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天人合一”的易理大道文化,使得中國人生來就有一種否極泰來循環輪回的預知感應,從而表現出非同一般的雍容淡定和曠達飄逸。以生命的有限搏擊歷史的無限,以人類認知的有限挑戰宇宙的無限永恒,這是人類勇敢探索精神的偉大,同時也是人類所有悲劇的根源。所謂有無相生的辯證思維,就是說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無限奧秘,往往需要人類激發主觀的無限靈性與精神能動去認知和利用。但人類對物質財富占有與索取的自私貪婪,又常常會成為人類內心精神世界的迷障,從而使自身潛在的靈性逐漸迷失和泯滅。社會的清明與人性的光輝,總是來自于人類精神世界“大道惟公”的道德升華。而一個國家、民族、社會團體及個人,又總是在自私物欲的追逐中走向墮落、沉淪乃至滅亡。
所謂先進科技手段,并不必然帶來先進文明的效用。核聚變裂變技術掌握在正義者手里,就會是造福人類的生產工具和震懾邪惡的利器。而一旦掌握在窮兇極惡的賭徒手里,便會給人類帶來集體毀滅的噩夢。勞動產品的交換與分配手段,貨幣工具與金融技術,電腦科技與網絡工具等等,其作用與效能皆與此同理。所謂不變的永恒,才是本質和真理的發現。所謂改變和創新,表現的僅僅只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與形態。人類文明的悲哀,常常就是迷失于這種事物本質與表象的變幻誤區。
我們不妨先看兩條相關時訊,然后在繼續討論。
【1】蘇聯解體后美國用幾億美元卷走其28萬億財富
據鳳凰網2011年06月04日報道,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劉福堆所著《金融殖民》一書披露,在看似光鮮且迷離的金融世界中,長久以來存在著不為大眾所知的一些事實,在這些被人們遺忘的歷史角落里,隱藏著極其強大的力量,在金融黑幕后的博弈才真正決定我們現實世界中金融的運行。就是這樣,美國僅僅動用了幾億美元,就把前蘇聯人民積攢70年的財富——價值28萬億美元的財富賺到了手。
蘇聯盧布的騙局
蘇聯盧布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貨幣之一,自沙皇俄國到前蘇聯到現在的俄羅斯,其影響力隨著其國際地位的變化幾經沉浮。當歷史的車輪滾動到1989年的時候,盧布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就是在這一年,蘇聯對外宣布進行匯率體制改革,從原來的固定匯率制轉變為實行雙重匯率制。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后,盧布的使命在俄羅斯聯邦得以延續,但是其地位已經搖搖欲墜,大不如前了。再次發生動蕩是不可避免的。果然,1993年俄羅斯政府進行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盧布改革,以新版的盧布代替舊版的盧布,1961年開始發行的舊盧布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金融不設防的莫斯科,在毫無準備和監管的情況下開始金融自由化,就是這一舉措給蘇聯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被奉為西方經典的市場經濟改革開始實施,毫無計劃和標準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開始逐漸推廣。在看似公平的條件下,蘇聯原有的國有企業被平分給了每個人,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當時每個蘇聯公民大概分到了10萬——15萬盧布左右的國有資產,當然是以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和證券化的形式。10萬——15萬盧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一大筆財富,約合4萬美元左右。但是,當蘇聯人民集體狂歡的時候,他們卻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拿到的只是賬面的證券化的財富,而且更可怕的是,這些證券都是以盧布——蘇聯盧布計價的,看吧,一場財富的公開掠奪由此開始。
在進行國有企業和匯率改革的同時,蘇聯開始了無序的金融開放。各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機構開始蜂擁而入,其營業網點和機構在蘇聯及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遍地開花。現代經營管理、私人銀行服務、國際標準結算、香濃的咖啡、高檔的營業場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來是那樣美好。
各個外資銀行通過在發達國家市場磨煉出來的一整套的營銷手段,高息攬存和收買拉攏蘇聯企業的盧布儲蓄。永遠需要排隊的蘇聯國有銀行被拋棄了,蘇聯人民的存款發生了大轉移。蘇聯解體后,變本加厲的金融投資者又通過其他工程從俄羅斯各金融機構大肆借貸盧布,并支付高額的利息。
當俄羅斯人民、企業、金融機構甚至俄羅斯中央銀行都短暫地享受了“免費的午餐”和香濃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場的新鮮空氣后,一場真正的金融掠殺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收網了。當為大肆做空盧布而借貸來的俄羅斯儲戶和國有銀行的盧布到位后,盧布的悲慘命運便開始了。大規模唱衰盧布和前蘇聯國有企業的“研究報告”開始充斥國際金融界——“前蘇聯國有企業根本沒有自生能力”,“前蘇聯國有企業債券被嚴重高估”,“盧布需要重新定價”,“盧布應該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場化浮動”。
一面是國際金融機構精準的研究報告和國際金融媒體鋪天蓋地的負面報道,一面是不斷快速下跌的前蘇聯國有企業證券價格。前蘇聯人民驚呼“怎么了”,但是已無力回天,只能加入賣出的大軍當中,不停地“賣出、賣出、賣出”,而市場則“暴跌、暴跌再暴跌”。就這樣,微笑的外資和金融投資者用借來的別人的錢(前蘇聯人民、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錢)收購了前蘇聯的國有企業。
在盧布匯率市場崩潰后,原來設下金融騙局的國際資本劫掠者僅僅用少得可憐的美元就結清了原來的巨額盧布債務,并且低價買入了前蘇聯的國有資產。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賺了,而且是大賺,是瘋狂的掠奪。
就是這樣,美國僅僅動用了幾億美元,就把前蘇聯人民積攢70年的財富——價值28萬億美元的財富賺到了手。
石油峰值與日本工業命斷
讓我們一起重新回顧日本被金融殖民的整個過程。在第一個層面上,利用美國石油需求的轉移,提高日本企業的生產成本,最終導致了日本工業的衰落。
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1974年、1978~1980年以及1990~1991年。對危機的成因眾說紛紜,而不經常被人提及的則是美國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對油價的漲跌進行分析,或許將獲得不同于成見的全新認識。
從世界石油貿易史的角度看,1859~1970年,美國幾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到了1970年,美國石油產量達到了頂峰,年產量達4.8億噸。在這一石油產量峰值后,美國開始人為地降低本國的石油開采量,通過進口中東地區的石油來替代本國的石油生產。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向海外轉移的石油需求,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這才是中東戰爭背后真正的經濟推動因素。
“兩伊戰爭”打開了中東戰爭之門,直接引發了之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戰爭、隨后的海灣戰爭以及對伊拉克10年的石油出口制裁,一直到后來的伊拉克戰爭。這些危機和動蕩的背后,始終如一的是來自美國的巨量石油需求。在前兩次石油危機時代,美國的石油消費量穩占世界總需求量的30%,近年來雖然有所下降,但是美國石油消費量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換言之,世界石油的1/4依然是美國消費的。
當石油危機產生后,美國的石油需求其實已經轉移到日本,日本實際上為石油危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直接提高了日本的生產成本,擠壓了日本的利潤空間,而在美國需求轉移之外,其貨幣政策也對石油價格上漲進行了“推波助瀾”。
大宗商品價格一般是以美元計價的,降息促使美元貶值,促發了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沖高。在資本尋找增值的過程當中,石油無疑是最理想的品種。大量對沖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驅動力。作為全球經濟的血液,石油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經濟的興衰。正本清源,其實歷次世界石油危機都來自兩大推動力量——美國的需求轉移和美國過于放松的貨幣政策,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可能也在于這兩大推動力的走向。
打一個比方,美聯儲打開利率的水龍頭開始放水,美國財政部通過發債,不斷將美元注入世界金融體系,導致石油期貨價格越漲越高。這種圖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石油價格高漲形成的“堰塞湖”沖擊下來,最終受損最大的就是當時的日本。日本在當時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在全球制造業中占據核心的位置。美國的石油需求主要轉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漲。這種轉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貨膨脹。之后美國又不負責任地實行放松的貨幣政策,最終高漲的石油價格全面摧毀了日本的貨幣匯率體系,這相當于犧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終解決了美國的問題。而美國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鈔票。
美國放任貨幣政策和巨額的金融救援計劃,轉移的石油需求成為石油價格高漲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減產的行為“火上澆油”。通過石油價格高漲,帶動糧食價格高漲,這一切最終摧毀了日本的經濟。
金融鴉片
次貸危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為何美國投資銀行高盛能借機發財?難道美國前總統布什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機會到來嗎?
在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全新年代,美國統治力量需要找到一個能夠替代戰爭的新方案。這時,美國房地產市場次貸危機出現了。是巧合嗎?不,次貸危機就是這樣的替代品。
金融“搖頭丸”——本金與匯率連接證券實際上是一種有杠桿效應的外匯匯率賭博契約,而它將自己偽裝成為一種債券,通過各種復雜的方式將對購買者不利的對賭匯率隱藏起來。它們的發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機構。與其他債券不同的是,這種債券到期的時候不是直接償付全部本金,而是通過一個復雜得不能再復雜的與各種匯率連接的公式來計算得出應付金額,這就為販賣金融鴉片,坑害投資者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由于本金與匯率連接證券經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裝成AAA級或者政府債券,這樣對于手上握有大量現金需要投資的政府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大公司的財務投資部門吸引力巨大。這種金融毒品已經讓中東、日本等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深受其害。
金融“K粉”——非美元債券實際上也是一種結構性票據,金融殖民者會把這種金融毒品特別誘人地描繪成“對沖美元貶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國發生經濟危機前,金融殖民者就販賣非美元債券-“泰銖聯結結構性票據”,這種金融毒品在當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來買了這種金融毒品的人,無不“粉身碎骨”。更為可嘆的是,你不可能通過法律去追訴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簽訂購買上述金融毒品的時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經寫好了免責條款,愿賭服輸。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證票據是專門針對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國家的公司和金融機構的。這種產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個國家的美元儲備。它投資的是當初看起來最好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券,但是其實后來都會變成一錢不值的垃圾債券。以當年的墨西哥比索為例。當年的比索聯結美元保證票據(PLUS)就是這樣一種害人的金融鴉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機之前,比索聯結美元保證票據看起來是多么美好的一種金融產品——可以用美元購買,又能分享新興市場的成長,這一點欺騙了許多投資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的投資者。記住,美麗的包裝下其實是劇毒的金融鴉片。
金融“海洛因”——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債權或債務的結構,雙方簽訂契約后,按照契約規定互相交換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動利率交換固定利率,或是將某種浮動利率交換為另一種浮動利率。訂約雙方不交換本金,本金只作為計算基數。這本來是一個避險的工具,但是一旦賣給了對其不熟悉的并非從事金融業務的實體公司,它的殺傷力就十分巨大。
【2】美防長警告中國:勿學前蘇聯與美展開軍備競賽
據環球時報2011年06月03日報道,香格里拉對話今日在新加坡開幕。6月2日,前往與會的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專機上對隨行記者們大談中美關系,軟中帶硬,一方面稱“美國不想遏制中國發展”、“中國現在是將來也是全球性力量”;另一方面,他也含蓄地警告中國“不要學習蘇聯”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并重申美國的軍費縮減不會導致在亞太地區軍事力量的削弱。
“蓋茨:美國沒想遏制中國發展”,成為2日美聯社、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各大媒體的標題,蓋茨對中國釋放的這番“善意”被廣泛解讀成是為3日和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會面制造友好氣氛。據報道,在飛往新加坡的專機上,蓋茨對隨行記者表示,他注意到中國正在尋求擴大軍隊的規模和戰力,包括發展、部署“遠程、精確的巡航和彈道反艦導彈”、反衛星武器、隱形戰斗機以及網絡戰能力。“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正在飛速發展”,“中國試圖獲得的武器也讓我們密切關注”。
談到中國國防力量不斷增強后,蓋茨話鋒一轉,稱“不相信中國有在各個方面挑戰美軍的實力”,“我想中國已從蘇聯身上學到了一個很大的教訓,他們不會試圖在所有方面與我們競爭,而是想發展出相當程度上能在亞洲自由行動的能力,并獲得擴展它們影響力的機會。”BBC分析稱,這番話明顯是指前蘇聯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而拖垮經濟,發出對中國的警告。
蓋茨的這一“警告”和中國軍方總參謀長陳炳德本月早前訪美時“中國不和美國競爭”的表態一致。BBC2日的報道附了一張“中美軍事力量”對比圖,顯示出兩國軍力的懸殊。圖表顯示:中美2010年軍費開支分別為780億和7290億美元,軍費開支占2008年GDP比重分別為2.0%和4.3%;軍事裝備方面,中美戰斗機數量分別為1320架和2379架,隱形戰機數量對比為0比139,航母數量0比11,潛艇數量為65比71,驅逐艦數量27比57,核彈頭數量240枚比9400枚。在所有數據中,中國唯一比美國多的是現役軍人數量:226萬比158萬。
【3】網聞博評:“軍備競賽”和“金融殖民”并非前蘇聯滅亡的主因
從以上媒體報道可以看出,按照《金融殖民》一書的解密,前蘇聯是滅亡于美國發動的“金融鴉片戰爭”。而作為當時的“交戰國”一方,美國的國防部長卻對此解讀為,前蘇聯是滅亡于同美國的軍備競賽。所謂“兵者詭道也”,“軍備競賽說”自然難免有虛虛實實之嫌,“金融殖民說”也不一定沒有道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網絡信息時代,更會給大眾帶來“不識廬山正面目”的一頭霧水。美國國防部長這里特別提到對中國“網絡戰能力”的關注,其實又無意間泄露了另一番玄機。是的,網絡戰,更準確地說,文化戰才是美國肢解滅亡前蘇聯的必殺絕招!
所謂網絡戰與文化戰的區別在于,網絡科技僅僅只是作戰的裝備手段和信息載體,而文化的意識形態才是網絡戰承載的內容實質。因此,所謂的信息高科技戰爭與網絡科技戰爭,往往是敵方有意無意的“技術迷信”誤導。就戰爭要素而言,軍備財力與軍事思想,武器裝備技術與軍隊官兵人力,這些物質與精神層面的辯證關系,其實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就已經有過直接交手和實戰驗證。美國用“軍備競賽說”的經濟技術迷信忽悠前蘇聯,的確很成功。但要繼續以此忽悠中國人,似乎還稍欠功力。“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就怕中國軍隊毛澤東思想化”,這可是美國軍方自己泄露的公開秘密。而網絡戰與文化戰的要害恰恰在于,對于交戰雙方來講,只要一方搶占了世界主流文化輿論的強勢話語權和“文化制空權”,則另一方的頻道信號就很容易被干擾和屏蔽。這樣一來,“上兵伐謀”的“攻心戰”,就很容易得手了。美國肢解滅亡前蘇聯“文化戰”的不知不覺,奧秘即在于此。
所謂“金融殖民說”,也不一定沒有道理。是因為美國對前蘇聯網絡戰與文化戰打出的“糖衣炮彈”,就主要是市場化私有化的“國際慣例”,就是金融證券市場的“開放搞活”,就是主權貨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就是金融“搖頭丸”、金融“K粉”、金融“可卡因”及金融“海洛因”之類的“金融鴉片”美味套餐。也正因為網絡戰主流輿論“文化制空權”的牢牢掌握,才使得這一排排“糖衣炮彈”打得干凈利落,且精準有效。
所謂“沒有內賊招不來外鬼”,美國對前蘇聯網絡戰與文化戰“糖衣炮彈”能夠精確制導,并產生出穿透式的震撼效果,還是應首先歸功于前蘇聯國內的內應指路,特別是前蘇聯高層黨政變節官僚的內應。戈爾巴喬夫“改革新思維”的真實意圖,就是要終結蘇共。這一點,他自己在回憶錄中也是供認不諱。這便導致了,當時除了美國主導的國際輿論的領唱外,前蘇聯國內的主流媒體也是緊跟著呼應。如此的內外交響輪番轟炸,就算個別人有超常的定力,但也已經很難阻擋住這滾滾的社會潮流了。況且,還是攸關個人家庭財富及生存衣食的切身利益,誰又能不跟瘋漲跌“從眾如流”呢?
美國以金融手段洗劫蘇聯70年的財富積累,其實遠在蘇聯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之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從全民集體經濟組織,到國有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改制,便已經把蘇聯的國家財富送進了“國際慣例”接軌的絞肉機。這種企業改制,本身就是對全民集體資產權屬的分割轉移。作為國家主人的廣大工人和農民,由此便被剝奪了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處置自己共同財富的權利。可以說,所謂現代管理的國有企業本身,就是一個“非驢非馬”的經濟怪胎,是滋生腐敗和特權的溫床,更是與西方跨國資本進行“利益輸送”的對接平臺。
當此之時,人們在盡情享受文化價值多元化和思想言論自由的大潮中,實際上卻遭遇了輿論“一邊倒”的剛性“文化專制”,遭遇了思想意識的催眠和劫持。人們在法治文明的鼓噪中,卻已經把社會主義蘇聯的憲法宗旨和立憲原則拋在了腦后。蘇共與蘇聯的歷史是充滿罪惡的,蘇聯的現實是充滿腐敗和丑惡的。包括通貨膨脹和經濟恐慌在內的生活苦難,也統統是歸罪于萬惡的蘇聯社會體制。這些蘇共的叛徒和蘇聯腐敗官僚及資本精英既得利益集團自己制造的惡果,也剛好用作主流輿論抹黑蘇共與蘇聯的口實。蘇聯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內“有良知的”、“人道精神的”、曾經“受迫害”的知識文化精英的現身說法與控訴,則進一步促成了新的社會共識。
豈不知,包括主流媒體和知識精英,有幾個會不貪圖私利和因金錢資本收買而喪失良知?正是在社會“不能迫害知識分子”的文化魔咒下,喪失靈魂的知識精英們開始與西方資本結盟,展開了對國家、社會及人民大眾的空前掠奪與“迫害”。可悲的是,社會大眾卻在主流精英的精神迫害與劫持下,醉生夢死地跟從者這個主流文化大潮,共同完成了對蘇聯國家的埋葬!
【4】前蘇聯“文化戰”之魂是怎樣弄丟的?
為何在世界上與美國比肩抗衡數十年間的“兩霸”之一,前蘇聯在美國發動的文化戰面前,竟會這樣不堪一擊呢?這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亦如網聞博報小社員在此前的《給敵人“摘帽”是對民族的犯罪》、《美軍示威與“中紀聞”的“亮劍”》及《憑什么不許奧巴馬鬧革命?》等《日出西邊/風動中國》系列文章所述,前蘇聯對西方文化戰“糖衣炮彈”的免疫力下降,最早是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赫魯曉夫時期的經濟改革。在此之前,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空前高漲,作為革命對象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是處于“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動地位。而自赫魯曉夫放下革命的旗子,開始與西方大搞“緩和”,并承認企業與個人的物質利益以刺激生產積極性時,拜金主義自私物欲的種子就被激活且開始迅速蔓延滋長了。一旦共產主義精神信仰缺失,自私物欲的拜金主義,便必然導致出現壓迫人民群眾的官僚特權貴族階層,進而迅速滋生了官商勾結的腐敗。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同樣以“向錢看”和自私物欲作為人生信條的社會,前蘇聯在文化道義上就已經喪失了其原有的先進性與優越感。
所以在當時,中國人稱蘇聯為“蘇修”或社會帝國主義。也就是說,前蘇聯已經蛻變為“非驢非馬”的怪物。而這樣一個“非驢非馬”的國家,其實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都已經不具任何競爭力和戰斗力。在后來爆發的對蘇邊境反擊戰中,中國在“珍寶島戰役”取得的勝利就是明證。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先擊敗美國及“16國聯軍”于朝鮮,又擊退蘇聯于邊境,直接向世界“兩霸”挑戰交手,由此奠定了世界“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相較于昔日“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任人宰割的屈辱,中華民族自此也終于揚眉吐氣!中蘇力量的此消彼長,則進一步見證了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方向正確的重要性。
而如此失魂落魄的前蘇聯,再去應戰西方世界的“文化戰”,敗局也是早已注定了。反蘇共、反蘇聯、反社會主義,崇尚個人私利與金錢、崇尚資本主義、崇拜“普世價值”的天堂美國。主流輿論這樣一遍又一遍的思想灌輸和心理暗示,蘇聯的自我崩潰便僅僅只是時間問題了。蘇聯解體后出現的政客新貴和寡頭富豪,絕大部分都是前蘇聯時期的變節腐敗官僚和資本買辦精英,這也更進一步證明了是誰在內部推動蘇聯國家的解體與滅亡。
【5】中國與前蘇聯的恩怨情仇和同命相連
中國人對前蘇聯的感情是極其復雜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蘇聯,是“一戰”后期俄國“十月革命”產生的成果。從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直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都曾經得益于蘇聯“老大哥”的支持和幫助。因此,中蘇一度是“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鄰邦。新中國在百年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發展起現代科技教育和獨立自主的現代工業基礎與國民經濟體系,蘇聯曾經是提供了大公無私的援助。這一點,中國人應該是心存感激的。
眾所周知,俄羅斯傳統上是一個歐洲國家,但又地跨歐亞兩大洲,文化上也具有雙重特點。因而,一般也很難被英法德為代表的“老歐洲”主流文化所接納和認同。自15世紀起,從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在歐洲資本列強心懷財富夢想征服世界的過程中,趕上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首班車的國家,就是我們俗稱的老牌西方列強。主要包括當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后來逼中國簽訂“辛丑條約”的總共11個國家。俄國也在其中,而且是趁火打劫侵占瓜分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據此,中國人對俄國也始終是耿耿于懷。
概括而言,俄國是當年“八國聯軍”中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但又是后來給中國提供實質性援助最大的國家。這種愛恨情仇,其實也是恩怨分明的。
搶搭上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頭班車的這些西方國家,在進入資本主義的世界殖民化和帝國主義壟斷時代后,便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種植物生態學上的“頂端效應”。這種“頂端效應”下的世界貧富強弱基本格局,自那時起就固化定型了。直到今天,所謂“發達國家”,還是這些老牌西方國家。所謂“發展中國家”,也一直還是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從美國到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雖說是當時“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但卻都屬于以英國為主的歐洲殖民者屠殺這里的原土著民族,并侵占他們的家園而建立起來的殖民地。因此從現在主要民族文色彩上,亦便屬于西方國家之列。
相對而言,俄國在歐洲老牌列強中,又屬于起步較晚的二流強國。在“一戰”期間,列寧繼承了產生于歐洲資本主義心臟地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并最早認識到了俄國在資本主義體系中,要想發展成為世界一流超級強國,所必然會遭遇到的“頂端效應”封殺。于是,列寧便領導和發動了“十月革命”,創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二流強國的俄國尚且如此,那么作為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中國,要想重振漢唐雄風,恢復自己傲領世界風騷的地位,走社會主義道路也便成了必然的歷史選擇。這種走上社會主義大道的殊途同歸,或也是中蘇之間的同命相連。
而蘇聯從赫魯曉夫時期的經濟改革,直到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改革”,這種改革道路上的先行先試,事實上成了先改先死的自取滅亡。加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和平演變”的“文化戰爭”,世界上第一大社會主義國家最后終于轟然倒下了。隨著前蘇聯的解體滅亡,俄羅斯即被打回原形,而且喪失了沙俄全盛時期的大片版圖,可謂是傷筋動骨元氣大衰。所幸,俄羅斯總算繼承了前蘇聯的航空航天高科技和軍事工業老家底,才勉強保住了世界二流大國的位置。但現在,西方國家又創造了一個“金磚四國”的概念,事實上是把俄羅斯已經打入了“發達國家”之外的“發展中國家”之列。若對比當年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強地位,俄羅斯今日淪落至此,怎能不讓人唏噓不已?
但不管怎樣,作為最早的歐洲老牌資本列強之一,從前蘇聯衰減至俄羅斯,也還算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是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面對前蘇聯的“變修”及解體滅亡,又怎能不產生同命相連的感慨呢?誰堪設想,中國能夠以“瘦死的牛羊比羊大”而聊以自慰嗎?!
回望歷史煙云,昔有唐人杜牧曾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以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而今時值“地球村”時代,權以此文,為《過蘇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