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我是一直曉得的,感覺名聲挺大,特富有。當然媒體也沒有說過為何富有,我也不是特別關注。只是偶爾一閃念中,會有想當華西人念頭。機緣巧合當得知,烏有組織華西村旅游,并且還有何平老師關于三農問題的講座時,我就欣然參加了。
一進入華西村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整潔的林蔭大道;兩邊是整齊劃一井然有序的別墅群。使我驚訝的倒不是繁花似錦的綠化,也不是別致的別墅。想必,使人不由得驚嘆的是其別墅的數量。如果,多一些門崗保安,那么一定會意為自己進入高檔住宅區,居住的人非富即貴。當然,農村固有的概念早拋到九霄云外了。
我們是居住在一幢塔式建筑物內的客房。這種塔式建筑物有八幢,每一幢的功能各不相同。塔式建筑群與周圍歐式別墅及那幢高達328米的最高樓顯得不是很協調,塔式大概來自道家文化的元素。在塔式建筑群的中央是幸福園,幸福園中擺放著各種文化元素的代表人物及建筑。我想,這些文化的原教旨主義者聚在一起一定會爭論不休的。當然,有一些會在求善的基礎上達成共識,互相尊重。當初,估計是設計者想盡可能的把各種文化元素放入幸福園中,從而體現出包容的意思。可如此,幸福園所表達的核心文化就失去了主體性,整個幸福園就顯得格局小了。
其實,我是理解吳仁寶老書記的無奈的。現實就在眼前,如果吳仁寶不當書記,土地承包了;鄉村企業私有化了,那么華西村的工業就不會反哺農業,農業還會良性循環嗎?華西村會共同富裕嗎?顯然,這個答案是無需探討的, 也是無需回答的,每個人都很清楚!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性是共富路線的群眾基礎,當共富文化沒有成為華西村的主導文化時,華西共富之路就更多依賴繼承者的個人品質與智慧。以后究竟如何,對于外人來說真是不曉得,天知道。
吳仁寶的講話特點是把深奧的道理化繁為簡,用農民式的語言表達出來,使每個人一聽就懂,并且在具體制度上得到落實,這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一聲嘆息,吳仁寶老書記施展才華的平臺太小了。看過《吳仁寶箴言》或聽過老書記講話的人就明白,他是一位堅定的毛主義者。吳仁寶老書記知行合一,切切實實的把蛋糕分給了每一位村民,華西村的村民真是有福之人。當今社會,每一個人對民主自由的追求,歸根結底共同富裕是最重要的指標!陳永貴、吳仁寶、王宏斌都是毛主席的好學生,只是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個人運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吳仁寶老書記側重于毛澤東思想的靈活性;王宏斌書記側重于毛澤東思想的斗爭性,他們的立場都是一致的,人民立場共富路線!
眾所周知華西村很富裕,可究竟有多富裕,想必大家也挺好奇的。大概這是個常見的要求,導游爽快的答應我們參觀一家農戶,當然二樓是臥房不屬于參觀范圍。當進入一家農戶參觀時,的確被眼前,別墅內部裝潢所震驚。如果不是在書房桌上看到小學生的學習資料及車庫四周柜子上堆放著充滿生活氣息的雜物,我真是不敢相信這是華西村普通農戶的家。我估摸著,在二三線城市這得是千萬級的,如果是北京、上海這類城市則得五千萬級的。大家在參觀的同時也圍著女主人嘮嗑家常。女主人抱怨著打掃衛生的辛苦,這當然理解,紅木色的地板;米黃的花崗巖地磚,四百五十平的使用面積,的確夠累人的。我打量著女主人,大概五六十歲,膚色很好,沒有同齡人那種滄桑皺紋。一句話,就是我們常說富貴相。看來,生活很輕松,心態也很平和。近期有人說,華西村的富裕不可復制。我認為,華西村這種近乎奢侈的富裕倒也是沒必要復制,但,華西村的集體所有制的共富之路是可以復制的。團結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在以人為善的能人眼里,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走在華西村的街道上,不由得想起在他鄉打工的農民兄弟。絕大多數,他們融入不了城市,也脫離了農村。只要看到特色春運就明白,那是他們在尋找自己的根。我曉得華西村、南街村是沒有村民出去打工的,至于其他農村情況,還是聽聽何平老師的泣血吶喊吧——《警惕農村城市化走向極端》。農村是中國發展的根基,當農民離開土地來到城市工廠打工,我們的工業反哺農業了嗎!我們的工業為何要為全世界的需求,尤其是西方國家的需求配置!難道美歐的印刷機是阿里巴巴的“芝麻門”!
毫無疑問,華西村是一座城市,并且已有財富的虹吸效應,誰也不會認為她是鄉村。自古以來,城市化一直在進行著。私有制之下,無非是戰略要塞;交通樞紐;貿易集散地;以自然資源的優勢,從而形成城市。公有制之下是全社會的集約有效配置,扶持出內生的“造血功能”,從而形成城市。想當然的圈圈地,集中一下人口就城市化了,那么“城市化”絕對是遮羞布!禍國殃民!食肉者,歷史會記住的!歡迎交流,謝絕“喝茶”,沒空!
墨家之言(新浪、網易、QQ:554756163)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