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力主推進農業規模經營的主張,一個認識前提是,只有規模農業才能產生規模效益。若從勞動生產率來講,規模農業因為更適宜于機械化大生產,而可能有更高的勞動主產率,但在中國仍然有近7億農村留守人口,其中近3億農村勞動力的情況下,衡量規模效益的關鍵指標不應是勞動生產率而應是土地產出率。我們調查的幾乎所有地區,規模經營的糧食單產都遠低于小農,原因是,小農生產是精耕細作,小農可以靈活地進行農業生產的田間管理,而規模農業卻很難做到靈活精細的農業生產管理。
反過來說就是,規模農業不僅土地產出率低,而且排斥勞動,在當前中國還有極大量的難以快速轉移進城的農業勞動力(以缺少城市就業競爭力的中老年人為主)的情況下,規模農業排斥勞動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必導致嚴重的社會效益的災難。
當然,這并非是說當前中國小農經營就沒有問題。當前小農生產最大的問題是生產環節的合作難以解決,尤其是灌溉、植保、機耕機收方面難以形成合作。對于缺少集體經營協作的單家獨戶農民尤其是中老年農民,小塊分散農田的生產難度大,體力消耗大,新技術難采用。如果改善農戶生產作業條件,小農將會有更大的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湖北省孝感市經管局曾報告一個典型案例如下:
農田設施的改善反而使土地流轉出現了倒退。陡崗鎮袁湖村3名村干部經過多年的努力,流轉面積最多的2010年達到800多畝,300多戶。近幾年,市區兩級新農村建設工作隊進駐后,協助各方爭取國家項目資金400多萬元,大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全村耕地實現了排灌自如、機耕機收、旱澇保收。條件改善了,很多老人都把田要回去了。近2年要回去的200多戶,500多畝,占他們2010年流轉面積的62.5%。老人們要田的理由有3條,一是條件改善了,種田不像過去那樣是重體力活,年紀大也搞得了;二是種田有成就感;三是可以鍛煉身體。盡管合同都沒有到期,3名村干部無可奈何,只有服從群眾的利益,原來購置的機械大多閑置起來了。
這個案例中,地方政府著重看到了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的困境,卻沒有看到,農村中老年農民有著極強的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與能力。只要為他們解決了進行農業生產所必需的基本條件,他們就是中國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而影響當前中國農業效率和基本生產條件的最關鍵原因恰是在給農民更大土地權利話語下形成的產權整合難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