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農業》
——集團式國有農場制是中國農業及城鎮化發展方向
馬格寧思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八日
(一)
眾所周知,解放軍有“第二炮兵”部隊,即戰略導彈核導彈軍種,它是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的脊梁,是中國大國地位和綜合國力的具體表現,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和保障。在此借鑒其概念,中國的農業也可分為“中國第一農業”、“中國第二農業”。具體如下:
所謂“中國第一農業”,是指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制度基礎的,一家一戶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農業生產制度和生產方式。或可稱為“小崗模式”(三十多年前,第一個簽字劃押分田分地的,是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有9億,占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目前成萬上億個農戶,從事著小農經濟的生產。不無夸張地說中國就農業而言處在"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之中,它不僅不能適應社會化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并且是與其背道而馳的。
所謂“中國第二農業”,是指中國的農墾農業。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有農場制度”作為制度基礎的,實行集團化、集約化、現代化大生產的農業生產制度和生產方式。或可稱為“新疆北大荒模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集團是中國農墾的代表)。這支農業戰線的“國家隊”,代表著我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和水平。全國農墾系統擁有1300余萬人口、2000多個國有農場、550萬公頃耕地、3700多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上市企業已達20多家、4300多億元資產。“農墾”已成為國家知名品牌。
(二)
然而,中國的農業,被提到的多是第一農業,即“小崗模式”,并將其命名為“三農”問題,即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但是,對于第二農業,即“新疆北大荒模式”,它好像似乎不是農業的范疇,以至于被排除在“三農”問題之外,成為被中國第一農業遺忘的農業。
研究中國農業制度和體制的文章不多,不僅如此,能夠為中國農業尋找到正確發展道路的更是鳳毛麟角。恰恰相反,那些試圖給中國農業指明道路的主流思維,其給出的答案卻是令人失望的。他們認為: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在“土地確權”后、再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將土地集中到“種糧大戶”、“私人農場主”、“私營農業資本家”等手中,農民在“流轉”了土地,拿到了出賣“土地使用權”的補償金之后,便離開利農村,然后,農民進入城鎮,以此實現中國的城鎮化,這種思路和做法是根本錯誤的,是本末倒置的,它們充其量也僅僅是一個補充,而絕非主導形式。
(三)
那么正確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呢? 本文作者在"《中國農業制度:改革方向、模式、路徑》——中國第一農業與第二農業及未來農業制度改革問題"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中國第二農業”的概念。也就是說,中國第二農業即中國農業的國有農場化,是我國農業發展方向和城鎮化載體。具體理由如下:
1、農業生產制度的革命。它從根本上解決了、沖破了,中國二千多年來,農業生產均是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進行的藩籬。它創新建立了:以土地公有制度為基礎的,以國有農場為載體的,公有的國有的農業生產制度。
2、農業生產方式的革命。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沖破了,中國二千多年來,農業生產均是一家一戶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傳統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的模式。它實現了:集團化、集約化、工業化、企業化、科技化、規模化、機械化、水利化、現代化、市場化的大農業的生產方式。
3、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它創立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發展壯大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它是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在土地公有企業國有制的前提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的,進行社會化商品生產的,集團化現代化的超大型國有農業企業。
4、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它在實現了第一產業,即農業現代化的同時;也實現了第二產業,即所屬工業的現代化;以及第三產業,即所屬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實現了農業勞動力向工業、服務業的合理和有序轉移。
5、集政治經濟社會組織于一身。它集一二三大產業,即集農業、工業、服務業于一身;集鄉村、小城鎮和城市于一身;集農民、工人和職工于一身;集經濟組織、行政組織、政治組織、社會組織于一身。將中國一盤散沙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的農民,集成在這個超大型農業集團中,農民將成為有組織、有紀律、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能的產業工人,將極大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
6、解決了中國的城鎮化問題。中國的城鎮化,決不能照搬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老路,即通過土地兼并,使農民的土地集中在少數農業資本家、私人農場主手里,農民背井離鄉進入城市的方式。中國的城鎮化,首先、土地不能私有化,不能落到少數農業資本家、私人農場主手里。其次、中國有9億農村人口,若都擁向大中城市,那是災難性的。因此,中國式的城鎮化,是大部分農村人口,屬地性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就地城鎮化,是通過國有農場來實現的城鎮化。“新疆北大荒模式”解決了城鎮化難題,兩大集團的城鎮化率都達到了55%,其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二五”期間將達到65%以上。
7、解決了就業醫療教育問題。“新疆北大荒模式”,解決了近千萬人口的就業問題;建立了三級醫療衛生體系;實現了十二年制教育,其中北大荒集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22%,屬國內先進水平。
8、解決了中國糧食副食問題。農業部辦公廳2013年農墾農業生產發展主要目標: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150萬噸以上,棉花總產量穩定在138萬噸以上,奶牛年末存欄140萬頭以上,牛奶總產量390萬噸以上,生豬年末存欄1190萬頭以上,當年出欄肉豬1900萬頭以上,豬肉產量152萬噸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以上。例如、2008年僅北大荒集團一家,年商品糧產量,就可保證京、津、滬三大直轄市、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及港澳居民一年的糧食供應。
9、為中國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土地公有制前提條件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通過個體農民的土地經營使用權,向國有農場的流動和集中,建立集團化、集約化、現代化、機械化、規模化、企業化、市場化、資本化、國際化大農業的國有農場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二千多年來,自給自足的、一家一戶的、傳統的自然經濟的農業生產方式。以適應國內外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市場、金融、貿易、環保、生態等需要,為中國農業尋求到了一條正確的生存和發展道路。
10、驗證了“中國模式”的理論命題。“中國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商品生產、市場經濟”,“中國第二農業”六十多年來的創立、生存、發展、壯大的社會實踐,恰恰是在集權制、集團化、集約化的,土地公有制的,農場及企業國有化的,糧食及各類產品商品化的,運行機制市場化的現代化大農業。它百分之百的驗證證明了“中國模式”的命題的正確性、科學性、實踐性、現實性、有效性。
(四)
在全面推廣集團化集約化國有農場制度之前,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北大荒集團,海南農墾集團等為制度模式和樣板,分類型的,可先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以省為建制單位組建集團式國有農場試點;在內蒙古建立集團式國有牧場試點;在內蒙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在云貴高原等建立國有農場、林場、茶場等試點;在東南沿海建立國有漁業企業試點;在兩廣、云南、海南等建立國有農林果茶場等試點。取得經驗后再向全國推廣鋪開。
中國第二農業,是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集團”,“海南農墾集團”三大集團為龍頭的,以全國30多個墾區、2000多個國有農場為基礎的全國農墾系統,是經歷60多年來的艱苦奮斗、勇于實踐、敢于創新、不斷發展而來的,無論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政治效益等各方面,其成就都是巨大的和卓有成效的,它并非是憑空想向,更非空穴來風的產物,而是經過實踐檢驗證明了的。所以說,中國農業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中國第二農業,即集團式國有農場制是中國農業發展方向和城鎮化載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