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殖民》——前蘇聯被洗劫 70年財富灰飛煙滅
第一章蘇聯:盧布的世紀悲劇
本章導讀
在看似光鮮且迷離的金融世界中,長久以來存在著不為大眾所知的一些事實,在這些被人們遺忘的歷史角落里,隱藏著極其強大的力量,在金融黑幕后的博弈才真正決定我們現實世界中金融的運行。在這個世界上曾經無比強大的蘇聯就滅亡在金融黑幕中,而剩下的只有在寒風中哭泣的人民。對政府監管的過激反感加上對自由市場近乎“崇拜”的迷信,造成了蘇聯領導人在沒有金融安全審查準備的條件下過于自由、隨意性很強地放棄了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貿然打開了金融開放的大門。自由市場和民意選舉本來被看做蘇聯走向繁榮的基石,但是真實的世界卻與人們的預想千差萬別。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飄揚在莫斯科的蘇聯國旗緩緩降下,似乎預示著即將發生的金融動蕩。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仍采用盧布作為本位貨幣,而前蘇聯的其他加盟國家則紛紛采用了自己新的貨幣。通貨膨脹迅猛襲來,盧布從最高時候的1盧布兌2美元下跌到了1 400盧布兌1美元。
價值28萬億的前蘇聯資產被美國人用區區幾億美元就全部買下了,不可思議。而成就這一光輝偉業的就是美國的杰出英雄—萬塔。或許你從來沒有聽說過里歐·萬塔(Leo Wanta)這個名字,西方最自由的主流媒體集體對此保持沉默,并刻意地去遺忘。這是一起國際金融驚天大案,誰才是價值28萬億美元巨額財富真正的主人?從1992年到現在按本息計算的話,這筆財富的價值已經高達70萬億美元,相當于中國GDP的20倍。前蘇聯經濟沒有資不抵債,人民的財富也不曾蒸發,只是發生了轉移,那就是落入萬塔手中的28萬億美元。
金融黑幕已經拉開,各種力量在金融黑幕的掩護下,開始劫掠那些沒有防備的善良百姓所積累的財富。這種變相的劫掠所展現出的巨大破壞力,絲毫不亞于蘇聯整個衛國戰爭的損失程度,所不同的是,衛國戰爭的巨大代價換來的是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而金融不設防的慘敗教訓,導致了國家解體和經濟長期衰敗。戰爭對蘇聯的破壞僅僅持續了4年,而金融崩潰所造成的社會經濟災難已經接近16年。
蘇聯盧布的騙局
蘇聯盧布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貨幣之一,自沙皇俄國到前蘇聯到現在的俄羅斯,其影響力隨著其國際地位的變化幾經沉浮。最早的盧布是以黃金作為兌換基礎的,1800年,沙皇俄國立法規定了盧布與黃金的正式比價關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盧布的黃金含量不斷損失,到1897年,盧布紙幣對黃金的兌換比率已經下跌到1∶0.77克。俄國十月革命后,蘇聯又經歷了兩次比較大的貨幣改革。第一次發生在1922年,改革的效果并非十分成功,主要是以俄國貴族地主財產充公為特點。蘇聯第二次大的貨幣改革發生在1961年,以蘇聯政府的黃金儲備為擔保,規定法定的盧布與黃金的兌換比率為1∶0.98克。在外匯市場方面,蘇聯采取了固定匯率制度,兌換主要國際貨幣美元的匯率比價被定為1盧布兌1.1美元。蘇聯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后盾,快速發展的經濟為基礎,在中央政府統一管理下,外匯市場基本保持穩定,自1961年到1989年的近30年間,確定固定匯率制度以及盧布兌美元的匯率比價基本保持穩定。
但是,當歷史的車輪滾動到1989年的時候,盧布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就是在這一年,蘇聯對外宣布進行匯率體制改革,從原來的固定匯率制轉變為實行雙重匯率制。蘇聯盧布發生了30年來的首次大幅波動。實施匯率體制改革后的1990年11月1日,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兌盧布比價從原來的1∶0.6跳升到了1∶1.8。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后,盧布的使命在俄羅斯聯邦得以延續,但是其地位已經搖搖欲墜,大不如前了。再次發生動蕩是不可避免的。果然,1993年俄羅斯政府進行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盧布改革,以新版的盧布代替舊版的盧布,1961年開始發行的舊盧布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請記住,任何貨幣制度改革都是一場不公平的財富重新分配,從前蘇聯固定匯率制度下堅挺的盧布,到俄羅斯貨幣改革后大幅貶值,從1盧布兌換2美元到1 400盧布兌換1美元,究竟發生了什么呢?從1盧布兌換2美元到1 400盧布兌換1美元,這樣巨幅的貶值是怎樣發生的?驚人的現實背后,是一個至今沒人被世人所了解的故事。金融不設防的莫斯科,在毫無準備和監管的情況下開始金融自由化,就是這一舉措給蘇聯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自由市場經濟—這是一個聽起來多么動人的“詞匯”。被奉為西方經典的市場經濟改革開始實施,毫無計劃和標準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開始逐漸推廣。在看似公平的條件下,蘇聯原有的國有企業被平分給了每個人,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當時每個蘇聯公民大概分到了10萬~15萬盧布左右的國有資產,當然是以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和證券化的形式。10萬~15萬盧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一大筆財富,約合4萬美元左右。但是,當蘇聯人民集體狂歡的時候,他們卻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拿到的只是賬面的證券化的財富,而且更可怕的是,這些證券都是以盧布—蘇聯盧布計價的,看吧,一場財富的公開掠奪由此開始。
在進行國有企業和匯率改革的同時,蘇聯開始了無序的金融開放。各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機構開始蜂擁而入,其營業網點和機構在蘇聯及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遍地開花。現代經營管理、私人銀行服務、國際標準結算、香濃的咖啡、高檔的營業場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來是那樣美好。
各個外資銀行通過在發達國家市場磨煉出來的一整套的營銷手段,高息攬存和收買拉攏蘇聯企業的盧布儲蓄。永遠需要排隊的蘇聯國有銀行被拋棄了,蘇聯人民的存款發生了大轉移。蘇聯解體后,變本加厲的金融投資者又通過其他工程從俄羅斯各金融機構大肆借貸盧布,并支付高額的利息。難道世界上真的存在“免費的午餐”嗎?
當俄羅斯人民、企業、金融機構甚至俄羅斯中央銀行都短暫地享受了“免費的午餐”和香濃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場的新鮮空氣后,一場真正的金融掠殺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收網了。當為大肆做空盧布而借貸來的俄羅斯儲戶和國有銀行的盧布到位后,盧布的悲慘命運便開始了。大規模唱衰盧布和前蘇聯國有企業的“研究報告”開始充斥國際金融界—“前蘇聯國有企業根本沒有自生能力”,“前蘇聯國有企業債券被嚴重高估”,“盧布需要重新定價”,“盧布應該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場化浮動”。
一面是國際金融機構精準的研究報告和國際金融媒體鋪天蓋地的負面報道,一面是不斷快速下跌的前蘇聯國有企業證券價格。前蘇聯人民驚呼“怎么了”,但是已無力回天,只能加入賣出的大軍當中,不停地“賣出、賣出、賣出”,而市場則“暴跌、暴跌再暴跌”。就這樣,微笑的外資和金融投資者用借來的別人的錢(前蘇聯人民、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錢)收購了前蘇聯的國有企業。
用借來的錢買下了前蘇聯國有企業后,外資銀行和國際金融投資者面臨著一個難題:借貸而來的巨額的盧布本金和利息如何支付?且不用說天文數字般的本金,即使是利息的支付也成為難題。如果不在一段時間內迫使盧布“貶值”的話,外資銀行和國際金融投資者將血本無歸,除了破產別無選擇。就在此時,國際金融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金融事件發生了:在俄羅斯的美國匯率大夫(金融專家)的建議下,俄羅斯政府采取了通過放開盧布,并使盧布和美元自由浮動的管理措施來應對盧布黑市交易。
俄羅斯央行正常的金融穩定管理讓位于國際著名金融專家的建議,國家的金融管理主權讓位于所謂“公正的對立媒體”的監督,高調提倡政治民主和反對集權掩蓋了金融超速自由化的危險。試問,這樣人造的危機能不出現嗎?
個體的理性選擇注定成為集體的決策謬誤。在前蘇聯改革金融自由化超速開放后,前蘇聯人民排隊搶購的現象再次出現。只不過這次大家搶購的不是什么商品,而是美元,他們拼命地把手中的盧布換成美元。
搶購美元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選擇。由于短期外資銀行的大量借貸,解體之后的蘇聯通貨膨脹已經相當普遍。短期經濟增長過分依靠投資更是火上澆油。另外,當市場快速開放后,短期的消費品供給不足也促使物價飛漲。前蘇聯人民在改革中得到的紙面財富急于變現也助長了通貨膨脹的速度。
例如某位前蘇聯工人得到了100盧布的等值證券,即使這100盧布的證券只能獲得相當于50盧布的紙幣,他也會急于變現,這樣市場上的貨幣一時間巨量增加。存在銀行的存款已經不再安全了,一旦通貨膨脹加劇,人們會把原來的存款取出換成實物以保值,這種循環使俄羅斯的通貨膨脹如脫韁的野馬一樣失去了控制。不合理的短期快速改革和貨幣信貸的不加管控,在金融超速自由化的過程中短期內集中爆發出來,這種破壞力是十分驚人的。
身處惡性通貨膨脹的巨大旋渦中,理性的個體都會尋找保值的途徑。這時,適時地開放盧布兌換美元無疑使人們看到了一絲希望。美元一時間成為俄羅斯市場上最搶手的時髦產品。這是一種群體性癲狂,讓人可惜可嘆的癲狂。大街上,尤其是外資銀行的門口,排滿了拿著盧布兌換美元的焦急的人們。不需要排隊的私人銀行轉瞬間變成了擁擠的人群的海洋。免費的香濃咖啡沒有了,微笑的貴賓服務也變成了嘲笑的指令。前蘇聯人民已經從存款的貴賓變成了祈求兌換美元的乞丐。
在市場羊群效應和不斷蔓延的恐慌情緒下,對盧布走勢的悲觀看法被無限放大,部分國際金融投資者希望看到的盧布大幅貶值的情況很快就到來了。外匯市場上盧布的走勢只能用“悲壯”兩個字來形容。盧布最高的時候曾1盧布兌換2美元,而其下跌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盧布的短期走勢再次引發了人們的恐慌,反過來又促使盧布進一步下跌。最后,盧布外匯市場崩盤了,很快盧布兌換美元下跌到了100盧布兌換1美元。有些人開始微笑了,不,應該是大笑了,那些巨額盧布債務纏身的人瞬間得到了解脫。給你盧布,我有很多,提前結清欠你的盧布債務。媒體已經被國際金融專家掌控了,這更加劇了對盧布恐慌情況的散播。雖然情勢已經極其惡劣,但是那些手上持有盧布的無辜的前蘇聯人民不得不痛哭流涕地拋出盧布,兌換回美元,努力地尋找盧布貨幣一點殘留的價值。
盧布的外匯市場被徹底擊潰了,狡猾的套利者低價購入了前蘇聯的國有資產,又逃脫掉了巨額的盧布債務。毫不夸張地說,這種貶值在整個國際金融史上都是罕見的。以盧布當時的最高匯率比價計算,最后盧布的實際貶值程度達到了112 000倍—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由此可以看出國際金融劫掠者是如何巧取豪奪。超速的金融自由化和外匯市場的開放,最終的結果只是把前蘇聯人民70年辛辛苦苦積累的國家財富拱手讓人,坐視自己的國際金融主權喪失殆盡。
盧布貶值的速度在此值得一提,因為在歷史上除非是戰爭時期,還沒有出現過如此快速的主權國家的貨幣匯率波動,1945年中國戰時發生的通貨膨脹速度與之相比都相形見絀。此時,那些原來西裝革履、微笑服務的著名金融機構心滿意足了。要記住,世界上永遠沒有免費的午餐,微笑的私人服務和免費的香濃咖啡是有代價的。
在盧布匯率市場崩潰后,原來設下金融騙局的國際資本劫掠者僅僅用少得可憐的美元就結清了原來的巨額盧布債務,并且低價買入了前蘇聯的國有資產。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賺了,而且是大賺,是瘋狂的掠奪。就是這樣,美國僅僅動用了幾億美元就把前蘇聯人民積攢70年的財富—價值28萬億美元的財富賺到了手。在這一近代史上最大的金融黑幕中,不得不說到的人就是萬塔—操縱蘇聯匯率的美國的“偉大英雄”。
70年積累的財富到哪里去了?
這就是近代金融史上至今仍不為人知的蘇聯盧布“世紀騙局”,西方媒體對此一直保持刻意遺忘和罕見的新聞不透明,而萬塔則已經被人為遺棄了20年,這位金融界的不世奇才和事實上的世界首富也難以重見天日。
萬塔主導下的顛覆前蘇聯金融外匯市場的行動,也是近代金融史上最大的公案—“世紀盧布騙局”。
故事的開始要回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蘇聯國內發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已經引起了國際金融資本集團的關注。政治變革背后巨大的經濟利益引起了萬塔強烈的興趣,一場對蘇聯盧布的大劫殺開始被提上日程,總部位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新共和金融集團(New Republic Financial Group)應運而生。為了保持行動的隱秘性和不被外界所關注,新共和金融集團的注冊資本少得可憐,只有1.7萬美元,表面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騙人的皮包公司。但是,在國際金融資本集團和美國海外秘密賬戶的不斷注資下,萬塔所掌控的資金數額被億萬倍地擴大。
進入1990年后,蘇聯的經濟和金融外匯市場已經是風雨飄搖,一場大的危機可能會隨時爆發。在蘇聯金融大廈即將崩塌的前夕,萬塔在美國金融專家和蘇聯內部崇拜者的幫助下,在黑市以高出黑市價格幾倍的比價賣出了借貸而來的1 400億盧布,當時的比價高達28盧布兌換1美元,這是一筆利潤高得令人咋舌的交易,因為后來這1 400億盧布貶值后一錢不值,相當于空手套白狼賺取了50億美元的利潤。一筆交易50億美元的利潤,這在國際金融交易史上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萬塔的傳奇交易還沒有結束,他用這憑空賺取的50億美元,再加上黑市的高利率杠桿(高杠桿的倍數大約在100~500倍,也就是說萬塔的50億美元被放大到5 000億~25 000億美元),在倫敦黃金交易市場和美國紐約交易期貨市場上開始肆無忌憚做空黃金。開始時,黃金的多頭還在不斷堅持,但是在萬塔的巨量資金賣盤的打壓下,黃金多頭徹底崩盤了,萬塔累計做空黃金高達2 000噸。
進入1991年,蘇聯上空已經是黑云壓頂,金融市場上更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萬塔大肆做空黃金,使依靠黃金出口得以短期延續的蘇聯經濟雪上加霜。國際市場黃金價格的暴跌終于鋸斷了蘇聯金融大廈的最后一根支柱,為把蘇聯盧布送進墳墓釘上了最后一根釘子,蘇聯金融大廈很快就轟然倒塌了。
在蘇聯發生巨變的前前后后,國際金融劫掠者在美國金融專家的幫助和蘇聯迷信西方專家建議的錯誤輿論導向下,瘋狂洗劫了毫無防備的蘇聯的國家資產和財富。這讓人不可思議。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總統令需要由稱為“白宮秘密武器”的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修改,俄羅斯全國杜馬的法律條文和政府行政法規規定需由美國法律專家喬納森·海親自制定,被稱為哈佛大學“雙薩”之一的另外一位(前一位就是被稱為“白宮秘密武器”的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美國財政部的勞倫斯·薩默斯,直接指導俄羅斯財政部部長應該如何制定俄羅斯的財政金融政策。俄羅斯已經病入膏肓了,經濟體本身已經虛弱不堪,那么在一群美國經濟專家、金融精英和政策顧問等“神醫”的悉心照料下,能有機會康復嗎?
俄羅斯的冬天是異常寒冷的,西伯利亞的寒風不停地呼號。1991年冬天的俄羅斯經濟已經接近癱瘓,從國家到人民都變得極度貧窮,甚至被西方授予“和平獎”的戈爾巴喬夫參加1991年11月馬德里的西亞和平討論會時都不得不提前離開,因為俄羅斯國家和平代表團已經沒有足夠的錢支付會議期間賓館的房費了。國際金融資本人為發動的惡性通貨膨脹像呼嘯颶風,卷走了前蘇聯民眾剩下的能夠抵御經濟嚴寒的財富。在惡性通貨膨脹颶風過后,乞討的人不斷增加,前蘇聯人民顛沛流離、無家可歸,畢生積蓄頃刻毀于一旦,社會各階層人士—從令人尊敬的大學教授、救死扶傷的醫生到保衛國土的軍官,紛紛在嚴寒的街頭低價兜售家中還可以變賣的商品,其情景十分令人心酸。蘇聯曾經是多么強大、多么榮耀、多么令人景仰啊!
前蘇聯人民積累了70年的巨額國家財富到哪里去了?蘇聯經濟是“資不抵債”了,還是被各種勢力在金融黑幕下劫掠一空了?答案無疑是后者,匯率的巨幅波動使前蘇聯積累的財富消耗殆盡,而收獲這些財富的則是那些“親善”的、在巨大金融黑幕掩護下的劫掠者,并且也成就了一位真正的世界首富。
萬塔:被監禁的世界首富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2006年,國際金融界在度過了短短幾年的平穩期后,又一次出現了大幅波動。在2006年5~6月,全球股票市場暴跌,黃金和白銀市場一起狂瀉不止,一時間各種言論甚囂塵上。其實在這一切的背后,一筆4.5萬億美元的資金從瑞士的秘密賬戶匯到了美國,各主要銀行為了這筆巨款的清算而紛紛賣出流動性資產,國際金融市場因此應聲而跌。究竟誰擁有如此巨額財富的支配權?不是說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或者巴菲特的財富只有500億美元嗎?單筆4.5萬億美元已經是蓋茨和巴菲特財富的90倍了。擁有27.5萬億美元財富的是萬塔,其身家比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還要多500多倍。
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還是股神巴菲特,或者是國際金融媒體炒作新經濟、新能源的其他什么人,抑或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如果你真的相信了,那說明你還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你根本就找不到在金融黑幕的掩護下真正統治世界的金融資本家的名字。西方媒體早已成為這些人的耳目,萬塔就是當中的一位傳奇人物。萬塔的真實身份是金融投機交易專家,曾在美國財政部、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工作的高級官員。是他弄垮了蘇聯金融,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財富。
但是,世界沒有永遠的贏家,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萬塔的好運交易和財富也使他成了眾矢之的。1993年下半年,在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威廉·塞辛斯的授意和勸說下,萬塔前往瑞士,目的是要對付國際金融界的另一名危險人物—著名的馬克·里奇。馬克·里奇也是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一代梟雄,曾經與萬塔合伙在國際黃金市場上所向披靡,也曾經與鐵哥們兒、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聯手在歐洲金融市場掀起腥風血雨,更是以色列秘密資金的渠道提供人和情報部門摩薩德的武器供應商。馬克·里奇自知不是萬塔等國際金融資本的對手,所以在摩薩德的幫助下,馬克·里奇及其資金撤離瑞士。
萬塔的資金由于受到了美國各方力量的關注,通過萬塔的海外資金支持美國國內的政治活動成為了重中之重。在瑞士,萬塔與白宮法律顧問文森·弗斯特會面,經過秘密商議,萬塔同意將總額度高達2.5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從萬塔的賬戶上劃給一個名叫兒童防衛基金的秘密戶頭,這個基金的控制人正是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這些資金將被用于各種競選的經費,而事成之后,萬塔將獲得來自美國政府各種金融部門的全力幫助以及暗中洗錢的秘密合法渠道。文森·弗斯特代表美國黨派的相關人員簽署了資金協議,獲得資金后興高采烈地登上了飛回華盛頓的飛機。
剛剛與文森·弗斯特舉杯慶賀雙方合作成功的萬塔怎么也沒有想到,他已經落入了別人為他準備好的圈套。簽訂協議并劃款成功后,萬塔的公寓突然被瑞士警察包圍了,他被逮捕了。
當時為了掩護自己的身份,萬塔的護照上顯示的身份是索馬里派駐瑞士的大使,負責海外資金事務。身為外交官本來應該具有外交豁免權,但是瑞士警方卻不允許任何探視和相關的律師來訪,實際上對萬塔進行了非法的拘留、關押和綁架。剛剛回到華盛頓的文森·弗斯特還來不及慶功,就開始四處奔走營救萬塔。天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弗斯特確實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到底哪里出錯了,但是他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1993年7月20日,堂堂的白宮法律顧問文森·弗斯特被發現在美國中央情報局附近的一處公園中身亡。該消息是爆炸性的,因為美國歷史上鮮有白宮高官因為沒有任何罪證就離奇死亡的,更何況弗斯特是克林頓從小一起長大的密友,兩人一起走過了競選的種種征途。自殺、他殺?給出的答案是自殺。然而對于這一自殺的定案,許多弗斯特的朋友認為不可能,因為弗斯特為人精明,性格堅毅,一起與克林頓經歷過種種磨難,無故自殺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你能想象嗎?在離美國白宮不到5英里的地方,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眼皮子底下,白宮法律顧問文森·弗斯特自殺了。這一切簡直是匪夷所思,但卻又不了了之了。
當萬塔聽說弗斯特突然自殺的消息時,他知道自己的好運已經到頭了。他在美國國內的朋友已經出賣了他,或者是其他黨派的勢力痛恨他的資金和他的立場,想置他于死地而后快。萬塔意識到自己可能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問題,果不其然,他的逃稅問題開始浮出水面。美國有關部門宣稱萬塔的公司逃稅, 1982~1988年一共逃稅14萬美元,存在著作假和欺詐,并以此為理由要求瑞士引渡萬塔回國接受審判。這樣,在最高級別的安全護送下,萬塔被重裝押回了美國。緊接著,為了14萬美元的欲加之罪,以及何患無辭的所謂欺詐,萬塔被判22年監禁。
事情的發展看起來有些荒謬,但是美國其實最能把十分荒謬的事情變成真理,而且大言不慚地向別人說教。徹底擊潰蘇聯金融市場的美國英雄因為自己人的利益斗爭,被送入了監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萬塔對于美國政府還是十分忠誠的,他認為美國政府是人民選舉產生的,也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但是,萬塔沒有看到選舉背后的黨派斗爭,他所管理的巨額財富已經成為一些政黨利益覬覦的對象,在海外的資本賬戶可以避開美國國內的監管,進行一些上不了臺面的秘密交易,而萬塔則成為獲得海外資本秘密賬戶的絆腳石。
各種勢力和萬塔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早在1989年的時候,布什家族的第一任總統老布什就曾脅迫萬塔,要求其向布什家族控制的巴拿馬朝圣者基金捐助10億美元用于政治選舉,這其實是公開的勒索。萬塔十分猶豫,因為捐款資助布什家族意味著美國未來很可能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這時,美國政府的高官出現了,詹姆斯·貝克親切而耐心地“開導”萬塔說:布什家族是美國資本的核心利益代表,這樣的家族是超越法律甚至超越美國國家利益的。萬塔最終認捐了10億美元給巴拿馬朝圣者基金,但是留下了資金流向的證據。各界美國政府似乎都有公開勒索的習慣,到現在為止,已有千億美元被非自愿捐贈和“不當”使用了。
有些事情知道的人不能太多,所以在這之后的幾年中,當年和萬塔一起搞垮蘇聯的國際金融精英和資金往來的商業伙伴都紛紛莫名地消失了。能令萬塔活到現在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所掌握的全部海外資金賬戶和密碼。2003年,由于兩黨政治博弈的結果,美國聯邦法官吉拉德·布魯斯·李(Gerald Bruce Lee)作出了對萬塔有利的判決,萬塔可以從監獄轉到威斯康星州的家里繼續服刑。到了2005年,在美國各種勢力采取妥協的基礎上,萬塔同意支付4.5萬億美元了結其與美國政府的官司。其中,35%的款項約1.57萬億支付給美國財政部用于支付美國政府經年的各項秘密開支,其余款項作為美國國防部的秘密資金用于海外戰爭的不時之需。作為對萬塔杰出貢獻的獎勵,此筆匯款總額中的6%被匯到弗吉尼亞,成立了一家叫AmeriTrust的公司,后來以此為基礎,衍生出了美國次貸巨額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
這就是萬塔計劃(The Wanta Plan),它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計劃之一,使美國可以有充裕的財力來進行戰爭—世界各處的戰爭。它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美國以抵押市場泡沫來換取當期消費,借貸消費造成了美國經濟的快速繁榮。萬塔的全部財富包括:在美國財政部和美國國防部各種賬戶上的資金,大約4.5萬億美元的捐贈;相當于8.7萬億美元的資產在美元支付體系內,存于美國各主要銀行的銀行賬戶上,這些錢無法動用;在瑞士和其他海外賬戶上相當于14.3萬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及相關的企業債券憑證。
國際大規模的資金流動往往給國際匯兌體系造成很大的壓力。2006年6月,美國銀行間交易結算系統(CHIPS)即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萬塔從瑞士賬戶上匯出的4.5萬億美元的巨額資金開始通過各國際銀行交易體系進入美國。進入美國后,由于涉及的資金量巨大,所以先被分散到美國銀行、高盛、花旗、美林等銀行的財政部和美聯儲的賬戶上,然后又被統一匯入美聯儲紐約儲備銀行。
美國政府已經放心地收到了資金,審計人員進入美聯銀行的紐約大樓進行查賬,美聯銀行當天直到上午11點才開始對外營業。由此,萬塔的匯款正式進入了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的體系,美國政府開始信心滿滿了。接下來我們看看美國軍費的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美國的全球軍費達到了4 921億美元,2006年美國共支出軍費5 193億美元,2007年支出了6 000億美元。難怪可以這樣大手大腳地花費了。
所有的事情都是秘密進行的,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如果相關的信息被外界公開,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一個可行的政策就是,在還沒有被發現之前開始清理一些不聽話的人。一些有自由主義思想的人成為了被重點關注的對象。即使未來這樣的驚天案件被曝光的話,也是查無可查。所以我們看到在2005~2007年前后,國際金融界確實是各種突發事件頻仍,各種離奇的金融案件令人費解。
2005年1月,身份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的杰克·羅奇,在試圖取出萬塔一個賬號里的存款未遂之后,在瑞士聯邦銀行(UBS)的地下室里被謀殺。其死亡原因十分奇特,警方懷疑為致命稀有金屬中毒。2005年3月3日,法國銀行家愛德華·史登之前在銀行正常工作,由于短期內擬發表相關申明而在瑞士日內瓦的公寓里被不明身份的匪徒謀殺,至今案件仍未有任何線索。 2006年7月13日,位于倫敦金融城附近的號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鐵山”(Iron Mountain)文件倉庫“失火”,大火整整燒了3天,消防隊員由于無法開啟相關的保險庫而使大量儲藏在“鐵山”里的國際金融行業的原始文件、憑證單據灰飛煙滅,起火原因至今仍未查明。此前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相關的失火事件。由于同樣的原因,2006年7月12日,加拿大渥太華附近的“鐵山”文件倉庫,也被燒了個一干二凈,警方懷疑是人為故意縱火,案件至今仍未被偵破。
2006 年7月22日,銀行家吉安馬里奧·羅沃拉洛離奇死亡,其生前為羅馬宗教組織“主業會”的御用銀行家。其死亡在意大利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政府有組織犯罪調查科的相關調查顯示,其死亡原因可能與國際資本市場和黑幫的“洗錢”活動有關。
厄運也開始逐步蔓延到了俄羅斯銀行家的身上,俄羅斯央行的高官首當其沖。2006年9月13日夜,41歲的俄聯邦中央銀行第一副行長安德烈·科茲羅夫遭兩名持槍歹徒暗殺,并于次日不治身亡,其司機當場被打死。俄羅斯安全部門后來發表的調查顯示,兇手為有組織的專業人員,但是由于缺少相關的線索和證據,俄官方部門最后只能以個人相關黨派斗爭為案由草草了結了相關調查。
當年俄羅斯的相關銀行有涉及盧布崩盤前的相關交易明細,而這些相關的證據亦被逐步消除。2006年10月11日,俄羅斯“外貿銀行”莫斯科分行經理亞歷山大·普羅辛在私人寓所電梯附近遭遇槍擊,頭部中彈身亡。同時,2006年11月21日夜里22點左右,當俄羅斯專業建筑網商業銀行董事會第一副主席康斯坦丁·麥謝良科夫驅車來到莫斯科諾沃蘇謝夫斯卡婭大街他的寓所門口時,突然遭到兇手槍擊,一槍擊中背部,一槍擊中頭部,當場死亡。這樣,相關的交易明細就再難找到了。
這些涉及范圍廣泛的國際金融人物的離奇死亡,不能不令人深思。是誰不想讓事情的真相公之于眾?又是誰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犯案后能毫無痕跡地逍遙法外?而又是誰在金融黑幕背后真正地統治著全球的金融世界?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金融黑洞,大量的資金無聲無息地被吸入其中,它向何處去,又如何運行,無人能知。
在現實的市場經濟體系中,供求關系決定著價格體系。如果壟斷了資本市場的資金,就相當于可以獲得任意所需的高額利潤。而國際金融市場上資金量交易巨大,誰控制了它,就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任何東西。這些人將毫無疑問地成為整個國際金融世界的主人,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地獲得超額利潤。
前蘇聯其實并不像西方金融專家分析的那樣沒有絲毫資產,蘇聯人民積累的財富也沒有消失殆盡,只不過被通過某種看來合法的劫掠形式變成了別人的超額利潤。前面講到的金融黑幕可能還只是其冰山一角。世界已經變了,已經不再是殖民者血腥的直接武力侵略,看看蘇聯的解體就知道了。前蘇聯擁有連美國也十分懼怕的軍事力量,但即使是在這種條件下,由于金融不設防,整個國家的社會財富遭到了國際金融投機勢力變相而徹底的洗劫,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第二章日本:被金融殖民的噩夢
本章導讀
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重新回顧日本被金融殖民的整個過程。在第一個層面上,利用美國石油需求的轉移,提高日本企業的生產成本,最終導致了日本工業的衰落。
日本經濟(包括西歐經濟)成了前兩次石油危機最大的犧牲者,而美國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鈔票。石油需求轉移和石油價格上漲是金融輸出危機的一種主要手段,日本工業就幾乎命喪其手。但是這一點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卻沒人提及,日本人至今仍在夢中。
日本在1989年后徹底沉沒了,之后面臨著長期的經濟停滯和不斷的衰退,被稱為已經沉沒的航空母艦。對于日本經濟危機原因的論述有很多,但是這些都沒有觸及日本沉沒的真正原因。其實,日本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銀行業與儲貸業危機及其救援成本的轉嫁。
盲目的發展造成了日本基金過分的樂觀和自信。這種盲目自信的心態,再加上當時日本基金公司和保險基金手中有充裕的資金,因此它們相信只要它們進入市場大量購買,股指就會上漲,它們是必勝的。但是,愚蠢的日本基金沒有看到這個對賭和約是金融殖民幾個步驟當中的最后一步。日本基金最終成為最大的犧牲品,它們所管理的日本人民的財富也被劫掠殆盡。
金融殖民者首先以白條的形式從日本購買了大量的產品,日本辛苦生產的產品換來的是大量美元“白條”,而這些“白條”到后來則越來越不值錢。日本失去了生產的大量產品,相當于白白送給別人消費,又失去了多年積累的財富。
石油峰值與日本工業命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戰敗的日本一片凋零,滿目瘡痍。日本政府為了盡快恢復經濟,推出了“產業優先、發展優先、富國富民”的戰略。從1955年開始到1979年,日本進入了長達24年的快速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日本的工業增長發展迅猛。根據日本政府相關統計數據的結果計算,日本這24年間工業的增長速度達到了10.9%。得益于正確的產業政策和出口的快速增長,日本發展的速度遠遠高過同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例如當時美國、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的增長速度大多為2.4%~5%。經過長達20多年的持續發展,日本的經濟總量顯著提高。根據世界銀行的相關統計,日本的GDP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從1950年的約1.5%迅速增長到1979年的15%左右。經濟總量已經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快速的對外貿易發展使日本積累了大量的外貿盈余,日本用這些外貿盈余購買了大量的美國國債。到1985年年末,日本持有1 298億美元的對外資產,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日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在各國外匯儲備總額中,日元所占比重顯著提高。同時,“日本可以說不”的聲音充斥全球的各個角落。
但是“在日本可以說不”的聲音余音未絕之時,更為驚人的日本20世紀80年代房地產泡沫在不斷醞釀之后最終爆發。即使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日本當年那場房地產泡沫也是相當驚人的。從1985年開始(如果計算之前的房地產價格,泡沫將更為驚人),到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最為嚴重的時期,短短幾年內全日本的平均房地產價格上漲了300%,這還沒有計算東京等大城市的最高漲幅。人們當時相信日本的房地產價格是永遠不會下降的,日本的住房需求是長期存在的。當人們看到房地產的價格每年都以30%~40%的比率增長時,大家都開始瘋狂了。日本房地產業需求旺盛,投機盛行,房地產價格持續走高。但是,每場泡沫劇的演出都終究有散場的時候。
日本的泡沫在1991年開始破裂。從1991年年中開始,日本全國大部分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造成銀行大量不良資產。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日本房地產泡沫經濟徹底破滅之后,一共造成了大約6萬億左右的銀行壞賬。這還是日本官方公布的數字,根據統計,到2003年,在政府注資及相互持股注資的作用下,日本七大主要銀行共核銷了大約5.6萬億壞賬。股市方面,人們說在整個70~80年代,日本就沒有看見過股市的下跌,但是當泡沫破滅后,日經指數也跌到歷史最低位的8 000點。日本房地產泡沫和銀行不良貸款問題最終引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日本自泡沫破滅之后,經濟進入長期蕭條,十多年來經濟增長始終徘徊在衰退與復蘇的停滯狀態之中,被稱為“失落的十年”。此后日本經濟一直增長十分緩慢,長期的經濟停滯促使人們擔心日本可能面臨著“N個”(N大于2)“失落的十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日本經濟在短期內全面崩潰呢?日本研究了近20年,依然不懂其中的真正原因。現在,讓我們一起再次走進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去探究日本沉沒背后的真正原因。
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1974 年、1978~1980年以及1990~1991年。對危機的成因眾說紛紜,而不經常被人提及的則是美國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對油價的漲跌進行分析,或許將獲得不同于成見的全新認識。
綜觀世界石油發展史,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上并沒有出現過像70年代那樣的石油危機。那么為何在1970年后會出現石油危機呢?這背后其實有著深刻的原因。
從世界石油貿易史的角度看,1859~1970年,美國幾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到了1970年,美國石油產量達到了頂峰,年產量達4.8億噸。在這一石油產量峰值后,美國開始人為地降低本國的石油開采量,通過進口中東地區的石油來替代本國的石油生產。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向海外轉移的石油需求,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這才是中東戰爭背后真正的經濟推動因素。
之后的1979年“霍梅尼革命”以及緊接著的“兩伊戰爭”,都是美國石油需求轉移后推動世界石油市場需求,導致世界石油價格大幅上揚的副作用。“兩伊戰爭”打開了中東戰爭之門,直接引發了之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戰爭、隨后的海灣戰爭以及對伊拉克10年的石油出口制裁,一直到后來的伊拉克戰爭。這些危機和動蕩的背后,始終如一的是來自美國的巨量石油需求。在前兩次石油危機時代,美國的石油消費量穩占世界總需求量的30%,近年來雖然有所下降,但是美國石油消費量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換言之,世界石油的1/4依然是美國消費的。
當石油危機產生后,美國的石油需求其實已經轉移到日本,日本實際上為石油危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直接提高了日本的生產成本,擠壓了日本的利潤空間,而美國卻依然享受著日本提供的極其低廉的產品,使日本失去了大規模資本積累(因為付出高昂的價格來購買石油)和實現工業產業升級的機會。
時下,美國需求再次發生轉移,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商品市場上的主要供給者,但最主要的需求拉動力仍來自美國、日本和歐洲,而美國進口總量長期占據世界第一,在其中又起到了主導作用。隨著在國際市場上進口的增加,美國需求發生了貿易轉移,許多原來美國的石油消費轉移到了新興的發展中國家。表面上看起來是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推高了國際石油價格,而實質上是美國的需求轉移推高了全球石油價格,根源依然在美國。
這實際上是通過石油價格的變化進行的金融侵略。那么,這一進程會在日本之后停止嗎?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需求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后,對石油的需求是不會大幅下降的。美國轉移的需求導致了世界其他國家工業化的加速,這將產生發展路徑依賴,使得世界石油需求不會大幅度萎縮。這是歷史上石油危機后石油消費的經驗。1973年石油危機后,1974年的世界石油消費量下降了1.6%,1975年較1974年石油消費量下降了1.2%,但是到1976年,石油消費量比1975年增長了6.5%。1979年石油危機之后, 1980年世界石油消費量下降了4.5%,后續幾年消費量逐漸回落,但是其同比降幅都沒有超過4%。對比歷史情況和現在的情景,此次由于美國石油需求轉移導致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加速,也會產生路徑依賴,這將在供給和需求上不支持石油價格大幅回落。
而在美國需求轉移之外,其貨幣政策也對石油價格上漲進行了“推波助瀾”。
大宗商品價格一般是以美元計價的,降息促使美元貶值,促發了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沖高。在資本尋找增值的過程當中,石油無疑是最理想的品種。大量對沖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驅動力。作為全球經濟的血液,石油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經濟的興衰。正本清源,其實歷次世界石油危機都來自兩大推動力量—美國的需求轉移和美國過于放松的貨幣政策,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可能也在于這兩大推動力的走向。
首先,美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會減弱,只是增長的速度放慢(美國目前有約7.27億桶的石油儲備,即使在石油價格高漲的情況下也足夠其國內消費),而且轉向了以生物能源替代石油能源的道路,這將直接推高世界糧食價格,最終使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受到嚴重的損害。
其次,如果歷史能夠告訴我們什么信息的話,那就是美國貨幣政策(包括匯率政策)的變化可直接“窒息”當時世界上競爭力最強的國家的經濟發展。1970~1980年的兩次石油危機,是由于當時美國的需求主要轉移到了日本。日本經濟由于美元先升后貶,日元升值,競爭力喪失殆盡,國內的金融市場、房地產價格等在大幅上揚后開始持續下降,這嚴重損害了日本的經濟增長力。
打一個比方,美聯儲打開利率的水龍頭開始放水,美國財政部通過發債,不斷將美元注入世界金融體系,導致石油期貨價格越漲越高。這種圖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石油價格高漲形成的“堰塞湖”沖擊下來,最終受損最大的就是當時的日本。日本在當時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在全球制造業中占據核心的位置。美國的石油需求主要轉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漲。這種轉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貨膨脹。之后美國又不負責任地實行放松的貨幣政策,最終高漲的石油價格全面摧毀了日本的貨幣匯率體系,這相當于犧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終解決了美國的問題。而美國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鈔票。
美國放任貨幣政策和巨額的金融救援計劃,轉移的石油需求成為石油價格高漲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減產的行為 “火上澆油”。通過石油價格高漲,帶動糧食價格高漲,這一切最終摧毀了日本的經濟。
日本:中國之鑒
如果從1950年算起到1990年,日本辛辛苦苦地積累了40年,并且還十分忠誠地購買了大量美國國債,最終換來的卻是既失去了40年辛苦生產的產品,也失去了辛苦40年所積攢的活命錢,也就是說,換來的是歷史上最具破壞力的金融災難。日本被金融殖民卻不自知,這是日本的永久之痛,也是中國的一面明鏡。我們需要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美元匯率:現在美聯儲開始了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實際上就是開動印鈔機印錢,美元因此開始了另一波下跌的浪潮。當然,這是國際金融殖民者最厲害的武器了—借了巨額債務后貨幣開始貶值,這是賴掉過去債務的慣用伎倆,但卻屢試不爽。當年通過美元的大幅貶值和日元的大幅升值,美國就逃掉了對日本債務的1/3。多么輕松的事情!幾千億美元的債務轉瞬間就消失了,真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當然,最大的暴利還將來自國際金融資本逼迫人民幣升值。當年日元強行大幅升值導致日本經濟崩潰。同樣的事情如發生在中國身上,效果也將是一樣的,而且波動可能更劇烈,因為中國經濟現在是標準的出口拉動型。
我們知道人民幣匯率是可以更加靈活的,其升值的幅度應該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和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如果不相適應,那么日本當年的情況很有可能會再現。但中國只有在產業進行了大規模的升級后才可以較為安全地升值,其他任何借口都很可能是人為的圈套,也是不符合自由市場規律的。
我們知道日本的教訓。任何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的不平衡都不是由于單一方面的原因產生的,而且世界經濟的重新調整也不應該由一個國家單獨承擔,應該由產生問題的各個國家一起承擔。以現在全球不平衡的形式來看,美國繼續放任美元無序下跌的做法是最不負責任的,這是全球匯率體系不平衡和動蕩的根本。
石油價格:20世紀70年代,為了遏制日本的發展并制造債務泡沫,金融殖民者瘋狂拉高油價,石油價格以翻倍的速度增長,當時的日本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此之后,為了弄垮蘇聯,并低價收購大量的石油,國際油價又被壓在每桶12美元的超低價位。現在,為了消化美國次貸危機的救援成本和美元債務泛濫的惡果,并且制造更大的美國國債債務泡沫,用通貨膨脹制約他國,石油價格又飆升到了每桶80美元以上,并向著每桶200美元沖刺。
石油價格如果繼續以美元計價的話,最終可能要達到每桶200美元的高位。難道還沒到廢除石油以美元計價,開始以人民幣買賣的時候嗎?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中國的外匯儲備:中國的外匯儲備多嗎?其實不多。如果在不設防的條件下金融自由化,開放資本賬戶,開始西方金融精英所高唱的“自由兌換”,那么在國際金融資本的聯合沖擊下,短時間內(可能不到一年)這些外匯儲備就會被沖得七零八落。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2年底3 000億美元左右迅速上升到目前的30 000億美元左右,比中國過去50年積累的外匯儲備還多。跟當初的日本一樣,你的順差是國際金融殖民者故意制造的,其目的就是制造超級通貨膨脹,推動中國國內房地產市場泡沫,迫使中國出現人民幣大幅升值,然后套利,在高點賣出后,再刺破泡沫,讓已經可以自由兌換的人民幣大幅貶值,沖垮中國經濟,再低價收購中國所有有價值的資產。
股指期貨:還是股指期貨。中國的基金比日本當年的基金聰明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好好思考。當年,愚蠢的日本基金被股指期貨推出后的金融殖民者“一劍封喉”,我們國內的基金能逃過這一劫嗎?
第三章次貸危機:戰爭的新形式
本章導讀
次貸危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為何美國投資銀行高盛能借機發財?難道美國前總統布什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機會到來嗎?如果你讀過了“鐵山報告”,你就會明白其中的真正緣由。
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已經很長時間了,在沒有真正的敵人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公眾對政府的服從就成為一個致命的問題。鐵山報告的基本宗旨認為:“只有在戰爭時期,或者在戰爭的威脅之下,人民才最有可能服從政府而沒有怨言。對敵人的仇恨和對被征服與被劫掠的恐懼,使人民更能夠承受過重的稅負和犧牲。戰爭又是人民強烈情緒的催化劑,在愛國、忠誠和勝利的精神支持下,人民可以無條件地服從,任何反對意見都會被認為是背叛行為。相反,在和平時期,人民會本能地反對高稅收政策,討厭政府過多干預私人生活。”
在美國成為單極霸主后,傳統的戰爭入侵方式越來越面臨著來自美國國內民眾的強烈反對。在世界多極狀態下,傳統戰爭方式已經凸顯出它的歷史局限性。在世界各國已經實現了民族獨立和自主的前提下,再次發動戰爭打擊將是一個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的決策。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世界“永久和平”的條件下,美國統治力量的出路何在?政府和軍隊又何以自處?這正是鐵山報告所揭示的秘密。
換句話說,在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全新年代,美國統治力量需要找到一個能夠替代戰爭的新方案。鐵山報告認為:“替代戰爭的新方案必須同時具備3個條件:(1)在經濟上,必須是‘浪費’的,最少需要消耗每年GDP的10%;(2)必須是一種和戰爭危險類似的、大規模的、可信的重大威脅;(3)必須提供人民強迫性服務于政府的合乎邏輯的理由。”
這時,美國房地產市場次貸危機出現了。是巧合嗎?不,次貸危機就是這樣的替代品。
金融鴉片
在過去,西方不法商人通過向中國販賣中國國內嚴禁販賣的鴉片,荼毒中國近百年,造成中國國弱民貧。現在,這些當年的強盜又變身為金融海盜,開始向中國販賣更為可怕的“金融鴉片”,這些在西方國家嚴禁販賣的產品,在中國大有泛濫之勢。
金融“搖頭丸”—本金與匯率連接證券(PERLS)實際上是一種有杠桿效應的外匯匯率賭博契約,而它將自己偽裝成為一種債券,通過各種復雜的方式將對購買者不利的對賭匯率隱藏起來。它們的發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或者是即將倒閉的著名公司)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機構(未來會有很大麻煩的外國政府機構)。與其他債券不同的是,這種債券到期的時候不是直接償付全部本金,而是通過一個復雜得不能再復雜的與各種匯率連接的公式來計算得出應付金額,這就為販賣金融鴉片,坑害中國投資者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由于本金與匯率連接證券經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裝成AAA級或者政府債券,這樣對于手上握有大量現金需要投資的政府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大公司的財務投資部門吸引力巨大。這種金融毒品已經讓中東、日本等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深受其害。我們中國的企業也要小心,千萬不要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讓這種金融產品把你的財富劫掠走了。請牢記,這種金融毒品會讓你血本無歸。
金融“K粉”—非美元債券實際上也是一種結構性票據,金融殖民者會把這種金融毒品特別誘人地描繪成“對沖美元貶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國發生經濟危機前,金融殖民者就販賣非美元債券—“泰銖聯結結構性票據”,這種金融毒品在當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來買了這種金融毒品的人,無不“粉身碎骨”。更為可嘆的是,你不可能通過法律去追訴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簽訂購買上述金融毒品的時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經寫好了免責條款,愿賭服輸。請我們中國的企業牢記,這種金融毒品對政府養老金和保險公司最具吸引力。這些金融殖民者打著為你保值的美妙借口,實質上暴力地搶走了你的財富。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證票據(US Dollar Secured Notes)是專門針對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國家的公司和金融機構的。這種產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個國家的美元儲備。它投資的是當初看起來最好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券,但是其實后來都會變成一錢不值的垃圾債券。以當年的墨西哥比索為例。當年的比索聯結美元保證票據(PLUS)就是這樣一種害人的金融鴉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機之前,比索聯結美元保證票據看起來是多么美好的一種金融產品—可以用美元購買,又能分享新興市場的成長,這一點欺騙了許多投資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頭寸的投資者。記住,美麗的包裝下其實是劇毒的金融鴉片。
后來的墨西哥美元證券和巴西指數化美元證券也都是屬于同一類型的證券。
金融“海洛因”—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債權或債務的結構,雙方簽訂契約后,按照契約規定互相交換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動利率交換固定利率,或是將某種浮動利率交換為另一種浮動利率。訂約雙方不交換本金,本金只作為計算基數。這本來是一個避險的工具,但是一旦賣給了對其不熟悉的并非從事金融業務的實體公司,它的殺傷力就十分巨大。看看中國燃氣集團的例子。
中國燃氣集團(香港上市)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年度凈利潤為1.41億港元,而2009年同期凈利潤卻只有2008年的73.5%。2009年3月末,該集團每股分發紅利1.4分(港幣),占每股凈盈利的45%左右。讓我們具體看一下中國燃氣集團2008年度業績。該集團年內燃氣項目有110個,環比增長近62%;接駁住宅用戶總數、接駁工業用戶總數、接駁商業用戶總數分別是2007年的1.66倍、2.28倍和1.48倍;天然氣銷量是2007年同期銷量的兩倍多。從利潤表來看,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末,營業額為25.52億港元,當期營業額為上期的2.478倍,達63.24億港元;上期毛利潤為7.46億港元,當期增加到14.29億港元,但毛利率當期僅有22.6%,而上期則有29.2%。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2008年度中國燃氣集團毛利潤并未隨營業額同比上升,而當年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正是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2008年第四季度初開始,全球利率猛降,迫使與貸款有關的利率掉期合約及其他金融衍生產品大幅減值,這對利潤表造成的影響是利潤驟降。以中國燃氣集團為例,不計減值利潤應比上期增長1.5倍多,而減值(3.66億)占純利的近78%!
2008年10月爆發的金融危機迫使全球利率普降,這讓為近兩成貸款配置利率掉期合約的中國燃氣集團大受其害—為其債務多負擔2 360萬港元的額外利息,合約約定利率與即期美元利率差額將該集團債務利率推升了0.23個百分點。
而使得純利下降78%的減值是如何來的呢?按會計準則,公司需將當期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利潤表,因此,2008年四季度發生的次貸危機恰好對中國燃氣集團2008年年度財報造成極大影響,美元接近零的利率使得可換股債券及利率掉期合約等衍生產品公允值大幅降低,雖然與現金流無關,但該值計入利潤表,造成利潤減少。
金融“冰毒”—打包資產抵押證券(Packaged Asset Backed Securities)看上去也很誘人。不是害怕投資風險嗎?好的,這種“毒品”中有資產抵押支持證券,放心來買吧!如果真的相信了上面的鬼話,你就等著被別人洗劫吧。這種經過復雜設計的產品包中的資產其實是不可告人的,而且在你購買時肯定是AAA級的,并被描述得十分安全。但是,等到它到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其中的資產已經降到垃圾級了,“殺人”于無形。還有很多相似的產品本質上是一樣的,如信用增強期限票據、打包證券信托等,只不過是名字聽起來更加好聽。對于這些聽起來十分誘人的金融鴉片,大家要小心。
金融“福壽膏”—股權收益掉期是一種投資協議,股東在一定時期內向對方支付特定股票資產的收益,而對方向你支付現金,通常采取預付的形式。股權收益掉期不是證券,可以不受監管,無須向投資人披露。
金融“嗎啡”—股票期貨合約是巴林銀行倒閉的罪魁禍首。巴林銀行的尼克·里森被稱為國際金融界“天才交易員”,曾任巴林銀行駐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總經理、首席交易員,以穩健、大膽著稱。在日經225期貨合約市場上,他被譽為“不可戰勝的里森”。
1995年,英國乃至全球金融界發生的最令人震驚的事件莫過于巴林銀行的倒閉。巴林銀行創建于1763年,該銀行經營靈活、善于變通。20世紀初,巴林銀行以其悠遠的歷史及可靠的信譽贏得了英國王室的信任而為其服務。作為老牌銀行,巴林銀行在企業投資理財業務及融資業務方面擁有強大實力,同時巴林銀行并不局限其業務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便開始向海外新興市場擴展業務,頻繁活動于拉丁美洲及亞洲各地。1994年,巴林銀行核心資本位列全球千家最大銀行的第489位。
然而,僅在其公布1994年高達15億美元的稅前利潤之后不到一年,1995年2月26日,英格蘭銀行便宣布巴林銀行破產,并以1英鎊的象征性價格由荷蘭國際集團收購。
誰又能想到,由輝煌到廢墟,巴林銀行的命運竟由僅28歲的交易員尼克·里森改寫呢?
里森1989年由摩根士丹利銀行清算部轉入巴林銀行工作,1992年被總部任命為新加坡分行期貨與期權交易部總經理及首席交易員,兼交易與監管職能于一身。當年著名的“88888”錯誤賬戶便在里森的手中誕生。甚至巴林銀行破產前兩個月,里森還因其1994年前7個月套利獲得的250萬美元,在巴林銀行金融成果會議上被稱為巴林銀行的英雄,各界同行認為他在經營日經225期貨時“所向無敵”。
這場巴林銀行的浩劫是怎樣產生的呢?讓我們從日本失去的10年開始看起。自1990年起,日本經濟就在泡沫的持續影響下一直低迷。1994年年末,在新加坡進行套利交易的里森認為日本經濟已自低迷中抬頭,有機可乘,于是里森便自主在日本市場投入大量資金做多日經指數期貨。而1995年1月18日的神戶大地震造成隨后幾日東京日經指數大幅下跌,里森蒙受巨大損失,但他并未就此收手,反而瘋狂購買更巨額的日經指數期貨合約,妄想日經指數會按其預期上漲以挽回損失。至2月10日,里森已有55 000手日經期貨加2萬手日本政府債券合約空頭頭寸。沒有最糟,只有更糟。2月23日,里森的日經期貨多頭及日本政府債券空頭頭寸已分別達到6萬多手及2.6萬手,而當日日經指數收盤已降至17 885點,在高達幾十倍的杠桿作用下,日經指數略微的波動都會帶給里森上百萬美元的損失。終于,2月24日,里森出逃,留下時值14億美元的巨額損失,讓巴林銀行束手無策且孤立無援,因為其隨日經指數無限擴大的損失對任何金融機構來說,都是無法承擔的。
233年的信譽與經營毀于一旦,巴林的悲劇不能說僅僅是由里森個人的判斷失誤造成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風險放大能力在這場浩劫里顯現無疑,倘若期貨等衍生產品沒有如此強大的杠桿撬動能力,里森也許并不會孤注一擲,其失誤也許不會造成如此巨額的損失。里森之前只是嘗到了衍生產品成倍放大收益的甜頭,卻忽略了風險與收益總是相當的真理。這場慘痛的教訓迫使全球金融業開始加強監管,并嚴密控制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放大作用。
復雜金融衍生品“侵蝕”中國企業
次貸危機造成全球各國紛紛實施量化寬松政策,調低利率,使中國的對外貿易處于不利地位,但這給中國帶來的災難遠沒有金融衍生工具直接。究竟是怎樣神秘而強大的力量讓其擁有如此巨大的破壞力?
要分析復雜金融衍生工具對中國經濟的“侵蝕”,就不能不提這些“毒品”的起源地—鼎鼎大名的美國華爾街。各大投資銀行不斷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但是發明者發現,在美國各種嚴格法規監控下,產品投放市場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而相對的金融欠發達地區的吸引力顯著增大。1965年成立的信孚銀行1998年被德意志銀行兼并,而致使其信譽急劇下降的則是1994年前的一宗欺詐訴訟案。寶潔公司購買信孚銀行的復雜金融衍生工具之后不但未能盈利,反而損失了1.02億美元,寶潔公司認為信孚銀行采取了非正當手段隱瞞風險,誘使其上當,最終寶潔勝訴。
金融衍生產品數量繁多,且在當今社會廣為應用,為什么復雜金融衍生產品卻成為人人避諱的燙手山芋?答案就在于復雜金融衍生產品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性—其帶給使用者的收益相對于成百倍放大的風險,顯得極其微不足道,而一旦風險成為現實,信孚銀行的悲劇將再次上演,因此美國沒有哪家投資銀行敢于再挑戰法律的威嚴。來自金融監管相對寬松的中國的投資者便成為各投資銀行下手的對象。
在近幾次美國的金融危機中,金融衍生工具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歷經傷痛的華爾街對該類金融產品保持著高度警惕,第44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團隊更是規定某些金融衍生產品除上市外不得進行交易等。重重監管及約束下,復雜金融衍生產品在美國本土根本沒有進入市場的機會,各大投資銀行更是對需要承擔的重大法律責任避之唯恐不及,這時寬松的新興市場投資環境讓金融衍生產品的創造者們眼前一亮—僅在中國香港,就有近10家華爾街投資銀行成功開辟了復雜金融衍生產品市場。
普通金融衍生產品(例如遠期、期貨等)定價原理簡單,投資者不需要多高的教育程度,幾乎人人都懂,且其風險相對小;要清楚地理解復雜金融衍生產品則需要極其專業的數理背景,定價者若非擁有深厚的數學功底,都無法勝任,其高風險與定價原理都隱藏在電腦屏幕上上千行的代碼與諾貝爾獎級別的最新定價理論里,這樣高端的金融衍生產品怎么可能讓普通投資者理解透徹?復雜金融衍生產品所帶來的風險隱患是無窮的,這與金融衍生的初衷—風險控制背道而馳,華爾街自然不允許該類產品在市場上投放,于是他們瞄準了起步較晚且管制相對寬松的中國金融市場。
讓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創造復雜金融衍生產品的原因。當石油價格不斷上漲時,把持巨額石油多頭的高盛自然盈利不斷增加,但為了消除價格下行的風險,高盛要求設立價格下限,風險對沖方在價格跌破下限時需按指定價格購買高盛的石油,高盛則達到了避免虧損的目的;當然,高盛需每月支付交易方定額費用以作出補償。
華爾街避之唯恐不及的定時炸彈在中國卻受到熱捧,隱藏著巨大風險的復雜定價過程在一些中國企業家眼里卻成為“高端”的象征,在他們眼里,這些投資銀行是世界金融領軍者,其產品必然代表最前端的金融趨勢,卻忘記了這些金融領軍者并不是單純的學者,而是唯利是圖的商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作為香港老牌藍籌公司,只因2008年7月1日簽訂杠桿式澳元衍生品交易合約,在3個月后虧損155.07億港元(已變現部分8.07億,未變現部分147億),成為著名的“澳元巨虧”事件,而這僅是中國企業受害于復雜金融衍生產品的案例之一。
第三次“鴉片戰爭”:金融鴉片戰爭
近代中國在1840年與1856年曾先后爆發兩次鴉片戰爭,侵略者分別為英國及俄、美支持的英法聯軍。2007年8月起,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再次瞄準中國巨額貿易順差,兩次鴉片戰爭過去一個半世紀后,金融鴉片戰爭針對中國硝煙再起。
一個半世紀前,外國侵略者眼紅于中國的巨額貿易盈余,用槍支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通過血腥戰爭巧取豪奪中國的巨額財富,使中國淪陷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個半世紀過去了,美國依然不平于自己的巨額貿易赤字,只不過這次他們沒有槍彈,而是加大馬力印制帶有“Washington”的紙張,然后便可坐視財富自中國源源不斷地涌來。
自1994年以來,中國一直實行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度,在中央大力鼓勵出口的政策輔助下,央行代表國家儲備了巨額美元,其頭寸相對于其他貨幣占絕對優勢。為避免外匯儲備貶值,中國購買了大量美國國債,這讓美國感到非常不安。2007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恰好為美元提供了“理直氣壯”貶值的機會,外債成功實現大幅縮水。
美國因巨額貿易赤字而憂心不已,那么中國會因其所持的巨額貿易盈余而占絕對優勢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需要貿易賬戶維持動態平衡,過大的盈余或赤字會迫使經濟偏離正常運行軌道,出現畸形發展,更何況當今國際間貿易不再以真金白銀為支付手段,中國所持的美元實質上只是經過特制印刷機印刷的小紙片,瞬息多變的國際金融環境讓這些“資產”顯得無比脆弱。
以美元代替黃金與白銀作為國際通用支付手段,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危害?黃金貨幣體系下,我們出口貨物換得黃金儲備,但是現在我們輸出貨物、服務等,僅換回虛擬的美元符號,而目前脆弱的金融環境完全不能為我們換回的美元提供保障。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擁有的財富明天就可能蒸發消失。如同人體日日勞累消耗能量,之前可以換回食物補充體力,而現在卻只能拿到一張張數額巨大的欠款條,長此以往,身體必然被拖垮。
在國際間貿易只能通過黃金白銀作為支付手段的年代,金銀兌現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對外出口在變現方面幾乎沒有后顧之憂。而當美元成為國際通用貨幣之后,出口換回的是紙幣美元。如果是在美國國內,美元兌換實物當然不存在障礙,但中國根本無法順利兌現美元的支付手段(尤其是對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只好轉投其他市場,如債券、股票等,這樣看來,我們實在無法茍同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讓我們回顧一下次貸危機的發生過程:信用程度較差的低收入家庭在誘人的政策驅使下,紛紛從銀行貸款購買房產,從而產生了次貸債券,全球金融機構漸漸持有數額龐大的該類證券的同時,金融危機的隱患悄悄潛伏下來。2007年,持續低迷的房地產市場終于引發了這枚不定時炸彈,次貸危機波及全球金融業,“手忙腳亂”的美國金融界在憂心忡忡的面孔下卻在暗自偷笑—其巨額債務終于成功縮水!這時美元的貶值顯得尤為“名正言順”。手中巨額美元(次貸危機第二年頭寸過3萬億)的實際價值一天天縮水,中國政府卻只能搖頭嘆息、無可奈何。
次貸危機引起全球金融業動蕩,并使得全球經濟至今復蘇緩慢且疲軟,美國的債務危機成功讓全世界為其買單。第三次“鴉片戰爭”沒有戰火、沒有硝煙,卻同樣讓中國輸給美國巨額的財富!
當然,這次“戰場”并不僅僅局限在中國,但當今美國最大債主的身份卻讓中國較為尷尬。雖然美國部分基金倒閉,各大銀行遭受巨額損失,雷曼兄弟公司也遭遇破產,但這相對于該危機為美國解決的問題來講,實在不算什么。
表面上看,現在美國經濟復蘇疲軟,而中國仍保持較為穩定的高速增長,但實際上中國卻對其所受的內傷有口難言。中國所持美元外債的購買力大幅縮水,相當于免費送給美國巨額出口貨物,而這種縮水還在繼續,要恢復元氣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相反,美國不僅因該危機成功使實際財政赤字大大減小,而且獲得了全球的同情與救助,理直氣壯地邁向下一次繁榮。
第三次“鴉片戰爭”與前兩次的區別不僅在于是否使用武力造成流血犧牲,更體現在被掠奪者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盲目崇拜—僅僅因為華爾街富麗堂皇的外表與各種衍生產品復雜難懂的原理,一些中國的投資者便心甘情愿地將財富雙手奉上。
為避免在接下來的國際金融戰爭中再次被強國掠奪財富,中國應當重新審視現有的金融狀態,強制結匯條件適當放寬;適度調整國家外匯儲備(保持多元化),同時調整資產儲備形式的多樣化;重視強調改變現有經濟結構以促進經濟發展,弱化對產品出口的依賴性;努力爭取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擴大本國影響力;做好風險方法措施,有力應對國際信用危機、金融危機的沖擊。
在我們以為“侵略”、“掠奪”等詞語只會出現在歷史的落后年代時,今天我們又親眼目睹了第三次“鴉片戰爭”從中國奪取巨額財富,無論我們承認與否,這次“戰爭”規模大、影響深遠,其帶給我們的教訓,足夠我們進行長久反思。
第四章離岸金融的隱秘世界
本章導讀
當你還在為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外國投資銀行而頭暈目眩的時候,你其實已經落伍了,而且也沒有真正理解現代國際金融全新的勢力劃分。其實對沖基金才是這個現代金融世界真正的主宰者,而投資銀行只不過是提供中介的一個小把戲。
對沖基金不受監管,且可以離岸經營,這樣,離岸對沖基金就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熱錢的老巢。國際熱錢的跨國流動性極強,低稅率、低利率、嚴格的保密制度大大降低了熱錢的流動成本,也為各國贓款和企業藏匿利潤所利用,通過離岸對沖基金的離岸金融中心貸款業務,這些“秘密資金”成為對沖基金追求巨額利潤最好的工具,也成為它們制造混亂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它們被形象地統稱為“資本野狼兵團”。
像饑餓的狼群一樣,離岸對沖基金不約而同地把手中的熱錢突然投入到一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及收購市場,以尋求高額利潤回報,使該國出現經濟過熱和泡沫經濟的危險,甚至有可能攪亂并操控該國股市和房地產價格,控制該國的部分企業,榨取該國的資源和利潤,得到的利益當然流入了設在離岸對沖基金的對沖基金銀行賬戶里。然而,一旦該國經濟出現下滑,大量的國際熱錢為了避免損失,就會紛紛撤走,把負債過多及貨幣貶值的問題留給該國自己解決,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金融危機就會在該國發生。這就是離岸對沖基金臭名昭著的“過河拆橋”行為。
“遠東陰謀”
世界的貧富差距正在極端化,富有者的投機活動導致全球日常消費品物價瘋狂上漲,金融風暴的一次次掃蕩更使多個落后國家與地區經濟脆弱、不堪一擊,造成正常社會秩序的畸形。海地難民們寧愿用自己的生命安全去換回僅僅一捧大米填飽肚子,這個島國上發生的慘劇在經濟發達的當今社會顯得聳人聽聞,然而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就在索羅斯悠然地品味一口紅酒、贊嘆一塊牛排的每一刻。中國相對較高且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與相對欠缺的金融監管在雙眼發紅的國際投機者看來,就像無比鮮美的大餐,他們摩拳擦掌,準備享用自己的饕餮盛宴。
事實上,“餓狼”們已經在中國各大銀行身上享用了一頓不小的美餐—2006年因外資低價巨額收購我國銀行股份,就從我國攫取了6 000多億人民幣,而整個收購過程下來,我們又多損失了1 500億左右,再將全體相關金融機構算在內,又多出至少2 500億的巨額損失。這還僅僅是在金融領域的一角而已。
美國凱雷集團并購徐工集團像一枚炸彈,引爆了整個中國資本市場,并吸引了媒體的深切關注。同時,這一案例也表明,外資開始大舉進攻中國包括金融業在內的關鍵領域。新世紀開始,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逐漸開始了進攻的步伐。盡管具體的數字還存在分歧,但以下的各種并購都是事實,被并購的企業大多是建立幾十年的老牌企業,甚至很多都承擔了重要的軍工任務,包括西北軸承、大連電機、錦西化工機械、無錫威孚油泵油嘴、杭州齒輪、佳木斯聯合收割機、武漢鍋爐廠、武漢機床廠、雞西煤礦機械、佳木斯煤礦機械、沈陽鑿巖廠、哈爾濱第一工具廠、合肥變壓器廠、山工機械等一長串大型骨干國企,收購者包括德國FAG公司、西門子、阿爾斯通等跨國企業。這些骨干大型國企的核心技術能力和研發機構紛紛落入他人囊中。
我們可以形象地稱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為“盤旋在中國頭上的兩只禿鷲”。“這兩只禿鷲在‘國際化’的口號下被引進中國,大舉收購制造業”,“雖然我國制造業的利潤率在下降,但跨國公司把它們并入國際產業分工后,可以從制造業以外獲得高額利潤”。中國市場這塊“鮮美的肉”讓貪婪而丑陋的投機者聞風而來,虎視眈眈地伺機下手。更恐怖的是產業資本具備在中國操控產品定價的能力!美國當年在印度制造胡椒恐慌,現在又在中國制造大豆恐慌,近2/3的油脂制造公司被ADM、邦吉等糧業巨頭掌控,產能方面中國僅余15%的決定權,中國的大豆市場在外商的暗箱操作當中正漸漸萎縮。外資定價中國,這是多么恐怖的現象!
不僅一些中國國有大型骨干企業被外資兼并,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食品也被外資的“魔爪”控制著。以啤酒為例,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哈爾濱啤酒、規模最大的青島啤酒以及河南省支柱型企業金星啤酒,如今都有同一個幕后股東—美國AB集團。另一家美國啤酒集團SAB則控制著中國國內啤酒大鱷華潤啤酒49%的股權。再以食用油為例,世界糧油巨頭ADM已經部分控制著中國植物油整個產業鏈條,包括種植、原料購銷、煉制和產品銷售。ADM和另一大型國際食品集團新加坡豐益集團共同出資建設益海(中國)集團入股魯花等國內多家企業,勢力范圍滲透至全國。不僅在食用油行業,益海集團又先后進入稻谷、芝麻、小麥、大豆濃縮蛋白等糧食深加工領域。為更好地實現控制力,該集團還把資金投入鐵路物流等領域。拉法基和SEB集團也在水泥和家電領域展現了它們對中國國內企業貪婪的欲望。
從家電、日用品到食用油,外資無不表現出其嗜血本性。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和人們日常生活最為相關的農產品上,我們也看到了外資的身影。高盛對中國生豬養殖業投入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等地全資收購數家專業生豬養殖場。豬肉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同時也與糧食有密切的互動關系,控制了生豬養殖業就等于控制了中國的一部分糧食領域。當然,高盛的目標絕不僅僅是生豬養殖,而是要將勢力范圍擴展到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條上。高盛的行動完美演繹了國際投資大師羅杰斯曾說的一句話,“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是農產品”。
熱錢:經濟戰的“雇傭兵”
第五章入侵銀行業:博弈中國市場
本章導讀
中國資本市場恰如古代的圍棋博弈,只不過其更加隱秘和令人難解。一項一項的布局有可能在長達10數年后才真正產生效力。國際金融投機者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棋局上已經步步占據先機。中國面臨的危險情況是單獨的監管對陣國際金融資本集團,如果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金融監管戰線的話,在這場對弈中國資本市場的博弈中,勝負結果可想而知。請記住國際金融資本集團是逐利的,它們沒有任何道德和憐憫之心,從用研究報告唱空到壓低價格買入巨額股份,從鼓噪升值到跨市場套利,從收購中國公司到販賣有毒金融衍生產品。當國際金融投機集團手中的籌碼足夠多的時候,甚至可能威脅政府作出讓步。
美國最近幾十年的發展告訴世界,得金融者得天下;也有些國家因為失去了金融操控權而經濟一蹶不振甚至崩潰,反證了失金融者失天下。在當前的情況下,不能不給經濟高速發展中醺醺然的國人一記響亮的警醒,日本和俄羅斯的前車之鑒仍然昭昭。
第六章高盛公司背后的人
本章導讀
金融對賭,對任何國家來說都十分危險,即使是歐洲的發達國家。而國家通過國際性的投資銀行簽訂的對賭協議則往往是嚴重的危機的開始,從2010年希臘危機和某國際知名投資銀行在其中的推波助瀾可見一斑。
在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的情況下,中國國內也出現了中國應該出售持有的部分美國國債以優化外匯儲備結構的輿論。于是,美國財政部部長來了,美國國務卿也來了,領土爭端也來了,而這一切背后的深意還是“中國長期購買并持有美國國債是中美雙方的利益所在”。
然而,中國大量購買了美國國債后,美國人并不領情。美國《時代》周刊調查的結果是,有許多人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負責,因為其大規模購買了美國國債,助長了美國人毫無顧忌的消費。而事實上,那些幫助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和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國際著名投資銀行賺得“缽滿盆滿”。
從美國財政部部長,到白宮辦公廳主任,再到世界銀行行長,甚至到意大利央行行長和澳大利亞環境部部長,高盛出身的人已經控制眾多重要領域。在過去的數年中,高盛人管理著大部分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在未來的數年中,他們可能接管整個美國和全世界。
看到這些,高盛為何能總是“戰無不勝”的原因自然水落石出。別和它對賭,因為你永遠也贏不了。
第七章中國之鑒:從規避泡沫到理性繁榮
本章導讀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對比各個國家的發展經驗,各國市場都經歷了一段大約3~5年大幅上漲的發展階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各國市場在繁榮期內都沒有系統性風險發生,這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還是在背后存在著深刻的經濟機理?
牛熊轉變在一瞬間,牛熊轉變的促發因素取決于虛擬經濟部門與生產部門的變動比例。如果一個國家的生產部門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或者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能力比較強,股票市場的上漲就可以支撐一定的時間。但是,如果股票市場的上漲速度遠遠高于生產部門的增長速度,就將加速改變虛擬經濟(股票市場)與實際生產部門的比率,加速在一段時期內人們對股票價格預期的改變,加速由上漲到下跌的轉變。這樣,當經濟體系的回報率低于預期收益的時候,突發的偶然事件將徹底改變人們的預期。
將世界其他國家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因素與中國目前的情況進行比較會發現,在全部13個促進發展因素當中,中國符合其中9個,占全部因素的69%。將促使各國股市大幅下跌的因素,與中國目前的情況進行比較會發現,在全部17個因素當中,中國有1個符合,占全部因素的5%。但是這并不是說,中國A股市場就不存在風險。
中國可能出現這種危險情況的苗頭:將短期資金作長期投資之用。如果部分企業鑒于貨幣市場資金較為低廉而通過金融機構由貨幣市場借來短期資金,以支付長期投資,就會產生支付期限的背離。
第八章信息、經濟思想、媒體:世界是這樣被控制的
本章導讀
如果你真的相信從學徒工到金融帝國的故事,那說明你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在長達300年充滿兇險的歷史環境中,沒有哪一個人和家族能夠長盛不衰。羅斯柴爾德就與別人那么不一樣嗎?這一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而故事的背后是不為人所知的秘密。
用金錢控制掌握信息的人,“控制信息者就控制了世界”。
通過控制經濟思想可以控制全球。經濟利益永遠都不是終極目標,而不過是近代產業經濟和金融組織經濟中的力量指標。國家與公共財產的形成和將這些財產私有化一樣,都是獲得權力的過程。就如同心臟的收縮和舒張一樣,民營和國有都蘊涵著力量的積累。要將社會變得有序,需要創建一個抑制和均衡的體系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而掌握權力的上層社會的人們則預備了看似高尚、偉大,實則粉飾了他們所有虛偽的聲明,建立隱藏了利己主義性質的近代可控性市場,以阻礙有序社會的建立。
通過財經媒體控制全世界,而媒體的公正性和誰來監督媒體宣傳,對公眾來說,這些疑問幾乎從未有明確的答案。
掌控世界金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在19世紀的歐洲有這樣一種說法:“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匈帝國、普魯士和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當今歐洲的六大強國。”低調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究竟有著怎樣神秘而強大的勢力,能同其他五大帝國一起稱霸歐洲?
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登臺時期,混亂無序而被當做第二戰場的金融界里,產生了一批強大的新興金融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即是其中之一。創始人梅耶·羅斯柴爾德及其5個兒子設立的銀行遍布歐洲。1850年左右,他們已掌控60億美元的資產,成為財富的代名詞,并先后把持英國、法國、奧地利及德國、意大利的財政大權,成為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債主,20世紀末,他們更是控制了世界黃金市場。隨后,羅斯柴爾德家族意圖將勢力范圍擴大到北美大陸,該家族利用讓人無法想象的龐大資產,運作扶植起摩根財團及洛克菲勒集團等勢力,以牽制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其勢力更是一度達到掌控世界金融的頂峰。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僅曾經主宰了世界金融,更用其旗下基金會支撐著一家神秘組織的運營—共濟會。這家世界上最大的神秘組織與美國的金融霸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美國44任總統中,有20多位是共濟會成員—從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開始,包括第四、五、二十六、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六、三十八、四十、四十一、四十三任等一系列對美國近代發展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總統。回到當初簽署《獨立宣言》的時刻,落筆的人里也有超過2/3的屬于共濟會!不難想象共濟會是如何細密地滲透到美國近代發展的歷程中的。
在美麗的耶魯大學校內的高街上矗立著一幢不起眼的褐巖小樓,它從不對外開放,并且常年保持著神秘而肅穆的氣氛,它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扶持的另一個神秘組織—骷髏會的核心勢力所在地。骷髏會由耶魯1833年的畢業生威廉·羅素及美國第二十七任總統的父親阿方索·塔夫托創立,前者是羅素家族成員之一。羅素家族是波士頓第一銀行的創始者,而威廉·羅素的兄弟當時擁有全球最大的鴉片走私公司(鴉片走私也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旗下的貿易之一),從向中國出口低價劣質鴉片的交易中攫取大量利潤。骷髏會依托羅素信托基金,并在成立23年后成為正式法人。
骷髏會最初可以說是模仿共濟會而建立的,但它后來已發展成美國權勢最大的組織,同時保持著與共濟會的緊密聯系。能夠成為會員的都是美國的名門望族,從白宮、國會到教育界再到中央情報局,無一不滲透著骷髏會的強大力量。
骷髏會以政治經濟為后盾,以其強大勢力控制著美國的思想輿論界,甚至是軍事領域。骷髏會首期的中堅力量包括早期美國政治名門及鴉片大亨塔夫托家族,鐵路與軍火巨頭惠特尼家族,“第一王族”亞當斯家族,以及其他早期登陸美國的貴族,如史汀生家族、吉爾曼家族等。鴉片戰爭過后,由戰爭致富的新興貴族也被骷髏會允許入會,如金融大亨洛克菲勒家族、至少有9位是骷髏會成員的布什家族,鐵路及金融巨頭哈里曼家族,權勢貴族佩里家族及戴維森家族等。
骷髏會的精英名單上可不單是這些商界大亨。骷髏會1888年的成員亨利·史汀生是骷髏會第一黃金時代功不可沒的重要人物。從1911年擔任陸軍部長到1933年擔任美國國務卿,從西奧多·羅斯福到杜魯門,亨利·史汀生經歷了美國歷史的7次改朝換代,并始終在美國軍事領域及政壇叱咤風云,在他手里,政治及商業得到最初始的結合并逐漸融合壯大。在軍事領域,亨利·史汀生負責了整個原子彈爆炸計劃,并且促成了中情局的建立。中情局由戰略事務局演化而來,戰略事務局由當時史汀生一手組織的骷髏會小組設立,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爭局勢可謂都在骷髏會成員的嚴密掌控之下。
亨利·史汀生同時也是骷髏會在思想領域的杰出代表之一。骷髏會還有一位杰出人物—約翰·杜威,他是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本質論,對戰后美日教育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提到骷髏會的精英們,我們不能不提20世紀第一個億萬富翁約翰·洛克菲勒,他一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致力于塑造現代慈善事業。當今頂尖的芝加哥大學及洛克菲勒大學都由他一手創辦。還有致力于推進美國大學化并主張創建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大學的丹尼爾·吉爾曼,他是教育思想家、改革家,主持創辦了第一所研究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并在謝菲爾德科學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實踐其辦學理念。這兩位精英也是美國普通教育委員會的發起人。同時還有耶魯第八任校長蒂莫西·德懷特及外交家、作家及教育家安德魯·懷特。
滲入日本政治體制
19世紀中后期開始,日本經歷了一系列劇烈動蕩,而觸發這一系列動蕩的按鈕,則是1853年美國海軍在提督佩里的率領下在橫濱浦賀成功登陸。1854年,幕府即被迫與美國締結《日美和親條約》。旅日蘇格蘭商人托馬斯·布萊克·格洛弗在幕府末期來到日本,不僅在日本從事各種商業經濟活動,更為正激烈變革的日本提供各種武器。
托馬斯·布萊克·格洛弗是為羅斯柴爾德家族服務的經營商。現在全球頂尖的匯豐銀行,是羅斯柴爾德家族設立在香港的“收費站”,該家族通過向中國輸送低價劣質的鴉片而攫取高額利潤,自然需要一個機構來幫其梳理巨款,并且由各大鴉片走私商來控制整個銀行的關鍵運行,如羅斯柴爾德等。格洛弗也曾經營過該機構,并負責勞埃德保險及1832年成立的渣甸洋行的運營。
共濟會是怎樣在日本通過商業活動逐漸將其勢力滲入到政治體制的呢?格洛弗來到日本的第四年和第六年,即分別將兩批藩士秘密引渡至英國,第一批的長州5人中有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第二批的薩摩17人中有第五代友厚等人,這兩批藩士都在日后的日本政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兩次引渡都是在渣甸洋行的支持下進行的。格洛弗與薩摩藩之間的軍火生意離不開兩個重要人物:龜山社中、坂本龍馬;同時日本著名的三菱集團的創始人崎彌太郎曾拜格洛弗為英語老師。這種細密的滲透并沒有耗費太長時間。
美國中央情報局曾與多位日本甲級戰犯合作成立“國際勝共聯合會”,如1948年釋放出巢鴨監獄的日本甲級戰犯兒玉譽士夫、川良一及岸信介等。川良一更是于1968年出任“統一教”的分支機構“國際勝共聯合會”的會長,開展國際反共活動。這三位聲名赫赫的日本戰犯正式成為美國在亞洲擴展勢力的工具,他們通過各種手段、伸展各種觸角,操控了當時的日本政界。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三位曾經的甲級戰犯在戰后的日本政界是怎樣極力擴展其權勢的。首先我們不能不提兒玉譽士夫這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上海“兒玉機關”的特務首領,他于1931年由川良一引入中國東北從事間諜活動,戰后他用從中國攫取的巨額財富捐資成立了自民黨,而當時自民黨的創始人、1954年日本首相鳩山一郎正是日本第60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祖父,自民黨籍眾議員鳩山邦夫則是鳩山由紀夫的弟弟。日本三大黑幫組織中除山口組外都與兒玉有關系密切,而《讀賣新聞》社長渡邊恒雄及蟬聯三屆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則是兒玉及川良一共同的密友。東京市市長石原慎太郎受住吉會庇護,而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則與稻川會關系緊密,這兩位政界要人是親戚關系,但是兩人似乎“道不同不相為謀”,漸漸疏遠。
三大黑幫組織中的山口組與1962年成立日本船舶振興會的川良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川良一出獄后利用汽艇賭博牟取暴利,并巧妙地將財富分配到與之關系緊密的政界官員手里。不僅有“日本巴菲特”之稱的系山英太郎是他的親戚,川的朋友還包括著名社會活動家、宗教活動家池田大作以及正力松太郎等人。川良一與統一教創始人文鮮明(原名文龍明)也有密切往來。
與岸信介有各種關系的政界人物更是數不勝數。首先,岸信介與其弟弟佐藤榮作是對日本戰后走保守路線起關鍵作用的人物。岸信介本身曾兩次出任首相,而佐藤榮作則曾任職4屆首相。前首相安倍晉三則為岸信介的外孫,安倍晉三的父親是意外病逝的安倍晉太郎,簽訂“舊金山和約”的前首相吉田茂是岸信介表弟的岳父。岸派發展到后來由福田派繼承,日本首對父子首相福田康夫與福田赳夫是福田派的代表人物;連續競選出4位日本首相的森派則沿承了福田派,岸信介的擁護者小泉純也,是這4位日本首相之一小泉純一郎的父親。
這讓人眼花繚亂的政界布局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強大而深遠的影響也未隨著最初幾位“領導者”或“創始人”的離開而減弱,反而更努力地向各層次、各方面延伸著自己的觸角。這張細密的網,正向著更復雜、更錯綜的方向發展。
控制信息者控制世界
1815年,拿破侖的軍事生涯結束在比利時小鎮滑鐵盧,倘若當時法軍勝出,現在的世界會不會不一樣?羅斯柴爾德家族從不容許類似的可能性出現在自己的計劃里,各種事關成功的關鍵因素都被他們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該家族成功把握的最重要的一環—信息,與目前英國最大的通訊社—路透社有密不可分的關系。1851年,出身德國卡塞爾的保羅·朱利斯·路透在英國成立海底電報線辦公室,這就是路透社的前身。逐漸擴散至全球的商業勢力同時成為路透的信息渠道,而這信息的傳播全程都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掌控之中。在另起爐灶之前,路透曾為同為猶太人也同為羅斯柴爾德家族服務過的查爾斯·路易·哈瓦斯工作過,他創立的哈瓦斯通訊社是法新社的前身,而法新社則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一家。由此可見,該家族在信息傳媒界的勢力曾有多可怕!甚至美國1947年成立的中央情報局,以色列情報和特殊使命局,以及英國情報機關的設立,都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對信息的掌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通過控制經濟思想影響全球
以色列利庫德集團是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者的代表集團,而在美國,新保守主義者聯盟同樣以猶太右翼政治精英為主,帶有強烈的錫安主義情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到20世紀70年代初保守主義的復蘇,是以歐文·克里斯托爾和丹尼爾·貝爾等新保守主義者的涌現為代表的。歐文是19世紀30年代托洛茨基主義的擁護者,后來轉向新保守主義。美國兩大思想庫之一的“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是在摩根財團的控制下建立的,克里斯托爾對該所的成立功不可沒,并且一直是該研究所的核心研究員之一,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成員歐文·斯特爾查則為其提供了財政支持。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不僅負責游說美國國會,更協助了政府內部新保守主義派勢力的成長。
試圖影響美國國會的游說組織有許多,而AIPAC的規模與勢力都異常驚人,它試圖影響國會的組織與結構,對其政治思想的灌輸有影響的政要人員都會被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以各種名義趕出政界,其中不乏國會議員,以此達到操控國會意愿的目的。小布什執政期間極力推崇新保守主義,并一直苦于找不到推行“中東民主”的理由,最終“9·11”恐怖襲擊事件給了小布什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借口,并隨后打壓伊朗,而伊朗和伊拉克這兩個國家一直跟以色列有著不可調和的沖突。
列奧·施特勞斯—這位在西方主流政治哲學中幾乎完全缺席,卻又成為美國“當今政治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的德國猶太人,1938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的種族屠殺而流亡美國,此后到1949年都在紐約新社會研究院執教,1949~1968任芝加哥大學政治哲學教授。他的“自然權利”觀點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世界革命計劃不約而同,他認為,為了追求自然權利,道德和法律的約束是可以被突破的,不排除使用軍事手段。自然權利是在國內外一切法律之上的,是不被約束的。而軍事手段,無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都可以用來激發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否則人們過于安逸享樂,就會失掉民主主義的信仰,并且無法控制自發產生的攻擊傾向。羅斯柴爾德家族同樣認為為實現目標,逾越道德和法律的行為及非正直的性格都是可以原諒的。
媒體:利益集團的工具
媒體看似公正,然而如果仔細分析媒體背后的利益相關集團,就會有驚人的發現。被譽為媒體大王的羅伯特·默多克,是媒體受制于某集團的現象多么嚴重的一個很好的證明。默多克是著名的新聞集團的董事長,他的經濟顧問歐文·施特爾就職于羅斯柴爾德公司,而羅斯柴爾德公司正是默多克收購多家媒體的出資人。
如今,九成以上的媒體都處于羅斯柴爾德家族資本的控制下,可見利益集團一旦想操控這些媒體,會有多么輕而易舉。
第九章次貸危機遠未終結
本章導讀
次貸危機完結了嗎?別太天真了。這場百年一遇的危機,你真的相信中國能夠全身而退嗎?不,真正的“核爆”將在2011年爆發。
當美元、英鎊、日元都成為套息交易的貨幣時,全球流動性將向何處去?國際投資資金已經準備好了開始攻擊,而中國是國際金融殖民者眼中的“羔羊”。
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各國央行都大幅降低基準利率。美聯儲聯邦基準利率降到了0.25%以下,日本央行的基準利率(隔夜拆借利率)只有0.1%,而英國央行基準利率也已降低至0.5%(此為1694年英國央行建立以來的最低水平)。全球目前的情況可以總結為越來越低的利率,越來越便宜的貸款。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美元、英鎊、日元同時都成為套息交易的貨幣,全球流動性將向何處去?毫無疑問,那就是中國,即使中國有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也抵擋不住全球金融資金的襲擊。
日本的歷史歷歷在目。日本日經指數在1989年底高達39 000點;到1992年,一路下跌到14 000點,下跌近2/3。日本央行在短期之內持續大幅度提高官方利率,而以這一引發因素為起點,日本股市提前反應,大幅度下跌。
對于日本股票市場來說,日本銀行本身是股票市場最大的投資者,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中,也就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股票市場的下跌不僅在日本銀行外部造成了許多壞賬,銀行的投資收益也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中大幅度下降,這樣銀行受到了雙重打擊,而股市下跌導致的房地產價格下跌更使銀行的經營雪上加霜,日本銀行幾乎面臨著全面的虧損。
第十章美元“白條”下的損失
本章導讀
違約等于支付“白條”,欺騙善良的人們。世界近代800年的歷史(即從1200年到2010年),其實也是一部國際金融的違約史。歐美等國家一次又一次用金融“白條”欺騙了善良的人民,尤其是近200年以來,而這是之前人們都沒有關注到的,也是西方主流媒體刻意回避和隱瞞的。在近代200年間,有5次大違約潮,而每次違約潮都意味著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支付的貨幣變成了“白條”,而持有這些貨幣“白條”的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尤以美元的幾次大危機為甚。
1934年1月31日,羅斯福使美元貶值40%。第二次貶值是1971年8月15日,美國關閉黃金兌換窗口。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電視講話,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停止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美元前來兌換黃金。1972年,倫敦市場的金價從每盎司46美元漲到64美元。1973年,每盎司金價沖破100美元。
美聯儲那幫技術官僚們是不是在實施搶劫財富的貨幣政策?美聯儲標榜自己是反貨幣貶值的斗士。歷屆美聯儲主席沒有一位號稱自己的目標僅僅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相反,他們大多會高調宣稱自己優先考慮的是穩定通貨,做自由資本主義和自由企業制度的衛士。這是美國的傳統,一個讓美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傳統。從歷史的角度看,美國的貨幣貶值絕不像美國人自我標榜的那樣“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絕不可掉以輕心。如果我們考察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貨幣貶值的發展情況,就會產生一種觸目驚心的感覺。1913年時你持有100美元的購買力,到2013年就只剩下4美元的購買力,其中96美元都成了美元“白條”,永遠消失了。想一想,這有多么的可怕!
800年國際金融違約史與美元“白條”
在近代200年間,有5次大違約潮,而每次違約潮都意味著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支付的貨幣變成了“白條”,而持有這些貨幣“白條”的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近代尤以美元的4次大危機為甚。
自1800年以來的200多年里,出現了5次大規模違約潮。第一次違約潮出現在19世紀1815~1820年,金融違約的國家達到了25%以上。第二次違約潮出現在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違約的國家百分比一度上升到48%左右,并居高不下,直到19世紀50年代中后期比重才開始逐漸下降。金融違約國家的百分比在20%以下維持了不到20年,19世紀80年代又爆發了第三次違約潮,違約百分比一度接近40%。在度過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相對較穩定的40年之后,第四次金融違約潮在20世紀30年代末爆發,違約百分比達到45%以上,違約規模和持續時間逼近第二次違約潮,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違約率才逐漸平緩。第五次違約潮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金融違約國家百分比達到38%,規模接近第四次金融違約潮。
美國政府可能會讓美元一次性大幅度貶值,來緩解債務成本的壓力,這種情況在歷史上至少出現過兩次。一次是1934年1月31日,羅斯福使美元貶值40%。當日,羅斯福發布公告說,美元的價值已降到59.6美分,政府收購黃金的價格定為每盎司35美元。他是根據國會的授權行事的,并說采取這些步驟是為了保護國家外貿免受其他國家貨幣貶值的影響,政府對聯邦儲備銀行的一切現存黃金擁有所有權。美國政府從新舊金券兌換中為國庫創利約28億美元,公告說,如果必要的話,其中20億美元將用來穩定美元的國際兌換和支持政府的債券市場。
第二次貶值是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電視講話,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停止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美元前來兌換黃金。美元掙脫黃金的牢獄,自由浮動于外匯市場。
1972年,倫敦市場的金價每盎司從46美元漲到64美元。
1973年,每盎司金價沖破100美元。
1974~1977年,金價在每盎司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間波動。
1978年,原油飆升達一桶30美元,金價漲到每盎司244美元。
1979年,金價漲到每盎司500美元。10月,美國通貨膨脹率沖破12%。
1980年1月的頭兩個交易日,金價達到每盎司634美元,美國財政部部長米勒宣布財政部不再出售黃金,之后不到30分鐘,金價大漲30美元達每盎司715美元,1月21日創每盎司850美元新高。
如果按1913年100美元能買到100美元的實物產品計算的話,1914年,同樣100美元只能買到98.7美元的實物產品。而如果持有美元到1923年的話,100美元就只能買到57.9美元的實物產品了。再按照美國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累計計算,到1973年的時候,原來的100美元就只能買到22美元的實物產品,相當于貶值了80%。貨幣濫發,貶值十分驚人,如果按著上述過程繼續持有美元現鈔,到2013年可能只剩4%左右的購買力了,而2015年后原來100美元的購買力可能就消失殆盡。
一個人在美國這種民主社會(有比較健全的法律和比較正常的貨幣發行),一生中所需要忍受的通貨膨脹是巨大的,通貨膨脹這個惡魔一直在侵吞著他的財富。
在上面的表格中,筆者假定有這么一個人恰好出生在1913年,與美聯儲同歲。那么,他的經歷就可以記錄下一個典型的美國人與通貨膨脹作斗爭的歷程。
表中的數據一目了然。所以,跟通貨膨脹作斗爭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美國尚且如此,其他習慣于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的國家就更不用說了。有些國家可能會做得好一點或者隱蔽一點,但是中央銀行搞通貨膨脹是毋庸置疑的,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