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國資委正著手制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并就下一步國企改革方向和路徑進行相關調研;如進展順利,改革方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臺。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改革目標和路徑,毫無疑問,國企改革、特別是央企改革將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頭戲之一,也是突破的重點之一。但是,如何改,改向哪,以怎樣的方式和思維改,也是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對國企改革,既慢不得,也急不得,更莽不得。其中,“三種改革思維”要不得。
一賣了之,實行全面私有化。這是張維迎教授一直倡導并大聲疾呼的國企改革思路,也可以說是最激進、最莽撞的一種改革思維。他甚至建議,可以通過像英國那樣半轉讓、半贈送的辦法,將國企分給普通的老百姓。此種改革思維要不得。
從表面看,這樣的改革很誘人,也很直接,甚至滿足了很多人的愿望。因為,目前公眾對國企頗有非議,特別在利潤分配和使用方面,如果能夠以“分”的方式,讓全民享有,自然是效率、效益最大化的體現。但是,仔細分析和推敲又不難發現,這樣的改革思維,不僅有害,而且危險。前蘇聯的“休克療法”,不僅沒有讓經濟活起來,反而使經濟走向了崩潰的邊緣,國家也因此而走向分裂。
所以,就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一點也莽撞不得,盲目不得。改,是必須走的路,而且是必須走好的路。但決不是一賣這之、一分了之。即便是西方發達國家,也沒有實行全面私有化。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行業,國有仍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以后,許多西方國家也已邁出了國有化的步伐,通過適度的國家控制,增強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能力。更何況是中國,更不具有全面私有化的條件。全面私有化的思維,在中國要不得。
國有企業人多、負擔重,改革難度太大。這是必須承認的客觀事實,但決不能成為不改革或慢改革的理由。
中國的國有企業,起步和成長計劃經濟時代。而計劃經濟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國有企業職工”這個概念。只要戴上“國有企業職工”這個頭銜,什么工資福利、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也就萬事大吉、一切沒有后顧之憂了。所以,當市場經濟進入中國以后,遇到了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打破“國有企業職工”這個概念,引入“社會人”、“市場人”的新概念、新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待個人身份問題上,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卻仍然停留于計劃經濟時代。不僅員工如此,經營者也是如此。談到改革,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太多、負擔太重。因此,能拖則拖,能不改就不改。
試圖以人太多、負擔太重的理由阻撓國企改革的思維,不僅要不得,而且必須徹底打碎。國企改革不能莽撞,但也絕對慢不得,停止不得。相關職能部門在制定國有企業改革議案時,必須摒棄人太多、負擔太重的思維,將改革議案制定得超前一些、激進一些、開放和開明一些,而不要完全站在部門利益和企業利益的角度,小打小鬧,不痛不癢。這也是在推進國企改革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另一種思維問題。
還有一種要不得的思維,就是國有企業必須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這是一種看起來已經形成共識的思維,也被認為是最站得住腳的一種想法。 國企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轉向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分析,似乎又能點格格不入。因為,既然是市場經濟,就應當允許多種所有制并存,就允許國有企業參與競爭,為什么要讓國有企業全面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呢?
事實上,國有企業在一般性競爭領域的問題,與所有制形式菩薩沒有什么直接矛盾。關鍵是,政府在對待企業的態度和認識方面存在一定問題,亦即對國有企業幫得過多,對其他所有制企業幫得太少,人為地將國有企業孤立了起來,將國有企業放到了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對立面。相反,如果能夠在政策上一視同仁,讓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也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認識誤區。
一旦壟斷領域放開,也就無所謂的國有企業必須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的說法了。
國有企業改革,決不是退出還是保留的問題,而是如何增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的問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增強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這一點,國有企業是如此,其他所有制企業也是如此。(譚浩俊)
附:新聞背景:
國企改革方案也要體現“大部制”
對國有企業改革決不能只滿足于國資委監管的企業,更不能變成國資委系統內部的修修補補、分分合合,而必須按照產權多元化、改制市場化、重組資本化、目標國際化的要求對國有企業實施改革,尤其是中央企業,目標必須是國際化、全球化,而不是眼睛向內,只會與民爭利。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媒體記者從國資委權威人士處獲悉,國資委正著手制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就下一步國企改革方向和路徑進行相關調研;如進展順利,改革方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臺。
這也意味著,在整個宏觀環境有利于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改革也有望在今年或明后兩年取得重大進展。
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是,既然此次改革方案被稱之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那么,就必須突出“國有”兩個字,像大部制改革一樣,能夠覆蓋整個國有企業,而不僅僅是國資委監管的企業。
眾所周知,國資委是根據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設置的,是一個新設機構,也被稱作特設機構。主要職能之一,就是指導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這也是當時全國上下都在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退民進步伐的必要措施。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國資委監管的國有企業,卻不是職能定位和概念上的“全國有”,而是部分國有。金融國有企業、資源型國有企業,包括一些部門和行業協會管理的國有企業,也沒有納入到國資委統一監管,更別說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了。
也正因為這樣,國有企業改革方案如何制定,如何確定改革的范圍、內容、目標和要求,就不能局限于國資委監管的這些企業。可是,從媒體了解到的情況看,此次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完全是由國資委負責。那么,也就可以這樣理解,接下來的國有企業改革,也主要是國資委監管的企業,而不包括其他部委和行業管理的國有企業。
顯然,這是不符合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和要求的,也不符合國有企業的現狀。
對改革方案來說,必須涵蓋所有國有企業,包括國資委監管的國有企業,也包括其他行業、其他部門管理的國有企業。如金融性國有企業、資源型國有企業、行業和部門辦的其他國有企業等。方案的內容也要兼顧到不同行業的不同特點,思路有兩種,一是各種內容和要求都體現在一個方案之中,不管什么性質的國有企業,都執行相同的政策。優點是簡單方便,易于操作,缺點是不符合行業特點,改革的效率和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而且改革的難度會加大,矛盾會增多;一是方案只談原則性意見,不同的行業再出臺具體的細則和操作辦法與規程。優點是符合實際,便于向縱深推進,缺點是比較復雜,如果考慮不周密,會影響改革的積極性,增加改革的難度。
但是,不管怎么說,將國有企業改革全部納入到改革范疇,對改革向縱深推進、向“深水區”推進是有好處的。不然,只對著國資委監管的企業動改革的刀子,其他國有企業仍然躺在國家身上,既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也對需要實施改革的企業不公,會增加這些企業改革的難度。
新的方案,除對一般性競爭行業的國有企業提出改革要求之外,對壟斷國有企業的改革也要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工作路徑、工作目標、工作步驟和時間進度。因為,就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國有企業改革的真正難點,并不是一般性競爭行業的國有企業,而是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這也是社會各方面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被認為是最難攻克的難題之一。
能否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對壟斷國企的改革提出一些意見和措施,明確一下推進的進度與要求,對此次改革的成效關系極大。
除此之外,如何結合地方特點,制定出臺符合地方要求的國有企業改革目標和思路,在新的改革方案中也要有所交代、有所明確。因為,雖然地方國企已經很少,但大多是地方政府十分倚重的企業。特別是政府投資類企業,更是地方政府舍不得改、舍不得放的。如何在這方面提出一些原則性要求和思路,是完全需要的。
而對公益性國企如何確定改革目標、改革方向、改革步驟,也是需要認真研究和考慮的事。要知道,公益性國企一旦改革不好,就會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而公益性國企如果不改,也不利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總之,對國有企業改革決不能只滿足于國資委監管的企業,更不能變成國資委系統內部的修修補補、分分合合,而必須按照產權多元化、改制市場化、重組資本化、目標國際化的要求對國有企業實施改革,尤其是中央企業,目標必須是國際化、全球化,而不是眼睛向內,只會與民爭利。
國有企業改革,也必須像國務院機構改革一樣,實行大部制,達到全覆蓋。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