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議達成僅1小時6分之后,烏克蘭拉達(議會)就迫不急待地恢復了2004年憲法,此后短短10多個小時間,議長、內政部長都換了人,因“濫用權力罪”被判刑的前總理季莫申科被釋放并迅速出現在基輔獨立廣場,而亞努科維奇則從基輔消失。拉達以328票(總票數450)的簡單多數表決罷免了亞努科維奇,而他本人卻拒絕下臺,聲稱自己是被政變推翻的。
這恐怕不能說是“民主的勝利”。自獨立以來,烏克蘭已有了四版憲法,3次“民主的勝利”,而且每次“勝利”的得勝者都會迫不急待地把憲法修改成自己喜歡的版本——只是這次不僅更快,而且隨手把自己不喜歡的刑法條款也刪除了。亞努科維奇是爭議人物,但4年前的大選結果本身卻是民主選舉的結果,是沒有爭議的;相反,推翻亞努科維奇進程本身,很難找到民主程序的痕跡。
但這恐怕也不能如亞努科維奇本人所說,是“民主的失敗”。他之所以落到今天的地步,并非因為自己的“民選總統身份”或“民主作風”,而是在“選擇歐盟還是俄羅斯”這個敏感問題面前獨斷專行、不顧后果。他當年的勝選雖然是靠選票,但之所以獲得多數選票,說到底是拜了對方季莫申科和尤先科“自相殘殺”所賜,當他把原本四分五裂的反對派驅趕到同一面“倒亞、抗俄”大旗下時,即便對方性子不那么急,他的下臺也是遲早的事。
如今局勢混沌不安,季莫申科和“邁丹”三巨頭、三巨頭和反對派中最激進的派系之間,都存在著政治姿態的明顯反差,而被認為“親俄”的東烏克蘭也出現了所謂“自衛性自治”的痕跡,各大國的態度也顯得晦澀不明。接下來會如何?
烏克蘭危機落到今天地步,大國間的博弈和地緣政治因素至關重要,此次的戲劇性結果也是各大國所始料未及的,因此一開始各方的表態都很謹慎。
短暫沉默后,歐美紛紛作出“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姿態性發言,并依舊敦促烏克蘭對立雙方尊重、遵守《和解協議》,這表明諸如西部利沃夫“獨立”或東部“自衛性自治”之類可能分裂烏克蘭的動作將不會得到支持。當然,某些觀察家所擔心的“東部歸附俄羅斯”就更不會上演,除了克里米亞,大多數東烏人雖有斯拉夫情結,卻未必樂意去當俄羅斯的“二房東”。
《和解協議》簽署后不久,俄方就停止了對烏援助,可想而知,對基輔出現的變化,俄方會不滿甚至惱怒,但更多的高壓只會徒然造成逆反效果,烏克蘭是幅員遼闊的大國,不是格魯吉亞,俄羅斯即便有心,恐也無力對烏克蘭事務作過多干預。
接下來歐美俄等大國恐怕不得不好好協調一下了,盡管目前的局面誰都不想看到,但既然已發生了,就要設法善后,好的結果拿不到也要爭取不太壞的結果。
盡管《和解協議》幾成廢紙,但也并非毫無用處:既然“一國二公”局面業已形成,按照協議的規定,在5月舉行一場大選,對騎虎難下的烏克蘭各方而言,或許是代價最小的收場方式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