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進入新世紀,戰爭形態正愈來愈呈現出新趨勢,對抗雙方不僅在有形戰場上激烈拼殺,而且在輿論戰等無形戰場上的較量同樣驚心動魄。
◆媒體在近年來的戰爭中已成為一種由特殊走向普遍應用的“作戰武器”,媒體在加大自己影響力的同時,也在更廣闊的領域,更高的層次影響戰爭。
◆一個國家,如果輸掉了輿論戰,或者輕易授人以柄,那么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如何應對輿論戰“一邊倒”的不對稱性,己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如果我們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能正視自身在未來輿論戰中可能存在的差距,奮力追趕,就可能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突出重圍。
近一段時間以來,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根廷方面稱謂,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行政當局10日至11日舉行全民公投。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阿根廷和英國的口水戰。分析人士指出,馬島之戰多年之后的馬島公投,目前看還是一場未終結的輿論戰。
沸沸揚揚的輿論戰一直以來就不曾停止。進入新世紀,戰爭正愈來愈呈現出新趨勢,對抗雙方不僅在有形戰場上激烈拼殺,而且在輿論戰等無形戰場上的較量同樣驚心動魄。海灣戰爭以來的歷次戰爭證明,現代戰爭同時存在兩個互為依存,甚至融為一體的戰場,一個是互相攻防的軍事戰場,另一個是撲朔迷離的輿論戰場。在某種程度上,輿論戰已經上升到戰略地位。大戰開始,輿論先行。軍事強國往往也是輿論強國。中國軍隊要圓強軍夢,不光要強軍事,還要盡快打破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
輿論戰:攻心奪氣亂其謀
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美軍先后打完了海灣、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四場中等規模的戰爭,實現了三個國家的政權更替。審視這四場戰爭,會發現一種驚人的現象:美軍要到哪里打仗,美國的輿論就向哪里聚焦;輿論達到頂峰,美軍隨之宣戰;明明是強盜邏輯,美國人卻總打著“高尚”的旗號。
海灣戰爭前,毒品犯罪一直是美國媒體炒作的“頭號新聞”,全國有70%的公眾都把毒品問題視為最關注的問題。“海灣”對大部分美國人來說還很陌生。1990年下半年,美國媒體突然對“海灣危機”的報道升級。1991年初開戰前,有70%的媒體把目光投向海灣危機,相關的電視新聞高達80%。幾乎一夜間,受眾的視線就被成功轉移到了“海灣”,關注毒品問題的不及5%。美國人對爆發海灣戰爭的態度已由原來反對、冷漠變為狂熱的支持。國際輿論界驚呼:海灣戰爭是一場由媒體發起的戰爭。這種驚呼伴隨了隨后的幾場戰爭。
在信息化特征日益突出的高技術局部戰爭中,戰爭組織者、指揮者們對新聞傳媒的依賴程度、對新聞輿論的重視力度,已經遠非過去的戰爭所能比。新聞輿論戰由過去的戰術層次逐漸被提升到戰略層次。這一特點在伊拉克戰爭中體現得尤為充分。無論戰前還是戰中,美國政府首腦和高官要員經常披掛上陣,頻頻在媒體露面,親自造勢。強有力的輿論進攻在造勢、攻心、威懾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和軍事戰場一樣,美軍的輿論戰-場打得比一場新穎,甚至讓人眼花繚亂。“高科技給媒體插上了神奇的翅膀!”輿論戰專家驚奇發現,由于報道手段發生了根本變化,媒體對戰爭的“轟炸”,如同美軍對伊拉克的地毯式轟炸,其穿透性之快、覆蓋面之廣、滲透力之強,史無前例。
現代戰爭是媒體的特殊舞臺。媒體在近年來的戰爭中已成為一種由特殊走向普遍應用的“作戰武器”,西方軍隊倚仗高度發達的數字信息技術,與作戰對手打起空前激烈的輿論戰,媒體成了直接的戰爭工具。以全新作戰樣式向對方實施攻心奪氣亂其謀的多波次攻擊;把公眾的情緒引向戰爭;麻痹對方,營造戰爭迷霧,增加戰爭進程中的不確定性等。媒體在加大自己影響力的同時,也在更廣闊的領域,更高的層次影響戰爭。戰爭與傳媒幾乎成了“孿生兄弟”。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這對“孿生兄弟”的關系將變得更加密不可分,
輿論戰戰場呈現“一邊倒”態勢
中國有句老話:“有理不在聲高”。但美國人正在改變著這一現實。先入為主,把發動戰爭的“正當理由”叫得格外響。
伊拉克戰爭前,美國一是說薩達姆和拉登“基地組織”互相勾結;二是說薩達姆藏有對美國、對世界帶來威脅的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了證實這兩條理由,煞有介事地大造輿論說,“9•11”劫機者穆罕默德•阿塔曾和一名伊拉克情報人員在布拉格會面。薩達姆從西非尼日爾購買了500噸鈾,用于制造核彈頭。諸如此般,激起了美國公眾的情緒,致使美國入侵伊拉克幾乎沒有了反對的聲音。一度標榜“新聞自由”的美國媒體,也按官方的意圖,一步步把輿論戰推向高潮。這種充當一只“百依百順的小狗”的狀況,成了歷次戰爭的常態。
加大攻勢,扼殺正義之聲。采取一切超常規手段,甚至違反《聯合國憲章》,對美國來說也不“臉紅”。科索沃戰爭中,美國等北約國家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每天都有南聯盟政府及其領導人如何“迫害”科索沃阿族人的大量文稿,播放顯示其高技術武器威力的畫面,突出報道空襲效果,動搖南民眾意志。北約派出了“飛行廣播電視臺”,使用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所屬空軍第193特種作戰聯隊的6架EC-130E/RP廣播電視飛機,輪流升空,每日對南傳送4個小時的廣播電視節目,用塞爾維亞語向南斯拉夫軍隊和民眾展開心理攻勢,瓦解士氣。通過操縱歐洲衛星通信組織,停止為塞爾維亞電臺電視臺的節目提供衛星轉播服務,實施戰略信息封鎖。
利用優勢,控制輿論傳播權。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利用通信衛星加強“美國之音”、“自由歐洲廣播電臺”等廣播宣傳能力,增加對中東地區電臺電視臺的播放頻率,延長普什圖語和波斯語節目的播出時間,擴大了宣傳效果,美軍也由此控制了輿論傳播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了大量高科技新聞手段,通過近乎現場直播的方式,對“斬首行動”、“震懾行動”等進行了電視報道,極大地削弱了伊拉克軍民的抵抗意志,最終導致幾十萬伊軍不戰而潰,伊拉克政權迅速瓦解。戰區一度只有美軍“一家之言”。
一個國家,如果輸掉了輿論戰,或者輕易授人以柄,那么這個國家就危險了,無論你占據了多大的理,你照例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對小國尤其是這樣,敘利亞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無法贏得與西方的信息戰。”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在接受俄羅斯國家電視臺采訪時坦言。在巴沙爾之前,已經有好幾個強人政權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輿論戰中敗下陣來。事實上,自西亞北非地區局勢動蕩伊始,西方媒體就一直在其中推波助瀾,興風作浪。
現實就是這樣嚴酷:由于美國等西方國家信息化程度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軍事強國”往往也是“輿論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壟斷著世界大部分地區近90%的新聞信息傳播,常常自恃強大,而且還“寸土必爭”,一些弱小國家往往挨打還“理虧”。按媒介專家的話說,這叫輿論戰“一邊倒”的不對稱性,這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霸權國家的輿論戰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輿論戰部隊順勢而生
有軍事家把當前的世界軍事發展態勢稱為“美軍‘袋鼠效應”’--美國始終跳躍在世界前頭,在發動戰爭的同時也引發了世界新軍事變革。作為軍事戰場的“孿生兄弟”,美國的“袋鼠效應”則引發了世界輿論傳播的全方位變革。輿論專家認為,美軍引領的輿論戰,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使人們的輿論戰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認識了輿論戰的巨大威力;看到了輿論戰的發展方向。
這三個方面的作用是“有形”的。美軍《聯合公共事務行動指南》提出,影響盟國和國際輿論對美國及美軍的評價,直接影響美國與盟國軍事聯盟的成本、戰爭成本的高低等。主管公共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麾下有300多家電臺、電視臺,1850多種刊物,各軍種聯合司令部也都有自己的公共網站,這些都是美軍打輿論戰的重要平臺。2006年,美軍就組建了“媒體戰部隊”,主要鏖戰在互聯網上,為美軍軍事行動服務。2011年成立的國防媒體局人員編制2400名,每年經費達2億美元。
在美國的帶動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等在已公開宣布正在實施的新軍事變革中,均把輿論戰納入其中,俄羅斯、印度、越南等國也在推行軍隊信息化建設中,加大輿論戰建設。
“美軍‘袋鼠效應’”給我軍既提出了巨大挑戰,又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挑戰主要表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把輿論戰納入國防戰略,并通過巨額投資,已經對我占有輿論戰軟硬件的“時代差”優勢;機遇的本質與內涵表現在:如果我國我軍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能正視自身在未來輿論戰中可能存在的差距,鳳凰涅槊,就可能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突出重圍。
“兩個戰場”的刀光劍影警示我們:要圓強軍夢,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一個最緊迫的任務是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同時還要加快轉變輿論戰戰斗力生成模式,盡快打破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在關鍵時刻發出權威聲音,不戰而屈人之兵。瞄準未來戰場,著眼全媒體時代特征,探索加快轉變輿論戰戰斗力生成模式新思路,已成為我軍政治工作的一道時代課題。
未來輿論戰無“網”不勝
美國很早就把輿論戰放在戰略位置上來考慮。美國把軍事戰與輿論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精心部署軍事戰的同時,制訂輿論戰戰略。海灣戰爭中,布什親自簽署過三項密令:授權全國輿論工具、情報機構、科研機構、某種心理戰專家和東方學家擬訂“特殊計劃”,編造忽東忽西的“可靠消息”使伊軍摸不透多國部隊的具體計劃與意圖。尼克松主張對外廣播電臺建設的投資不能節省,強調“美國不能赤手空拳進入這一思想戰場……”尼克松的話被20多年來的事實證明。美軍認為,單純依靠軍事優勢和行動本身,并不能保證戰略目標達成的效益最大化,軍隊也必須善于利用“軟實力”,這比用軍事手段等強制性力量更有利于達成戰略目標,中國一直用文韜武略來比喻用兵謀略。毛澤東形象地說,要想奪取政權,必須有“槍桿子”和“筆桿子”。“筆桿子”就是輿論宣傳。新中國成立前幾個月,他撰寫的《丟掉幻想,準備斗爭》、《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別了,司徒雷登》等大量新聞,譜寫了輿論戰的精彩篇章。
轉變觀念,事關全體公民。重點是軍、地各級領導干部、宣傳部門和媒體的負責人、戰士、民兵、預備役人員和青年學生。“明白人”多了,方能打好輿論戰主動仗。
2012年,針對“遼寧艦”等敏感事件,我軍舉行新聞發布會次數創下紀錄:12場例行記者會、1場專題新聞發布會。外媒有關“中國軍方通過媒體‘多說,主動說’破解西方‘中國威脅論’”的感嘆讓我們警醒:強化與國際社會的溝通能力,是我軍迫切需要轉變的觀念。
“多說,主動說”是建立在對“仗怎么打”的探索上。現在看,將我軍新聞單位的訓練納入全軍軍事訓練體系,實現輿論戰訓練與軍事訓練的有機融合刻不容緩。作為追求超越的后發者,我軍要實現加快轉變輿論戰戰斗力生成模式質的飛躍,在輿論戰的研究上,一方面必須研究未來輿論戰的本質屬性、近期發生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等,形成未來“輿論戰怎么打”的一個基本共識,并對“昨天的輿論戰”的戰術戰法等進行具體篩選;另一方面更應根據信息化戰爭輿論戰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基本特點和規律,區分戰略戰役戰斗不同層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從源頭上把握未來作戰的主動權,這可能是轉變觀念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輿論戰已趨向全方位、大縱深、多層次。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在傳播渠道、范圍、速度、形式、數量等方面空前提高。作戰領域上,從軍事擴大到政治、經濟、外交、文化、宗教等領域;時間上,超越戰時與平時的界限;空間上,突破前后方戰線;傳播載體從文字、廣播、電視到衛星、網絡等等。
全媒體時代,開展輿論斗爭,必須樹立“聯合作戰”的理念,在整合資源中形成合力。媒體,尤其是軍隊媒體,要借當前報(臺)網融合的契機,把網絡媒體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這或許是我軍在未來輿論戰中有更大作為的關鍵。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高技術戰爭中,利用網絡媒體搶占話語權,除了像入侵海地時的“主動出擊快”外,還千方百計圍繞“展開攻勢快”和“戰果延伸快”大做文章,通過“三快”,把話語權始終牢牢掌握在手中。而一方面,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對手們,也不甘愿束手就擒,與對手展開較量。這對我們有許多借鑒意義。
未來輿論戰,無“網”不勝,忽視網絡媒體的特殊功能,等于自掘墳墓。也從另一個側面警醒我們:善于利用網絡媒體,還給我們探索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新聞輿論戰中如何有效發揮網絡媒體的特殊作戰功能,搶占話語權,提供了諸多有益思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