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湖南省學洛塔、學野雞坪決策的出臺
劉華清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70年5月21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省革委會”)作出《關于開展學洛塔、學野雞坪的決定》。決定說,龍山縣洛塔公社、邵東縣斫曹公社野雞坪大隊,是我省“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涌現出來的大寨式的突出典型,是我們全省學習的好榜樣。要求各行各業、各條戰線,一定要以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迅速掀起向洛塔、野雞坪學習的群眾運動。從此,一場學洛塔、學野雞坪的群眾運動在全省展開。
受毛澤東談話的鼓勵,省革委會決定“搞自己的大寨”
1964年毛澤東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之后,湖南積極響應,并于1968年冬至1969年初組織4萬多農村干部到大寨參觀學習,很快將運動推向高潮,受到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關注。
1969年6月28日,毛澤東在湖南視察時,特地談到了農業問題,他在接見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黎原、副主任華國鋒時說:黨的九大以后要抓革命,促生產,“湖廣熟,天下足”,中南各省要抓好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
得知湖南組織數萬人到大寨參觀的情況后,毛澤東說:“大寨好,好就好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不要去那么多人到大寨參觀,人去多了成災,你們自己搞自己的大寨嘛!”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省革委會開始培養自己的大寨。這一年,是湖南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一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長沙一帶、沅水流域連降暴雨。8月上旬到中旬,湘東、湘中、湘北又連降暴雨,造成較為嚴重的洪災。因此,自己“大寨”的遴選就自然而然地和抗災斗爭聯系起來。經過考察,省革委會確立了新田、安鄉兩個縣級“大寨”。
同年11月12日,毛澤東由汪東興陪同再次來到長沙,黎原、華國鋒向毛澤東匯報了這兩個湖南自己的“大寨”,他們說:
“一個是新田縣,這個解放前是個‘干死蛤蟆、餓死老鼠’的地方,解放后也長期是個吃飯靠統銷、生產靠貸款、建設靠投資、群眾有困難靠救濟的窮地方,自從毛主席發出學大寨號召以來,他們做大寨人,走大寨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設社會主義新新田。兩年多來,全縣開荒造田、造土10多萬畝,修建大小水庫、山塘1000多處,使70%的農田旱澇保收。去年連遭四次洪水襲擊,數萬畝禾苗被洪水淹沒,但該縣人民戰天斗地,奪得了抗災增產的巨大勝利。不但不要國家減免征購任務,還賣給國家超產糧340萬斤,集體儲備糧食380萬斤,摘掉了長期靠吃統銷糧的帽子。”
“一個是安鄉縣。今年的安鄉,是歷史上少有的多災之年。開春就遭受了3次持續29天的大冰凍,夏秋又遭到了歷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在這樣的年景里,他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大打抗災的人民戰爭,今年糧食獲得了大幅度的增產,總產量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全面超過了《綱要》。”
“最近,省革委會已在兩縣召開了現場會,并作出了‘學新田、學安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
聽完匯報,毛澤東對湖南樹立的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非常滿意,高興地說: “你們南有新田,北有安鄉,路子走對了,各地搞自己的‘大寨’。”
受毛澤東談話的鼓勵,省革委會決心培養更多自己的“大寨”。11月17日,黎原在省革委會第四次全體委員(擴大)會議上講話時強調:“要辦自己的‘大寨’,我們這次到新田、安鄉開會,到蔡家崗,現在在這么做。寧鄉今年是全省最大的災區,糧食征購任務不要求減少,還要增加,定量比去年還要超過一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我們就要宣傳這種精神。”
培養自己的“大寨”也是湖南領導干部的責任所在。在毛澤東家鄉工作的領導干部,既有一種光榮感,更有一種使命感。因為湖南的干部一直有一塊心病,那就是湖南的建設不如發達省份。1969年11月26日,華國鋒在省革委會第四次全體委員(擴大)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中這樣講道:“我們生活、工作、戰斗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家鄉。我們湖南人民最早受到毛澤東思想的哺育,有著緊跟毛主席干革命的光榮傳統;有偉大領袖毛主席和黨中央非常關心湖南的革命和建設;全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非常關心湖南的革命和建設,并給予了很大支援;我們湖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這樣優越的條件,我們本應在革命和建設方面作出優異的成績。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的革命形勢還不如兄弟省好,典型抓得不突出,總結經驗不夠;在建設方面,我們還比較落后。我們的條件很好很好,而貢獻卻很小很小。我們決不能安于現狀,停滯不前,要動員起來,團結起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力爭在短時間內改變全省落后面貌,跨入全國先進行列。”
通過樹立自己的“大寨”典型,推動湖南各項工作,改變落后面貌,是省革委會找到的一個重要法寶。就在華國鋒講話的當天,省革委會發出通知:全省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和四好單位五好個人代表大會將于1970年春召開,要求各地認真做好代表的評選工作。省革委會希望通過這個環節,發現和培養自己的“大寨”典型。
由于農村工作的重點在社隊,因此,省革委會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樹立公社和生產隊的典型。
經過層層篩選,洛塔、野雞坪進入省革委會的視野
為迎接全省第二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和首屆四好單位五好個人代表大會的召開,根據大會籌委會的安排,出席省代表大會的代表,應在講用的基礎上由地區或縣代表大會評選產生,每個地區要向省里推薦幾個最好的典型。并且列出時間表:1969年12月25日召開典型材料工作會議,了解各地典型線索;1970年1月15日前向省革委會寫出全區(市)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群眾運動和四好運動的綜合分析報告。
按照這個時間表,一場評選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和四好單位五好個人的活動迅速在全省展開。以此為契機,洛塔、野雞坪的事跡漸漸浮出水面。
洛塔公社是湘西自治州推薦的典型。
不過洛塔的發現還有些曲折。1969年3月,全省活學活用毛澤東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召開時,洛塔還鎖在深閨人未識。當年龍山縣上報的先進典型是咱果公社金線大隊。可是,在會議交流經驗、表彰先進階段,金線大隊既沒有受到表彰,也沒發經驗交流材料。這使龍山縣參會的代表感到很大的壓力。通過了解,原來是金線大隊的事跡不夠突出,缺乏過硬的東西而被篩選掉了。縣里帶隊的革委會副主任黃有為提出,以后我們在總結、推薦先進典型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習上的思想境界,更要注重艱苦奮斗、改天換地的過硬實績。這時,一些基層的同志反映,洛塔公社在這方面做得不錯,下次召開全縣現場會議時,可把洛塔也列入其中。
這樣,洛塔開始引起縣里的注意。根據大家的意見,1969年的現場會議采取流動形式,洛塔成為5個參觀點之一。通過實地參觀學習,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洛塔公社黨委帶領全社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努力改變自然面貌,改善生產條件,經驗豐富,能夠啟發教育人,是個突出典型,值得學習推廣。
于是,龍山縣革委會決定,由副主任申海明、黃有為帶隊,組成調查班子,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調查組成員不畏艱苦,走鄉串寨,到田間地頭調查情況,走訪、看望模范人物。調查組一行被富強、沙腳、五臺大隊開出的層層梯田,被公社黨委委員陳延敏帶領群眾下天坑、堵陰河的生動場面,被梭洛大隊社員彭美勝幾年如一日腰系繩索,掄鐵錘,拿鋼釬,劈山鑿石修渠道的業績所感動,決心盡最大努力,總結好經驗,寫好調查材料,把洛塔這個典型推介出去。縣革委會領導蓋紹春、申海明、黃有為等對這次調查極為重視,集中楊正午、吳兆麟、易啟茂等“秀才”組成寫作班子,撰寫經驗材料。湘西自治州革委對洛塔這個典型十分重視,州革委會主任、州軍分區政委陳軍親臨現場察看,州革委會副主任石邦智深入到大隊、生產隊召開座談會、講用會,同群眾一起總結經驗。
就這樣,關于洛塔公社的材料便一路來到了省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
野雞坪是邵陽地區推薦的典型。
邵東縣斫曹公社野雞坪大隊,是一個只有兩個生產隊、47戶、173人、62個男女勞動力的小大隊。原來是一個石山林立,田土極少,十年九旱的窮山窩。“農業學大寨”以來,大隊黨支部以大寨為榜樣,帶領群眾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經過6年的奮斗,鑿穿了1座石山,搬掉了3座石山,打平了5座石山,在千年石山上筑起了一條53米長、10米高的水壩,建成一座蓄水兩萬多立方米的大山塘,鑿成了一條370多米長的石干渠和一條43米長的石隧洞,在石頭山上新開墾48丘37畝良田。大隊糧食產量由原來每畝200多斤提高到現在的900多斤。
1969年12月10日,《湖南日報》發表《野雞坪人志氣高,千年石山換新貌》的通訊,首次報道了他們的事跡。
這樣,洛塔、野雞坪開始進入省革委會的視野。1970年1月28日,華國鋒在全省“準備打仗,組織全面躍進誓師大會”上的報告中,首次將洛塔、野雞坪列入湖南學大寨先進單位的行列。他說:當前,一個學新田、學安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正在深入發展,新田、安鄉、寧鄉和蔡家崗、鐵路彎、沙南、洛塔、野雞坪等許許多多先進單位的革命精神和先進事跡,正迅速在全省農村開花結果。
1970年1月31日,《湖南日報》發表了《地動山河鐵臂搖》的長篇通訊,報道了洛塔公社楠竹大隊改天換地的事跡。3月28日,《湖南日報》發表《大寨之路越走越寬廣——野雞坪大隊把千年石山變成良田的動人事跡》的長篇通訊。4月3日,湖南省第二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和首屆四好單位五好個人代表大會在長沙召開,洛塔、野雞坪均榜上有名。
同時,學洛塔、學野雞坪的運動已在典型所在地開展起來。在洛塔所在地,1970年5月6日,龍山縣革委會作出《關于學習洛塔公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隨即,湘西自治州革委會亦作出《關于大力開展學洛塔運動的決定》。在野雞坪所在地,邵陽地區革委會作出了《關于在全區開展向野雞坪大隊學習、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決定》。地、縣革委會把野雞坪大隊的先進事跡印發到全區所有的生產隊,還采用巡回講用和參觀學習等方式,使野雞坪的先進事跡家喻戶曉。
洛塔、野雞坪這兩顆學大寨運動的新星即將升起。
華國鋒被洛塔的所見所聞感動著,一個學習決定由此形成
在眾多材料中,華國鋒特別關注的是洛塔和野雞坪的材料,因為他們最符合“搞自己的大寨”的標準。大寨精神的實質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按照當時的標準,自然條件越艱苦,越有典型意義。因此,在眾多的典型中,華國鋒初步選定了自然條件最艱苦的洛塔和野雞坪。
為落實典型材料,華國鋒決定親自實地考察。最讓他掛念的是湘西的洛塔。
1970年5月16日,華國鋒在縣革委會常委、辦事組組長羅甲友等陪同下,由召市公社大興街下車,憑著一根拐棍,翻越又陡又險的刀背巖登上海拔1400多米的洛塔界,中午到達楠竹大隊的荊家寨天坑。在這里,他聽到了楠竹大隊人民戰天坑、引陰河水的故事。
天坑坑壁陡峭,上小下大,深不見底。大隊在修建天坑工程以前,曾3次要求縣里派技術員幫助勘探,第一次來了5個技術員,技術員在天坑周圍打了幾個圈,說沒辦法。第二次又請了兩個技術員,技術員搖搖頭說:“你們的愿望是好的,只怕無能為力。”第三次,經過再三請求,又來了5個技術員,經過測量,他們提出:一是要打通527米隧洞,二是要打通兩個20米深通氣豎井。這樣算來,得花資金3萬多元。這是不可行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大隊黨支部決定用“土”辦法、“窮”辦法上馬。在公社黨委委員陳延敏帶領下,大家砍竹子編成一條100多米長、茶杯粗的篾纜,先后8次下到80多米深的坑底詳細勘查,終于弄清了一條陰河穿過4個天坑的關系,很快制訂了引水灌田的規劃。接著,戰斗打響了,75立方米的條石,從七八里遠的陡峭路外,一塊一塊地抬到坑口;5萬斤河沙、兩噸水泥,從25華里遠的山坡下,一擔擔運到了坑口。隨后,這些材料又通過自制土絞車和軟梯,一次次送到坑底。經過18位勇士在坑底450天的連續戰斗,終于筑起了一座6米寬、8米長的下夾心拱壩,使坑底的陰河水冒出了地面。
聽著這個故事,華國鋒激動不已。盡管步行了近30華里山路,已經相當累了,但是吃過中飯后,得知清水塘引水工程就在附近3里路遠的地方時,堅持要公社黨委委員陳延敏帶他去看。來到清水塘,華國鋒詳細地詢問清水塘隧洞有多深,是不是一個大隊打的,打了多長時間等情況。陳延敏一一作了回答。在這里,華國鋒又聽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共產黨員、復員軍人彭樹南,多次負傷不下火線,一次拆雷管,肚皮被炸傷,鮮血直流,可他堅持不上醫院,咬著牙讓大隊衛生員從腹部把銅片夾出來,包扎一下,第二天又到了工地。在清水塘隧洞3年的戰斗中,他安排民兵輪流換班,可他自己始終沒有離開崗位。長期的隧洞生活,他變得又黑又瘦,體重減少了20多斤。
聽完陳延敏的匯報,華國鋒引用毛澤東的話贊嘆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當天晚上,華國鋒就在大隊部一間只有9平方米的小房間里住下。
5月17日上午,華國鋒在洛塔公社黨委書記彭官恕和州縣領導陳軍、石邦智、馬世駿、蓋紹春、江豐等陪同下,再次察看了清水塘引水工程。視察完后,華國鋒把彭官恕、陳延敏等拉到身邊,在清水塘隧洞口照相留念。
晚上,華國鋒又找彭官恕、陳延敏等了解情況,一直持續到深夜兩點。聽完匯報,華國鋒對隨行的州、縣、公社領導干部說:“聽了洛塔的匯報,你們好就好在學習毛主席著作認真,學得好,用得好。從1964年起,你們戰天斗地就搞得好。”還說:“你們公社領導班子思想革命化程度高,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好,公社黨委成員有一年參加勞動200多天的,這是不錯的,今后要保持下去。”
18日,華國鋒又聽取了大隊支部書記鄒序武、民兵營長彭樹南等住地干部群眾的匯報。鄒序武告訴華國鋒,在改天換地的戰斗中,大隊黨支部響亮地提出:“向上面伸手,不是革命派,向困難低頭,不是好黨員。”大隊學大寨的一切成績,都是自力更生取得的。
這天晚上,華國鋒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洛塔的所見所聞,無不讓他感動。于是,他把秘書叫來,讓他起草《關于開展學洛塔、學野雞坪的決定》。
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該報記者、湖南省革委會報道組和湖南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聯合采寫的長篇通訊《土家山寨換新裝——記龍山縣洛塔公社貧下中農學大寨的光輝事跡》。
5月21日,省革委會正式發出《關于開展學洛塔、學野雞坪的決定》。
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會,進一步讓兩個不為人知的地名響徹三湘大地
學洛塔、學野雞坪的決定發出后,為了增強典型的真切感,推動學習運動的深入開展,省革委會決定在兩地召開現場會。
5月29日至6月12日,省革委會在邵東縣野雞坪大隊和龍山縣洛塔公社召開了全省學洛塔、學野雞坪現場會議。省革委會常委、各地(市)、縣、省直屬國營農場革委會負責人,以及省直屬各條戰線負責人等共260多人參加了會議。參加會議的同志,高舉紅旗,手捧寶書,以飽滿的政治熱情、虛心的學習態度和戰斗化的革命作風,先后到野雞坪和洛塔參觀學習,大家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聽,一邊學,走一路,學一路。在野雞坪現場,有的說:我沒有去過大寨,在這里看到了湖南的大寨;有的說:我讀過多少遍《愚公移山》,在這里親眼看到了當代的“愚公”移山。大家都說:野雞坪人民能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造出大片良田,奪得了豐收;我們的條件比這里好得多,我們應該增產更多的糧食,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在洛塔現場,闖進天坑陰河找水源的公社黨委委員陳延敏,帶領群眾艱苦奮斗開隧洞的楠竹大隊支部書記鄒序武、民兵營長彭樹南,5年吃在隧洞、干在隧洞的“新愚公”彭美勝,一一向與會人員介紹了經驗。
正是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會,進一步讓洛塔、野雞坪這兩個不為人知的山區小地名響徹三湘大地。
歷史走過了40個春秋。今天看來,洛塔、野雞坪確實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典型,學習和推廣他們的經驗,對于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密切干群關系,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推動湖南各項工作的開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受當時政治氣候的影響,洛塔、野雞坪的經驗都被打上階級斗爭的時代烙印。野雞坪經驗被概括為“與天斗,與地斗,與階級敵人斗,與自己頭腦里的‘私’字斗,憑著一顆紅心兩只鐵手,斗出了一個社會主義的新天地”。洛塔把“念念不忘突出無產階級政治”、“時刻不忘階級斗爭”當作根本經驗。省革委會也把“各級領導班子必須帶頭抓階級斗爭”作為學洛塔、學野雞坪的核心內容。這就使得這場學習先進運動造成一些消極后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