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發達經濟體政府在金融危機后運用寬松經濟政策救助和刺激經濟的同時,提出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圖恢復制造業優勢,實現經濟復蘇。然而,6年過去了,發達經濟體既沒有恢復制造業優勢,也沒有實現經濟復蘇目標。
制造業本是西方發達經濟體起家的本錢。但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與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浪潮相伴,西方發達經濟體迅速滑入去工業化軌道。目前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制造業產值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僅為10%左右。
制造業優勢喪失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經濟增長速度迅速下降,民眾收入增長停滯甚至下降,通貨緊縮成為常態,出口能力日益衰竭,政府掉入債務陷阱不能自拔,乃至引發金融危機。西方國家制造業優勢喪失不是偶然的。西方發達經濟體實行的經濟制度是由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雇傭勞動制度和自由市場經濟制度構成的,正是這一制度造成了制造業優勢的喪失。
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經濟體政府一方面積極采取經濟刺激政策推動經濟復蘇,另一方面采取“再工業化”戰略和措施試圖恢復制造業的優勢,為經濟復蘇提供強大動力,主要措施有:將恢復制造業優勢的“再工業化”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如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新材料、智能技術、3D打印等;采取優惠政策吸引海外制造企業回歸本土;吸引具有制造業優勢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制造企業到發達經濟體進行投資;等等。
但是,由于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的制度基礎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再工業化”進程舉步維艱:發達經濟體著重發展的戰略性先進制造業大都以節約勞動的技術創新為支撐,具有很高的技術密集度,很難增加就業機會。本土市場狹小,運營成本高,利潤微薄,難以支撐大規模投資,嚴重制約“再工業化”的推進。海外回遷企業缺乏本土熟練工人和產業供應鏈的有力支撐,難以有效運轉。為緩解政府背負巨額債務而實施的增稅政策阻礙海外企業回遷。新興經濟體受發達經濟體拖累,經濟增速轉緩,可用于發達經濟體的投資極為有限。
發達經濟體實施經濟刺激政策和“再工業化”戰略已過去6年,由金融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雖然得到控制,但是,經濟增速低迷,通貨緊縮嚴重,失業率高企,經濟停滯局面依然故我,個別國家如美國的失業率雖有所降低,經濟貌似復蘇,但是反映經濟復蘇的核心指標投資和消費的表現依然乏善可陳。這表明,“再工業化”戰略并沒有產生積極的效果,制造業優勢喪失容易恢復難。
西方發達經濟體喪失制造業優勢的教訓是深刻的。制造業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和實現經濟繁榮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制度和道路選擇對制造業優勢的獲得和喪失具有決定意義。制造業優勢一旦喪失再想恢復是十分困難的。中國已經是世界制造大國,認真總結和吸取發達經濟體制造業優勢喪失的教訓,對中國保持制造業優勢并走向制造強國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作者是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