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恩道爾《石油戰爭》揭露伊拉克戰爭:薩達姆與沙漠風暴行動

恩道爾 · 2013-03-1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石油戰爭》節選三 油之將盡:打伊拉克的真實目的?

  德國地緣政治學者威廉·恩道爾所著《石油戰爭》一書,以詳實的史料揭示了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石油武器塑造其全球霸權的秘密,被專業人士譽為一部揭示諸多重要歷史真相的力作。

  在本書的最后,作者在大量論證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一個驚人結論:由于世界各主要油田的開采量大多接近峰值,一場史無前例的能源危機已經步步逼近。這一大膽的判斷,徹底揭露了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及國際能源巨頭覬覦中東石油資源的動機。

  1.一份令人震驚的備忘錄

  2001年9月9日,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內閣政府收到一份非常令人震驚的備忘錄,它只用了簡單的標題:“呈內閣能源政策事務處”。這份備忘錄是石油消耗分析中心的一流地質學家精心準備的,其內容集中于這樣一個主題:“世界面臨嚴重的烴供給困境”。

  該報告陳述到,“全球石油供應現狀已上升為政治風險問題……如果加大對中東地區生產的投資,確實能暫時提高產量,但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而已。只有伊拉克是一個巨大的例外……”。它進而預言“全球石油產量將會很快下降。石油產量峰值的時間取決于中東地區的儲備量……樂觀估計,全球峰值會在5~10年間出現”。作者強烈建議政府進行相關的工作來驗證這些計算,然而,這份備忘錄卻被悄悄地藏起來了。

  似乎與此不謀而合的是,早在1999年,即英國備忘錄出臺的兩年多前,小布什當選總統的一年前,美國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的分公司)的總裁邁克·鮑林就聲稱,“我們已經搭上了石油末世紀的頭班車”。這句話對喬治·布什以及迪克·切尼等人來說意義十分明確。但令人疑惑的是,這樣一個影響經濟穩定和國家安全的意義深遠的觀點,在2000年總統大選期間及以后反而從來沒有被公開地提出來過。

  眾所周知,從20世紀20年代起,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有過許多次預言,說世界上的石油將消耗殆盡,但每次都被證明是錯誤的。那么,為什么這次的警告就應該比以往更有現實意義呢?簡短的回答是,有更多的證據支持該預言;至少,賭注大得足以引起一場嚴肅的論戰。問題在于,與以前的石油恐慌不同,這次危機并沒有引起公開討論,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2.石油產量正接近歷史拐點

  當然,地質學者并沒有預言世界將會在5~10年內耗盡石油。他們爭論的是其他一些內容,即在世界石油需求,特別是來自中國和其他經濟增長地區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長的同時,目前使用的易于獲取的、便宜的石油將會急劇減少。他們也研究了各種不同的替代方案,包括重油、煤以及核能,但這些都不能當作理想的出路——要知道,近一個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完全是是由便宜而充足的石油來支撐的。

  許多嚴肅而中立的地質學者都支持這樣的觀點,即世界石油正接近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點,技術上稱為“峰值”。地質學者把它定義為這樣的一個點,即給定地區的石油儲量已經被開采了至少一半。峰值過后,每開采一桶石油都需要更多的投入(為保證井下有足夠大的壓力,而向老油田中注入氣或者水耗資驚人)。這就意味著當世界主要的油田經過峰值之后,石油價格很可能突然暴漲。

  現在,學術界已經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未來十年或更長時期內全球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將導致全球石油需求持續緊張;而與此同時,許多大油田的產量卻在急劇下降,北海油田、阿拉斯加油田以及墨西哥、俄羅斯和尼日利亞的某些油田就是范例。

  在2002年7月關于現有石油儲備的討論上,曾為英國政府撰寫備忘錄的科林·坎貝爾教授指出:“隨著五年后石油和天然氣峰值的到來,能源短缺將在2010年左右出現。很明顯,世界不得不學著如何消耗得更少些。”他還預言說:“不久之后,發掘和開采一桶石油所需的能源將會超過這桶油本身提供的能源。”而在過去的20年間,盡管已經花費了一萬多億美元,來發現新的未開采的油田以替代老的油田,石油公司還是不能滿足目前的能源需求,這種趨勢隨著時間推移將愈發讓人擔憂。

  無獨有偶,在2003年5月的石油峰會上,美國能源專家,政府高級顧問馬修·西蒙斯也發出過類似警告。他對國際地質學者和能源專家組織表示:“令人恐懼的是,峰值將臨,沒有幾年了……如果我是正確的,未預見到的后果將是毀滅性的……更不幸的是,直到今天,世界還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西蒙斯接著描述了在運輸、食品和工業突然遭遇能源短缺的情況下,世界經濟將會遭受的打擊。他認為,既然沒有好的解決方案來維持現狀,那么惟一的選擇就是緊縮我們的經濟發展,提前進入到深度的經濟衰退和蕭條當中去。

  在另一項研究中,專家們則引用了一組令人警醒的統計數字來闡明問題的悲觀程度:位于前10位的石油公司在2000~2002年之間花費了1950億美元,僅僅令每天的石油產量從2240萬桶增長到2410萬桶。換言之,在2010年到2015年,只要有一個大的油田出現峰值,那么總產量的急劇下降便只是時間問題——以英國北海布倫特油田為例,它在峰值過后的四五年間產量已經暴跌了90%。更可怕的是,盡管許多大油田的儲量在過去30年間已經到達或者接近峰值,然而總儲量的統計數字仍然給人以豐富的幻想,這也就是為什么世界未能意識到隱藏的危機的原因。

  3.華盛頓為何想獨霸中東?

  對世界上那些最大的、以發掘新的石油和天然氣為己任的能源公司來說,以上評論無異于一顆定時炸彈。如果這些估計是正確的或非常接近的話,那么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無疑將高出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幾個數量級。對此,克林頓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前任中東問題高級專家肯尼斯·珀拉克毫不掩飾地評論道:“過去50年間的全球經濟是建立在便宜的、充足的石油基礎之上的,如果拆除這個基礎的話,全球經濟將會崩潰。”

  簡而言之,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底,大概2010年或2015年或許更快,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氣可能就會消耗殆盡,這也是布什當局冒著巨大的風險單方面進軍伊拉克的動機,也說明了布什領導下的美國政府關于國內和對外政策的考慮。

  實際上,坎貝爾和西蒙斯等人都曾判斷,當今世界上唯一蘊藏大量未開采石油,并可以以低成本開發的地區就是中東。該“三角地區”特殊的地質構成,使它擁有世界上現有石油儲量的65%甚至更多。從地圖上看,這個地帶包括下列國家: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及阿聯酋和卡塔爾,其中的伊拉克更是擁有中東最大的未開采的石油儲量。按照美國政府的研究,該國可能擁有4320億桶未勘查的石油資源,遠遠超過沙特阿拉伯。這樣一來,在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石油資源都達到峰值后,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伊拉克以及整個中東的戰略意義將呈幾何級數級的暴增。

  就在美國進軍巴格達前夕,在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工作的阿納托利·利芬就分析了美國發動戰爭的決心:“(華盛頓)一致的共識是通過絕對優勢的單邊軍事力量統治世界,這是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以來,迪克·切尼之流及其周圍的智囊團一貫倡導和執行的。對他們來說,唯一重要的考慮是盡可能有保證地、無限制地得到便宜的石油。”果不其然,2004年初,華盛頓即宣布在伊拉克的石油開采以及重建工作只會分給那些曾經在占領伊拉克的過程中幫助過它的企業。最早獲利的石油公司是雪佛龍-德士古——國務卿賴斯原來所在的地方,英國石油、殼牌,還有切尼曾任職的哈利伯頓公司也不甘落后。

  毋庸置疑,如果美國能一直保持對伊拉克的軍事控制的話,華盛頓將在所有可能的經濟競爭中占有絕對優勢。而在戰爭之前,伊拉克政府已經與俄羅斯、法國和中國簽訂了長期的石油開采合同;五角大樓的戰略家們并沒有忽視這一點,白宮也不例外。有證據表明,在2001年副總統切尼負責的能源問題工作小組的檔案中,就詳細地繪出了伊拉克油田的地圖并記錄了在當地有合作項目的外國公司的名單。

  今天的伊拉克面臨著美國長期的軍事占領,這很可能要長達幾十年之久。正如切尼的高級幕僚之一羅伯特·卡根在伊拉克戰爭的幾個月后的談話中對《亞特蘭憲法報》所說的那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把主要的軍事力量集結在中東地區……如果我們在伊拉克擁有武力,那么石油供應就不會遭到破壞。”

  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也是一種警示,它昭示了美國的真實意圖,即決意竭盡所能地鎖住每一個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地——怪不得世人開始懷疑美國總統的動機,懷疑他所宣揚的傳播自由民主的真正目的。

  薩達姆與沙漠風暴行動

  撒切爾和布什政府的高層人士決定,制造一個人為的借口,讓美國和英國能在世界的要塞地區建立直接軍事基地,特別是在歐洲大陸和石油產地。

  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和美國國內,經濟蕭條,金融困難,更使得他們在實施這個計劃時敢于鋌而走險。撒切爾的經濟“革命”很快失敗了。1987年10月之后,股票市場崩潰以及英國利率的上升推動形成了戰后最嚴重的房地產、工業和銀行業危機。在美國,喬治?布什面臨著失控的聯邦預算赤字、崩潰的銀行、急劇上升的失業人數以及全面的蕭條,白宮內部一些人私下把它比作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伊拉克,一個擁有1600萬人口的國家,剛剛從與伊朗八年無果的戰爭中擺脫出來,它只是給西方的武器制造商向中東地區銷售武器提供了巨大的市場而已。華盛頓曾秘密慫恿薩達姆?侯賽因在1980年入侵伊朗,并故意在初期向他提供進展順利的錯誤情報,暗示很快就會成功。到1989年,伊拉克的經濟已是一片廢墟,大部分工農業投資都因為戰爭停止了,這場戰爭奪去了估計100多萬人的生命。

  但是,不像霍梅尼統治下的伊朗,伊拉克在戰爭結束時已經是負債累累。1988年,她欠不同債權國的債務總額估計有650億美元。其中最主要的債主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還有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她們曾希望伊拉克用石油來償還這些債務。剩下的債主大部分是法國、英國和美國銀行。法國是繼蘇聯之后,伊拉克的第二大武器供應商。

  為了給美國和英國進行軍事干預提供借口,英美的策略表面上是為保護世界石油供應安全,實際上是把薩達姆?侯賽因引誘到他無法自拔的陷阱。1989年6月,眾所周知,一個所謂的美國-伊拉克商務論壇組織的高級代表團,應薩達姆?侯賽因的邀請來到巴格達,這個代表團的成員包括基辛格顧問公司的阿蘭?斯托加、信孚銀行、美孚石油、西方石油以及美國其他大的跨國公司的高級官員。薩達姆希望討論伊拉克戰后的農業和工業發展計劃。

  伊拉克有一個為期五年投資400億美元的計劃,即完成巴達斯大壩灌溉項目。該計劃完成后,伊拉克可以實現糧食生產的自給自足;當時,伊拉克的糧食進口主要依靠美國政府的商品信用公司,1989年進口量相當于10億美元。另外,伊拉克向美國代表團提議,作為國家發展的一部分,投資將主要用于加強石化工業、化肥廠、鋼鐵廠以及汽車裝配廠建設。美國商人告訴薩達姆,他必須首先調整他的外債,作為回報,伊拉克要同意把國家石油資源私有化,或者大部分私有化。根據英國和美國最好的地質學家計算,除了蘇聯以外,伊拉克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的石油產地。US–IraqBusinessForumBulletinNewYork,August,1989

  可以預計,薩達姆拒絕以交出伊拉克石油主權來換取未來含糊不清的貸款擔保。到1989年底,布什政府突然中止對伊拉克的大約23億美元的授權貸款,這些錢本來是特意從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和意大利國家勞工銀行(BNL)的分支機構募集來的。隨后倫敦《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系列聳人聽聞的言論,聲稱那些金錢正在被伊拉克悄悄地用來建造戰爭機器。

  斯托加談判和披露意大利國家勞工銀行真相的結果就是,1990年初,西方所有銀行突然中止了對伊拉克的貸款。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科威特國王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他自20世紀末以來一直是英國外交部的盟友。在八年的兩伊戰爭中,這位國王曾經按照倫敦和華盛頓的指示,動用科威特大量的石油收入向伊拉克提供貸款,目的是使伊拉克不求和。隨著后來披露的丑聞,英美當時的意圖顯得十分荒唐,目的是使兩伊戰爭繼續打下去,并且維持足夠的“戰略緊張局勢”,這樣就可以把大量的西方武器賣到伊朗和伊拉克。

  但是,在1990年早春,科威特的“任務”發生了變化。有人要求科威特用她的石油去沖擊歐佩克的市場,這違反了歐佩克石油產量的最高限額,這是歐佩克在1986~1987年石油危機之后為穩定世界石油價格而達成的協議。1990年夏天,科威特已經成功地將原油價格從不穩定的每桶大約19美元降到每桶13美元多一點。伊拉克以及其他歐佩克成員國通過多次外交努力,希望說服國王薩巴赫和石油大臣阿里?哈利法?薩巴赫,停止對伊拉克及其他經濟已經較為困難的歐佩克成員國故意施加經濟壓力。所有這些努力就像是對牛彈琴。到7月份,石油貿易商們預言,歷史將要重演,1986年每桶不到10美元的情況將再次出現。伊拉克甚至沒有能力償還舊債或者為急需的食物進口籌集資金。

  此前的2月份,在約旦首都安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曾告誡阿拉伯合作委員會的成員,其中包括埃及和北也門兩國的總統,要關注東歐劇變的戰略后果,很明顯,美國將作為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出現,這會給阿拉伯世界帶來某種特殊的威脅。

  薩達姆憂心重重地指出這樣一個事實,盡管兩伊戰爭在一年前就已經完全結束了,但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隊和戰艇還沒有任何撤離的跡象。相反,他預言,“美國作出了多次聲明表示她將繼續留下來。”他指出,蘇聯正被自己的國內事務搞得十分頭疼,“現在蘇聯自顧不暇,兩伊戰爭已經結束,直接威脅已不復存在。美國偏偏在這個時候不斷重復她要留下來,這不能不讓人關注”。

  同年2月,薩達姆談話的結論就是,石油豐富的阿拉伯國家應該聯合起來,利用“擁有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能源……我認為,我們能夠與歐洲、日本、蘇聯建立一種能夠使我們盡快獲益的關系。”SaddamHusseinAddressof16February,1990,toArabCooperationCouncilTranslatedfromArabicinUSStateDepartmentForeignBroadcastInformationServiceWashington,20February,1990

  如果說什么事刺激了英美權勢集團打算進行一場新的中東軍事行動的話,那就是薩達姆的這番言論。1990年7月27日,當伊拉克和科威特在原油價格上的緊張對峙達到頂峰時,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阿普麗爾?格拉斯皮要求在巴格達會見薩達姆?侯賽因,討論緊張局勢。根據伊拉克的官方記錄,格拉斯皮告訴薩達姆,華盛頓將不會干涉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爭端。該記錄后來由巴格達政府發布,幾乎一年后由美國國會進一步證實。不到一個星期,伊拉克軍隊占領了科威特城??仆赝跏页蓡T事先已經知道這個消息,帶著黃金和貴重物品,開著勞斯萊斯逃跑了。據一個流亡在歐洲的科威特前政府官員說:“中央情報局及時通知了王室,告訴他們科威特將要遭到入侵,但是王室卻忘記通知自己國家的軍隊了。”

  在占領科威特的幾小時內,英格蘭銀行和美國政府開始采取行動,凍結科威特的所有資產,控制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的投資基金——位于倫敦的科威特投資局。它的總資產雖然沒有公開,但估計價值超過1000億~1500億美元。

  接下來的六個月里發生的事情,是近代史上屈指可數的最荒唐的行動之一。盡管美國最初的聲明是,派遣軍隊只是為了保護沙特阿拉伯免受伊拉克入侵的威脅(這些威脅后來被證明完全是華盛頓捏造的)。但是在撒切爾的英國政府支持下,布什總統很快就提到了他的“世界新秩序”。8月初在作出此決定的那幾個小時,布什一直與撒切爾在一起,在科羅拉多州的阿斯彭。

  9月11日,布什宣布:

  在這個多事之秋,將誕生一個新的世界秩序,這個新秩序將以聯合國創始人設想的方式運行。我們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波斯灣地區的危機很嚴重,但也給我們邁向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時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今天這個世界新秩序正在艱難中產生。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有更多的證據表明,對于“解決”伊拉克-科威特危機,喬治?布什和瑪格麗特?撒切爾除了準備采用軍事方式外,從來沒有考慮過其他方式。這些證據是幾個月后在蘇聯中東特使葉夫根尼?普里馬科夫的個人報告中找到的。在伊拉克遭受摧毀性的轟炸結束沒幾天,在1991年3月4日出版的《時代》雜志上刊登了大量的個人采訪,作為戈爾巴喬夫總統私人特使的普里馬科夫,描述了1990年10月初在巴格達與薩達姆?侯賽因以及他的外交部長阿齊玆會見的情景,這次會見使普里馬科夫相信戰爭“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普里馬科夫向《時代》雜志敘述了10月19日前往華盛頓履行調解使命的情況。在華盛頓,他會見了總統喬治?布什、國務卿貝克以及白宮的其他高級官員。這位莫斯科特使認為,在聽取蘇聯的建議時,布什總統表現出十分明顯的興趣,但是僅在幾小時后,他向普里馬科夫清楚地傳達了一個信息,即華盛頓對于探索新的辦法沒有興趣。

  離開華盛頓,普里馬科夫接到指示訪問倫敦,向瑪格麗特?撒切爾首相傳達了同樣的建議。普里馬科夫的描述具有啟迪作用:

  首相在契克斯她的鄉間別墅接待了我們。她很注意傾聽我提供的信息,沒有打斷過。但是,愉快的一小時過后,她不讓任何人打斷她的獨白,以一種簡潔的方式概括性地闡述了一種越來越明確的立場:

  不僅僅局限于讓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而是要給伊拉克以破壞性的打擊,“打斷薩達姆的脊梁”,摧毀他的所有軍隊,甚至可能是摧毀那個國家的工業潛力。

  在隨后的幾個月里,他們小心謹慎地威逼利誘聯合國安理會的主要成員國、阿拉伯國家、土耳其以及其他一些國家,不僅通過了對伊拉克實行全面經濟封鎖的決議,而且獲得了使用武力解放科威特的授權。布什總統1991年1月29日在向國會發布國情咨文演講時說:“國際社會可以抓住解決當前波斯灣危機的機會,實現長期以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夙愿……”

  但是,1991年1月初,就在美國在沙特阿拉伯進行自越南戰爭以來最大的軍事集結、準備對伊拉克進行密集進攻性轟炸時,華盛頓的權勢集團內部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人對布什明確的軍事意圖是否明智開始表示嚴重憂慮。1990年11月12日,在電視采訪中,前里根政府的海軍部長詹姆斯?韋布聲稱:“我們駐軍波斯灣的目的是推進布什政府的世界新秩序,但我不喜歡。”

  大概十周后的1月31日,韋布利用給《華爾街日報》寫評論的機會重申了他的觀點。

  盡管受到社會輿論從各個方面的攻擊……布什政府還是無情地把我們的國家推進了戰爭。我們反思一下當年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的美西戰爭,會發現與今天面臨的輿論壓力有某些相似之處。我們必須進一步尋找,也許在墨西哥戰爭中,可以發現,一個總統在這個國家還沒有被攻擊之前,就這么熱心地渴望把這個國家置于危險之中的理由。

  美國駐沙特阿拉伯前大使詹姆斯?艾金斯是一位備受華盛頓尊敬的中東事務專家,也出來公然反對布什針對伊拉克的作戰計劃。艾金斯在9月12日出版的《洛杉磯時報》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為反對伊拉克入侵,“保護”沙特阿拉伯,就在布什總統作出派遣美國軍隊的決定幾天之后,白宮就有了“不可告人的動機”。艾金斯控訴美國國防部長切尼,為了獲得在沙特土地上駐扎美國軍隊的允許,曾故意誤導沙特國王說有遭受入侵的可能性,幾十年來,沙特阿拉伯人一直強烈抵制美國駐軍。艾金斯敘述到:1975年,為美國軍隊占領重要的中東油田尋找借口的計劃是由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慫恿的。他指出,基辛格當時是艾金斯的上級,曾反對艾金斯對這些觀點提出的強烈批評。

  亨利?基辛格作為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肯定另有想法,但在我的外交生涯中并沒有想那么遠……布什政府中也許會有人指出,現在條件要比1975年時更加有利了……

  值得關注的是,1990年基辛格咨詢公司的前副總裁勞倫斯?伊格爾伯格和雇員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是確保在海灣戰爭中使基辛格的觀點占據美國外交政策主導地位的關鍵人物。當時,勞倫斯是詹姆斯?貝克的副國務卿,而布倫特則是白宮的國家安全顧問。此外,在這一時期,基辛格還在媒體上大肆宣傳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在媒體上國內反對的聲音被淹沒在總統的戰爭動員中。

  日德被迫“出血”

  在很短的時間內,歐洲和全世界有思想的人馬上明白了,除了保護美國和西方在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利益外,實際上,喬治?布什的伊拉克戰爭還另有目的。布什難以置信地、粗俗地公開嘲笑薩達姆·侯賽因,把伊拉克的總統比作“現代的阿道夫·希特勒”,那不是在故弄玄虛。

  在戰爭和為期六個月的集結中,華盛頓和倫敦針對伊拉克在西方的支持者展開空前的宣傳攻勢并施加了強大壓力,盡管蘇聯或法國曾經是伊拉克武器的主要供應商,但并不是這次宣傳攻勢的主要目標。這次的主要目標是德國——更準確地說是德國的高科技工業,這對于東歐和蘇聯重建非常重要。法國和蘇聯,還有中國、美國和英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但法國和蘇聯已經同意投票支持華盛頓。在1月17日的最后期限之后,華盛頓和英國就要投入作戰,法國和蘇聯對此表示支持。她們在伊拉克的所作所為在華盛頓的宣傳攻勢中被故意忽略了。

  相反,通過直接與英國和美國情報機構聯系的渠道,漢堡的《明鏡周刊》以及有影響力的共和黨參議員例如杰西?霍爾姆斯開始竭盡全力地攻擊德國,宣稱德國出口的所謂“兩用”技術使薩達姆的軍隊具備了向以色列目標發射蘇聯飛毛腿導彈的能力。

  慌恐萬分的波恩政府當時正在處理統一后前民主德國的復雜事務,被迫把寶貴的時間、精力和財力轉移到喬治?布什和撒切爾的世界新秩序上來。1月底,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繼續進行歷史上最緊迫的金融籌款任務之一,他從德國、日本、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獲得擔保,總共籌集545億美元以支付所謂的沙漠風暴行動。

  據1991年2月6日的倫敦《泰晤士報》報道稱,沙漠風暴行動轟炸伊拉克大約三周后,此次戰爭中最悲慘的事發生了,“曾經非常繁榮的柏林-巴格達鐵路在海灣戰爭中遭到破壞。對伊拉克橋梁,交通樞紐和鐵路貨運編組站的無情轟炸使得中東本來就很少的鐵路網變成了廢墟,”接著,他們輕描淡寫地補充到,“柏林-巴格達的這條舊鐵路是英德戰略競爭的焦點”。

  戰爭結束后,前里根政府的助理國防部長勞倫斯?科布在4月初的華盛頓記者招待會上披露,美國政府故意隱瞞了海灣戰爭的實際成本,其目的是使用同盟國捐款,彌補國內預算削減。據消息靈通人士估計,如果把所有同盟國對戰爭的捐獻都計算進去,美國從海灣戰爭中獲得的凈盈利可能達到190億美元。1991年初的幾個月內,大量外幣流入,單德國的現金支付就達66億美元,給美元升值造成巨大壓力,僅僅幾周前美元已經跌至戰后的最低記錄146德國馬克。另外,戰爭還沒有結束,美國就已經開始與中東國家簽訂進攻性武器的合同,這嚴重激怒了歐洲軍火制造商。

  布什政府勝利地宣布,美國已經證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國內失業人數越來越多,東歐國家否認可能得到數十億的西方資金重建基礎設施以及實現經濟現代化。在這些事實面前,布什明顯是在自吹自擂。

  沙漠風暴行動,以及20世紀90年代末世界石油價格每桶上升了30多美元,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對東歐經濟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而石油漲價是由于從伊拉克輸出石油的運輸線受到破壞所致。在1991年1月以前,東歐國家通過與蘇聯的貿易聯系,以易貨貿易方式用工農業產品交換莫斯科的石油。1月1日以后,這一體制變了,她們必須使用美元購買俄國的石油。伊拉克曾對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東歐的其他國家承諾,輸出十億多美元的石油,因為海灣戰爭,這些承諾都無法兌現。

  1990年3月,意大利《30天》雜志采訪了一位與華盛頓有聯系的意大利教授米格利奧。米格利奧對該雜志講:

  美國意識到,為了避免陷入蘇聯那樣的衰退,它必須與潛在的競爭對手齊驅并駕,她們包括日本和團結在德國經濟力量周圍的歐洲大陸國家……美國不能接受今天的歐洲,這個大陸不僅可以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非常愉快地運行,并且經濟和科技還會更加強大。

  因為這個理由,米格利奧聲稱,“美國把注意力轉向了中東,想控制日本和德國都離不開的阿拉伯石油。”

  在法國,夏爾?戴高樂的前農業部長埃德加?皮薩尼是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ZMA)主任。他在2月18日接受德國《每日新聞》的記者采訪時講:對伊拉克的轟炸,是由美國、英國和法國的飛機共同完成的。

  我并不希望這是真的。我對這一事實感到非常震驚,一個國家強大竟然只是因為她擁有武器。美國經濟上極度困難,卻想方設法壓制日本和歐洲,只是因為后者軍事力量薄弱。為了維持自己的世界秩序,各國都不得不支付工資去雇傭一名世界憲兵,日本、德國以及石油輸出國還必須為這位憲兵提供經費,這種情況到底還要維持多久……

  十分清楚,對英國主導的均勢政治學的最大諷刺是,海灣戰爭后不久,德國總統理查德·馮·魏茨克對柏林的《每日新聞》講:“我們很早就有歐洲國家的均勢政策,但由于對國家社會主義的曲解,以及兩次世界大戰,使得我們的均勢政策無疾而終。然后是兩個超級大國統治時代的到來。”馮?魏茨克呼吁歐洲要利用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最終結束這種均勢的愚蠢念頭,實現“戴高樂將軍未盡的理想,建立一個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的完整歐洲。”

  沙漠風暴行動以及布什-撒切爾的海灣戰爭給伊拉克以及伊拉克人民、科威特和世界經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有跡象表明,它還沒有實現其主要目標,即把歐洲大陸重新納入喬治·布什和瑪格麗特·撒切爾的世界新秩序中去。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9.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10.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