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大事記(34)
2011年3月
2日,美國《時代》周刊網站發表《泡沫、石油和麻煩:物價上漲為何危及全球復蘇?》,認為很多基本商品價格將在相當一段時間居高不下。
《華爾街日報》發表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巴里·艾肯格林《為什么美元的統治地位即將結束?》,說支撐美元世界統治地位的三大支柱正在漸漸動搖。
《華爾街日報》刊登《2月份,歐美制造業活躍,全球復蘇加快,而亞洲經濟經歷夢寐以求的增速放緩》。美國制造業產出指數達7年來最高,歐洲達十幾年來最高。中國大陸制造業增速降至7個月來最低點。
美國《世界日報》報道,金融危機之后就業艱難,導致更多美國年輕人考慮申請政府部門的工作。僅2009一年,在聯邦政府工作的年輕畢業生就比上年多出16%,比在非營利組織就業者多11%。美國勞工部的調查顯示,到政府部門就業的新畢業生去年仍在繼續增加。
《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中國投資者救命錢挽救美國小企業”,說2010年中國民營企業向各類規模的美國公司投資近50億美元。
日本《每日新聞》報道《日本數碼家電進口額超過出口額》。淪為“數碼家電純進口國”。
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說,世界糧食價格連續上漲8個月后,2月份達到創紀錄新高。
4日,路透社自紐約報道,利比亞動蕩陰影籠罩全球市場。
英國《金融時報》頭條《歐洲央行暗示加息震動金融市場》,說歐洲面臨的通脹風險正在加劇,而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使形勢更加嚴峻。
5日,《紐約時報》頭條《美私營部門就業激增,擴大復蘇希望》,說美國勞工部公布,2月份失業率8.9%,兩年來首次降至9%以下。
6日,路透社自華盛頓報道,“對全球經濟增長威脅更大的是糧食,而非石油。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壓力尤其大”。
《華盛頓郵報》載文稱,美國失業率連續3個月下降,2月份從9%下降到8.9%,證明美國“經濟復蘇正在加速”。
9日,《日本時報》刊登《中國的經濟規模到底有多大?》,說從市場價格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5.88萬億美元,落后于美國的14.6萬億美元,但是從產出量看,中國則為14.8萬億美元,高于美國的14.6萬億美元。中國經濟規模“實際上已略超過美國”。
11日,美聯社自東京報道,“襲擊日本的地震和海嘯迫使跨國公司關閉工廠,并采取救火行動和疏散員工,至少在短期內令脆弱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
12日,俄羅斯《紅星報》發表《不確定的時期——世界進入全球經濟危機的新階段》:
糧食價格的迅速上漲和通貨膨脹的抬頭,在結構最脆弱的社會引起了動蕩。
阿拉伯世界如今已落入危機的深淵。
眼下由利比亞危機引發的國際石油市場動蕩,可能只是“地緣政治風暴來臨前的地一聲驚雷”。
國際能源署的專家估計,由于利比亞的危機,美國、日本和歐洲工業大國今年將被迫比去年多花費2000億美元來購買石油。高油價將阻止歐盟經濟復蘇的進程,并使歐元陷入衰退。
全球危機不會僅僅以阿拉伯世界的社會政治動蕩而告終。專家認為,目前的階段是危機的倒數第二個階段。當最后階段來臨時,由美聯儲濫發美元引起的貨幣危機,將與金融、經濟和社會政治危機一并發作。
法國《世界報》刊登《美國,石油憲兵》,說能源競爭正在加強美國作為石油通道上“憲兵”的作用。
13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地震使日本東北乃至關東地區工廠陸續關閉,汽車、電子、鋼鐵工廠被迫停產。豐田、本田、日產宣布14日停產。
路透社紐約/倫敦電,AIR全球風險評估公司說,日本地震可能導致保險損失近350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中國以微弱優勢成為世界頭號商品生產國》。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報道,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稱,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美國仍然是世界武器最大出口國,在2006年至2010年的武器交付中占30%。
14日,《華爾街郵報》刊出羅伯特·薩繆爾森《食品大危機》,說食品匱乏今后幾十年將影響世界政局。
《華爾街日報》載文《日本逆風將沖擊亞洲經濟體》。
韓國《朝鮮日報》網站發表《遭受地震重創》,說日本地震損失將達3000億美元。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刊發魯比尼《阿拉伯革命的經濟后果》,說中東亂局或增加全球滯脹風險,令全球經濟第二次探底。
法新社華盛頓電,兩名美國參議員呼吁白宮封鎖中國在美國及其他地方的采礦工程。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刊出《中國億萬富翁激增:能持久嗎?》。中國大陸115名億萬富翁躋身9日公布的“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大大高于去年,總收入僅次于美國。
15日,日本《產經新聞》報道,受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災情擴大等因素影響,東京股市全面下跌,狂瀉10.55%。
俄新社莫斯科電《第二波危機可能從日本開始》。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日本和海嘯的雙重威脅籠罩全球復蘇》。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發表《危機之后,準備應對四大余震》,說世界經濟面臨四大風險——日本地震,中東動蕩,歐洲和美國經濟政策之間即將發生的沖突,一方面貨幣緊縮、另一方面應對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措施并不令人信服。
英國《每日郵報》發表《百萬英鎊的狗:紅色藏獒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狗》,說中國富翁不惜重金追求奢侈。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刊出《中國富翁與他們的泡沫》,說“在二三十年里富起來的中國富翁把錢揮霍在從茶葉到郵票的一切東西上”。大紅袍茶葉價格上漲10倍,售價現已超過每千克1000英鎊。玉石價格價格上漲10倍。頂級羊脂玉比10年前上漲1萬倍。1982年的拉菲葡萄酒價格上漲1000%。一個18世紀的花瓶賣到4300萬英鎊。一套文革郵票897萬港幣。
16日,英國《金融時報》頭條《日本災難拖累全球市場》。
該報網站還有《全球工業考慮調整供應鏈》,說所以如此,是因為日本公司停產或減產。
17日,英國《泰晤士報》援引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說今年前3個月英國失業人口253萬,失業率創17年來最高。
18日,英國《泰晤士報》網站刊出《日本危機使鈾業公司受到損失》。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這次地震的真正影響可能在能源價格方面》,說日本核危機才是“世界經濟的最大威脅”。
19日,香港《南華早報》刊出《來自日本的余震》,說日本地震將全球經濟逼到更加沒有回旋余地的角落,世界經濟可能“再次倒下”而難以找到“復蘇良藥”。
《華爾街日報》報道,去年加夏天中國15年來首次大批進口玉米。3月17日,中國確定購買美國玉米,重返世界玉米市場。
20日,《華盛頓郵報》網站發表《歐洲的財政狀況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許甚于日本》。
共同社東京電,高盛公司預測,日本地震損失或達16萬億日元(約合1.3萬億人民幣)。
《紐約時報》網站載文《日本危機波及全球經濟》,說日本地震加深了所有的消極影響并使全球經濟復蘇更加脆弱,海嘯、放射性污染、中東動蕩、新一輪歐洲債務危機和依然脆弱的美國經濟,可能是全球經濟復蘇“脫軌”。
21日,法新社紐約電,在西方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也門動蕩加劇以后,國際油價出現上漲。
法國《論壇報》刊登《“局勢比危機前還糟糕”——專訪法國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保羅·若利翁》。“愿問題要”為:
文章認為,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國家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是為了保護有錢人、銀行和投資者。現在是重拾馬克思理論和重建跟其名字相符的經濟學的時候了。
22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恢復生產面臨三大瓶頸:工廠受損,直接受損的工廠難以馬上恢復生產;停電計劃;物流停滯。
英國廣播公司文章《美國在華企業仍對中國政策感到憂慮》,但美國商會發布的調查報告承認,85%美國在華企業收入增長。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研究報告,敦促中國進一步放開市場,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
美國公布的一份報告稱,由于中國隊小麥、禽肉、豬肉、棉花以及其他農產品進行進口限制,美國農場主每年銷售損失52億美元。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馬克斯·鮑卡斯說,“中國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然而中國不公平的貿易壁壘正在阻擋我們的小麥和牛肉等產品進入其市場”。
美國商務部表示,計劃向從中國進口的木地板征收反補貼關稅。
23日,西班牙《世界報》報道,葡萄牙財政緊縮計劃未得議會批準,總理辭職,“歐盟對該國的金融援助變得不可避免,歐元區將再次承受巨大壓力”。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政府估算,地震損失達16萬億至25萬億日元。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香港出席中國經濟發展論壇,稱中國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加拿大《環球郵報》發表《中國市場超過個日本》,說中國股市市值份額超過日本,占全球市場的7.38%,居世界第二。
24日,《華爾街日報》頭條《歐洲危機進入新階段》。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中國玉米進口創15年來新高。
25日,德國《商報》刊登魯比尼《世界經濟面臨的危險》,說世界經濟面臨三大風險。首先是中東和北非的動亂。其次是石油和糧食等商品價格上漲。最后是投資者失去信心。
路透社華盛頓電,美國商務部宣布,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修正后升至3.1%,顯示美國經濟“強勁復蘇”。
英國《金融時報》刊文《中國人是高端房地產的最大買家》。中國大陸富人在倫敦市中心高端房地產市場購買最昂貴住宅方面花錢超過俄羅斯人。2010年2月到12月,中國買家購買高端房地產平均花費650萬英鎊,超過同期在倫敦買房的其他60個國家和地區的買家。
世界貿易組織發言人稱,歐盟就世界貿易組織有關歐盟向從中國進口的鋼鐵扣件征收反傾銷稅屬不公正歧視的裁決提起上訴。
26日,加拿大全球化研究中心網站刊登《具有創造性的破壞:華盛頓大中東規劃中的利比亞》:
利比亞人的生活水平在非洲大陸是最高的。卡扎菲在位42年,并沒有疏于對民眾滿意度的關注。絕大多數衛生、教育和燃油服務,都得到了國家的補貼。卡扎菲領導下的利比亞在全非洲擁有最低的嬰兒死亡率和最長的預期壽命。全國識字率從剛奪得政權的不足10%,達到超過90%。——這幾乎不可能符合你對暴君的印象。當地營養不良的人口比例低于5%,這一數字低于美國。為應對近幾個月來食品價格上漲,卡扎菲特意取消了與食品相關的所有稅收。
只要卡扎菲還存在,利比亞就為華盛頓的“自由市場”全球化模板提高了一個令美國尷尬的經濟模式替代品。隨著美國經濟日漸疲軟,美國必須通過擴散戰爭與混亂來維持獨霸局面。
25萬英國教師、護士、消防員、公務員、學生、退休者以及運動團體成員,走上倫敦街頭,抗議二戰以來最嚴厲的公共支出削減方案。200多人被捕。
27日,《華爾街日報》發表《危機把債務負擔推向懸崖邊》,說天災人禍把日本和歐洲推向“債務懸崖”。
美聯社東京電,由于地震和海嘯,日本汽車工業遭受“史上最大危機”。
《紐約時報》報道,由于擔心短缺,美國工商業“恐慌性購買”日本商品。
28日,英國《衛報》網站發表《亞洲房地產價格飆升,歐洲房價落后》,說這反映美歐增長停滯,全球樓市冰火兩重天。
《華爾街日報》炒作“中國向世界輸出通脹”的觀點。該報寫道,“中國作為全球市場通貨緊縮源頭和令許多公司輕松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現在將從通貨緊縮源頭轉向全球通脹輸出國”。
29日,英國《金融時報》刊文《通脹問題仍然是全球發展的真正威脅》。
《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最新調查顯示,資產凈值超過100萬美元的美國家庭現在達到840萬戶。2010年增長了60萬戶,增幅8%。2009年增幅16%。2007年最高峰達到920萬戶。凈產值500萬美元的美國家庭中,23%屬于公司搞管群體,收入和財富直接和股票掛鉤。另有14%是公司經理,13%是牙醫或醫生。
標準普爾公司降低希臘和葡萄牙的信用評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報道,巴西前總統盧拉呼吁葡萄牙拒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因為“每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插手一些國家的債務時,它帶來的問題比辦法多”。
美國商務部宣布,向來自中國的鋁型材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南非《商業日報》頭版《穆加貝礦業政策困擾礦業公司》,說津巴布韋政府28日宣布,外資礦業公司,半年內應將股份出售給當地黑人。外資富民關心的是如何體現公平。
巴西《圣保羅報》發表《對外負債速度創歷史紀錄》。2011年頭兩個月,巴西企業從國外共獲得貸款75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它將導致美元大量涌入,被本幣造成壓力。
30日,《華爾街日報》發表《廢品收集者因中國隊紙張的需求獲利》,說美國廢紙出口中國大幅增加。收集廢品可以獲得相當收入。這為美國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
31日,巴西《環球報》頭條《央行:今年面臨巨大物價上漲壓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