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1911年),年僅28歲的熊彼特發表《經濟發展理論》(準確翻譯應該是《經濟進化理論》),旋即成為經濟學重要經典。該書最有名的貢獻是“創新理論”。核心觀點是,人類經濟演化歷程就是永無止境的創新。企業家、創業家和創新者則是真正的主角和英雄。熊彼特后來將創新進一步闡釋為“創造性毀滅”。鼓勵企業家和創業家從事創新和創造性毀滅需要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一是保障私有產權,二是信用創造。
熊彼特對資本、信用、創新和企業家之間關系的闡述,即使今天讀來,仍覺趣味盎然。他有一個新穎傳神的譬喻:“貨幣市場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司令部”。熊彼特說:“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貨幣市場永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司令部。貨幣市場發出的各種指令,傳遞到資本主義經濟的各個部門。貨幣市場里所激烈爭辯和最終拍板的事項,本質上就是決定經濟未來發展的宏偉大計。所有信用工具都拿到貨幣市場交易,所有經濟發展項目都通過貨幣市場相互比較、相互競爭,力爭得到信用資源,所有購買力及其余額,都拿到貨幣市場進行買賣。貨幣市場如此重要和如此豐富的發展和功能,自然導致了各種各樣數之不盡的套利交易和買賣操縱,它們很容易掩蓋或扭曲貨幣市場的本質功能。”
上述論斷對于我們認識今天全球和中國貨幣市場的本質和運行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貨幣市場的本質功能,是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信用資源,它不能脫離實體經濟,成為套利交易和買賣操縱的賭場,否則就會偏離和扭曲貨幣市場的本質作用。
然而事與愿違,人類金融和信用體系的演變,日益顯示出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那就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日益背離,虛擬經濟自我循環,過度膨脹,時刻威脅實體經濟穩定和健康發展,恰似“天上堰塞湖”。2008年源自美國的全球金融海嘯,本質上就是虛擬經濟背離實體經濟、自我惡性膨脹、自我循環、導致高杠桿、高負債、投機炒作、“賭博式資本主義”的直接惡果。過去40年來,以衍生金融產品和金融交易為主導,美國金融業快速擴張。金融業對GDP的貢獻從1950年的2.8%上升到1980年的4.9%,金融海嘯之前(2006年)更是達到創紀錄的8.3%。自1980年開始,美國金融業對GDP貢獻度的增速,是1980年之前的兩倍。1980年,美國金融資產總價值已經達到GDP的5倍;到2007年更是翻了一倍,超過GDP的10倍。
當今全球外匯每日交易量超過5萬億美元,全年交易量超過1000萬億美元,真實貿易量才20萬億美元左右。全球衍生金融工具名義市值高達500萬億美元,市場交易量則早已超過千萬億美元規模。各種債券和理財產品的增長速度尤其驚人。根據哈佛大學教授Robin Greenwood and David Scharfstein的詳細數據分析,過去30多年來,美國金融業快速擴張的主要源泉是貨幣市場,包括各種金融衍生工具、貨幣市場套利交易、理財產品和資產證券化產品高速增長。其他發達經濟體譬如英國、歐洲和日本亦出現類似趨勢。此所以今日世界各國皆是債臺高筑、赤字高企、貨幣泛濫、投機盛行。反觀實體經濟,則是勞動生產力持續下降。所有發達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歐元區、斯堪的納維亞)勞動生產力增速最高的時代是1960年代,其后呈逐漸放緩態勢,日本和歐元區之下降幅度最明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所有經濟體的勞動生產力皆大幅下降,新興市場國家下降幅度最大。
多年來,面對發達經濟體的虛擬經濟惡性膨脹和貨幣市場日益龐大,中國多少只是一個旁觀者。仿佛是一夜之間,人們突然醒悟過來,我國經濟亦出現驚人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背離,虛擬經濟之惡性膨脹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和估計,貨幣市場之擴張速度讓許多人措手不及。
我國銀行業資產總規模達到131.27萬億,近一半是非信貸資產,同業資產占比達到13.2%,某些銀行的同業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業資產規模超過1萬億,一個省級分行員工僅僅6個人的同業部門,一年利潤超3億,另一家銀行的北京分行同業部門10個人,每年利潤高達5億。在基礎貨幣高速擴張的刺激下,各商業銀行紛紛擴展同業拆解業務,總行放棄對流動性和全行資金的統一管理,放任分支行參與同業拆解,“借短賣長”,以短期拆借低利率資金,購買長期高收益資產或者發放長期貸款,大銀行則主要是資金借出方或供給者。一些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憑借其財務公司和從銀行獲取信貸的“超常能力或特權”,則搖身變為資金“二道販子”。你借我貸,你買我賣,期限套利,監管套利,產品套利,匯差套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風生水起,好不熱鬧。反觀實體經濟尤其是那些就業和稅收主力的制造業和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成本卻居高不下,甚至要忍受高利貸的盤剝和欺壓。
好景總是不久長。貨幣市場投機套利制造了美國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海嘯,貨幣市場空轉和貨幣市場泡沫必然崩潰和破滅,中國亦不例外,恰如江湖名言所說,出來混總是要還回去的。最近一段時間,我國貨幣市場各期限同業拆借利率急劇飆升,許多人嚇破了膽。流動性緊張的核心原因主要不是外匯占款下降,不是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加強,而是某些銀行金融機構自身流動性管理出現嚴重期限錯配!
壞事可以變成好事。面對中國式的流動性危機,央行此次按兵不動策略正確,首先是顯示遏制期限套利和貨幣空轉的決心。二是檢驗銀行金融業應對流動性危機的能力。三是傳遞強烈政策信號,不會以簡單放水來刺激經濟。下一步,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都要認真檢討我國貨幣市場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從源頭和制度上改進和完善貨幣市場運行機制和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制度。讓貨幣市場真正回到熊彼特式的正確軌道上去,那就是為生產力的提升和真實財富的創造提供信用資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