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抗戰史之二:國共在抗戰中的大不同
蔡金安
自從上世紀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后,國共兩黨對抗日的態度、觀點、力度、效果上,是大不相同的:一個消極、被動,一個積極、主動;一個如一盤散沙,兵敗如山倒,一個靈活機動,大量消滅敵人……蔣介石領導的脫離人民、腐敗透頂的國民黨軍隊,損兵折將,丟棄大片國土;而毛澤東領導的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共產黨軍隊,深入敵后建立根據地,巧妙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哪個黨是有生命力的?事實已作出了回答。
一、國民黨黨首蔣介石是如何抗日的?
1、蔣介石將國民黨變成新軍閥坐視不管國土丟失
國民黨先驅孫中山在世時,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方針,開啟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國共兩黨都得到大發展。可惜好景不長,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在利用完共產黨的幫助后,于1927年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對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舉起了屠刀。從此,白色恐怖籠罩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國民黨的性質也日益反動、腐敗,趨向沒落。
蔣介石攜黃郛、張靜江、陳果夫等人于1926年12月31日跑到廬山包下一間旅館,密謀“清黨”——清除共產黨和有左傾傾向的國民黨。從412反革命政變到1934年,8年間,除了殺害大批共產黨員外,還殺掉37.13萬國民黨左派黨員(見《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織工作》&《民國十八年中國國民黨年鑒》)。
蔣介石如此“清黨”后,導致國民黨這個本來代表著“國民革命”的政黨從此失去了黨組內部的基層支持與廣泛的民心的巨大財富。據國民黨自己的官方數據統計,在清黨之后,南京政府在全國統治區內的縣、鎮的黨組織萎縮掉了80%,而村級的黨組織幾乎完全消失!代表著人民的國民黨又一次回到了只剩軍閥把持的時代。這一遺害,后來成為蔣介石與國民黨總是不被人民認可的根本原因。因此,共產黨與當時的人民稱清黨之后蔣介石與國民黨是“新軍閥”,說蔣介石是“人民的敵人”,完全符合史實。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蔣介石從來不為東三省3008.68萬同胞的利益作考慮。因為他自己選擇了“自絕于人民”,所以人民也必將拋棄他。
2、蔣介石對日本人友好
蔣介石把共產黨當作自己的頭號敵人,全力剿滅。而對日本人,蔣介石起初一直是以朋友相待的,只不過是被他當作“朋友”的日本人,并沒真心把他當作“朋友”,而一直在利用他而已。
蔣介石拜訪首相田中
1927年11月5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后曾訪問過東京并拜訪了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
田中對蔣介石進行了一番勸誡,要旨可歸納為三點:
(一)“若未能安定長江以南,一旦被摘掉嫩芽之共產黨再度萌芽生葉……此憂甚大……故以為閣下宜專念南方一帶之統一。”
(二)“至于北方張、閻、馮之爭斗閣下不必插手,此類爭斗自己便會有所結果。”
(三)“世間動輒便稱日本幫助張作霖,其實全然不符事實。日本絕對不援助張作霖,漫說物質援助,即便勸告一類其他幫助亦一切皆無。日本的愿望唯安心于滿洲之治安維持。”
田中的這番勸告,核心是勸蔣介石經營南方,緩圖北伐。田中給出的理由是:一則可以坐收北方軍閥互斗之漁利,二則可以徹底鎮壓共產黨。
蔣介石則說:“總理(孫中山)曾有言不得犧牲日本之利權。我亦相信日本在中國的利益安全即中國之國利民福之安全……中國軍隊的革命運動是以中國及列強的利益為目的的……中國的排日風潮是由于日本幫助張作霖,吾人雖諒解日本之態度,然厭惡軍閥的中國國民則誤以為軍閥是依賴于日本的。故日本欲幫助吾人同志早日完成革命,則必一掃國民之誤解。事如若如此,滿蒙問題應容易解決,排日亦能絕跡……”
蔣介石的意思是:我們一向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特殊權利,但我們一定要打敗軍閥統一全國,這是全國人的心愿。而你們日本支持東北軍閥張作霖,所以國人仍然排日。如日本幫助我統一全國,則“滿蒙問題”可以商量,國人也不反日。
蔣介石無罪釋放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早在1913年就來中國充當軍事間諜,是侵略中國歷史最久、罪惡最大的日本戰犯之一。他于上個世紀20年代初,擔任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首席軍事顧問,協助訓練其部隊,使之具有較強的戰斗力,成為各系軍閥中的勁旅。1928年任日軍步兵聯隊長,參加侵占濟南的戰爭,是“濟南慘案”的劊子手。
日本當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時,岡村寧次是日本少壯軍人中的“精英”,跟日本陸軍省軍務局長小磯國昭(后官至首相)、軍事課長永田鐵山一道,長期秘密策劃侵占沈陽。當時,岡村寧次是大佐(上校),主管日本所有校級、尉級軍官的調補,權力之大可以左右局面。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岡村寧次升任日本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參加1932年侵占上海的戰爭。1933年曾代表日本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簽訂《塘沽協定》。
岡村寧次,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是最兇殘的急先鋒,抗戰初期,指揮20萬日軍攻下武漢,打入湖南。在其擔任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官時,實施極野蠻的“三光”政策,殺害我抗日軍民數以百萬計。
1944年11月,岡村寧次以其“戰功”而升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力主進攻四川“以最大決心,覆滅中國抗戰根據地之四川省要域,制止中國軍之總反攻于未然,并促使中國政府之崩潰,以利全盤之戰爭指導。”
可見,岡村寧次罪行累累,然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蔣介石為了搶奪抗戰勝利成果,電令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不接受中共軍隊的受降。岡村寧次遵命,繼續與中共對抗。此后,蔣介石向盟軍表示對岡村寧次“侵華犯罪不予追究”,設法無罪釋放了被中共列為頭號戰犯的岡村寧次,并聘請其為臺灣“革命實踐研究院”特級教官。
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蔣介石對日本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語錄
如果日本能擔保中國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則國民政府可同意與日本談和,或可在不損我國尊嚴之前提下讓出東北。——國民政府密使許世英赴日本談判轉述蔣的口信(出自:1931年10月日本新聞)
日本終究不能作我們敵人,我們中國亦究竟有須與日本攜手之必要。——蔣介石文《敵乎?友乎?中日關系之檢討》(1934年12月日本新聞)
奢言抗日者,殺無赦。——蔣介石在中日簽定《何梅協定》后的講話(1935年)
2、1928年5月日軍制造“濟南慘案”,蔣介石第一次實施了不抵抗政策,造成1萬多中國軍民死傷。此后,一直推行“不抵抗政策”,直到西安事變爆發,才表面接受抵抗。
二、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的表現
1、兵敗如山倒
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表現非常差勁,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非常恰當。
從918開始,國民黨軍一路敗退,此后,松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等,國軍幾乎完敗。到 1938年10月,隨著武漢淪陷,華北、華中等大片國土和華南的一些戰略要地落入敵手,日本占領了大半個中國。
2、派系林立,不聽指揮,自行其是
1933年1月1日,日軍突襲山海關,七七事變前最大的戰役——長城抗戰就此打響。
3月4日,日軍占領熱河省會承德,潰不成軍的東北軍開始紛紛向長城一線撤退。地處承德與華北重鎮北平之間的長城古北口,成為中日之間下一個必爭之地。大戰在即,一場意料之外的爭吵卻首先在中國守軍內部發生。參戰的是東北軍107師、112師和中央軍25師,指揮的是東北軍67軍軍長王以哲。112師師長張廷樞和中央軍25師師長關霖征不聽從王以哲的命令。古北口戰役,中國軍隊數倍于日軍,又先占據長城險要,但由于長官不聽指揮自行其是,防守僅三天就丟掉陣地,并付出巨大傷亡。
3、打仗不行,禍害百姓卻很行
典型的如花園口慘案和長沙大火案。
花園口慘案:
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并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于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史稱花園口決堤,造成890000中國人死亡。
長沙大火慘案
1938年11月11日上午9時,蔣介石的密令到達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手中:"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旋即張治中又接到蔣侍從室副主任林蔚的電話,內容是"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于是,長沙國民黨當局制定了焚燒長沙的計劃,但在計劃正式實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卻讓這場火災變得完全不受控制。11月13日凌晨2點有人失慎起火和另三處不明放火后,引發100多個縱火小分隊隊員在未得到命令的情況下就全城點火。由于焚城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動又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故當火起時,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夢中。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們,在擁擠和混亂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車壓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燒死。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被大火逼進水缸后慘死。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躲進水缸避火,雙雙被活活煮死。30多名余太華金號員工躲進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這場大火一直延燒了五天五夜。30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共計5.6萬余棟。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多億元,相當于抗戰勝利后的1.7萬億元,約占長沙經濟總值的43%。
看國民黨給人民造的是什么孽呀?!
4、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國民黨軍隊抗日消極,反共卻非常積極。國共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后,國軍不斷制造摩擦,造成八路軍、新四軍大量人員傷亡,最突出的是制造皖南事變。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余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余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后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三、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是怎樣抗日的
與蔣介石大不同,當日寇入侵中國后,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一直把抗日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沒有絲毫的搖擺、妥協。
1、毛澤東最早提出抗擊日本侵略者,并促成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后,中共就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了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北三省的宣言,又派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趙一曼等同志到東北,領導各路游擊隊,并逐漸成為東北主要的抗日武裝力量。針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11月27日,剛剛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的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對外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作戰。到1932年底,中共中央先后發表10多個文件。這些文件大多是在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的親自主持下制定的。
1935年8月,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提出共產黨和紅軍愿意同包括國民黨在內的一切抗日黨派和團體,共同抗日救國。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會議,毛澤東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后,毛澤東以國家、民族大業為重,制定了聯蔣抗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正確方針,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推動國民黨政府從片面抗戰向全面抗戰轉變。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向全國發出全民抗戰的通電。1937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這實際上是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化。
2、毛澤東主導建立了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毛澤東的主張下,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項國策和四項保證。包括停止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斗爭和改編紅軍等,迫使蔣介石放棄了全面內戰的方針,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8月22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整個抗日戰爭過程中,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實行既統一又獨立、既團結又斗爭的政策,保證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存在和發展。
3、毛澤東明確指出了抗日戰爭的前途,批駁了速勝論和亡國論
1938年5月至6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的長篇演講,透徹分析了中日雙方的國家性質、強弱、大小和戰爭的性質,明確指出,日本可以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抗日戰爭要經過艱難的歷程,中國不會亡國,經過長期抗戰,勝利最后屬于中國。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集中闡述了人民戰爭思想,“兵民是勝利之本”成為至理名言。《論持久戰》不但為抗日根據地的軍民結合實際學習運用,而且在國民黨統治區也廣泛傳播,衛立煌等國民黨高級將領也對毛澤東的觀點高度認同,甚至把《論持久戰》帶在身上當教科書。《論持久戰》還在侵華日軍中不脛而走,有的讀后認識到了侵略戰爭的反動本質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落后性,成了反戰人士,有的還參加了八路軍、新四軍。
《論持久戰》成為世界十大軍事著作之一,不但影響了中國,而且影響了世界;不但指導了抗日戰爭,而且指導了以弱勝強的反侵略戰爭。
4、毛澤東主導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開辟了敵后根據地
1937年8月的洛川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軍事問題時指出,抗日戰爭將是艱苦的持久戰,日本進攻的主要方向是華北,上海是輔助方向。在此情況下,我軍的主要作戰地區是在晉察冀三省交界處,紅軍的基本任務是,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敵后根據地,發展壯大抗日武裝力量,牽制與相機消滅敵人。毛澤東提出了5項任務:創造根據地;鉗制和相機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戰略支持任務);保存和擴大紅軍;爭取民族革命戰爭領導權。紅軍的作戰方針是什么呢?毛澤東堅定地說,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包括在有利條件下,集中兵力消滅敵人兵團,以及向平原發展游擊戰爭。紅軍整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后,毛澤東針對抗日游擊戰爭主要在外線單獨作戰和在敵后建立根據地的實際,進一步要求八路軍、新四軍要獲得如下“自由”:一是依照情況使用兵力的自由;二是發動群眾創造根據地組織義勇軍的自由;三是執行南京戰略規定的一切自由;四是依傍山地與不打硬仗的自由。毛澤東提出的戰略戰術一直為八路軍、新四軍所遵循,對壯大人民武裝起了決定性作用。
四、共產黨軍隊在抗日中的表現
1、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是指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15師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并取得抗日首勝的戰斗。戰斗中共殲滅日軍1300余人,擊斃日軍中佐二人。繳獲了日軍汽車六十余輛、小摩托車三輛外(全部燒毀),九二步兵炮一門(無炮彈)、七三、七五山炮彈2000余發、長短槍1000余支、機關槍20余挺。
平型關戰斗震動全國,意義深遠。第一,抗戰以來,中國軍隊英勇奮戰,但沒有獲得很好的戰績。其時,南線的淞滬會戰一直處在膠著狀態,中國軍隊傷亡嚴重。保定、石家莊等大城市和平漢、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淪陷,閻錫山的晉軍也是連續喪師失地。平型關戰斗干凈利索地消滅千余日軍,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它給予在侵華以來橫沖直闖的日軍沉重的打擊,尤其因為打擊的是日軍的王牌師團,因此這個打擊就對日軍特別沉重,也就特別有意義。而它更重大的意義,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第二,平型關戰斗對日軍的痛擊,既打破了日軍突破平型關、打擊中國第二戰區部隊,從右翼配合日軍華北主力在平漢路作戰的戰略企圖,又頓挫了日軍向山西腹地深入的進攻勢頭,挫傷了日軍的銳氣,使之再不敢貿然深入,為中國方面部署忻口會戰提供了時機,從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國正面軍隊的抗戰。第三,八路軍以遠遠不如國民黨軍隊的簡陋裝備,用甚至當時民間武裝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動迎戰日軍的主力師團,并且首戰大捷,突出地顯示了八路軍的戰斗力,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八路軍的威信,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威信。第四,平型關戰斗增進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抗日戰爭規律的認識。毛澤東根據平型關戰斗的經驗,在1937年9月29日進一步提出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的游擊隊。在這個總方針下,實行有條件的集中作戰。”不久,他把它概括為“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和運動戰”。
2、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129師、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在河北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等共105個團20余萬兵力,對華北地區河北山西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攻克據點2900余個,殲滅日偽軍45000余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后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后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占領的部分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和增強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百團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3、開展游擊戰,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持久戰和山地游擊戰是以弱勝強的一大法寶。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開辟的敵后戰場逐漸上升為主要戰場。八路軍迅速在敵后展開了全面的對敵作戰,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在華北大地建立起來。新四軍成立后,華中抗日根據地也建立起來。敵后戰場的開辟及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創立,使得日軍腹背受敵。武漢淪陷后,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停止了戰略進攻,而以主要兵力轉向對付八路軍和新四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擔負起了抗戰的主要責任。
到戰略相持階段,八路軍、新四軍抗擊著侵華日軍的69%,偽軍的幾乎百分之百。到1945年4月,八路軍、新四軍以及華南抗日縱隊已經發展到91萬人,民兵200萬人左右,包括陜甘寧在內的19塊解放區,面積達9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而此時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權力僅限于西南一隅,并在1944年4月到12月的豫湘桂戰役中潰敗,喪失兵力多達五六十萬人,使日軍一直進攻到貴州的獨山,逼近陪都重慶。
五、系列抗戰紀錄片《堅忍》披露的幾個疑問
1、為何國共的“游擊戰”結果有天壤之別?
1938年5月,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蔣介石也開始大談游擊戰。
1938年末,經歷了淞滬、武漢等投入兵力達百萬上下的超級會戰后,國民政府損失了大量的人員與裝備。其陸軍兵員已不及原編制的一半,海空軍則幾乎傷亡殆盡。為“持久待變”,蔣介石不得不開始考慮執行新的抗戰策略。
1938年11月28日,第一次南岳軍事會議召開,蔣介石在會上宣布:抗戰自1939年開始進入第二期,該階段要將全國三分之一的部隊投入到游擊戰爭中去。到1940年,國軍的敵后武裝發展到百萬之眾。
雖然國共兩黨都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高度,但兩者的敵后武裝的發展軌跡卻截然不同:一盛一衰。起初,國民黨在敵后建立了大量根據地,但到1943年大部分都丟掉了,相反,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卻從陜北一隅迅速擴展到十余省,敵后武裝力量也從最初的數萬人發展到抗戰勝利時的近百萬之眾。
兩者的結果有如此的天壤之別,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之所以產生這樣迥異的結局,根源在于國共兩黨領袖對“游擊戰”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區別。
蔣介石把游擊戰當成正規戰,必須由集中的正規部隊來擔任“游擊戰任務”,對分散的民眾武裝,則表現出相當大的不信任。
而在毛澤東看來,游擊戰應該是去做“群眾工作”,為了做好群眾工作,原本集中起來的正規軍還應該分散開來。為在八路軍中貫徹這一游擊戰思想,1937年9月21日,毛澤東曾特別致信彭德懷,要實行山地游擊戰的方針,就要在戰略上有有力部隊處于敵之翼側,就要以創造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為主;集中打仗則不能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則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舉。然而,只能分散做群眾工作,才是決定制勝敵人援助友軍的唯一無二的方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無結果可言的。
可見,蔣介石只熱衷于正規軍,而毛澤東熱衷于做群眾工作,發展群眾武裝。
2、日軍戰報中是如何評價八路軍的?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篡的《華北治安戰》一書中,如此說到中共在華北的抗日地位:
中共是有鐵的紀律的黨組織,以黨為核心,團結軍、政、民進行所謂四位一體的活動。它以“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方針,將“抗日戰”變為“政治戰”,在建設解放區的同時,鼓勵民眾廣泛開展“游擊隊”活動。至1941年,方面軍才覺察到中共存在的可怕。
3、蔣介石為何要創建新軍?
1944年9月5日 陳誠接到蔣介石手諭,決定在原有部隊體系外,組建一支新的部隊:現定召集黨員與團員各5萬人,組織志愿軍,以中自認軍長,直轄6個師。
蔣介石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深感現在的國軍非常無能,毫無打敗共產黨軍隊的可能,所以他決定親自創建一支新式軍隊,來挽救國民黨行將滅亡的命運。
他在日記中這樣描述:
今日最大之恥辱,乃國軍敗創,紀律廢弛,內部腐化,外表枯竭,形同乞丐。此為目前之大恥,而為國際所詬誶之。
六、結語
同在抗日戰場,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取得驚人的戰績,而國民黨軍隊一敗涂地,這是由兩黨的性質決定的。共產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黨,有先進的毛澤東思想武裝,而國民黨代表極少數大資產階級利益,與廣大人民為敵,所以終將衰敗下去。
歷史不會磨滅。無數英烈用鮮血寫就的歷史雄辯地證明:正是因為有了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才能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正是因為有了毛澤東確立的正確的思想、政治、軍事路線,才有了鞏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使得抗戰取得勝利。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毛澤東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偉大領袖!
2015.9.1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