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其國內社會現實卻是:
- 2002年至2012年之間,90%底層家庭的平均收入下降11%,但是美國社會頂層0.01%最富有家庭的收入卻增加多達76%!
- 25歲至54歲無業人士的百分比從1968年的5%增加到2013年的18%。
- 盡管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2-2012年期間增長1.8%,但是這期間只制造多0.3%的就業機會。
- 2013年美國就業人口當中,有一半是臨時工。
- 約5000萬美國人民,相等于美國人口的16%,活在貧窮線下。
過去25年來,蘇聯解體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盛行”,美國企業財團在工資水平比美國來得低的“新興經濟體”找到了更多搜刮利潤的空間,它們競相將工廠搬遷到這些低工資國家,就是所謂的“打到底線的競爭”(race-to-the-bottom)。資本獲得更大的自由流動空間,間接打擊了工會爭取改善工資和工作條件的努力,導致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工人運動長期處于低靡狀況。工運的衰弱導致普羅人民的處境日益糟糕,失業、政府削減社會福利及債務負擔增加等問題,困擾著美國的工人階級及底層人民。
美國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心臟,也是最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之“楷模”,但是美國資本主義卻無法確保該國人民可以享有舒適合理的生活,反而是“達爾文式”弱肉強食經濟模式使到貧富之間的鴻溝愈來愈大。既然這樣,美國式資本主義體制又如何能夠解決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貧困及社會不公的問題?是時候我們要認真思考取代資本主義體制的新選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