整的塘約經驗。塘約道路能不能推廣,一個重要前提要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 培訓基層干部就成為第一任務。一是要把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班子建設好,特別是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要把政治上強、清正廉潔、公道正派、具有奉獻精神、有真本事、黨員和群眾真正擁護的人選到領導班子中來。大量事實證明,有了好班子,就能治好亂攤子。時間耽誤不起,事業耽誤不起,群眾耽誤不起。對沒有合適支部書記人選的村,要下決心加快培養培訓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的步伐,對于塘約這樣可以復制的好經驗,不要流于形式開會貫徹,要扎扎實實地培訓和培養“領頭羊”,要善于發現優秀村支部書記,要精心培養,及時使用,我們的事業才會后繼有人,才會大有希望。
二是要加強對鄉鎮和農村黨員、基層干部的培養教育。這是一項戰略性的任務,是根本大計,治本之策。海南省儋州市在石屋村辦了一所培訓農村干部的基地,收到良好效果。有的地方沒有認真去抓或者根本就沒有抓,怎么能搞好工作?市、縣黨校可舉辦輪訓班,分級負責,分別培訓鄉鎮干部、農村干部和黨員。三是要下大力量做好在優秀青年農民中培養發展黨員的工作,為農村發展準備數量充足的后備干部隊伍。當前,農村年輕黨員、婦女黨員偏少,仍然是一個突出問題,不培養年輕人,不抓發展黨員工作,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當然,發展黨員第一位是重視質量。
我很高興地看到,貴州畢節、安順已經有計劃地把對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學習塘約經驗列上了重要日程,并編印了《中國大道路——塘約道路基層干部培訓手冊》,這個做法很有新意,很有實用價值,值得向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塘約道路可以說是一條通向共同致富、同步小康的中國大道路,代表著中國農村改革的方向。我希望塘約道路能夠從貴州走向全國,到處開花結果。
劉學文:您認為各級黨組織如何推廣典型,用典型來推動工作?
張全景:我們的黨員干部在新形勢下怎樣當好帶頭人,怎樣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之路,塘約優秀村支書左文學的成功實踐,是一個很有時代意義的典型,他的事跡可以鼓勵廣大農村黨員干部為推動農村社會進步、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而努力奮斗。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我們的各級黨組織在工作中要注意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用典型來推動工作。典型不在多,而在精。關鍵是要選準,真正有典型意義。塘約村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經驗,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經驗,都很有現實意義。有了好典型,要大力宣傳,發揮引導作用。善于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的領導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領導的認識,而且有利于以點帶面,把整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引向深入,收到實效。我希望貴州認真總結塘約成功經驗,進一步探索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的新辦法、新經驗、新舉措,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礎是發展農村經濟
劉學文: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也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如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您有一些思考,能談談這個問題嗎?
張全景:我退下來以后一直關心農村建設。過去,毛主席說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現在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問題仍然是農民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我感到十分欣慰。古人說:“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拔于卒伍。”這是有道理的。一個干部有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對于正確決策非常重要。我們有的干部從來沒有在地方工作過,不了解中國的農村、農民,不懂得中國革命、建設的歷史和實際,憑拍腦瓜出主意,靠拍胸脯辦事情,有的對外國的東西生搬硬套,造成失敗或挫折,這樣的教訓已經不少。這也是干部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教訓。習近平同志曾在農村插隊7年,和農民一起艱苦奮斗、摸爬滾打,他是真正懂得農民、和農民心連心的;習近平同志是從最基層一步一步走上來的領導干部,當過村支部書記、縣委書記、市委書記、省委書記,有豐富的基層工作、實際工作和領導工作經驗,又有深厚的理論功底,真正懂得中國國情。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是提不出“城鄉發展一體化”這樣好的戰略思想的。可以說,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直至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從理論上說,我們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是建設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什么?就是要消滅剝削、消滅壓迫,實現共同富裕。其中包括消滅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與體力勞動的差別,如果消滅不了城鄉差別,怎么實現共產主義呢?我們必須從實現共產主義的高度來理解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戰略思想。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也還存在不少問題,真正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已經實現城鄉一體化。這些地方社會和諧、農民富裕、生產發展、村容整潔、村風文明,可以說他們已經基本消滅了城鄉差別,住在那里,甚至比在城市更舒適。這是社會主義的光榮,是我們黨建立新中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三農”工作中取得的最為驕人的成就。但是我們還要看到,還有相當多的農村,工作難度還是很大的,所以中央一直強調要扶貧開發,并專門設立了中央扶貧工作辦公室。
長期以來,中國革命和建設農民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雖然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有很大支援,但欠賬也很多,現在到了反哺的時候了。但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礎是發展農村經濟。生產力提高了、經濟發展了、文化提高了,才能逐步實現一體化。不發展農村經濟,生產力不提高、光靠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中國農村那么多,是反哺不過來的。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把農民組織起來的道路,也就是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的要發揮集體經濟的組織服務功能。光靠一家一戶的單打獨斗實現不了城鄉發展一體化,光靠土地流轉、引進大公司也難于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大家看看南街、劉莊、華西、周家莊等那些先進典型,不都是靠把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嗎?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城鄉發展一體化不等于片面城鎮化,不等于把農民從鄉村趕出來集中在一起搞城鎮,不等于一味地扒房子蓋樓。那叫一體化了嗎?那叫片面城鎮化。我看總書記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思想,也是針對那種片面城鎮化的錯誤傾向的。有些地方建的樓房沒有電梯、沒有水、沒有衛生間......因此說,不能搞片面城鎮化,不能把農民都趕到樓里邊去。要讓農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絕不能讓城鎮化成為對鄉村文化、風俗、道德傳統的大破壞。
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是上頭不能老是當諸葛亮,把群眾當成阿斗。要堅決反對強迫命令,堅持一切從農民中來,到農民中去,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既要做引導工作,也不能強制命令。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廣大農民的首創精神,使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沿著正確方向發展。二是不要搞一刀切。我們搞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氣呵成的。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我想不會是這樣的,要曲折漫長得多。現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根據經濟發展、人文素質等各方面的實際,全局把握、綜合調控、分類指導,能快的就快一點,條件不具備的可以慢一點。建設什么樣的房子、建在哪里,都要實行群眾路線。總之,切忌一刀切,大轟大嗡,蜂擁而上等等簡單粗暴的做法,搞形式主義的東西。
劉學文:張部長,記得2005年,您曾到過凱里、平塘、貴定等縣市調研,10多年過去,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項工作成效顯著。真誠希望您百忙中再次到貴州去看看,到安順塘約去指導工作。
張全景:我一直在關心關注著貴州的發展,對貴州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賀。今年有機會,我一定到貴州塘約去看看,親自感受一下塘約熱火朝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氣象,希望親自去學習塘約村在基層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走農村集體經濟道路的新經驗。我衷心希望塘約能戒驕戒躁,不斷豐富完善提升自己,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希望塘約百姓都能過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劉學文:非常感謝張部長百忙中接受我們的采訪。再次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謝意。
主持人: 劉學文 資深媒體人、策劃人,CCTV老故事頻道《榮耀中國》欄目出品人、總策劃,影響力英才(北京)國際文化發展中心秘書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