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張文木雄文紀念八一:1962年中美蘇三國博弈及其總結

張文木 · 2014-08-01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舊文重登,紀念八一建軍節。

  1962年中美蘇三國博弈及其總結

  ——“八一”建軍節學習毛澤東的戰略思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張文木

 

  [作者按語] 196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后內政外交最困難的一年,同時也是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戰略能力發揮極為杰出的一年。面對來自東南、西南和西北三面“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的險惡環境,毛澤東同志舉重若輕,敢于亮劍,也善于亮劍,用力不多,卻有效地震退了周邊所有明火執仗的反華勢力,一舉打開外交難局。今天中國正在經歷自毛澤東時代偉大成就基礎上的新崛起,這必然再次招致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新的圍攻。因此,研究并總結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美國、蘇聯三大國博弈及其經驗并從體會和學習毛澤東戰略戰術,對中國的未來是有益的。下面的內容選自張文木新著《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章第四節。

  謹以此文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建軍節。

 

  全文目錄

  一、雪壓冬云:20世紀60年代中國內政外交遇到絕大的困難

  二、毛澤東東南明修 “棧道”,美即對蔣施加壓力

  三、毛澤東引而不發,東南美蔣已勢同水火;蔣介石要“重新考慮”美臺《共同防御條約》

  四、毛澤東西南“敲山”,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與美蘇古巴導彈危機同起同落

  五、毛澤東東南“震虎”,美對蔣“反攻”計劃更加悲觀

  六、1962:中國、美國、蘇聯三大國博弈及其后果的基本總結

  一、雪壓冬云:20世紀60年代中國內政外交遇到絕大的困難

  1959年至1961中國國內經濟發生嚴重的困難。糧食,1960年是2870億斤。比1957年的3900億斤減少1030億斤,低于1952年的水平;棉花生產1960年是1600萬擔,比1957年的3280萬擔減少1680萬擔,鋼的生產1960年雖然達到1860萬噸,比1957年的530萬噸增加了1330噸,但到1961年很快下降到870萬噸,比1960年減少960萬噸。工農業經濟困難加重了市場供應緊缺。糧食消費1957年全國人均406斤,1960年降為372斤,減少79斤。棉布、針織品的消費量也明顯下降。吃、穿、用物資均感不足,職工實際生活水平下降約30%。[1]

  1961年,中國工農業總產值1621億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工業總產值1062億元,比上年下降38.2%;農業總產值559億元,比上年下降2.4%。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鋼,870萬噸,比上年下降53.2%;煤,27800萬噸,比上年下降30%;發電量,480億度,比上年下降19.2%。糧食,14750萬噸,比上年增長2.8%;棉花,80萬噸,比上年下降24.7%;油料,181.4萬噸,比上年下降6.5%?;窘ㄔO投資總額127.42億元,比上年下降67.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07.7億元,比上年下降12.8%。國家財政總收入356.1億元,總支出367億元,赤字10.9億元。[2]

  1962年,中國農業形勢略有好轉。當年工農業總產值1504億元(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下降10.1%。其中,工業總產值920億元,比上年下降16.6%;農業總產值584億元,比上年增長6.2%。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鋼667萬噸,比上年下降23.3%;煤,22000萬噸,比上年下降20.9%;發電量,458億度,比上年下降4.6%;糧食,16000萬噸,比上年增長8.5%;棉花,75萬噸,比上年下降6.2%;油料,200.3萬噸,比上年增長10.5%?;窘ㄔO投資總額71.26億元,比上年下降44.1%。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04億元,比上年下降0.6%。國家財政總收入313.6億元,總支出305.3億元,結余8.3億元。[3]

  更為嚴重的是,由于生活消費品的嚴重短缺導致非正常死亡人數增加。三年困難時期最困難的省份是河南、山東、山西、安徽等省, “在這些省份中,安徽可能是人口減少最嚴重的。”[4]

  1959年3月19日,與臺灣國民黨準備“反攻計劃”東西呼應,中國西藏發生武裝叛亂,達賴喇嘛逃往印度。4月27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在人民院就西藏局勢發表講話,鼓吹召開新德里、北京、拉薩三方的所謂“圓桌會議”。

  中蘇兩黨兩國關系嚴重惡化。

  1959年1月3日至21日,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米高揚在美國度假期間會晤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副總統尼克松和國務卿杜勒斯。1月27日至2月5日,蘇共二十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宣稱把世界戰爭排除在社會生活之外的現實可能性業已產生。6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中蘇于1957年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與此同時,中印邊境軍事磨擦日增。9月9日塔斯社發表一篇關于中國和印度邊界武裝沖突的聲明,公開偏袒印度一方,并隨后給印度15億盧布的貸款。9月15日,赫魯曉夫訪美,與艾森豪威爾舉行會談,推銷蘇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方針。9月30日至10月2日,赫魯曉夫訪問北京,指責中國共產黨,干涉中國內部事務。兩黨兩國關系惡化。1960年7月始,蘇聯不斷在中蘇邊界尋釁。1961年,正值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蘇聯要求中國本息一起償還抗美援朝時蘇聯援華軍事物資的貸款。1962年4、5月間,蘇聯當局通過其駐中國新疆的機構和人員,在伊犁、塔城地區引誘和脅迫數萬名中國公民流入蘇聯境內。10月20日,印度軍隊又從南面對中國領土發動大規模全線進攻,中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戰。此后中印關系全面惡化。1963年起,蘇聯大量增兵中蘇邊境,對中國北疆形成新的軍事壓力。如果再考慮到東南方面蔣介石也利用中國內政外交的困難積極準備其“反攻大陸的計劃”。中國從東南、西南、北方三面安全驟然形成共振性惡化形勢。[5]美國學者費正清在書中說:“在北京看來,在1962年夏天融匯成了一種互相配合的威脅。”[6]中華人民共和國遇到“萬花紛謝一時稀”[7]的艱難處境。

  外交方面,1962年,新中國周邊也是險象環生。

  在西南方面,1962年4月21日、30日,中國政府先后兩次照會印度政府,強烈抗議印度軍隊連續侵入中國新疆地區并設立新的軍事據點。5月11日至28日,印度軍隊不斷入侵中國西藏西部地區和東部朗久地區,并在中國境內增設軍事據點。中國政府于11日、19日、28日照會印度政府,提出嚴重抗議。7月22日,中國政府就印度軍隊侵入中國新疆奇普恰河谷地區,并向中國邊防哨所發動武裝攻擊一事,向印度提出強烈抗議。9月13日至27日,印度軍隊又越過“麥克馬洪線”,在中國西藏扯東地區設立軍事據點,并不斷向中國邊防部隊開火,打死打傷中國邊防戰士多人,9月21日,中國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強烈抗議。

  在東南方面,美澳新條約組織在堪培拉舉行部長理事會,決定出兵泰國,以對越南和老撾施加軍事壓力。5月1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命令派5000名海軍陸戰隊員往泰國。與之配合,臺灣蔣介石也調兵遣將,積極準備“反攻大陸”。

  在西北方面,4月至5月間,蘇聯也利用中國國內經濟的困難形勢,通過其駐在中國新疆的機構和人員,在伊犁地區引誘和脅迫數萬名中國公民到蘇聯境內。

  這迫使正在經歷經濟困難的中國政府不得不將軍事斗爭,尤其是西南方向的軍事自衛反擊工作提到議事日程,決定自4月氣候好轉后,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部隊在西段邊界線恢復巡邏,并重新建立一些哨所。另外,根據中央指示,中國邊防部隊由西藏軍區司令張國華、副司令員鄧少東、趙文進和副政治委員呂義山等組成東段指揮部;西藏軍區政治委員譚冠三、副司令員陳明義、副政治委員詹化雨和參謀長王亢等在拉薩指揮所主持工作。新疆邊防部隊組成了以南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產負責的西段指揮部。面對印度的咄咄攻勢,西南戰爭迫在眉睫。

  二、毛澤東東南明修 “棧道”,美即對蔣施加壓力

  為了保障西線自衛戰勝利,中共中央在東南臺海一帶增兵布防。毛澤東這一僅用于聲東擊西的軍事調動立即使美國緊張,認為它是“自朝鮮戰爭以來此種類型最大規模的軍事調動”。[8] 1962年6月18日,情報和研究局局長希爾斯曼就“中共的軍隊調動”寫給國務卿臘斯克的報告要求國務卿“嚴肅看待中共的意圖”,認為“不能排除中共正為突然地竭盡全力地奪取金門或馬祖,或兩者兼而有之而做準備,大概使用他們在1958年所沒有的裝備”。[9]同時報告認為這會再次加劇美蔣矛盾:

 

  這次中共在金門和馬祖對面的軍事集結不僅使沿海島嶼本身的問題,而且也使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意圖問題成為重點。一次美國與中國國民黨利益的直接沖突似乎是非常可能的。如果中共進攻,美國將面臨來自蔣、他在東南亞的朋友以及他在美國這里的朋友的壓力,他們要求美國參與保衛這些島嶼。這將立即要求對這種進攻是否是進攻福摩薩的起始行動的問題做出決定,正如在《福摩薩決議》中所詳細說明的那樣,而蔣無疑會將各類意在表明是這樣一種進攻的“情報”公布于眾。

  如果中共實際沒有進攻,但制造了一種1958年式的政治—軍事危機,局勢只是稍微好些。蔣的要求將會是緊迫的,而如果美國的支持不是隨要隨到的,這些要求無疑將會變得公開而刺耳。

  中共有重要的動機去惡化美國與中國國民黨的關系,并可能在任何時候開始這樣做。另一方面,蔣一直把使美國參與重新征服大陸作為其優先考慮的目標之一。一旦中共就位了,蔣可能挑起一次進攻,或以其他方式采取主動為他自己的目的而利用這種局勢。

  因此,一旦北平的軍隊完全就位,主動權就似乎掌握在中國人手里,或者共產黨,或者國民黨。如果有必要采取預防性的或干預性的行動以捍衛美國的利益,那么,似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時間里,這種行動才可能是一種現實的選擇。[10]

  

  現在回頭來看,毛澤東布兵東南只是為西南軍事斗爭準備而作的“虛晃”動作。6月19日,也就是接到希爾斯曼的報告的第二天,美國國務院致電駐臺“大使”,“盡早約見”蔣介石,提醒他:“中共軍隊在福建大規模集結的跡象”,這便“存在非常現實的可能性:中共意欲對一些島嶼發動全面進攻”;同時也要求蔣介石:“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中華民國政府不能以中華民國政府官員發表的任何公開聲明、或以中華民國政府的任何行動給這種進攻提供任何借口”。[11]

  大陸在東南福建省大規模的軍事調動,使美國風聲鶴唳,各部門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始終也搞不清中共的意圖。

  為此,6月20日,白宮召開會議,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怒火沖沖,“聲明里透著對情報機構的輕蔑”。麥克納馬拉說“我們要著手弄情報;沒有情報”,他“暗示中央情報局工作干得很糟”。[12]

  6月21日,中情局邀請艾森豪威爾,聽取這位前總統對“中共在福建省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集結”一事的判斷。艾森豪威爾將軍推測這次集結是對國民黨宣傳的反應。艾氏以專家的口吻告訴麥肯局長:“中共軍隊在福建省的布陣情況將會表明,他們是想進攻還是防守。防守的陣形應該是沿海岸分布開來,而預備隊呈扇形在后方梯次展開。進攻陣形則是在目標附近大量集結部隊。”[13]艾氏還介紹了他當年任職時對臺政策及1958年臺海沖突中的一些做法。當天(6月21日)代理國務卿鮑爾致電肯尼迪總統提出“建議采取的與中共軍事集結有關的外交行動”,其中第一條就是“暗示”蘇聯駐美大使勃雷寧,“假如蘇聯人或中共對有關中國國民黨準備入侵大陸的謠傳感到不安,美國目前情況下無意于支持這樣一種行動”;向他們強調“中國國民黨已經同意,不經完全協商和美國方面的事先同意,不會采取任何進攻行動”以讓蘇聯和中國大陸放心。[14]還是在當天(6月21日),情報和研究局局長希爾斯曼致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哈里曼表示美國對大陸軍事調動“在目前的情況下,做出任何有關美國保衛沿海島嶼的堅定的決定都是明顯不利的”。[15]同一天(6月21日),國際安全事務助理國防部長尼采寫信給政治事務副國務卿馬濟進一步提出:“我們認識到,有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支持一項尋求中華民國政府最終自愿從沿海島嶼撤離的政策。”[16]

  6月22日,美國代理國務卿哈里曼召見英國大使,告訴他美國“不清楚中共在福建的軍事集結是進攻性的還是防御性的”;希望英國人幫忙“盡快告知北平”,“有關中華民國政府計劃進攻大陸的傳聞,美國政府在目前的情況下無意于支持這樣一種進攻”。[17]當天(6月22日),美駐香港總領事館致電國務院提出分析報告,認為中共大陸的軍事調動有四種可能性,每一種可能性中都有兩種結果,其結論不知所云。[18]

  6月23日,美國與中國華沙談判代表卡伯特向王炳南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美國不會支持蔣介石發動對大陸的進攻??ú匾辉俦硎久绹辉冈倏吹揭粓鍪澜绱髴穑踔料蛲醣险f:“如果蔣介石要行動,我們兩家聯合起來制止他。”[19]

  6月24日,美國國務卿臘斯克訪問英國并與英國首相會談,臘斯克首先談到中國在臺灣對面的軍事集結,同時“他可以向英國保證,北平知道美國不會允許進攻大陸”[20]。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對美國的對華政策進行了“言詞激烈”的批評,麥克米倫說他“簡直不理解美國對中國的政策”,美國“甚至不承認中國的存在”,他說他不知道美國的“長遠政策是什么”。麥克米倫認為“這是以任何邏輯都無法辯解的”。他說“北平政權顯然代表中國”,美國竟讓“一個來自臺灣的家伙”坐在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上。[21]

  當天(6月24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由毛澤東親自審定的《全國軍民要提高警惕準備粉碎蔣匪幫軍事冒險》電訊稿,揭露蔣介石“反攻大陸”的陰謀,同時也以此測試美國支持蔣介石的底線。

  臘斯克從《人民日報》的文章中似乎吃到了“定心丸”,這時他又想與中國拉近關系。6月25日,美英雙方繼續會談,臘斯克說,“北平當局播出了一篇文章,將其所采取的這些措施說成是防御性的”;這一點也為美國的情報及對大陸中國空軍部署情況分析報告所證實。接著臘斯克話鋒一轉說美國計劃對中國大陸進行食品援助。他說“我們并沒有預見食品如何能從外部對中國的總局勢產生多大影響,”但“不管怎樣,我們并不排除參與某種一般的人道主義行動的可能性”。[22]美國軍方則讀不出6月24日中國新華社文章的內含,以至就在臘斯克在英國想如何與中共改善關系的當天(6月25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卻在表示“美國政府應該就使用核武器做好準備”[23]。

  6月27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就臺灣海峽局勢發表聲明,表示不支持蔣介石進攻中國大陸。6月28日,美國國務院致駐臺“使館”,讓他們轉告蔣介石美國總統的“強烈愿望”,“即美國和臺灣政府在此時避免顯示出正在計劃攻打大陸的跡象,是至關重要的”。[24]

  7月2日,赫魯曉夫發表講演,強烈譴責美國支持蔣介石當局對中國大陸的挑釁,稱中國人民將得到社會主義陣營的堅決支持。

  7月4日,美國駐臺“大使”柯克致電國務院稱已將肯尼迪的想法轉告蔣介石,蔣已“保證臺灣不會首先在金門和馬祖地區發動任何反對大陸的行動”,當問及赫魯曉夫的講話時,蔣堅持認為“蘇聯不會進行干涉”。[25]第二天(7月5日),蔣介石再次會見柯克,說“下午要去住院,近期不會出來,所以想就7月4日的會談再作一些補充”。他向肯尼迪再次表態:“他不會采取任何單方面的行動,而只會更密切的同美國合作”,并使他的政策與美國的協調一致。他說:肯尼迪總統公務繁忙,他“保證不會再給總統增添新的問題”。[26]

  三、毛澤東引而不發,東南美蔣已勢同水火;蔣介石要“重新考慮”美臺《共同防御條約》

  進入7月份后,中國西南邊界沖突日益升級,中國備戰日急。

  7月5日,印軍侵入加勒萬河谷地區,這一地區是印度進入中國阿克賽欽的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7月7日和11日,周恩來接連聽取中印邊界情況匯報并向毛澤東作了匯報。7月14日,中央軍委派總參作戰部負責同志專程趕到新疆,向新疆軍區和西線邊防部隊傳達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關于在中印邊界西段開展反蠶食斗爭的指示并具體指導這一斗爭。毛澤東認為:“印度在我境內設點,我們完全有理由打,但是現在還要克制,不能急于打。”[27]

  與此同時,毛澤東仍在東南方向大造聲勢,攪得美國與蔣介石當局雞飛狗跳,矛盾升級。

  9月6日,柯克與蔣介石在陽明山會談,臺灣方面參加會談的有“外長”沈昌煥、“新聞局長”沈劍虹等。這次蔣介石在會談一開始就對美方強烈不滿??驴讼冉榻B說:“中共軍隊在福建沿海的部署似已完成。這些軍隊的力量大大強于1962年6月以前部署的那些軍隊。我們認為中共的目的在于防御,但不能排除進攻的可能性。”[28]這話本身就包含了對蔣反攻計劃的埋怨??驴私又畹嘏u蔣當局“沒有可靠及時的情報”,這使“肯尼迪總統很難做出正確的決定”。[29]

  蔣介石立即反唇相譏說:“除非針對大陸采取行動,否則很難有美國政府所要求的那種‘過硬’的情報。國民政府還有許多尚未向美國透露的情報來源。即使告訴美方,美方也不會承認它們的價值。許多情報來源建立在口頭協議的基礎上。在發起行動之前,不能讓人知道、看見或是摸清這些情報來源。”[30]柯克說:“美國政府仍然希望行動最好限制在小規模空降范圍內。”蔣回應說:“此事以后再說。”[31]蔣對美國充滿“怨恨”以至要“重新考慮”美臺《共同防御條約》,他說:

 

  美國政府也必須認識到人民和軍隊的感情的重要性。大陸人民的愿望極其強烈,不能無限制地拒絕他們。他們渴望解放,特別是在美國的援助下。美國可以一時壓制住這種感情但不會太久。美國政府可以公開宣稱國民政府返回大陸是中國人的內部事務。而實際上,美國政府卻承擔起阻止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的責任。這不能無限期地繼續下去。最終,任何政府要保持對局勢的控制都是非常困難的。國民政府會遵守條約,但當形勢發生變化時,就必須重新考慮條約。[32]

 

  柯克說:蔣提出的有關條約問題,已經超出了大使的職權范圍。如果對條款不滿意,也許可以由臺灣的“大使”在華盛頓提出來。蔣介石立即反駁說:

 

  談及條約是因為柯克大使提出了條約的事。修改或取消條約是一回事,而讓世界知道國民政府受條約所限不能自由行動又是一回事。這對美國沒有任何好處,且引起了怨恨。如果大陸發生大規模的暴動,美國可以說這是內部事務。而事實上,美國人是讓人知道在條約的限制下,臺灣政府不能擅自進攻大陸。[33]

  

  柯克解釋說,“肯尼迪總統還要擔負繁重的世界性責任。就像蔣總統要對他的人民負責一樣,肯尼迪總統也要對中國人民負責。1954年的條約規定,雙方必須一致行動。”蔣介石立即回敬說:

 

  總統所需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宣布國民政府反攻大陸完全是內部事務。這樣的聲明即使不能阻止也將削弱蘇聯的公開參與。他重申他保證不會采取違反條款的行動,但他希望美國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國民政府對它的人民盡責而又不違反條約條款。美國政府必須拿出這樣的解決辦法。

 

  柯克以為蔣介石想向美國要軍火支援,說:“美國還要對北約的盟國和其他地方負責。秘密向臺灣運送轟炸機和登陸艇是不可能的。這種行動將被看作是侵略行為。”蔣介石針鋒相對且火藥味十足地回敬道:

  

  他并沒有設想要這些裝備。他想的是希望臺灣和美國之間能夠達成更廣泛的諒解。美國最不希望看到的應是這樣一種看法:美國正在成為中共的朋友卻束縛其盟國的手腳。美國不應該讓中國人民認為,美國不能區分敵友。美國甚至阻止國民政府用它自己的錢購買美國的出口物資。這實際上是對國民政府的禁運。他不知道是否對敵人也進行了禁運。[34]

  

  9月8日,新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泰勒將軍到臺灣與蔣介石會談,蔣介石根據1948年前后與蘇聯打交道的經驗,明確告訴泰勒:“萬一大陸出現動亂,赫魯曉夫也不會幫助毛,因為他們彼此間的仇怨頗深;即使共產黨在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被推翻,蘇聯也不會進行干預。”[35]泰勒在回國后于9月20日起草的文件中稱:“如果不能坦率地向總司令表明我們的意圖是什么,而不是支持他反攻大陸,那么我們大概在為我們自己積累麻煩。”[36]

  四、毛澤東西南“敲山”,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與美蘇古巴導彈危機同起同落

  1962年9月始,加勒比海戰云驟起。

  9月2日,蘇聯將手直插美國腹下,宣布已與古巴達成向古巴供應武器和提供技術專家的協議。9月4日,肯尼迪發表對古巴的政策聲明,稱必要時將對古巴采取軍事行動。9月5日和8日,兩艘運送一批中程彈道導彈的蘇聯貨輪抵達哈瓦那。9月12日,塔斯社發表授權聲明,譴責美國蓄謀入侵古巴,并警告說:入侵古巴意味著戰爭。第二天(9月13日),肯尼迪針鋒相對聲明重申:只要威脅到美國的安全,美國將采取行動。9月25日,古巴總理卡斯特羅宣布:蘇聯將幫助古巴在哈瓦那建立一個“漁業基地”。

  就在肯尼迪聲明的同一天(9月13日),印度軍隊也開始大舉越過“麥克馬洪線”,在中國西藏扯東地區設立軍事據點,不斷向中國邊防部隊開火,打死打傷中國邊防戰士多人。此時毛澤東考慮組織西南自衛反擊戰役的時機已經成熟。

  10月16日,肯尼迪接到了經過核實的確鑿情報稱美國發現蘇聯開往古巴的船只中有進攻性導彈后立即表示:必須對這種來自古巴的威脅作出反應,導彈必須撤除。為此美國政府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期間,又得知共發現至少16枚,也可能是32枚射程超過1000哩的導彈,對美國構成重大威脅。

  10月16日,中央軍委抓住時機,從7月份的“現在還要克制,不能急于打”的方案迅速轉為“亮劍”西南的決定:10月17日,中央軍委下達《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

  10月20日,肯尼迪決定封鎖古巴,古巴導彈危機隨即爆發。

  10月20日清晨7時30分,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在塔格拉山脊下達了對印反擊的作戰命令。頓時中方陣地萬炮齊發,天搖地動。中午即占領了克節朗河正面的印軍各陣地。戰斗不到三天,印度的王牌軍第七旅便全軍覆滅,旅長約翰•達爾維準將于10月22日被俘。在克節朗河以南駐守的印度三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旅約4000人,得知第七旅覆滅后,立即南逃。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了東新橋,10月25日進入達旺。在中印邊界東段東端,中國軍隊從昌都、林芝、山南軍分區的大約五個營的兵力,從察隅、瓦弄方向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印軍發起攻擊,駐守在這個地區的五營印軍均聞風而逃。中國軍隊順利進入哥里西娘、馬尼風、呷林公等地。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邊防軍在何家產司令員指揮下,只用一個多團的兵力,集中力量從北向南,經過幾天連續作戰,消滅印軍近300人,隨即進入休整。[37]10月26日,印度總統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

  10月24日下午2時,美國海軍宣布封鎖古巴。美國在古巴領海周圍設置了警戒線,近百艘艦艇在空軍和航空母艦的護衛下,駛入警戒海域。與此同時,在佛羅里達及鄰近各州,美國集結了強大的登陸部隊,虎視眈眈。同一天(10月24日),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向美蘇雙方建議停止向古巴運輸軍火三周,同時暫停封鎖。10月25日,赫魯曉夫表示接受吳丹的建議,肯尼迪則重申在古巴撤走蘇聯的武器。10月26日上午,美國強行檢查第一艘蘇聯租用的駛往古巴的船只。當天晚上。肯尼迪接到赫魯曉夫親筆信,信中承認古巴有蘇制導彈,并表示決不再向古巴運送武器,已在古巴的則可撤除和銷毀。但第二天(10月27日),美國又接到蘇聯外交部正式文件,又提出要以美國撤出在土耳其的導彈作為蘇聯撤走古巴導彈的交換條件。同一天(10月27日)一架U-2飛機為古巴擊落,駕駛員死亡??夏岬舷蛱K聯發出最后通牒:除非在24小時內得到蘇聯撤除古巴導彈的保證,否則美國在星期一就要

  軍事行動。10月28日,莫斯科電臺廣播了赫魯曉夫同意撤走導彈的答復。11月8日,蘇聯船只從古巴運走導彈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國海軍靠船的“肉眼觀察”。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最后結束封鎖,11月21日,蘇聯也對軍隊“解除”了動員令。至此,古巴導彈危機結束。[38]

  與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向美蘇雙方提出停止向古巴運輸軍火三周,同時暫停封鎖建議的同一天(10月24日),周恩來也向尼赫魯提出三項?;鸾ㄗh,為尼赫魯拒絕。同時印度積極增調兩個師九個旅,全線加強邊界兵力。到11月上旬,在東段印軍仍歸第四軍指揮,又增加了第二師,兵力達兩個師十個旅共22000人,西段又增加了七個旅,總兵力達8000余人。

  11月14日,也就是在古巴導彈危機結束的前六天,中國軍隊開始第二輪反擊。當天印軍先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遭到失敗。11月16日,中國軍隊三個團進占瓦弄鎮,印軍第四軍軍長考爾在驚慌之中丟掉部隊,乘運輸機逃走,其所率印軍第十一旅紛紛潰散。11月19日晚,尼赫魯向全國發表了緊急講話說:

 

  我們不得不把新的挫折告訴你們。兩支中國軍隊開進了東北邊境特區。我們丟了瓦弄和西山口。今天,邦迪拉已經失守。在楚舒勒地區,中國對我們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局勢是嚴重的,使人傷心的。[39]

 

  11月20日深夜,尼赫魯急忙親筆寫信給美國總統肯尼迪,呼吁美國緊急軍事援助。11月21日中國追擊部隊到達中印傳統習慣線即奉命停止前進。就在印度下令從東北各邦緊急疏散人口,撤退僑民的一片混亂之際,中國政府于11月21日零時發表聲明,宣布于11月22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印度對此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

  中國宣布?;鸬臅r間比古巴導彈危機結束的時間只多了一天。

  五、毛澤東東南“震虎”,美對蔣“反攻”計劃更加悲觀

  印度軍隊對中國邊界的蠶食性進攻,是對中國的“抗震”力的檢驗,美國、蘇聯乃至臺灣蔣介石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反應及其結果。因此,印度的慘敗對美國的臺灣政策影響是重大的。

  就在中國對印反擊戰進行期間,蔣介石也同期啟動了反攻大陸的行動。1962年10月1日到12月6日間,蔣介石先后派出九股特務由高雄乘船,偷渡到廣州沿海的海豐、惠陽、惠來、電白、臺山五縣登陸。[40]

  毛澤東在中國西南方向指揮反擊戰的同時,在東南方向也對蔣介石進行了干凈、徹底的痛擊,令蔣介石在東南的反攻行動血本無歸。從10月1日到12月6日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共殲美蔣特務172人,其中有七個特務縱隊“司令”、14個“副司令”。擊沉運送特務的機帆船3艘,繳獲一批美制電臺、手槍、沖鋒槍等。蔣介石派出的九股特務除一股未敢登陸外,其余全部被殲。[41]1963年9月11日,蔣經國拜見肯尼迪,在被問及“最近騷擾行動的成功率”時也承認:“作為軍事行動,這些騷擾并不算成功”;在回答人員傷亡情況時,蔣經國承認:“傷亡率為85%”。[42]盡管蔣經國提供的數字與大陸有出入,但其反攻行動遭到毀滅性的失敗則是共認的事實。

  蔣介石的登陸慘敗使美蔣之間埋怨升級,1963年2月4日美國駐臺“大使”柯克向肯尼迪總統匯報時說:蔣介石“埋怨美國使其倒臺,我覺得他有朝一日回到大陸,也不會感激美國,而且會變得很難對付”;“我已很難見到委員長,他總是敷衍我。覺得我不理解中國人,總是搬出條約來刁難他。我進一步說,委員長有時會要求來訪者間接地將信息傳遞給肯尼迪總統,而這本應由美國大使來傳遞。這表明委員長不可能與我融洽相處,他想用其他的方法繞開我。這是中國式的老把戲。”[43]當肯尼迪知道蔣介石最近的反攻“特遣隊”“全部9隊人馬都被俘虜”后,問柯克蔣介石“對印度怎么看,中共打得過印度嗎?”柯克說:“委員長講中共占有優勢是不成問題的,印度人哪方面都不行。”[44]肯尼迪這句話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印度人哪方面都不行”,那你蔣介石就更不行了。柯克向肯尼迪表示:

 

  我本人強烈反對給予蔣介石總統任何余地,無論他怎么試圖繞過他與美國簽訂的條約。

  a. 我還認為目前有必要采取步驟讓蔣介石明白,我們不會參與。b. 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適當地發表一些公開聲明,即我們不打算背離我們公開宣布的我們將保衛臺灣的立場,但我們將不支持現在在臺灣的中國政府發動侵略。我認為,這樣的一個步驟是一個可接受的方法,它介于(a)以一個簡短的通知發出嚴厲的不要去做的警告,或(b)一旦總司令已經開始了入侵行動,就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去干涉。[45]

 

  值得注意的是,柯克這個建議與過去不同的是,“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去干涉”的對象已不是中國大陸而是臺灣蔣介石。這說明中印戰爭后,美國對臺灣的“反攻計劃”產生了蔑視和不耐煩。事實上,自1962年底毛澤東的西南“亮劍”不僅使美國也使蔣介石集團內部對其軍事干涉中國大陸政治的效果有了更加悲觀的評估。

  1963年9月6日至13日,蔣經國訪問華盛頓。9月9日會晤了中央情報局臺北站站長克萊恩,蔣經國向克萊恩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即:“蔣總統已經授權他聲明,除非大陸出現反抗運動,否則在未來18個月內,臺灣不打算發動軍事進攻。” [46]9月10日蔣經國與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喬治•邦迪會談,重申:“國民黨政府將承認美國的領導地位,允諾不會進行導致冒戰爭危險的行動。國民黨愿意就削弱中共政權并最終推翻該政權的方式和方法進行討論,認為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必須更側重于政治而不是軍事。”[47]11月,國民黨召開“九大”,修訂了策略,確定了“反攻復國總體戰”方略,即視大陸為主戰場,臺灣海峽為支戰場,將反共斗爭的方式從軍事方面擴大到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領域。[48]

  1964年9月4日,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麥喬治•邦迪寫信給副國務卿萊特說:“與‘藍獅’[49]計劃報告相關,我饒有興致地看了你在發給我們的138號電中進一步闡述了有關光復大陸問題。你所發現的中華民國計劃重點的轉變是自然的,盡管我們對此不能完全響應。”[50]同時美國持續壓縮臺灣可能“反攻大陸”的戰略空間,同一天(9月4日)美國國務院就“中華民國在泰國和緬甸的活動情況”致信美國駐臺灣“大使館”,要求明確告知臺灣當局“中華民國在東南亞另有打算,在追求反對大陸的目標時,中華民國自然傾向于超出我們認定的謹慎限制,對我們不那么誠實”;美國“的確曾向緬甸人保證,反對再出現中國非正規軍的問題”,美國“決定盡一切可能確保中華民國不采取過分和魯莽的行動”。[51]

  1965年11月6日,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就“中華民國關于登陸大陸中國”致信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建議“美國不應全面參與有關中華民國登陸大陸中國構想的雙邊研究”,并通過“藍獅”委員會“批評中華民國政府的單方面計劃”;美臺雙方的“任何協商必須不會導致使美國承諾承擔參與制定計劃,支持中華民國登陸大陸的義務”。[52]1965年9月22日,蔣經國向麥克納馬拉遞交了一份“國民黨登陸大陸搶占西南5省的計劃(代號為‘大火炬5號’)”,9月29日,蔣介石在12月29日也向美國惠勒將軍遞交了同樣的建議。1966年1月24日,蔣介石得到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否定的答復。蔣經國對此的反應是“失望和惱怒”。[53]國務卿臘斯克也明確指示美國駐臺北“使館”:“在目前可預見的形勢下,我們不能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的登陸行動,并且不能同意任何針對大陸的軍事行動。”[54]

  1966年3月,美國在即將出臺的對臺“軍援手冊”中明確規定:“美國的軍事援助將不刻意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55]

  1967年3月,蔣介石想借美國在越戰中的困難形勢再次向美國提出“現在正是中華民國進攻和顛覆大陸中共政權的時候”,其結果得到的回答仍是:

 

  蔣總統向戈登波格大使所倡導的路線與我們在越南問題上的政策相抵觸。這種路線將把中華民國卷入危險和災難,并且會導致規模更大的戰爭危險,給亞洲、美國和世界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后果。美國政府和人民不僅不會同意采取這種行動,而且會反對。[56]

 

  此后,蔣介石反攻大陸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日漸式微。1968年4月30日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詹金斯在給助理國務卿羅斯托的信中說“蔣介石已重新估價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可能接受了無法重返大陸的現實(盡管他不能這樣說)”。[57]

  六、1962:中國、美國、蘇聯三大國博弈及其后果的基本總結

  現在看來,毛澤東當時在處理壓力四逼的諸矛盾中充滿高度的辯證和藝術的眼光。當時東南是蔣介石反攻,從形式上看是主要矛盾,但這個主要矛盾是長期的和戰略性的,蔣介石對大陸的反攻是有限的,且屬內戰殘余性質,其矛盾屬敵我矛盾;從西南方向看,尼赫魯對中國的蠶食是無時限、無止境的和入侵性質的,其矛盾卻屬第三世界國家內部的矛盾;從西北方向看,蘇聯在中國新疆制造的群眾外逃事件是制造動亂并對中國施壓的社會帝國主義性質,其中既有意識形態沖突的內容又有蘇聯霸權主義的內容。

  這三方面的矛盾的共同點都是借中國的暫時困難制造國內政治動亂,動搖中國共產黨的政權。通盤再看,東南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主要矛盾,但只是戰略層面的主要矛盾;西南則是對中國危害最直接因而需要立即制止的主要矛盾,但它只是戰術層面的主要矛盾。在這兩種矛盾中,前一種在戰術層面是有限的,在戰略層面是無限的;后一種矛盾在戰略層面是有限的,卻在戰術層面是無限的。為此,毛澤東采用虛實相兼的方法,即東南虛打,造國際聲勢;西南實打,一面講理忍讓,一面積極準備,等待后發制人且又易于控制戰爭規模的機會:開戰的前提是不能有大國的介入。

  恰好古巴導彈危機為中國解決西南矛盾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1962年10月20日,就在美國宣布封鎖古巴的當天,中國宣布對印反擊戰開始,其攻勢之猛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最后結束封鎖,11月21日,蘇聯也對軍隊下了“解除”動員令。當天(11月21日)中國政府宣布在中印邊界全線?;?。此后,中國軍隊又靜若處子。

  一月之內這一動一靜,保證了戰爭的有限性,也保證了反擊戰的戰術性,最終還保證了對周邊各種對中共政權不軌企圖的震懾性。最重要的更是中國適時啟合戰機,既贏得了戰爭又贏得了和平;在國際輿論中既是勝利者又是和平的使者。

  毛澤東全贏這場戰爭基于對東南兩個方向力量對比的客觀估計。1962年6月8月,他在聽取楊成武、許世友等匯報蔣介石最近可能有在東南沿海進行軍事冒險的動向時,就蔣介石反攻大陸能投入多少兵力說:“敵人最多來十五萬,再多也不可能。”毛澤東贊成對進犯之敵采取頂的方針。“必要時,可以把敵人進攻的作戰計劃公布”。同時毛澤東又表示,對于揭露蔣介石進犯東南沿海陰謀的新華社電訊稿,還要看一看,時間還來得及。[58]這里毛澤東將東南蔣介石來敵進犯的最大規模已作了“最多來十五萬”的極限估計,盡管這在毛澤東看來也沒什么了不起。但如果從東南、西南兩個戰場同時作戰考慮,這也是盡量要避免的。

  為此,毛澤東在東南、西南兩方面戰場中選擇西南方面,同時又用再次啟用1948年10月解放戰爭中用過以文退敵的巧計,[59]從心理上弱化美蔣大規模東南進犯的企圖。6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審閱定稿的新華社電訊稿《全國軍民要提高警惕準備粉碎蔣匪幫軍事冒險》,6月27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就臺灣海峽局勢發表聲明,表示不支持蔣介石進攻中國大陸。緊接著,英國、法國、蘇聯都對蔣介石反攻的計劃施加了國際壓力。

  毛澤東東虛南實的策略收到出奇的效果。

  在確認東南無虞后,毛澤東7月開始在西南認真布局。1962年10月毛澤東在一次軍方高層會議結束時說:

 

  中印兩國開戰,美蘇兩大國不用說,許多不明真相的國家也會站到他們一邊,蔣介石也可能要搞點動作。我們是有點孤立了,我看,不怕。只要前線打得好,我們就會處于主動地位。我還是那句話,與其跪著死,不如站著死。想要我們死,也不那么容易。這一仗不打則已,打,就打出威風,起碼要保持30年的和平。[60]

 

  結果毛澤東虛勢于東南,調動了全局,在國際輿論中又孤立了美國,同時又出其不意“亮劍”西南,速張速合,既考慮到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有限矛盾性質,同時又在中國國內最困難的時候震懾了美蘇企圖干涉中國事務的各種試探。仔細研究,與20世紀50年代初出兵朝鮮相比,毛澤東西南對印度出手是手下留情的,此役與諸葛亮“七擒孟獲”曲異而工同。 在1950年毛澤東在東北方向是要與美帝國主義爭打出新中國起碼應有的戰略地位,而1962年毛澤東在西南要的則是長時段的穩定與和平。

  關于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其主編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一書中以贊賞的口氣評價道:

 

  從戰斗的特點看,中國的損失無疑小得多。許多印軍小隊在突然襲擊下倒下,其余的逃走。在政治上,北京給新德里以最后的羞辱,不僅無償歸還全部東北邊境特區,而且歸還全部戰俘以及開列出詳細清單的卡車、大炮和彈藥。最后的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在同赫魯曉夫處理古巴問題的暗中對比中,毛既不是“冒險主義”,也不是“投降主義”。他獨一無二的結束戰爭行動的做法,排除了“帝國主義”或“修正主義”替尼赫魯采取任何行動的可能,而同時保住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阿克賽欽高原,新疆至西藏公路就從那里通過。[61]

 

  反觀赫魯曉夫則整個一付“欲學鯤鵬無大翼”[62]的樣子,沒“金剛鉆”卻在古巴楞要“攬磁器活”,充好漢,結果弄得蘇聯在1962年底的世界大國政治博弈中風頭出盡后便是洋相十足。同期的國際政治,在赫氏手中玩成了外交包袱和國家恥辱,而在毛澤東的手中則玩出了藝術和哲學。1972年2月22日,在訪華途中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說:毛和周都是“有哲學頭腦的人物”,“他們是一些眼光看得很遠的人”。[63]拿破侖三世在大國政治歷史中似乎是一個活寶級人物,基辛格曾將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作比較說:

 

  拿破侖三世的可悲之處是他眼高手低;俾斯麥的遺憾是他的能力超出社會可接受的程度。拿破侖三世留給法國的是策略上的動彈不得;俾斯麥留給德國的則是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64]

 

  馬克思也曾將法國歷史上的兩個拿破侖皇帝作過類似的比較說:

 

  老拿破侖習慣于占領現代世界的首都,而小拿破侖則滿足于舞臺式的大場面,把自己的軍隊分散到一些無關重要的國家,把自己的精銳部隊塞進這么多死胡同里。[65]

 

  盡管不太確切,從這個視角觀察1962年的蘇聯外交和中國外交及其后果,我們也會得到啟發?;粮裾f“赫魯曉夫在柏林、古巴兩個事件上失敗的最后結果是,蘇聯此后不再向美國直接挑戰”。[66]更為重要的是,蘇聯1962年的外交還失去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信任,赫魯曉夫由此也失去了國內政治的支持并導致他1964年下臺。

  從中國方面看,如果不計美、蘇等國的“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67]外,毛澤東西南一次“亮劍”,不僅東南逼退了美蔣,西南也達到了“起碼要保持30年的和平”的戰略目標。

  1962年,尤其是1964年中國核試驗成功后,中國西南就只有戰聲而無戰事,東南美蔣只有進犯“賊心”而無“賊膽”,美國對臺灣蔣介石“反攻”計劃壓制更加嚴厲。1963年6月,蔣介石又派六批武裝人員登陸并遭全殲;1965年5月和8月,國共兩次海戰,蔣介石除了喊喊外,再沒有大的軍事行動。

 

  注釋:

  [1] 《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下冊),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產業24-225頁。

  [2]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044.html。

  [3]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048.html。

  [4] [美]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主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97頁。

  [5] 從1964年10月到1969年3月,中蘇邊界發生的沖突有4189次之多,其中最嚴重的是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和同年8月在新疆鐵列克堤的軍事沖突。來源:潘光主編:《當代國際危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頁。

  [6] [美]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主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56頁。

  [7] 1962年12月26日,毛澤東以《冬云》為題作七律詩記錄了當時的處境和心境。詩曰:“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8] 美國1962年5月13日《特別國家情報評估》認為,“中共已經向臺灣海峽對面派遣了七個陸軍師,可能還有五個師在路上,這意味著它是‘自朝鮮戰爭以來此種類型最大規模的軍事調動’”。引自“會議記錄”(1962年6月20日下午6時—7時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頁,注釋①。

  [9] “情報和研究局局長希爾斯曼致國務卿臘斯克備忘錄”(1962年6月18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312頁。

  [10] “情報和研究局局長希爾斯曼致國務卿臘斯克備忘錄”(1962年6月18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頁。

  [11] “國務院致中華民國大使館”(1962年6月19日下午8時23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頁。

  [12] “會議記錄”(1962年6月20日下午6時—7時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頁。

  [13] “備忘錄:艾森豪威爾將軍談話紀要”(1962年6月2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頁。

  [14] “代理國務卿鮑爾致肯尼迪總統備忘錄”(1962年6月2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頁。

  [15] “情報和研究局局長希爾斯曼致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哈里曼備忘錄”(1962年6月2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頁。

  [16] “國際安全事務助理國防部長尼采致政治事務副國務卿馬濟函”(1962年6月2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頁。

  [17] “國務院致英國大使館”(1962年6月22日下午9時25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頁。

  [18] “駐香港總領事館致國務院”(1962年6月22日下午7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頁。

  [19] 轉引自蘇格著:《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頁。

  [20] “談話備忘錄”(1962年6月24日下午8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頁。

  [21] “談話備忘錄”(1962年6月24日下午8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頁。

  [22] “談話備忘錄”(1962年6月25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頁。

  [23] “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致肯尼迪總統備忘錄”(1962年6月25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頁。

  [24] “國務院致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2年6月28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頁。

  [25] “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致國務院電”(1962年7月4日下午2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頁。

  [26] “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致國務院電”(1962年7月5日下午6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頁。

  [27] 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4頁。

  [28] “會談備忘錄”(1962年9月6日上午10時—11時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頁。

  [29] “會談備忘錄”(1962年9月6日上午10時—11時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347頁。

  [30] “會談備忘錄”(1962年9月6日上午10時—11時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頁。

  [31] “會談備忘錄”(1962年9月6日上午10時—11時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頁。

  [32] “會談備忘錄”(1962年9月6日上午10時—11時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350頁。

  [33] “會談備忘錄”(1962年9月6日上午10時—11時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頁。

  [34] “會談備忘錄”(1962年9月6日上午10時—11時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頁。

  [35] 來源:1962年9月17日,從臺北發出的403號電報。轉引自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頁,注釋①。

  [36] “總統軍事代表泰勒起草的文件”(1962年9月20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頁。

  [37] 參閱王宏緯:《喜馬拉雅山情結:中印關系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頁。

  [38] 參閱潘光主編:《當代國際危機研究》“古巴導彈危機”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39] 轉引自王宏緯:《喜馬拉雅山情結:中印關系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頁。

  [40] 1962年10月1日,執行“海威”計劃的武裝特務第五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第二縱隊”共14人,在海豐縣遮浪嶼偷渡登陸,“司令”陳正光以下全部被殲。10月7日,執行“海威”特務第一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第三縱隊”全部被殲。10月8日,執行“海威”計劃的武裝特務第四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一縱隊”,全隊14人在惠來縣神泉偷渡登陸后被全殲。10月28日,執行“海威”計劃的武裝特務第三分隊和第七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第五縱隊和獨立第六縱隊,共22人,在電白縣爵山公社偷渡登陸后全部被殲。11月2日,執行“班超”計劃的武裝特務“海龍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先鋒隊”,全隊33人,包括一、二、三分隊和一個通訊隊,在臺山縣蛇鼻灣偷渡登陸后全部被殲。運送特務的機帆船也被擊沉。11月29日,執行“海威”計劃的武裝特務第六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分七縱隊”,共35人,在臺山縣荷倉島偷渡登陸時全部被殲。運送特務的機帆船被擊沉。12月4日,美國中央情報局駐臺灣的特務機構“海軍輔助通訊中心”(NACC)派出的中校特務李華常等,蔣介石當局派出電臺臺長張志君等,乘間諜收音機在陽江縣石磊山區跳傘登陸后全部被殲。12月6日,臺灣當局中的情報局“長風訓練班”訓練的武裝特務“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第二十三縱隊”,以及負責指揮和護送登陸的特務共39人,在惠來縣前詹偷渡登陸后全部被殲。運送船只被擊沉。

  [41] 資料來源,魏宏運、祁建民:《國史紀事本末•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下)》(第四卷),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152頁。

  [42] “會談備忘錄”(1963年9月1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頁。

  [43] “會談備忘錄”(1963年2月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頁。

  [44] “會談備忘錄”(1963年2月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363頁。

  [45] “駐中華民國大使柯克致肯尼迪總統備忘錄”(1963年3月29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68頁。

  [46] “會議記錄稿”(1963年9月10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頁。注釋①。

  [47] “會議記錄稿”(1963年9月10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75頁。

  [48] 蘇格著:《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頁。

  [49] 1962年9月6日,柯克與蔣介石會談中提議美臺應通過兩個組織來加強具體合作,一個是處理秘密情報的聯合委員會,一個是研究公開作戰的“420委員會”。后者發展為代號“藍獅”的美臺聯合委員會,負責研究大陸一旦發生起義,臺灣實施兩棲作戰的能力。

  [50] “邦迪致萊特”(1964年9月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頁。

  [51] “國務院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4年9月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頁。

  [52] “參謀長聯席會議致麥克納馬拉備忘錄”(1965年11月16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頁。

  [53] “國務院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4年9月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頁。

  [54] “臘斯克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無日期),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頁。

  [55] “國務院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6年3月9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427頁。

  [56] “國務院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7年3月16日下午3時43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91頁。

  [57] “詹金斯致羅斯托備忘錄”(1968年4月30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頁。

  [58] “毛澤東聽取楊成武、許世友匯報時的指示記錄”(1962年6月3日),轉引自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6頁。

  [59] 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也施用過同樣的一紙文章巧脫危局的妙計。1948年10月,蔣介石得到密報: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蔣介石即召集傅作義,并親自部署,試圖“乘冀中兵力空虛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西柏坡。當時毛澤東已將所有的兵力都調到遼沈和淮海戰場,西柏坡幾乎是一座“空城”。知道傅作義來襲的消息后,毛澤東即讓新華社于10月25、27、30日連續發表由他起草的《蔣傅匪軍妄圖突擊石家莊》、《華北各首長號召沿線人民準備迎擊匪軍進擾》、《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莊》三篇文章。蔣知消息走漏,恐反遭伏擊;責怪傅作義“行動遲緩”,逐悄然撤兵。參見劉杰誠:《毛澤東與斯大林會晤記實》,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1頁。

  [60] 轉引自王宏緯:《喜馬拉雅山情結:中印關系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頁。

  [61] [美]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主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54-555頁。

  [62] 1963年1月8日,毛澤東寫作《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草稿中有“欲學鯤鵬無大翼,蚍蜉撼樹談何易”句,此句后改為“螞蟻緣槐夸大國”。參見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8頁。

  [63] 轉引自熊向輝著:《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頁。

  [64]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顧淑馨、林添貴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頁。

  [65] 馬克思:“奧地利-普魯士條約。——5月29日的議會辯論”(1854年5月30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卷第314頁。

  [66]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顧淑馨、林添貴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543頁。

  [67] 引自毛澤東1963年1月8日發表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