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
按照世界銀行2011年7月的定義:人均國民總收入在1005美元及以下的經濟體被定義為低收入經濟體;1006美元到12 275美元的經濟體是中等收入經濟體,在中等收入經濟體里又分為兩個層次,1006美元到3 975美元是中低收入經濟體;3976美元到12275美元為中高收入經濟體;12276美元以上的是高收入經濟體。按照這一標準,2011年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簡稱拉美)33個國家中,屬于低收入經濟體的只有海地1國;屬于高收入經濟體的有6國:巴哈馬、巴巴多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達、圣基茨和尼維斯、智利。除此之外,拉美有26個國家屬于中等收入經濟體,其中2011年巴西(10720美元)、烏拉圭(11860美元)和委內瑞拉(11920美元)三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已超過10000美元,接近高收入經濟體的標準。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到2011年為止,拉美大多數國家仍屬于“中等收入”國家。
為什么把拉美看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拉美是“中等收入國家”最集中的地區;二是拉美國家滯留“中等收入陷阱”時間長。拉美主要國家在相繼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后,逐漸出現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發展起伏大、長期低水平徘徊、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對外依存度上升等問題,遲遲未能跨越到發達國家行列。拉美國家平均滯留“中等收入陷阱”時間長達38年之久,其中阿根廷時間最長,已長達50年,墨西哥38年,巴西37年,哥倫比亞33年。因此,世界銀行等機構常常把拉美國家視作“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有的學者索性稱之為“拉美陷阱”。
拉美初步展露出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
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拉美左派政黨和力量先后通過選舉在拉美十多個國家上臺執政,這些國家的政府在不同程度上提出取代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其中“激進”左派政府如委內瑞拉查韋斯、玻利維亞莫拉萊斯和厄瓜多爾科雷亞政府等公開宣布與新自由主義決裂,提出要建立“21世紀社會主義”或“社群社會主義”口號,實行石油和天然氣等部門的國有化,擴大國有經濟和社會所有制,發展合作經濟,推行多項社會計劃;而“溫和”左派政府如巴西盧拉、迪爾瑪政府,阿根廷基什內爾、克里斯蒂娜政府,智利巴切萊特政府、烏拉圭巴斯克斯、穆希卡政府和秘魯烏馬拉政府等,雖然沒有公開與新自由主義決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與新自由主義政策拉開距離,如強調經濟的自主性,注重發揮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改進社會政策,關注民生等。
拉美國家正在總結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經濟改革的經驗教訓,繼續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開始注重與社會發展相協調,解決貧富差異懸殊,并重新確定和發揮政府的作用,調整產業結構,加強金融安全,提高國內儲蓄率,擴大國內需求,保持國際收支相對平衡,制定合理的匯率,不斷提高科技水平,保持宏觀經濟形勢的穩定和經濟的適度增長。
值得指出的是,近十年來,拉美國家政局基本保持穩定,經濟出現了持續增長的好兆頭,初步展露出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2003年至2010年拉美年均增長率達5.3%,成為繼亞洲之后全球增長第二快的地區。2011年增長4.3%,今年預計增長3.5%左右。2010年拉美GDP增至5.18萬億美元,人均GDP達到8515美元。拉美的貧困率呈下降趨勢,貧困率從2003年的43.9%(2.25億)下降到2011年的30.4%(1.74億),同期,赤貧率從19.4%(近1億)減少到12.8%(0.73億)。觀察拉美主要經濟體,盡管巴西尚未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但巴西在2011年經濟總量已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2011年,智利已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烏拉圭很可能在2012年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巴西有可能于2013年、墨西哥等國可能于2016年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從長遠來看,隨著拉美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成功轉型,拉美實現集體性跨越的可能性加大。
近十年拉美經濟緣何能較快地增長,并且能較好地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合組織在它的《2012年拉丁美洲經濟展望》研究報告中指出,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拉美經濟暫時性衰退,許多拉美國家采取的反周期措施取得了效果,使2010年和2011年拉美經濟取得了5.9%和4.4%的增長。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由于財政收入的增加、經濟增長以及相關產品價格上揚,拉美各國非金融公共債務部門總債務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公共債務構成發生了顯著變化:債務期限更長、固定利率債務所占比重增加、內債比重上升以及本幣計價債務占比重增加,此外,近年來,拉美各國包括國內私人消費和投資在內的需求增加,勞動市場表現良好,實際工資增長,私人部門獲得的信貸增加,所有這些因素都推動了拉美經濟復蘇和增長的進程。
目前拉美經濟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從外部因素來看,世界一些主要經濟體增速下滑,歐元區國家主權債務問題突出,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已,使拉美國家的出口受到影響,出口需求量減少,一些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國內通脹壓力加大。從內部因素來看,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結構需要調整,不能總是依靠少數幾種初級產品的出口。此外,盡管近年來拉美收入分配不均的狀況有所改善,但拉美依然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區。
拉美國家發展經濟的經驗教訓
近幾十年來的實踐表明,拉美經濟的發展主要有三方面的經驗:第一,經濟發展模式和戰略應適合本國國情。目前拉美國家不再刻意尋求發展戰略和模式的一致性,而是以更加務實和靈活的態度發展各自的經濟,并積極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之中。第二,應對經濟結構進行及時調整。目前拉美各國根據本國的情況,對產業結構,特別是工業結構進行了調整,一些國家按照新的發展戰略對資源重新進行了配置,出現了非工業化的趨勢。而另一些國家在削弱傳統的進口替代工業的同時,加快了面向出口的工業部門的發展。第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國家調控的作用,不能偏廢某一方。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化,市場機制在拉美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普遍得以確立和鞏固,國家在經濟中的調控作用曾一度弱化,但近年來,又有所加強。
主要的教訓有:第一,應正確處理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拉美國家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后,曾一度忽視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高收入階層的政策,政府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力度不夠,結果加大了貧富差距,很多拉美國家的基尼系數在0.5以上,從而加劇了社會矛盾,使拉美成為“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區”,甚至引發了激烈的社會動蕩。
第二,應保持政治的相對穩定。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分析拉美經濟發展中的危機與風險,其中一個重要的誘因是一些國家政府更迭頻繁,政局不穩,破壞了投資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干擾甚至阻斷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過程,并使投資的結構更趨短期化。政局不穩加劇了社會動蕩,社會動蕩又加快了政府的更迭,也難以使宏觀經濟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
第三,應正確處理工業化和農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拉美國家在進行經濟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重工輕農政策使農業部門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使廣大農民失去了政府的保護,農業邊緣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第四,應正確處理利用外資與提高國內儲蓄率兩者之間的關系。拉美國家的資本積累能力很低,這導致它不得不大量依賴外資,大量引進跨國公司的投資,大量向外國商業銀行借債,一旦外資撤走,國民經濟就陷入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說明,過度依賴外資特別是短期外資并非上策。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應該努力提高國內儲蓄率,以減少對外資的依賴。
第五,應正確處理發揮本國資源比較優勢和提高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通過改善產業結構和提高科技水平等途徑來強化自身的競爭力。
原載:《人民論壇》(2012年第30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