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例如,我國學者翻譯的最新版第19版薩繆爾森《經濟學》,分成微觀經濟學[1]和宏觀經濟學[2]分別出版,將經濟學定義為,”研究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的學科”。雖然不乏學者批評,但是,現在西方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的定義基本如此。
這個定義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定位到商品了,根據這個定義,與服務和公共產品等的人類活動都不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了,凱恩斯經濟學主張加大政府投資,搞公共建設的主張,與商品市場無關,也就不算經濟學了。顯然凱恩斯經濟學與該定義相矛盾。薩繆爾森《經濟學》內容就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的結合,作者在第三版稱之為新古典綜合,在第十二版增加了貨幣主義等學派的理論。由于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使人們更加認清自由市場經濟運行的問題,作者在2009年初出版本書時,在前言前面,專門撰文《一個折衷主義的宣言》,明確宣示,本書主張混合自由市場經濟和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的折衷主義,“倡揚現代混合經濟的價值”。作者怎么可能會給經濟學下一個與其內容相矛盾的定義,使本書自身的邏輯就存在問題?按照這個定義,凱恩斯經濟學理論中的大部分,論證增加公共投資的理論和主張,根本就不該出現在本書中。在早期版本中,例如,第十版,作者在定義中還特地指明,在使用或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包括市場和非市場情況[3]。但是,我國的譯者,當時是高鴻業先生,仍然翻譯成商品,致使第10版中文版中,作者給經濟學下定義的一句話本身就存在邏輯矛盾。
實際上,在英文原版中,作者所使用的詞是goods and services,準確的翻譯應是物品和服務。譯者將服務丟掉,同時將goods翻譯成商品。雖然goods可翻譯成商品,但英語中比較正式的表達商品的詞匯是merchandise,而且英文原版緊接著對經濟學定義做了闡述,多次提到goods這個詞,譯者都很好地翻譯成了物品。譯者在譯后記中還專門討論了goods的翻譯,提到可翻譯成物品,產品、財貨等等,就是沒說,可翻譯成商品,可是譯者在這個最重要的地方,卻將其錯譯成商品,這不是很奇怪嗎?
主譯者蕭琛先生是北大經濟學教授,對本書的理論體系和凱恩斯經濟理論不可能一無所知,《微觀經濟學》[1]一書書后還專門有一張圖,標識現代主流經濟學,也就是薩繆爾森建立的經濟學體系的直接來源是凱恩斯和馬歇爾。這里很可能是譯者的有意誤譯。譯者翻譯過來的這種定義,實際上拋棄了經濟學中還有很多非市場經濟方面的知識,暗示經濟學就是市場經濟學。由于西方向我們推銷市場經濟,例如美國精英推銷的以“華盛頓共識”為名的十大政府經濟政策[4],雖然美國和西方從不執行這些政策[5],卻千方百計讓第三世界國家執行,市場化是其核心內容之一。我國的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十分熱衷于市場化,譯者這樣翻譯,讓初學者以為,市場經濟是經濟學唯一的內容,恐怕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長期以來,在這種思想的馴化下,從事經濟學研究和經濟工作的人,都成了西方的崇拜者。
按照作者的定義,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配置一個社會的稀缺資源,從作者在此節對經濟學定義的討論[1]來分析,這個稀缺的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了。從主流經濟學理論來看,所謂經濟學的資源,可分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這本書是入門教科書,估計那些初學經濟學的讀者是不知道這一點的。由于物質資源都來源于自然資源,如果我們這樣來理解經濟學定義的資源,則自然資源就有無比的重要性了。沒有了自然資源,也就沒有了配置稀缺資源工作的主要部分了,經濟學要研究配置資源,也就成了無源之水了。中國有句俗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說的這種情況。自然資源減少了,稀缺的資源就更稀缺了,我們配置資源的難度就更大了。我國的精英們似乎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實行的政策,就是促進拿資源生產商品,換取美國政府開出的不負責兌現的美元欠條,由于美國實行通貨膨脹政策,這個欠條還自動貶值賴帳,是個自動賴帳的欠條。在這種政策下,我們的資源在逐步減少,反映在價格上,就是我國的各種礦產價格猛漲,10年間,煤炭[6]、鐵礦石[7]等主要自然資源價格上漲5倍以上,各種商品價格也隨之猛漲。
回到作者的定義,我們的問題是,經濟學知識能告訴我們,如何配置自然資源嗎?例如,如果我們沒有工程學知識和科學知識,經濟學能告訴我們如何配置自然資源得到水泥、混凝土等產品嗎?實際上,將1分水泥,2分黃沙,3分石子充分混合在一起,加水就會凝固,變成混凝土,這是材料工程學知識,不是經濟學知識。因此,不是經濟學,而是工程學,告訴我們如何配置自然資源,來制造水泥,混凝土,椅子,瓷碗和各種設備等人類需要的各種產品。
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應該是關于人的行為的知識,這也是古典時期經濟學家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例如,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8]上就是這么定義的。但是,按照作者的定義邏輯,它應闡述人們如何安排人們的勞動,以完成各種經濟活動。也就是說,經濟學是關于如何配置一個社會的人力資源的知識。這種定義,與工程學定義是非常類似的,按照古典經濟學定義,應屬于應用經濟學,或者稱經濟工程學。
這里我們忽略了稀缺問題。在工程學任何一本教科書中,都不會討論自然資源稀缺問題,即使它是稀缺的,因為自然資源稀缺條件是我們研究問題的基礎,是我們求解問題的基本條件。我們的求解方法與基本條件密切相關,但是,我們介紹的是解決問題的各種辦法和原理,而不是強調問題的條件,它對我們改進解決問題的辦法并無幫助。強調稀缺,純屬廢話,這個廢話,就是西方給我們推銷的經濟學教科書中不斷強調的關鍵內容之一。
從實際情況來看,失業,大量勞動力沒有被利用,才是現代經濟的常態。勞動力資源都沒有充分利用,更談不上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了。這充分說明了,如果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內容是教人們如何配置還是稀缺的經濟資源的話,西方主流經濟學在如何配置資源方面恐怕沒有教會經濟學家們多少東西。
總結以上分析,經濟學沒有關于配置物質資源的知識,如何配置物質資源的知識來自工程學;而現代社會總是有失業人員,人力資源總是過剩,政府總是將減少失業率當作目標,至少從表面看來,為西方政府工作的經濟學家們,需要費心費力對付勞動力過剩,如何為失業人員安排工作崗位,減少失業,而不是對付短缺的人力資源。
從經濟學教科書的基本內容來看,恐怕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也沒有包含多少如何配置一個社會的人力資源的知識。例如,以薩繆爾森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為例,其主要內容是介紹價格隨各種因素和條件變化的知識,少有討論人力資源的配置。其內容屬于對社會現象的規律性的經驗總結。問題在于,現在的經濟學教科書并不討論這些規律的適用范圍,而實際上,它們是有很嚴格的條件限制的。例如,商品需求量隨物價上漲而下降,這是薩氏經濟學總結的經濟學主要規律之一,并不總是成立。例如股票價格,往往價格上漲會導致需求量上升。19世紀初,愛爾蘭遭遇災荒的時候,土豆價格上漲,愛爾蘭人反而消費了更多的土豆,也與這個規律相反。我們不研究和了解這種限制,也就很難利用這些規律,預測未來經濟變化。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的預測常常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恰當地把非普遍性規律當普遍規律。
美國精英忽視這一點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推銷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制度和理論,不談其理論的限制,讓人們不了解其缺點,從而相信他們推銷的自由市場制度。他們推銷的微觀經濟學,主要是關于自由市場制度的理論,所說的規律,都是自由市場制度下的并不總是成立的經驗規律。因此,很多人批評它們是宣傳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教科書,是宣傳意識形態的教科書。
2001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曾長期擔任美國內務部經濟學家和總統私有化委員會研究部主任、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羅伯特尼爾森,根據自己在政府工作經歷,撰寫了一部經濟學著作,題目就叫《從薩繆爾森到芝加哥學派經濟學都是宗教》[9],在美國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十幾位專家學者發表文章評論它[10],參與討論的普通讀者就更多了。我國主流媒體卻對此保持高度一致的沉默,不肯對此反思。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鄧肯弗利在其著作《睿智--亞當謬論及八位經濟學巨人的思考》[11]中指出,歷史上著名經濟學家們的經濟學說都是經濟神學。西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Kenneth R. Hoover寫了一本書,題目就叫《經濟學就是意識形態》[12]。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馬克林德曾發表與薩氏經濟學篇幅相近的專著《反薩繆爾森論》[13],以薩繆爾森《經濟學》為對象,全面批判了西方主流經濟學。2009年6月,曾于200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格曼應邀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表“羅賓斯講座”講演上說,過去30年來的宏觀經濟學“說得好聽簡直是無用之物,說得不好聽是害人之物”。
近年來,國內也有很多專家和學者發表專著批評西方主流經濟學。 2002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韓德強博士著《薩繆爾森《經濟學》批判-競爭經濟學》、社科院左大培研究員著《混亂的經濟學》、2004年社科院余斌研究員著《微觀經濟學批判》、2008年出版《經濟學的童話》、2010年出版《經濟學的真相:宏觀經濟學批判》,全面批判西方主流經濟學。2005年張建平出版《西方經濟學的終結》,否定西方經濟學對交換的解釋。2011年陶永誼先生著《互利:經濟的邏輯》,否定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公設。國內外批判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著作還有很多[14],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其實美國精英從不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管理國家,美國精英推銷的以“華盛頓共識”為名的十大政府經濟政策[4],其理論基礎就是美國推銷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但美國和西方從不執行這些政策[5],卻千方百計讓第三世界國家執行。人們的思維和行動,總是受人們制定的制度和約定俗成等方式形成的文化和宗教所控制。經濟學不僅是關于人們行為規律的總結,也是影響人們思維和行動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西方主流經濟學就是美國精英精心炮制的影響人們思維,控制人們行為的一種意識形態,在其熏陶下,人們的行為和思想就會被其左右。
通過教科書推銷西方主流經濟學,就是西方發明的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重要辦法,從而讓美國精英象控制國內老百姓思想一樣,控制其他國家人民,尤其是精英的思想。通過意識形態宣傳,控制對手的思想,讓對手聽從指揮,是戰勝對手的最佳辦法。蘇聯崩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蘇聯統治集團相信了美國精英推銷的資本主義制度,取消了社會主義制度,導致蘇聯解體,直到現在還內戰不休,人口和人均壽命均大幅度下降,給蘇聯人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災難。無怪乎薩繆爾森有一句豪言[1],“如果我能為一個國家編寫經濟學教科書,我就不會在乎是誰在為他制定法律,又是誰在為它起草條約”。
雖然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在我國地位如日中天,成為我國主流經濟學家們頂禮膜拜的對象,但是,美國頂級大學經濟學專業很少使用它做教材。作者在第十版緒論[3]中指出,它主要用作初學者的經濟學入門教材。美國的大學使用它培訓普通美國大學生,以便占據他們的思想,從而在意識形態上讓資本主義思想能夠戰勝其他思想,讓資本主義制度深入人心。
美國通過經濟學教科書進行的意識形態宣傳,顯然在中國取得了很大成功,培養了一大批信徒,以至于本書的譯者,一位北京大學教授,擔任過北大國際經濟系主任;世界銀行的顧問,為了更好地宣傳西方的自由市場制度和理論,篡改原文到基本的內在邏輯都成了問題。而另一位譯者,也是一位更加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大學教授,則將作者定義經濟學的一句話都篡改得前后矛盾了。中國成為執行華盛頓共識政策最好的國家之一[5],也就不足為奇了。
更為荒唐的是,在這種意識形態訓導下,一位在北京大學拿過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某位國家領導人,在國內會議上,口口聲聲稱呼美國政府印制的不負責兌現的自動貶值賴帳的美元欠條為“美金”[15]。國家央行以外匯儲備為依據,被動增發貨幣[16],增發的人民幣都拿去換美元交給了美國精英,而換來的美元都儲備起來,作為人民幣增發依據,讓人民幣成為美元代用券,從而將國家最重要的主權,貨幣主權拱手讓給了美國和西方。中國的精英們還制定政策,讓美國人拿著印制的自動賴帳的美元欠條,就可以買走中國的工廠,成為中國人的老板,從而讓美國人不再需要搞工業生產,就能不費吹灰之力,從中國獲得各種產品了。
雖然現在中國人均生產的工業消費品和大部分基礎產品都遠多于美國;美國消費的工業消費品主要來自進口,國內基本不生產,但人均消費的幾種主要工業消費品數量是中國人均 的4-7.5倍;人均消費支出是中國人均的30倍左右;中國人均生產的商品是世界平均值的4倍左右,但人均消費支出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17]。中科院的一項研究估算,2011年,美國從中國免費拿走了3.66萬億美元財富,超過當年我國國民產出一半以上[18]。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史教授弗格森將這種現象總結為中國人生產,美國人消費的中美國[19]。這等于說,中國是美國的經濟殖民地。這都是美國精英通過意識形態宣傳,控制中國精英思想的絕妙戰果。中國的精英們還沾沾自喜于生產能力的不斷擴大,看不到物質財富的流失速度,也隨著生產能力的增長而迅速增加。在這種殖民地經濟路線下,中國的自然資源將被消耗殆盡,這必將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的災難。
―――――――――――――――――――――――――――――――
摘要:薩繆爾森在《經濟學》教科書中,定義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資源,我們指出,經濟學沒有關于物質資源配置的知識,如何配置物質資源生產各種產品的知識來自工程學;而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總是過剩,政府總是將減少失業率當作目標,至少從表面看來,為西方政府工作的經濟學家們,需要的是費心費力對付勞動力過剩,為失業人員安排工作崗位,減少失業,而不是對付短缺的人力資源。西方主流經濟學是經濟神學,主要作用是向其他國家進行意識形態宣傳,控制對手的思想,讓對手聽從指揮,從而戰勝對手。這一戰略,成功地導致蘇聯崩潰。在中國的實施也非常成功,形成了中國人生產,美國人消費的殖民地經濟模式,使美國一年從中國掠奪的財富就超過上萬億美元。
參考文獻
1. Samuelson, P.A. and Nordhaus, W.D., 微觀經濟學,蕭琛主譯,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 2012.
2. Samuelson, P.A. and Nordhaus, W.D., 宏觀經濟學, 蕭琛主譯,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 2012.
3. Samuelson, P.A., 經濟學(上), 高鴻業翻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9.
4. Fischer, S.,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IMF?, in IMF Seminar, Sept. 19, 1997, 1997.
5. 黃衛東, 北京模式與華盛頓模式比較,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63256.html, 2014.
6. 近年來我國動力煤價格變化情況,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uturesroll/20130923/110216822551.shtml. [update: 2013 [visit: 2013.
7. 田祖海 and 李穗嘉, 中國鐵礦石進口價格波動因素的實證分析. 武漢金融,2012. 2012(2): p. 52-54.
8. Marshall, A., 經濟學原理,朱志泰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64.
9. NELSON, R.H., ECONOMICS AS RELIGION: FROM SAMUELSON TO CHICAGO AND BEYOND,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 Reder, M.W. A COLLECTION OF BOOK REVIEWS OF: ROBERT H. NELSON, ECONOMICS AS RELIGION: FROM SAMUELSON TO CHICAGO AND BEYOND. [update: 2005 [visit: 2005 12.21]; Available from: http://faculty.publicpolicy.umd.edu/sites/default/files/nelson/files/economics_religion/bookreviews.pdf.
11. Foley, D.K., 睿智--亞當謬論及八位經濟學巨人的思考,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0.
12. Hoover, K.R., economics as ideology, Keynes, Laski. Hayek and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3.
13. Linder, M., 反薩繆爾森論,梁小民譯,1974年德文版,1977年英文版, 上海: 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1992.
14. Coleman, W.O., 經濟學及其敵人:反經濟學理論200年,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5. 李克強, 李克強總理的經濟公開課, 第53分鐘,中央電視臺發布,http://tv.cntv.cn/video/VSET100177345609/9b89559390794ce1b4cc5be898e419bf, 2013.
16. 周其仁, 貨幣的教訓 匯率與貨幣系列評論, 貨幣制度重于貨幣政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17. 黃衛東, 從中美人均生產和消費商品量分析物資的流向. 經濟導刊,投稿,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62342,2014.
18. 楊多貴等, 國家健康報告. 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 北京, 2013.
19. Ferguson, N., 貨幣崛起,高誠譯,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