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4-07/5091436.html
作者說明:7月31日《環球時報》發表《東海安全是中國必須突破的瓶頸》,很快新浪、網易、新華網、中新網、海外網、天涯軍事等網轉載此文并將原標題改為《專家:中國切不能四面出擊東海比西域更加緊迫》。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比較而言,《環球時報》的標題接近我原意,而后者則不符合我的原意,容易對中國外交政策引起誤解。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有章有法,有主次有重點,矛盾性質分得很清,并沒有“四面出擊”,根本不存在“切不能”的問題;況且目前中國外交在西域并沒有任何“出擊”的政策——且不說沒有這樣的必要,當然也不存在“更加緊迫”的問題。希望各網轉載時不要自擬標題,不然很可能與作者原意南轅北轍。下面是文章原文,作者堅持文章中的觀點即“今天以臺海統一為總牽引的東海安全已成為中國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所在,這使東海再次成為中國安全問題的主要矛盾。”
據最新一期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月刊報道,中國繼2013年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后,又在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統籌下設立了東海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東海是當前中國安全環境的主要矛盾。在西陸和東海兩個方面,中國同期只能在一面取得突破且不能走得太遠。這方面矛盾處理得比較好的是新中國外交。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面臨東部需要解放臺灣、西部需要解決藏疆問題的雙向任務。1950年6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向全黨作了題為《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他強調:“我們不要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進攻。”
當時美國明確幫助蔣介石集團并且介入朝鮮和越南的南北內戰,對此,中國選擇了以基本建設為牽引的依陸向海、在雅爾塔框架中聯蘇抗美的策略;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對中國北方的安全壓力日增,蘇聯入侵阿富汗后,中國又果斷地做出以改革開放為牽引的依海向陸、在雅爾塔框架中聯美抗蘇的策略選擇。為此毛澤東與尼克松握手,這為鄧小平時期的中美建交做了很好的鋪墊。
不僅如此,戰略上,中國也由此擺脫了自60年代以后日益加重的不得不兩線作戰的困境。這一點毛澤東說得非常明白。1972年1月,他同周恩來、葉劍英談外事工作時說:“其實沒把基本問題寫上去。基本問題是,無論美國也好,中國也好,都不能兩面作戰。”
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已獲得了快速發展,海外利益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而臺海統一尚未完成,日本軍國主義又急速膨脹、其突破憲法第九條非戰條款的危險在即。這使歷史又回到類似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安全形勢之中,東急西重又成了目前中國安全環境的主要特點:東部地區,臺海兩岸尚未統一而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又在新世紀迅速膨脹;西部地區,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受到重創并被迫撤出,這將在中亞留下戰略真空且引發新的戰略力量的崛起,并對中國西陲產生新的安全壓力。
筆者再次強調,如果此時俄羅斯再從這里抽身,那這種壓力在東海問題日增的當下,對中國而言就是不可承受的。在東西兩向的安全壓力下,毛澤東在50年代提出的“不要四面出擊”和不能“兩面作戰”的策略對我們認識今天的安全形勢及其解決方法仍是有效的。不言而喻,中國也必須再次做出相應的依陸向海的策略調整。
如果說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安全問題是生存問題,那么,80年代之后中國的安全問題就是發展問題。西域是中國整個發展的托底和大后方,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侵略我們都是從海上來的,不要忘記這一歷史教訓”。今天以臺海統一為總牽引的東海安全已成為中國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所在,這使東海再次成為中國安全問題的主要矛盾。我們只有認識和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才能全盤統籌,確保中國未來發展在根本問題上不出現“顛覆性”的錯誤。▲(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