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劇《紙牌屋》重磅推出第二季后,又一次引發了公眾熱烈追捧。在今年新一季開播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甚至通過社交網絡表明了自己的粉絲身份,《紙牌屋》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作為一名美國政治的觀察者,筆者更有興趣談談《紙牌屋》所折射出的一些有趣圖景。
誠然,稍有常識的觀眾都不會將《紙牌屋》中的虛構劇情等同于華盛頓政治的真實面貌。不過,鑒于該劇美版編劇是曾直接參與過高層政治運作的“圈內人士”,該劇確實巧妙地點出了美國政治某些令人尷尬卻又無法回避的問題。
首當其沖的就是飽受詬病的“權錢交易”現象。美國政治制度的核心是選舉。上至總統,下至議員,當選和連任是其至關重要的利益所在。從組建班底到投放廣告,競選耗資不菲。因此誰獲得的資金支持越多,誰才能更占據上風。然而錢從哪里來呢?毫無疑問,政治獻金是大小政客們獲取資金的主要來源。盡管意在防止富人操縱選舉的《聯邦選舉競選法》嚴格規定了向競選人提供捐款的主體資格和具體數額,然而任何法律制度都無法做到無懈可擊。例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2010年就認定政治捐款是言論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近幾年來應運而生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可以無限額地接受捐款,也可以無限額地支持候選人。只要不是把錢直接給個人,任何捐款都能以言論自由的名義大行其道。受其影響,大富豪、大財團操控政治的能力明顯增強。上述現象還只是合法的“權錢交易”,而如劇中桑科公司那樣的利益集團則可以隨時通過人脈關系和利益網絡輸出資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財團的錢當然不是白花的,其目的是要影響政策結果。這個道理,給錢的人明白,拿錢的人心里更清楚。
《紙牌屋》折射出的另一幅圖景則是政治資源的“私相授受”。刺激主人公安德伍德追逐更高權力的直接導火索是當選總統并沒有將國務卿一職交予在競選時立下汗馬功勞的這位多數黨黨鞭。在現實中,對于成功當選的政治人物“論功行賞”,安排政務官員,人們早已見慣不怪。比如在美國外交界就有一種默契,即某些“無傷大雅”的歐洲國家大使職位是專門留給總統 “關系戶”的,他們通常都是在總統競選中出錢出力的金主,其頭銜和職位的獲得過程堪稱美國版的賣官鬻爵。
除此之外,該劇還折射出了美國政治人物追逐權力的無所不用其極、新聞媒體為了頭條可以與政客共同做局、高級幕僚們深諳主子心理投其所好的多面政治生態。本劇主演凱文·史派西曾在電視訪談節目中坦承,為了體驗生活,他曾密切接觸過美國國會中的高層議員。在他看來,國會議員們多數時候都是在“演戲”,并且演技糟糕。其實對于美國普通民眾而言,一部揭露華盛頓政治黑暗面的電視劇,同他們印象中對于政治和政客的負面看法不謀而合——劇中長袖善舞、工于權謀的安德伍德為了問鼎大位,不惜使用賄賂、欺詐、恐嚇和謀殺等突破底線的手法。正如該劇海報所暗示的,坐在權力寶座上的安德伍德,其指尖卻滲出了滴滴鮮血。在這一圖景下的美國人對于現實政治越來越感到失望,政治參與熱情節節下滑。盡管有人批評《紙牌屋》對政治的描述過于黑暗和血腥,但它恰恰勝在對權力和人性近乎冷酷但卻深刻的反思。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