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何自力:論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的常態化

何自力 · 2014-10-17 · 來源:紅色文化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摘要: 金融危機本質上是實體經濟危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由此決定的勞資關系悖論。西方資本主義是產業資本主導的工業資本主義形態,隨著機器對勞動替代的深化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去工業化進程出現并推動制造業衰落,產業資本的主導地位被金融資本取代,經濟增長不再以大規模固定資本更新為支撐,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淡化,經濟停滯成為常態。

  關鍵詞:工業資本主義,去工業化,經濟停滯常態化

  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已經從工業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到后工業資本主義階段,各種矛盾空前尖銳和激化,經濟陷入持續停滯,經濟停滯成為常態,這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特征。深刻認識這一新情況,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的根源和實質,對于把握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金融危機本質上是實體經濟的危機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此次危機是繼上世紀大蕭條以后又一次對資本主義體系造成強烈震撼的重大事件。對此次危機形成原因的研究成為世界性熱點,因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意義十分重大,直接涉及到對當代資本主義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的認識,關系到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的發展和演變,關系到各個國家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明確自己的定位及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戰略對策。縱觀對此次金融危機發生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四種觀點:

  一是金融家貪婪論。這是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觀點。格林斯潘的這一解釋基于他關于人的動物精神的理論。格林斯潘認為,一直以來新古典經濟學在進行經濟學分析時,都把經濟活動中的人假定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經濟人憑借完全理性進行決策,可以使市場由危機走向復蘇,由衰退走向繁榮,因此市場經濟是人類最偉大且最奇妙的發現,然而金融危機的發生說明新古典經濟學的假定是不成立的,經濟人的理性是靠不住的,真正支配人的行為的是動物精神。格林斯潘將人的動物精神理解為大多數人所表現出來的先天心理傾向,主要有恐懼與狂熱、風險厭惡、時間偏好、從眾行為、依賴傾向、互動傾向、家族傾向、競爭傾向、價值觀傾向、樂觀主義傾向、自利傾向、自尊傾向等。由這種動物精神所決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經濟事件的反應都屬于直覺或者快思考,而非縝密成熟有條理的思考,如果暇以時日對已經做出的決策進行評估,人們常常會修正自己不成熟的初始反應,有時甚至完全推翻。根據該理論,格林斯潘認為,正是金融家所具有的動物精神驅使他們狂熱地追求財富,非理性地制造一個又一個金融衍生品來謀求高額利潤,才引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格林斯潘將金融危機的產生歸結于人的動物性精神無疑是錯誤的,他忽視了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存在于特定的社會關系中,行動于特定的制度內,人的行為是社會關系和制度的產物,金融危機的原因應當從社會關系和制度形式而不是人性中去找。

  二是系統性風險論。該理論為多數金融學者所持有。該觀點認為現代金融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運行系統,開放性、投機性、風險性構成了這一系統的本質特征。金融業是經營貨幣和資本的行業,貨幣作為交換活動的媒介和資本作為自我增值的價值,時刻都面臨著風險,這是貨幣和資本的本質決定的,所以金融業本來就是一個風險行業。為了避免風險,人們制造了金融衍生工具企圖規避風險,金融衍生品具有化解風險的能力,但是使用不當也會造成新的風險。此次金融危機就是由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投入和廣泛使用而造成的。這個觀點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是沒有切中要害。金融危機表面上是金融業的問題,根子卻在實體經濟部門,應該在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中去尋找危機發生的真正原因。

  三是監管不利論。該觀點將金融危機歸結為金融監管機構缺乏有力且有效的監督和管理。該觀點認為,西方國家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政府對金融業的控制和管理,鼓勵資本跨國流動,支持金融資本創新產品,這些措施為金融業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極大地刺激了金融業的發展。但是,與不受約束的金融業的發展相伴隨的,是傳統的監管制度被突破和放棄,而新的監管制度卻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真空的出現為金融危機的發生埋下了禍根。金融危機的發生的確與各國政府缺乏對金融創新的認識有關。但是,金融監管加強了,是否就真能夠避免金融危機呢?其實不然。金融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僅僅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管,而整個社會經濟運行卻是無政府狀態,那么單純的金融監管是不可能讓金融業有序穩定運行的。所以,問題不在金融監管,而在別的方面。

  四是經濟失衡論。這一觀點認為金融危機的原因是新興經濟體貨幣低估,大量出口,形成巨額外匯儲備,然后再將外匯借給發達經濟體,而發達經濟體大量舉債,過度消費,形成巨額赤字,導致經濟增速放緩,個人和政府債務加重,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經濟的失衡誘發金融危機。這一觀點實際上把發生金融危機的責任推到新興經濟體頭上了,顯然是毫無道理的。西方國家國際收支出現巨額逆差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經濟結構失衡造成的,是經濟競爭力衰竭的表現,與新興經濟體的匯率政策沒有任何關系。

  上述用來解釋金融危機原因的幾種觀點都缺乏說服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金融危機的呢?筆者認為,金融危機標志著工業資本主義的衰落,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直接原因是實體經濟的萎縮。金融業的發展基礎是實體經濟,是制造業的發展,只有深厚的制造業基礎才能支持繁榮的金融。金融危機本質上是實體經濟的危機,是制造業衰退和資本主義財富創造能力枯竭的表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制造業衰退是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與資本關系的對立和矛盾決定的。

  二、勞資關系悖論與工業資本主義衰落的必然性

  對于資本主義的衰落問題,學術界早有學者進行過研究,也提出過各種理論。金德爾伯格的經濟霸權理論是很有影響的理論。金德爾伯格以研究經濟史著稱。他在《世界經濟霸權 1500-1900》一書中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追求經濟霸權的歷史進行了系統研究,運用國家生命周期理論來解釋對經濟霸權的追求和經濟霸權的喪失。他認為,國家生命周期演進的順序通常是由貿易到工業、再到金融。起初一個國家會通過學習別國的技術和低廉的成本而獲得對外貿易的優勢,但是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僅僅靠學習和模仿它國技術就遠遠不夠了,通過自主技術創新,用新技術武裝工業部門就成為必然,工業的發展增強了國家競爭力,同時對金融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需要,資本借貸成為推動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器。在促進貿易和工業升級的過程中,借貸資本最終轉向資產交易,開始關注貨幣財富的增加而非貿易規模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一旦金融業脫離貿易和工業而獨立發展時,該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就開始衰落。他認為英國的發展很符合這一邏輯過程,而今日美國正經歷金融業居主導地位因而開始走下坡路的過程。另一個研究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著名學者是沃勒斯坦,他在《現代世界體系》一書中指出,500年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一個中心國家、邊緣國家和半邊緣國家矛盾運動和角色轉換的過程,引領世界體系的是霸權國家,霸權國家在經歷了工業資本主義、商業資本主義的繁榮后,進入金融資本主義的繁榮發展階段后便陷入必然的衰落。他認為資本主義在歐美已經發展了500年,成就了歐洲作為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21世紀中葉,歐美資本主義必將衰落,該中心將轉移到曾經的邊緣或半邊緣國家。在對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研究中,未來學者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未來學者丹尼爾。貝爾在《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提出了后工業社會理論,他認為資本主義的整個發展歷史包括兩個基本階段,一是工業社會(工業資本主義)階段,再一個是后工業社會(服務業資本主義)階段,他預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30到50年間,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將進入后工業社會。對于后工業社會的特點,他認為主要的特點是: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專業與技術人員處于主導地位;對技術的發展進行規劃;開發并利用新的智能技術克服社會和自然的不確定性。從金德爾伯格、沃勒斯坦到貝爾,對資本主義衰落趨勢的分析對我們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特點很有啟發。金德爾伯格討論的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霸權國家的興衰規律;沃勒斯坦討論的是作為世界體系的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丹尼爾討論的是后工業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化和特點。可以說,他們正確地預言了資本主義必然走向衰落的趨勢,無論是在一個霸權國家,還是在整個世界體系,但是他們對資本主義衰落的動因的分析是不科學的。

  事實上,要認識資本主義衰落的動因,必須首先弄清楚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深層次矛盾,只有揭示了這一矛盾,才能科學地認識和把握資本主義衰落直至停滯常態化的內在機制和發展規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以產業資本的運動為對象,由此建立的資本主義的分析體系實際上揭示的是產業資本的興衰及工業資本主義形成、發展和走向滅亡的規律。明確馬克思資本主義研究的這一分析邏輯十分重要,那就是,既然工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在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的基礎上,那么工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衰落的原因也必須從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的發展和變化中去尋找。

  工業資本主義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概括起來講,就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對立。這個對立的意義有兩點,一方面,產業資本是居支配地位的資本形式,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是由產業資本支配的以剩余價值生產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體系,雇傭勞動者在產業資本的支配下從事資本主義生產,產業資本與產業工人的結合是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得以運轉的根本條件;另一方面,產業資本為了獲取超額剩余價值,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必然要不斷采用新技術,購置新機器,不斷改進經營與管理,以便提高勞動生產率,其結果是機器排擠工人,資本有機構成高的企業排擠資本有機構成低的企業,以至于造成產業工人大量失業。在這里產業資本排擠產業工人,產業資本與產業工人相分離也是工業資本主義賴以存在的條件。至此,我們面對著的是一個嚴重的悖論:資本只有與勞動結合在一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能得以運行,同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存和發展又要求資本與勞動相分離。其實資本與勞動關系的這一悖論恰恰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性,這一特性可以稱為勞資關系悖論。這一悖論在工業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存在和發展,必然表現為一方面,資本雇傭勞動者與其控制的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結合在一起,通過剝削雇傭工人占有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被資本主導的新技術、新機器所排擠,越來越多的傳統加工制造行業被淘汰,產業空心化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金融業不斷膨脹,金融資本逐漸取代產業資本占據支配地位,大機器生產體系的衰敗最終讓工業資本主義陷入嚴重的危機,直至經濟停滯成為常態。工業資本主義20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本質特性的真實寫照。

  三、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衰

  從1500年算起,西方資本主義已經有500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其中由產業資本主導的工業資本主義經歷了200年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又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一是工業資本主義的成長階段,時間跨度為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約100年;二是工業資本主義的興盛階段,時間跨度為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約100年。200年的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歷史是產業資本主導地位從確立到被金融資本所取代的歷史,是從工業化的實現到去工業化的歷史,是制造業支撐的資本主義的繁榮到制造業衰落導致資本主義陷入持久停滯的歷史。

  一、工業資本主義的成長階段(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

  在工業資本主義成長階段的一百年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呈現以下特點: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統治地位,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對立具有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資本原始積累和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是在工業革命之前發生的,在簡單協作和工場手工業中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得以發展,只是此時勞動對資本的隸屬只是形式上的。到工業革命后的機器大工業生產階段,資本與勞動的對立才具有了最為典型的物質條件,此時勞動者對資本的隸屬是實質隸屬,勞動者受分工的制約,只能處于被資本強有力支配的地位,離開了資本的雇傭,勞動者將難以自謀生路。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資本主義在不到一百年間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比人類有史以來創造的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大,還要多,這既表明機器大工業客觀上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也表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適應了機器大工業這樣一種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其二、商品輸出推動世界市場形成,國際貿易成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大機器生產使商品的產出量不斷增大,國內商品市場很快飽和,資本家只能通過商品輸出來解決實現問題。通過商品輸出,工業資本主義解決了生產過剩后的多余產品的銷路,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持續運行創造了條件。大量商品的出口,伴隨著資本主義交換關系隨商品輸出而擴大到世界其他地方,使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得以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開始向事情其他地方擴展,許多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被納入資本主義體系。

  其三、周期性經濟危機頻繁發生。在英國,自工業革命開始后,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發生過局部性的經濟危機,1825年則爆發了第一次全國性生產過剩危機。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繼爆發了波及歐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是工業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馬克思的分析表明,工業資本主義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使用價值財富的堆積,價值財富以物質財富為載體,在此基礎上,工業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物質財富的生產相對過剩。經濟危機表現為危機、蕭條、復蘇和繁榮四個階段,從一次危機到下一次危機呈現出周期性,這是由固定資本更新的周期性決定的。固定資本是技術創新的載體,技術創新體現為固定資本更新,技術創新是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物質技術條件。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周期性經濟危機是工業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強制性地實現自身平衡發展的手段。

  其四、工業資本主義生產了巨大的財富,資本與勞動的矛盾卻不斷加深,勞動者通過激烈的革命方式表達不滿。19世紀30至40年代,英國、法國、德國接連爆發了工人階級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斗爭。1831年在法國里昂工人舉行了第一次起義,1834年舉行第二次起義;1838年在英國爆發了延續長達十余年的、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工人運動——憲章運動;1844年在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舉行起義。法國、英國、德國的三大起義,表現了無產階級高度的政治覺悟與英勇精神,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財富的積累是資本剝削勞動的產物,在財富一定的情況下,資本與勞動占有的財富是此消彼長的,而當資本相對勞動居支配地位的情況下,勞動者的利益總是被犧牲和被損害。特別是為了獲得更高的超額剩余價值,資本家會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采用新機器來排擠工人,從而造成工人的失業。這必然會激化勞資矛盾。

  其五、英國靠機器大工業生產成就了經濟霸權國家的地位。英國率先通過工業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工業化生產體系提供了大量的工業制成品,為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創造了條件。英國將過剩的工業制成品輸往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為了獲得保證大機器生產所需要的源源不斷的原材料供應,英國在世界范圍進行武力擴張,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成就了“日不落帝國”。憑借強大的制造業生產能力和廣袤的殖民地,英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顯然,沒有獨一無二的制造業優勢,英國是不可能取得霸主地位的。

  二、工業資本主義的興盛階段(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

  在工業資本主義的興盛階段,資本主義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

  其一、金融資本崛起并挑戰產業資本的主導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以電動機和內燃機為動力的機器體系得到廣泛的采用,催生了電力、石化、冶煉、重型機械、汽車、飛機、修造船等重化工業的出現,使整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的新型產業催生了大企業的出現,大企業體現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在這一集中過程中不但誕生了大規模的工業資本,也孵化出龐大的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在推動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過程中由簡單的中介人轉變為萬能的壟斷者,形成了對產業資本的主導地位的挑戰。金融資本在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崛起并逐漸占居支配地位,改變了資本主義的積累方式,也重朔著資本主義的運行方式。金融資本是食利性資本,金融資本做大做強標志著資本主義腐朽性的增強。在工業資本主義的成熟階段,與商品輸出相伴隨的,是資本輸出的規模越來越大。此時的資本輸出以借貸資本輸出為主要形式,或者向國外高息貸款,或者在國外開辦銀行,共同點是食利而非創造財富。當資本家可以通過大量輸出資本而獲利,那么對技術創新和改善經營管理的熱情自然大大降低,對財富生產的重視程度必然大大減弱。這一切在霸權國家英國身上體現的最為典型,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資本主義的這一腐朽性特征被列寧敏銳地鋪捉到了,列寧將其看做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沒落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 金融資本的出現加劇了工業資本主義的危機。金融資本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信用的發展,它雖然對產業資本的生產活動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加劇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金融資本加大了對勞動者的剝削,使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催生經濟危機;金融資本的膨脹制造了經濟的虛假繁榮,誘使資本家千方百計地擴大生產規模,導致生產過剩的危機更加嚴重,破壞力也更大;金融資本往往容易獲得暴利,誘使社會資本大量集中到金融業,導致整個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1929—33年大危機是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到興盛階段的第一次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本質上是一次金融危機而非經濟危機,因為此次危機最大的特點是股市崩潰和銀行倒閉,金融體系先于工業生產體系陷入危機。金融資本成為工業資本主義的主導資本,而產業資本淪為附庸,意味著工業資本主義內部矛盾不斷加劇。

  其三、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得到增強,但是難以制止工業資本主義的衰落。加強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是工業資本主義在興盛階段的重要特點。政府作用的加強,首先是為了加快恢復被兩次世界大戰破壞的經濟;其次是為了與十月革命后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以及二戰后出現的社會主義陣營抗衡;其三是為了調節和緩和勞動與資本之間日益激化的矛盾;其四是為了適應生產高度社會化的需要,通過政府的干預來維護市場秩序;建立福利制度;擴大公共開支;開展宏觀調控。加強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干預并不能根本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難以遏制資本主義的衰落進程。

  其四、科技進步推動了高速增長,加快了資本主義陷入嚴重衰退的步伐。從20世紀50年代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止,是發達國家的經濟高速增長期,被稱為“黃金時期”。這是二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實現經濟高度現代化的階段,也是資本主義在工業化時代的最后一博。此間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繁榮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70年代初,隨著能源危機的爆發,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陷入嚴重的“滯脹”。為克服滯脹,西方國家奉行新自由主義,放棄凱恩斯主義,削弱國家干預,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和調整,逐漸形成了大市場小政府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此次調整開啟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即工業資本主義加速衰落直至停滯常態化的階段。

  其五、美國確立金融資本主導的經濟霸權地位。美國取代英國獲得世界經濟霸主地位是工業資本主義成熟階段的重大事件。將英國霸權寶座掀翻的最大歷史事件是兩次世界大站。兩次世界大戰的共同點是嚴重削弱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洲諸大國,如英國、法國、德國等,美國則成為最大的贏家。1945年,美國獨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的60%,對外貿易的32.5%以及黃金儲備總量的59%,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地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基于強大的經濟實力,美國在戰后初期分別在貨幣、金融、貿易等領域建立了由其主導的國際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貿易組織。與英國不同,美國建立的世界經濟霸權體系從一開始就是由金融資本主導的,美元霸權貨幣體系成為這一體系的支柱,這既決定了這一霸權體系的強大擴張性,也決定了這一霸權體系的極度脆弱性。

  四、工業資本主義陷入停滯常態化的動因

  工業資本主義衰落直至陷入停滯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這一趨勢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推動工業資本主義陷入停滯常態的動因有以下幾個:

  其一、新自由主義思潮興起,國家干預遭到削弱,助推工業資本主義的衰落。從70年代初開始,為了克服滯脹,西方國家放棄了崇尚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轉而對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情有獨衷,哈耶克的極端自由主義走到了前臺。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西方國家政府大力推行全盤私有化、完全市場化和極端自由化,大規模削弱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歷史的發展表明,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實施并沒有給西方國家帶來福音,相反,削弱國家干預,過分相信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使工業資本主義迅速走上去工業化道路,最終導致工業資本主義陷入危機,停滯成為常態。

  其二、金融自由化加快資本主義經濟的虛擬化程度,資本主義的財富創造能力急速衰竭。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金融業迅速膨脹,金融資本得以形成,標志著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挑戰局面的出現。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金融資本徹底戰勝產業資本,產業資本淪為金融資本的附屬物。為了克服滯脹,西方國家政府紛紛推行金融自由化,為龐大的金融資本尋找謀利機會創造條件和提供便利。各國金融機構開始突破原有的專業分工界限,綜合經營各種金融業務,取消銀行和非銀行存款機構間的利率限制差距,取消外匯管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金融市場相互開放,金融工具不斷創新,傳統信貸業務逐年減少,債券業務卻迅速增長,融資方式的證券化趨勢出現。金融自由化導致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受到沉重打擊。

  其三、對外直接投資大規模開展,加快工業資本主義產業空心化進程,產業競爭力急劇下降。從70年代開始,西方主要大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大公司爭先恐后地進行對外投資,實施走出去戰略。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傳統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如服裝、鞋帽、紡織、造船、煉鋼、電子、汽車等。驅使西方國家大公司大規模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主要有,一是將已經標準化的技術轉移出去,可以繼續獲利;二是為了避稅。因為許多國家實行稅收壁壘,出口產品會遭遇高稅收門檻,進行直接投資就可以避免稅收限制;三是逃稅。將資本轉移別國,可以將獲得的利潤通過各種手段轉移到零稅率的避稅天堂,達到逃稅的目的;四是避開國內工人漲工資的壓力。經濟發展了,按照歷史和道德的要求,工人的工資收入必須相應地上升,以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是比較高的,這對資本家而言就構成了很大的成本壓力。到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可以節約成本,增強競爭力,獲得更高收益。西方國家大公司在逐利動機驅使下大規模進行產業轉移,產生了嚴重的后果:嚴重削弱母國的國內投資項目和生產部門的資金供給能力,導致就業機會減少;導致財政收入大幅度降低;引起產業空心化、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使東道國產品與母國的產品在東道國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展開競爭,甚至擠占母國產品的市場;通過直接投資渠道進行國際研發,導致母國創新體系的優勢弱化以及技術的流失。這一后果的影響是深遠的,今日西方國家經濟陷入停滯常態與其有直接關系。

  其四、美元霸權世界貨幣體系導致世界經濟嚴重失衡,美元霸權地位遭到嚴重質疑,去美國化成為趨勢。美元霸權體系的運行邏輯是“美元是美國的,問題是別人的。”美元霸權體系使美國可以放縱地基于國內經濟目標發行貨幣,而不必擔心其國際收支狀況和匯率水平,而其他國家則需要承擔國際收支調整壓力,不得不主動維系美元匯率的穩定,無法維護本國的貨幣主權。美國濫用美元作為國際交易中主要交換媒介的壟斷地位,保持國內通貨膨脹率的居高不下,同時還可以促使美元對其主要貿易伙伴貨幣的不斷貶值,以謀取更多的鑄幣稅收入。美國的金融霸權使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對“美元體制”的嚴重依附,使其為了維持外部均衡而不得不犧牲本國內部經濟的均衡,結果嚴重阻礙了自身經濟的發展,加劇了全球經濟失衡。美國恣意妄為,不負責任的行為遭到絕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強烈批評,國際社會在要求美國重樹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同時,開始探索避開美元進行經濟往來的方法和途徑,“去美國化”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自覺行動。“去美國化”必然會動搖美元的世界霸權地位 ,這對經濟已經陷入嚴重衰退且復蘇無望的美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五,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

  工業資本主義經過了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的成長階段和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的興盛階段后,自上世紀70年代起走上迅速衰落的軌道。現在西方工業資本主義已今非昔比,經濟停滯常態化,毫無復蘇希望,更談不上重現繁榮。

  (一)產業空心化導致產業危機,嚴重削弱國家競爭力。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紡織、服裝、造船、煉鋼、家電、汽車等產業開始衰退,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產業結構中缺少帶頭產業。在制造業日益萎縮的同時,西方各國一直持續增長的產業是生產性服務業,主要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保險、咨詢業、廣告業、批發業等。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三次產業中,各次產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是:第一產業約為10%,第二產業約為15%,第三產業約為75%。據統計,2007年制造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美國是20.9%,意大利是15%,愛爾蘭是12%,西班牙是11%,葡萄牙是11%,希臘是9%。這樣的產業結構意味著加工制造業趨于萎縮,大部分普通消費品、日用品、工業制成品等在西方國家已不生產,消費品需求主要靠進口來滿足,外貿赤字迅速擴大,產業競爭力嚴重衰竭。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其后的主權債務危機風暴中,美國、西班牙、意大利、希臘等國均為重災區。在產業空心化的背景下,產業供應鏈無法形成,資本循環難以實現,投資無法得到回報,投資乏力必然成為常態,無論政府如何刺激都無濟于事。

  (二)金融危機頻繁爆發。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推動金融自由化,是為了將陷入“滯脹”泥沼的經濟拉出來,恢復往昔的繁榮,然而實施金融自由化的后果卻是金融風險的不斷擴大和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20世紀80年代爆發的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務危機揭開了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序幕。1992年爆發了涉及10個歐洲國家的歐洲貨幣危機。1994年3月,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外國投資者紛紛抽走其資本,墨西哥外匯儲備急劇減少。1997年7月,受美元升值和美國利率上調的影響,泰國市場信心下挫,外資開始大量撤離,股市連續下滑,泰銖急劇貶值,引發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先后兩次爆發金融危機,在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上,占俄羅斯國債總額約1/3的外國資本大規模外逃,引起匯率下跌和股市大幅下挫。2001年3月,阿根廷進入償債高峰,而國內資本外逃卻日益嚴重,經濟陷入嚴重動蕩和危機。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企業新世紀金融公司由于逾84億美元的流動性債務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爆發,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從2008年8月到2009年3月世界貿易總值大約萎縮了31%,2008和2009年全球投資也大幅下降,2009年全球經濟出現負增長0.6%,其中美國衰退2.6%,歐元區整體出現4.1%的負增長。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也遭遇沉重打擊。金融業的發展基礎是實體產業的發展,只有深厚的實體產業基礎才能支持繁榮的金融。金融危機本質上是工業衰退的危機,是產業衰退和資本主義財富創造能力枯竭的表現。金融危機的作用是擠水分,是按比例發展規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實現形式,其底線是金融業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金融危機的結果必然表現為財產性收入的大幅度縮水、金融機構的大批倒閉以及金融從業人員的大量失業。金融危機持續多久,要看產業危機持續多久,只要產業危機沒有結束,金融危機就不可能根本結束。

  (三)政府債務負擔不斷加重,公共開支難以為繼。新機器、新技術替代勞動是工業資本主義條件下勞資關系悖論的典型表現。在這一悖論存在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被從生產部門排擠出來,進入失業大軍的隊伍;在技術含量低或者沒有技術含量的第三產業就業,收入水平十分低下;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手里集中,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一切對資本主義制度構成嚴重威脅,迫使資產階級政府通過擴大公共開支來緩和矛盾。然而,加工制造業的衰退弱化了經濟增長,政府擴大財政收入失去了經濟來源。政府向資本家征稅以維持福利制度,結果卻迫使資本家借對外直接投資之名,將資本和相應的收入轉移它國,以達到避稅目的,這使政府稅源進一步減少。產業空心化和制造業衰落以及資本家逃稅行為使政府通過增大公共開支來支持福利制度變得非常困難,被迫舉債以維持公共開支,結果使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目前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都背負著巨額債務,債務危機隨時爆發并壓垮資本主義經濟。2009年10月,希臘政府宣布其2009年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2.7%,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13%,遠遠超過歐元區所要求的3%和60%的上限,隨后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相繼下調對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標志著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隨著希臘債務危機的發展,歐元大幅下跌,歐洲股市暴挫,主權債務危機在歐元區蔓延,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等國也相繼陷入信用危機,希臘主權債務危機迅速蔓延為歐洲范圍的一場危機。如今雖然經過全力救助,歐債危機有所緩和,但是造成危機的經濟和政治條件并未發生根本變化,新一輪危機的爆發只是個時間問題。在過去的20年里,日本國債平均每年以40萬億日元(約合408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日本政府的債務1981年度超過100萬億日元(約合1萬億美元),2008年度達500萬億日元(約合5.1萬億美元)。2013年8月,日本國債達到1000萬億日元(約10.4萬億美元)大關,占GDP的240%,相當于日本國民人均8.2萬美元。現在日本政府每年財政支出半數以上依靠發行國債,財政惡化的程度在發達國家名列第一。自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聯邦政府一直處于舉新債還舊債的狀態,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手段在美國政府關門事件中得到突出表現。2013年10月16日,美國國會達成協議,結束部分政府部門長達16天關門危機,協議批準聯邦政府借債3280億美元。在這之前規定的上限是16.7萬億,致使美國債務首次突破17萬億美元,達到17.075萬億美元。在經濟持續衰退的背景下,巨額債務這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會掉下來。

  (四)經濟復蘇無望。據世界銀行統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從2007年的3.6%下降到1.9%,2009年負增長為-2.2%。發達國家由2008年以前較高的增長率由下降到2008年的0.8%,2009年降為-3.3%。美國、日本、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分別從2007年的2.2%、2.1%和2.7%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分別又降為-2.5%、-5.4%和-4.0%。金融危機期間,西方各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挽救遭受重創的經濟,包括出巨資援助大銀行和大公司;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將利率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實施再工業化政策,鼓勵海外投資回流本土;加大基礎設施、環境保護、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等等。然而政策實施的成效甚微。目前西方國家投資疲弱,消費不振,出口乏力,通貨緊縮嚴重,經濟增速低迷,美國經濟增速為1%左右,歐元區在-0.9%至0.3%之間,日本增速也徘徊在1%左右。

  (五)失業率高居不下。1974年后,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業率幾乎都超過了5%。到了80年代,雖然通貨膨脹得到了抑制,但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90年代,失業現象進一步加重,特別是歐洲國家的失業率達到空前嚴重的程度。199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5個成員國的平均失業率高達8%。1997年,歐盟國家平均失業率高達10.6%。金融危機導致嚴重失業, 美國、日本、歐元區的失業率分別從2007年的4.6%、3.9%和7.1%上升到2008年的5.8%、4.0%和7.8%以及2009年的9.3%、5.0%和9.4% 。2013年9月美國的失業率為7.2%,青少年失業率為21%,黑人失業率12.9%,西班牙人為9%。西班牙2013年第一季度總體失業人數增加到620萬。失業率升至27.16%。 意大利2012年11月的失業率為11.1%,與此同時,針對年齡層面在15歲至24歲之間的青年失業率高達37.1%,創下歷史新高。希臘全國整體失業率2013年初,達到27%,15到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64.2%,創歷史新高。目前 歐元區17國失業率為10%以上。

  (六)中產階級分化,橄欖型階級結構轉變為金字塔型結構,表現為階級對抗加劇。中產階級是由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造就的。藍領也好,白領也好,都是制造業和大企業的產物。美國中產階級的標準是:有房,面積人均100平米以上,兩個孩子,職業為公司白領、政府公務員、會計、律師、醫生、大學教師等,三口之家年收入10—20萬美元。隨著制造業衰落,越來越多的藍領和白領進入服務業,而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制造業。美國第三產業每小時平均工資約比制造業低11%。由于第三產業零售業、金融、保健業有大批工人從事非全日制工作,其收入水平就更低了。隨著制造業的衰落,龐大的政府公共開支難以為繼,不得不實行緊縮政策,大規模削減政府公務員的數量和降低工資,造成了中產階級人數的減少和收入水平的下降。隨著制造業的迅速萎縮,中產階級的主導地位被動搖,收入增長緩慢,生活狀況越來越差。2006年10月2日出版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指出,現在美國人貧富收入懸殊甚于歷史上任何時候。20世紀初,美國產業工人的工資可讓貧窮的家庭逐漸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全國的窮人和中產階級各占一半,他們的子女大多數比父母過得好。1970年美國實施經濟緊縮政策后,美國人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即使今天社會福利提高了,還是無法彌補這一差距。據“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和“預算與政策選擇中心”這兩個智囊機構共同發布的題為《差距拉大》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過去20年來的貧富收入差距明顯擴大。現在,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近全社會40%的財富,而底層80%的家庭只擁有全國16%的財富。隨著中產階級的沒落和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會形成了1%最富有人群與99%的低收入人群的嚴重對立,這種狀況仿佛回到了財富占有極端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的階級結構重新表現為窮人和富人兩大集團的對立。在中產階級分化,低收入人群越來越龐大的情況下,消費抑制必然越來越嚴重,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必然越來越微弱,消費不旺,經濟復蘇自然沒有希望。

  (七)政治制度陷入危機,政府無力挽救陷入持續停滯狀態的經濟。西方民主政治的最大問題是運行效率極端低下,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最終將社會引向危機。美國有識之士將美國的政治制度的危機看作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美國的政治制度實行的是權力共享、職能重疊和相互制約,要想取得進展就必須在兩大政黨和有關政治人物之間達成廣泛的共識,這就要求他們必要時能夠超越政黨分野達成妥協,但是,每個政黨的主要政治人物只有強硬地堅持自己的主張,才能獲得黨內力量的支持并得到必要的籌款,因此,達成妥協十分困難,除了政治惡斗,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西方議會民主制度是政府債務危機的催化劑。選舉政治下各政黨為了獲取選票,爭相向選民許諾減稅或者增加福利,導致入不敷出,不得不大肆舉債,最終釀成危機。這樣的政治體制不改革,債務危機也不可避免。美國著名學者法里德,扎卡里亞對美國政治體制的評價很有代表性,他認為美國政治已經病入膏肓了,陳舊落后、高度僵化,被金錢、特殊利益、情緒化的媒體和利益集團所主宰,運作效率十分低下,靠這樣的政府是很難制止美國的衰落的。

  (八)信仰危機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對資本主義失去信心。資本主義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導致資本主義的“普世價值觀”的破產。財產私有化、經濟市場化、政治民粹化、文化多元化,是西方價值觀的最高體現,是西方經濟學、政治學及其他人文學科的基石,而如今資本主義的產業危機、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證明這些價值觀已難以自圓其說,人們開始懷疑這些價值觀的“神圣性”,并要求宣傳這些觀念的人為資本主義的危機承擔責任。倫敦打砸搶和200萬人大游行;哈佛大學70多名學生罷曼昆的課;美國民眾占領華爾街的行動;歐美各國爆發示威游行等,都是在表達對資本主義的不滿和失望。

  綜上所述,當代資本主義已經失去往昔的繁榮,去工業化和制造業的衰落使經濟危機的機理發生變化,經濟增長不再以大規模固定資本投入為支撐,固定資本更新對經濟全局的影響力大大減弱,難以推動整個經濟從衰退中走向復蘇和繁榮,從一次危機到再一次危機的重復方式成為歷史,這意味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不再具有鮮明的周期性了,經濟停滯常態化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的鮮明特征。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意味著經濟增長持續低迷;投資缺乏動力;失業率高企;收入不斷下降;消費水平上升乏力;出口能力衰竭;政府債務越滾越大;經濟刺激不再敏感。經濟停滯常態化的資本主義已經失去強大的財富創造能力,只能靠消化已有的財富維持生存,這樣的日子可以過一段時間,但是不會太長久。經濟停滯常態化的資本主義也會尋找新的發展路徑,但是除非放棄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否則這樣的出路是根本找不到的。也許有人會說,計算機和互聯網時代會挽救資本主義,這會是真的嗎?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難不成到了計算機和互聯網支撐的智能時代資本家還陰魂不散嗎?!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