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07/28/content_13926499.htm
近日閱讀《炎黃春秋》2010年第4期郭道暉先生《四千老干部對黨史的一次民主評議——〈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草案)〉大討論紀略》一文(以下簡稱“郭文”),其中講到陳友群同志在中直機關第二組的發言中說:“1950年中宣部起初擬訂的‘五一口號’中,最后兩條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毛澤東在后面親自加上‘毛主席萬歲!’”郭道暉先生還特別注明,他所引用的這段發言出自當時中直機關第二組第15期簡報。
過去筆者也多次見到這樣的說法,說1950年毛澤東在審閱“五一口號”時,親自加寫了一條“毛主席萬歲”。有人甚至還由此得出結論說:“‘毛主席萬歲!’這個幾億人呼喊了幾十年的口號竟然是毛澤東自己要別人喊的。”事實真是如此嗎?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查閱了1950年《慶祝五一勞動節口號》的原始檔案。
這份檔案至今保存完好,十六開,共五頁,全文豎寫,字跡十分清晰。從這份檔案可以看出,《慶祝五一勞動節口號》的初稿是胡喬木的筆跡,這說明是胡喬木起草的。胡喬木起草的初稿擬出“五一口號”共35條。最后兩條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毛主席萬歲!”而不是郭文所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
胡喬木起草后,將初稿送劉少奇審閱。劉少奇看得很認真,用毛筆對其中的第9條、13條、16條、17條、19條、22條、25條、29條、31條、32條、33條、35條做了具體修改,并刪去第34條。這里單說第33條、第35條的修改情況。劉少奇將第33條“中國共產黨萬歲!”改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勝利的領導者與組織者萬歲!”將第35條“毛主席萬歲!”改為“偉大的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萬歲!”劉少奇修改后,于4月18日將修改稿報送毛澤東,在這份檔案第一頁的右側寫道:“毛主席:此件請審閱。如可用,請交尚昆印發政治局各同志。”
看過劉少奇送審的“五一口號”修改稿,毛澤東于4月21日對其中的三條作了修改。一是將第14條中的“堅決貫徹勞資兩利、公私兼顧的經濟政策”,改為“堅決貫徹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二是將第19條中的“不動富農財產”改為“不動富農的土地財產”;三是將第24條“臺灣、西藏和其他待解放區的人民,努力協助全國解放事業的完成”,改為“臺灣、西藏和其他待解放區的人民,準備一切可能條件,配合人民解放軍的適時進軍,解放自己,完成統一!”
按照慣例,此件還要經過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方能正式發出。因此,毛澤東改完后,又在標題《慶祝五一勞動節口號》下加括號寫了“草案”二字,并在這份檔案第一頁的上方批示:“尚昆印發。印發政治局各同志及喬木、陸定一、陳伯達、李立三、聶、薄,星期三討論。”隨后,楊尚昆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在這一頁的左上方批示:“喬木同志:請印20份。”需要說明的是,這份檔案胡喬木起草用的是鋼筆,劉少奇批改用的是毛筆,毛澤東批改用的是鉛筆,因此要區分什么地方是誰修改的并不困難(見上圖)。
經查萬年歷,毛澤東說的“星期三”是4月26日。會議是如何討論的,沒有留下文字記載。從《人民日報》公開發表的“五一口號”來看,由34條增加到38條。增加的四條是:“向全國為人民服務的知識界致敬!”“全國各界人民共同努力,協助人民政府救濟災荒!”“在土地改革已經完成的地區,迅速發給土地證,鞏固人民的土地所有權,努力進行春耕!”“全國各民主階級和各民主黨派團結一致,努力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與富強的新中國!”筆者特別留意看了最后兩條,發表時是這樣的:“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勝利的領導者與組織者萬歲!”“偉大的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萬歲!”十分明顯,這兩條口號自劉少奇修改后直至正式發表,沒有任何改動。
事實很清楚,胡喬木起草的“五一口號”中,最后一條就是“毛主席萬歲!”劉少奇在審閱時,將“毛主席萬歲!”改為“偉大的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萬歲!”郭文所謂毛澤東在1950年“五一口號”中自己加上“毛主席萬歲!”并不是事實。
下面說一下“毛主席萬歲!”這個口號是怎樣產生的。經筆者初步查證,1943年11月陜甘寧邊區政府召開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來延安參加大會的勞動英雄們深感自己過去是被人看不起的窮苦人,現在翻了身,成為光榮的勞動英雄,非常感激毛澤東、朱德和共產黨,于是他們紛紛給毛澤東發出獻詞。其中,勞動英雄吳滿有、趙占魁、申長林、楊朝臣等45人在給毛澤東的獻詞中,就喊出了“毛主席萬歲!”的口號。這個獻詞刊登于1943年12月1日《解放日報》。中直、軍直等勞動英雄及模范生產工作者代表給毛澤東的獻詞中也有“我們要高呼:毛主席萬歲!”的字句。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上,朱德在大會做軍事報告,報告結束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毛澤東同志萬歲!”周恩來在大會講話的結尾也高呼這兩句口號。這兩個口號,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在黨的文件中也經常使用。 (《文匯讀書周報》 / 本文作者張素華為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