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邦:利比亞戰爭
(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譯、林小芳校
2011年3月19日,也就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八周年之際,法國、英國和美國武裝部隊對另一個阿拉伯國家利比亞發起攻擊。據報道,利比亞的20處防空基地、導彈基地和通信設施遭受打擊。這次軍事行動是在聯合國決議通過前發起的。聯合國決議以保護利比亞人民為名,授權在利比亞設置一個禁飛區和采取“其它安全措施”。1
從而,利比亞遭到戰斧導彈和其它先進武器的連續打擊。報道稱,在第一天的打擊中,至少48位平民被殺害,150人受傷。美國總統奧巴馬強調,將不會動用地面部隊,“但一系列的大規模打擊表明,美國政府已經越過禁飛區的授權,正走在要求實現伊拉克式政權更迭之路。”2
第一天的傷亡報道隨即遭致阿拉伯國家聯盟的譴責。阿盟是聯合國決議的主要支持者之一。阿盟秘書長穆薩(Amr Moussa) 表示,“利比亞所發生的一切,與設置禁飛區的目的背道而馳,我們的初衷是保護平民,而非轟炸更多的平民。”3
穆薩先生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聲稱,他們相信西方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的“人道主義干預”是為了保護平民。這也許確實虛偽。在伊拉克設置禁飛區并實施制裁的經歷,已經充分證明這種人道主義干預的悲劇性后果。聯合國報告顯示,據估計,由于受到制裁,“每個月有5000名伊拉克兒童因為營養不良和疾病而死亡。嬰兒因為出生時體重不足而歿的死亡率大幅攀升。”4撇開基本的自然規律因素不談,大約150萬伊拉克人死于美國的人道主義干預。4
最駭人聽聞的是,在對伊拉克實施制裁期間,美國政府故意攻擊已經老化的伊拉克供水系統和其它基礎設施。五角大樓的一位分析人士正確地指出:“不斷攀升的疾病發生率可歸因于正常預防藥品、電力資源的缺乏,廢物處理、水資源凈化/分配能力的弱化,以及控制疾病暴發能力的下降。伊拉克所有遭受基礎設施破壞的城市區都將面臨類似的問題。”5
另一個遭攻擊目標是教育機構。實際上,自2003年3月19日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近84%的伊拉克高等教育機構遭到燒毀、洗劫或破壞。伊拉克的教育機構成為美英軍事行動的目標,因為教育是任何一個社會的支柱。”伊拉克學校的課程已經換為美國標準,“成千上萬的學者、科學家和杰出的伊拉克政治家被謀殺。”6此外,“數以萬計的伊拉克人現被監禁于美國在伊拉克設立的監獄,并受到刑訊。”6這一切反人類的罪行,是在人道主義干預的名義下做出的,它們“被粉飾為建立西方‘民主政治’的‘必要措施’之一。”6
鑒于上述無可辯駁的證據,人們難以置信,阿盟領導人依然力促外國對他們的利比亞兄弟姐妹實施干預。然而,阿盟共有22個成員國,11個國家參加會議,只有敘利亞和阿爾及利亞兩個國家反對干預。與此對比,具有53個成員國的非洲聯盟堅決反對設立禁飛區和任何形式的干預。盡管如此,華盛頓還是利用對卡扎菲個人不滿的波斯灣全部專政國王的支持,以之作為發起軍事行動的幌子,其目標不言自明,就是推翻卡扎菲政權。
1969年,卡扎菲在利比亞社會多數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奪取了利比亞政權。在納賽爾(Gamal Nasser)泛阿拉伯主義的影響下,卡扎菲及其年輕的管理班子決意消除貧困,清洗政府部門的腐敗分子,捍衛國家主權,將石油收益歸還利比亞人民。經過20年的改革,利比亞人民的生活水平、平均壽命、公共醫療衛生、教育、公共住房條件均取得了非常大的改善,卡扎菲贏得了民眾的普遍支持。
在民族主義的旗號下,利比亞收回了美國的軍事基地,驅逐了美國石油公司。毫無疑問,卡扎菲的行為引發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擔心和憂慮。因此,卡扎菲與華盛頓的關系水火不容,他被美國媒體妖魔化為一個冷酷的獨裁者。1986年,美國總統里根下令對卡扎菲官邸發動突然襲擊,造成100多人死亡。美國還對利比亞實施單邊制裁,切斷與利比亞的外交關系。利比亞在美國的資產被凍結。卡扎菲被指責對美國實施恐怖主義活動,美國提出的聯合國制裁方案被強加于利比亞,極大地破壞了利比亞經濟。
然而,在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后,卡扎菲開始與華盛頓講和,他公開譴責恐怖主義,放棄了其核武器和化學武器計劃。2006年,的黎波里與華盛頓恢復外交關系。隨后,利比亞與英國、法國和意大利也恢復了外交關系。卡扎菲在歐洲國家的首都受到了歡迎,特別是在法國和意大利。作為回報,利比亞從美國和西歐購買了數以百億美元計的武器裝備。利比亞建立了700億美元的主權基金,用于投資西方國家,這使其進一步融入西方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這是公開向西方表明,利比亞對商業持開放態度,正實施門戶開放政策。利比亞通過美國的銀行向美國投資300億美元。在意大利,利比亞主權基金投資于銀行、足球俱樂部和工程項目。對利比亞來說不幸的是,利比亞武裝暴動之后,這個國家在西方的全部金融資產再次被凍結。
在國內,“能源領域的大量收益,再加上人口數量的稀少,使得利比亞成為非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之一,但這種收益很少流向下層社會。”8.這種悲哀現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收益更多的是循環流回至西方,而不是投資于利比亞本國的基礎設施、農業部門、醫療衛生和教育事業,從而造福利比亞人民。其最終結果是,西方工業國家不僅獲得利比亞的石油,而且每年得到數以百億計的美元,而利比亞換取到的僅是西方銀行的少數股份和意大利足球俱樂部的小股東之一。實際上,利比亞恰好落入了美元霸權的游戲,在這種游戲里,美國壟斷和控制了所有的信貸和貨幣,損害了其他所有國家的利益。更令人震驚的是,通過投資于西方的金融資產,利比亞無力應對證券市場崩盤和金融侵占。當華盛頓及其歐洲盟國認為,利比亞的政權變更是時候了,于是,事情就發生了。近年來,法國和英國領導人與利比亞領導人均保持友好關系,但這時他們的態度都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
人們可能覺得奇怪,為什么歐洲領導人的態度變得如此之快,竟然發動利比亞戰爭。對英國首相卡梅倫先生來說,他從未向英國人民公開其背后隱藏的真正意圖,那就是利比亞的石油,發起這場猛烈的軍事行動有三個先決條件:“確實有必要阻止班加西大屠殺,這是一個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城市;阿盟和阿拉伯國家明確發表聲明,支持這次行動……還有聯合國安理會的法定授權。”9
遺憾的是,當今阿拉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清楚地揭示了卡梅倫先生和奧巴馬總統、法國薩科齊等其他西方領導人的虛偽。在巴林,和平示威者“就像獵槍下的動物一樣”被射殺。10在利雅得,“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抗議者在星期天舉行游行示威,要求釋放數千名未經審判就被監禁數年之久的囚徒,結果被拘捕。”10在也門,薩利赫總統 (Ali Abdullah Saleh)“大肆屠殺其本國平民”。10在加沙,貧困的巴勒斯坦人遭到轟炸,以色列卻逃脫懲罰。對于這一切,奧巴馬政府及其歐洲盟國“沒有進行任何譴責、任何妖魔化、任何制裁,也沒有實施任何打擊”。10
奧巴馬總統攻擊利比亞的決定尤其令人不安。他在成為總統候選人時,曾明確宣稱,“在國家未面臨實際或緊急威脅的情況下,根據憲法,總統無權單方面授權發動軍事攻擊。”11毫無疑問,利比亞并未威脅到美國的安全,奧巴馬實際上有意地違背美國憲法,未經國會批準就發動對利比亞的侵略戰爭。在華盛頓,民主黨代表庫西尼奇(Dennis Kucinich)公開呼吁彈劾奧巴馬總統。12
同樣令人不安的是,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雖然俄羅斯政府并未否決這項決議,但總理普京直截了當地批評該決議。他表示:“安理會的決議是有缺陷的,它認同每一件事,這讓人想起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事實上,它允許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干預。”13非盟宣稱:“我們希望,利比亞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應當受到尊重,杜絕任何形式的外國軍事干預。”14
其實,外國軍事干預、大量平民傷亡、粗暴地侵犯國家主權、暗里破壞一個成員國領土完整,這一切才是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決議的本質所在。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國和俄羅斯沒有履行其應負的責任,放棄了它們的否決權,未能維護聯合國憲章的正義性。中國應該還記得,在幾乎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中國的安理會成員資格曾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否決。在利比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下,中國才得以恢復成員資格。
聯合國各成員國,不論大小,一律平等。中國沒有捍衛各成員國的權利,默認帝國主義國家的行為,這是可恥的。美國、英國和法國違背聯合國憲章,以人道主義干預為借口,對一個成員國發動軍事攻擊,這種行為同樣可恥。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忠實朋友,中國在她們急需幫助之際,屈從于美國的壓力,這使中國毫無信譽可言。這對于中國將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可能破壞中國在非洲的地緣政治利益。這也為英國和法國等帝國主義國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她們希望借助美國全神貫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之際,在非洲獲得更多的石油。畢竟,在半個多世紀前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后,這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就撤離了該地區,將其地位拱手讓給美國。
注釋:
1. CNN Wire Staff: “Gadhafi defiant after coalition missile, jet attacks”, CNN, March 19, 2011.
2. Ditz, Jason: “Shock and Awe 2: U.S. France and Britain Pound Libya”, AntiWar.com, March 19, 2011.
3. Ditz, Jason: “Arab League Slams Libya Attacks Amid Reports of Growing Civilian Toll”, AntiWar.com, March 20, 2011.
4. The Canadian Peace Alliance: “A Canadian Policy Response to Humanitarian Crisis in Iraq”, www.acpcpa.ca.
5. Nagy, Thomas J.: “The Secret Behind the sanctions: How the U.S. Intentionally Destroy the Iraqi Water Supply”, The Progressive, September 2001.
6. Hassein, Ghali: “The Destruction of Iraq’s Educational System under the U.S. Occupation”, Global Research, May 11, 2005.
7. BBC News: “A History of Libyan’s Ties with the U.S.”, May 15, 2006.
8. The World Factbook: “Africa: Libya”,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March 16, 2011.
9. The Guardian Editorial: “Libya: The perils of intervention”, March 19, 2011.
10. Walsh, John V.: “Arab Deaths and U.S. Hyprocrisy:, March 22, 2011 AntiWar.com,
11. Savage, Charlie: “Barack Obama’s Q& A”, Boston.com, December 20, 2007.
12. Kapur, Sahill: “Kucinich calls Obama’s attack on Libay ‘an impeachable offense’”, The Raw Story, March 21, 2011.
13. Melvin, Don: “NATO division unity on Libya airstrikes as Turkey blocks alliance participation”, AP, March 21, 2011.
14. Winston, Thandi: “Libya: Chorus of African Criticism Rises over Air Strikes”, Glananmma.com, March 22, 201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