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農村社會主義的帶頭人吳仁寶同志
驚聞吳仁寶老書記逝世,深表哀痛。華西是吳仁寶老書記帶領下堅持農村社會主義道路的一面旗幟,具有極強的典型性。華西的成功具有科學社會主義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是毛澤東農村社會主義道路偉大的實踐成果。新自由主義對華西和吳仁寶老書記的抹黑,絲毫掩蓋不了華西和老書記的光輝。為了表示對吳仁寶同志的深切懷念,特重發本人07年再去華西后的兩篇隨感。并祝愿華西村繼承老書記的遺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取得新的勝利。
也來說說華西村這個典型
1、不論是從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改革的角度,華西村都是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全景的縮影。為什么這樣說?是因為華西村改革和發展的軌跡,典型地代表了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三個客觀的、必然的歷史發展階段。這三個歷史發展階段是:
(1)組織起來,進行農業基本建設;
(2)實現農村工業化,帶動農業現代化;
(3)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農村城鎮化;
從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總體而言,而不是就每一個村莊個體而言,這是一個經典的三步曲,實際上也是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
2、為什么必須承認我國農村改革前有“左”的錯誤,這從吳仁寶的偷偷改革中就可以得到印證。華西村的農業基本建設是沒有偷懶的,學大寨也是認真的,是真抓實干的。但他們早就知道無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六十年代就偷偷搞工副業,抓收入,抓錢。這在當時是被看成不走正路的,是資本主義傾向,要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割的。這說明當時的政策確實很“左”,什么都政治化、意識形態化,沒有認識到農業基本建設已經完成的農村,發展多種經營和工副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是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下一個必經階段。說明當時對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的認識還很不夠。所以,吳仁寶當時的改革只能偷偷進行。說是改革,實際上就是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實際上,農村的老模范史來賀也是帶領劉莊這樣干的。七十年代,劉莊生產的拖拉機小喇叭就響遍全國了。
3、有意思的是歷史的辯證法是無情的。吳仁寶、史來賀們抵制“左”的錯誤的偷偷改革,卻恰恰成了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的前提條件,集體經濟有了二三產業支撐,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反倒絕了分田單干的路。相反,“左”的錯誤的進一步發展,嚴重壓抑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欲望,也堵住了農村產業革命和集體經濟發展的前進道路,這又成了集體經濟逐漸喪失活力,最后一窩蜂走上分田單干的原因。
4、要承認吳仁寶的改革比小崗村的改革要高明的多,并且走的也不是一條路。道理很簡單,一個符合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靠集體、靠組織起來的力量,完成工業化、城鎮化,走共同富裕的路,越走越寬廣。另一個是組織散了,失去了體制依托,成了一盤散沙,大大延誤了向現代化發展的時間,也增加了發展中的苦難。
5、華西比其他同類典型更有意義的特點在于,他不僅僅是自己發展了,而且帶動了周邊的農村,現在的大華西已經發展到20多個村。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現象。我認為大華西就是一個改革了的人民公社,是用現代企業制度改掉了人民公社已經過時的東西,繼承了人民公社合理的內核,解決了農村工業化不可能在每一個村實現的矛盾,解決了工業和農業割裂造成的矛盾,解決了先富帶后富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上看,當初簡單化地解散人民公社,而不是逐步進行改革,不能不說是一個全局性的敗筆。
從這個角度上看,華西這個典型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難怪胡錦濤總書記在肯定吳仁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做的貢獻時,連說兩個“謝謝你、謝謝你”。
2007-8-31
華西這個典型不是一個偶然發生的現象
有人說,華西村就是個個案,是個偶然的現象,沒有什么普遍意義。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華西這個典型至少可以折射出這樣幾個問題:
1、中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絕不是一個孤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產業革命的過程,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離開這個過程,就談不上什么農業的現代化。華西的歷史發展正是這一本質和規律的生動體現,華西如果不是及時地由農業擴展到二三產業,就根本沒有今天的現代化水平。
2、中國農村的這一現代化進程已經經過了兩個歷史發展階段,即以解決糧食問題為主要任務的農業經濟發展階段,是經過合作化組織起來的力量靠農民的勞動積累打基礎的階段;第二個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產業結構根本變革的階段,農村開始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致富問題,同時經過以工補農使農業最終現代化。華西的“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建廠,九十年代造城”是個非常具有時代特點的形象的概括。
3、有人說,華西是靠搞工業富起來的,全國農村都搞行嗎?我說肯定不行,因為那違背工業經濟社會發展分工協作的客觀規律。所以有人就得出華西這樣的典型不能“復制”的結論。為什么非要“復制”呢?“復制”太有點教條主義的嫌疑了。華西不能“復制”就沒有典型性嗎?恰恰相反,華西的實踐經驗卻正好回答了不能村村搞工業的問題。你看,20個村的大華西,是村村各自為戰搞工業嗎,不是嘛,是五個統一基礎上的資源優化配置分工協作嘛。20個村還抵不上過去一個公社的規模嗎?毛澤東希望的公社工業化,我看就是現在的大華西,只不過沒有了“公社”這個名稱罷了。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農村城鎮化,肯定華西這個點型,是不是也看到了只講城市化,把農民都轟到大中城市當雇傭勞動者解決不了“三農”問題呢?我不好妄斷。
4、華西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典型。她的成功可以使我們反思很多重大的社會和歷史問題。大寨代表了哪個艱苦奮斗的農業經濟時代,但后來不行了,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在自身的經濟發展上是沒有及時進入產業革命的階段;大邱莊也曾名噪一時,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在農村產業革命初期幾乎獨領風騷,但禹作敏人亡政息,經歷了很大的曲折;只有華西是完整的、連續的,并且是可持續的,幾乎濃縮了共和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全部真諦,也昭示了未來。她的內部的各種制度建設,包括財產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等等,為她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
5、我為我國能夠出現吳仁寶這樣的“共產黨的人精”感到自豪,還有為做十七大代表的黑龍江興十四村的書記付華廷、河南南街村的書記王宏斌和已經去世的劉河南劉莊村的老模范史來賀等一批這樣的農民領袖人物,他們對我國農村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把握,要比幾乎所有的學者、教授、專家和官員都深刻、都準確。只講農業的現代化,不講農村必然要經歷產業革命;只講種地適合家庭單干,不講現代工業化進程需要分工協作;就這樣一步一步把幾億農民拉到戶自為戰、村自為戰,幾近一盤散沙。難道華西的成功還不能說明什么嗎?
2007-9-1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