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走向恐怖“危機10年”
2009年03月05日 《環球財經》
基本觀點:
1. 一旦全球經濟掉入日本式的流動性陷阱,金融風暴可能延續10年甚至更長;
2. 如果現有的各國財政救援計劃基本無效,全球經濟就已經進入拐點,轉入“危機10年”的第二個階段;
3. 通貨緊縮,實際上是一種經濟凍結的狀態。而經濟凍結本身就是去杠桿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 如果衰退期的月份較少,而擴張期的月份較多,那么在蕭條過后,會緊跟著新一輪的一個蕭條期,最后導致整體蕭條期被大大延長;
5.經濟蕭條是技術創新迸發的前提,技術創新的結果則表現為經濟增長。我們現在正處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災難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6. 要有22萬億美元,才能將我們從金融風暴中解脫出來,通過財政擴張政策來解決危機,還只是各國政客們的宣傳手段。
□ 陳功/文
作者為中科院情報所碩士生導師,北京城市學院競爭情報研究所研究員,安邦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總裁
華爾街金融風暴發生以來,全球各國政府的財政救援計劃顯露出可怕的無效癥候。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實施和計劃實施的金融救助計劃的總額,大約已有6萬億美元。當然,這僅僅是到2008年12月24日為止的粗略統計。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包括國際金融機構負責人和發言人的表態,對所有這些金融救援計劃的效果都基本持懷疑態度。用德國裕寶銀行的話講,就是“所有的研究報告,一個比一個悲觀”。現在格外值得關注的一件事情是,全球各國政府自己,對財政部門的金融救援計劃都出現動搖的跡象,而這些已出臺的財政刺激計劃,其效果也是大出意外,大多基本無用。
這就必然會導致種種疑問的產生,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疑問就是,各國財政部門的金融救援計劃的方向,是不是出現了重大錯誤?從美國、加拿大、英國,一直到歐盟、挪威和澳大利亞,這些第一、第二世界的國家,甚至還包括第三世界國家中的有錢國家,如所謂的金磚四國,是否都已經跌落進了一個流動性陷阱?
流動性陷阱:全球日本化
什么是流動性陷阱?這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按照貨幣—經濟增長原理,一個國家的央行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改變利率。當貨幣供應量增加時(假定貨幣需求不變),資金的價格即利率必然會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投資和消費,由此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如果利率已經降到最低水平,此時靠增加貨幣供應量再降低利率,人們也不會增加投資和消費,單靠貨幣政策已達不到刺激經濟的目的。上述狀況就是“流動性陷阱”。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對貨幣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組成。在流動性陷阱下,人們在低利率水平時仍愿意選擇儲蓄,而不愿投資和消費。如果當利率為零時,即便增加貨幣供應量,利率也不能降為負數,由此就必然出現流動性陷阱。另一方面,當利率為零時,貨幣和債券利率都為零時,由于貨幣比債券更便于交易,人們不愿意持有任何債券。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增加多少貨幣數量,也不能把人們手中的貨幣轉換為債券,也就無法將債券利率降低到零以下。因此,靠增加貨幣供應量不再能影響利率或收入,貨幣政策就處于對經濟不起作用狀態。
從宏觀上看,一個國家陷入流動性陷阱主要有三個特點:(1)整個宏觀經濟陷入嚴重的蕭條之中,需求嚴重不足,居民個人自發性投資和消費大為減少,失業情況嚴重,單憑市場的調節顯得力不從心。(2)名義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為零,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杠桿作用失效,只能依靠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支出、減稅等手段來擺脫蕭條。(3)貨幣需求利率彈性趨向無限大,指的是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人們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變得很大,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的時候,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沒有辦法改變市場現狀,與此同時,往往還會出現通貨緊縮。
日本在很長的時間里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整個社會處于通貨緊縮的狀態,基本維持在零利率。值得注意的是,極低的利率和通縮并存的現象從1990年開始在日本出現,到現在已有長達18年的時間。
對于這個現象,我們不得不做一個認真的討論和思考。因為一旦全球經濟掉入日本式的流動性陷阱,那么金融風暴可能延續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將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時間——危機的10年!
“危機10年”的征象
應該說,這種“危機10年”現象的出現與現在各國政府和財政部門的估計相差甚遠。大多數人對金融風暴周期的估計在2年左右,也就是說在2010年將結束。在中國,學界和官員的廣泛共識是在2009年就有可能出現翻轉。2008年的年末,中國的傳媒到處都充斥著有關U型和V型翻轉的討論,熱度非常高。顯示中國的學者以及官員們對2009年持一種非常樂觀的態度。
與這種樂觀態度產生鮮明對照的,是我們認為全球經濟的發展恐怕非常有必要分成兩個階段來觀察。第一個階段是從2008年的秋季到2010年年底。第二個階段從2010年年底開始,這個階段就是“危機10年”的階段。
這兩個階段的性質有著巨大的差異。第一個階段,主要是看現有的各國財政救援計劃是否奏效。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就是看4萬億人民幣或者更強一些的經濟擴張手段是否能夠奏效。如果這一階段的經濟刺激效果基本無效,那么就可以下結論: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拐點,即將轉入“危機10年”的第二個階段。
一旦全球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會導致一些特殊的、具有鮮明特征的經濟現象。我們以美國為例來看這樣的流動性陷阱的可能表現和可能特征。
第一個是大量的資本流出美國,表明美元將喪失主要世界貨幣的地位。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全球生產資源和生產資料將會重新進行配置,這將會是本世紀最大規模的結構化調整。
第二是低利率,這種現象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第三是通貨緊縮,這實際上是一種經濟凍結的狀態。而經濟凍結本身就是去杠桿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去杠桿化”的真正的意義,就在于從以往過于盲目的規模化擴張,通過各種各樣的局部的、單元性質的停產或限產,按照從單元到整體,再到系統的順序,進行凍結性質的調整。最后,大家可以觀察到,在整個國家的經濟環境當中,經濟運作已經處于了某種程度上的凍結狀態。
現在美國汽車制造業已經開始了“去杠桿化”,如克萊斯勒、通用等都已經宣布停產措施,福特則是宣布了轉產。在中國臺灣,很多的制造業企業,尤其是IT封裝、半導體封裝產業也出現了大規模停產。如號稱臺灣“最人性化的企業”——奇美集團居然也在年關時分出現了停產,進而裁員3000余人。這種標桿性的企業都采取了這種極端性的裁員,所導致的影響和震動可想而知。
第四是資產價格的持續下降,這是與低息緊密相關的一種現象。低利率決定了資產價格,其實利率本身就是資金的價格,而資金也是一種最重要的基礎資產。所以,利率下降和低利率導致的其他資產價格的下降是可以想象的。尤其是在老齡化社會里,這種情況將導致以退休人士為代表的食息一族會非常悲慘。因為他們在其他方面早已喪失了競爭力,只能靠利息存活,長期的低利率將使得他們的生活變得非常窘迫。在這種情況下,推動他們進行大規模的消費將是毫無可能性的。
第五是收入的下降,這點非常好理解。
以上“危機10年”將會出現的一些征象。實際上,不但是美國、歐盟,再到所有的發達國家,還有一些過去經濟表現比較好的國家,比如“金磚四國”,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和結果。
美國經驗:牽扯性的震動
我們預料“危機10年”將是進入本世紀以來,最令人恐慌的一個發展周期,因此也有必要從周期的角度,對其進行一番討論和研究。
通過對相關的數據研究可以看出,美國歷次的大蕭條,周期上都會表現出一種牽扯性的震動,其基本特征是,如果衰退期的月份較少,而擴張期的月份較多,那么在蕭條過后,會緊跟著新一輪的一個蕭條期,最后導致整體蕭條期被大大延長。
比如,1945年的蕭條期,衰退月份是8個月,擴張月份達到了80個月,在這樣的一個蕭條期結束后的1948年,僅隔了3年時間就又出現了新一輪的蕭條期。而這次的蕭條期,衰退期達到11個月,擴張期達到了37個月,衰退期和擴張期之間的時間之差縮小了,顯示經濟逐漸通過蕭條期重新配置了資源,再次進入了一個平穩的發展階段。1958年的蕭條,衰退期是8個月,擴張期是39個月。衰退期和擴張期的時間差也是非常的大,人們享受繁榮的時間比較長。但緊接著在1960年又出現了一次蕭條。同樣的情況還有1969年,衰退期11個月,擴張期達到106個月,但很快地接著在1973年又出現了一次蕭條期。
這些周期表現是不尋常的。在經過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經濟增長之后出現的蕭條期,擴張期產生的問題不會那樣快地結束,蕭條期表面上的很快結束,很有可能意味著在很短的時期里,還會引發另外一波的蕭條。
我認為,這種接連在一起的兩次蕭條,應屬于同一周期里的經濟現象。從2007年到現在,擴張期月份累計已達73個月,如果截止到2008年底來看這個時間段,月份總數則會達到85個月。這意味著我們面臨的大蕭條可能將不僅僅是一次大規模的蕭條,也不是一個很短的蕭條周期就能解決問題的。在這個蕭條期過后,很有可能再次出現一個稍微和緩些的蕭條期。如果放在一個整體來看,這兩次蕭條的時間將會延長到非常長的時間,這當然也是我們為什么說會出現一個“危機10年”的原因之一。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剛開始
談到周期問題,就不能不談到康德拉季耶夫。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這位蘇聯學者提出,在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存在著45至60年的長期波動,這種長期波動被人們稱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生產力發展的周期,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來看,這種生產力發展的周期是由科學技術發展的周期決定的。
德國學者杰哈德·門施在上世紀70年代研究了110種技術創新,通過統計創新時間(最初商業化時間),畫出了創新發生時間—創新頻率曲線,結果曲線呈波浪形的長期波動趨勢。曲線表明18世紀60年代、1825年、1885年和1925年這幾個技術創新的高峰時刻正是世界性經濟蕭條的中期。因此,他得出結論,經濟蕭條是技術創新迸發的前提,技術創新的結果表現為經濟增長。按照這樣的規律,只須經過簡單的計算就可發現,我們現在正處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災難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戰爭還是財政?
其實,就是從現有的財政刺激方案來看,災難也不可能那么快結束。現在很多學者都在做著這樣的一種假設性討論:1933年的危機,最終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二戰的直接軍費開支是1.1萬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含各國的戰損在內,只是一個直接的軍費開支。學者們的觀點是,金融危機最后還是通過戰爭的方式解決的。
戰爭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大政府投資項目,這樣的項目可以強制所有人拿出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錢。問題是現在沒有辦法去擠榨人民,拿出像戰爭年代那樣多的錢。以二戰的總開支1.1萬億美元放大20倍來看(為什么是20倍呢?因為二戰之后以日本為例的人均經濟增長就是20倍),1.1萬億美元乘以20,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要有22萬億美元的規模,才能將我們從現在的金融風暴中解脫出來。
很顯然的是,22萬億美元比起我們前面粗略統計的6萬億美元的各國金融救援計劃,差距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通過財政擴張性的政策來解決危機,目前還只是各國政客們的宣傳手段,真正落實起來似乎還很成問題。而各國的財政資源是否能夠足以支撐如此大的開支,也有極大的疑問。我相信,這也可能是此次金融風暴會燃燒10年以上的時間,成為“危機10年”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我必須要講的一點是,沒有人愿意看到“危機10年”的出現,更沒有人愿意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未來持續地在8%上下橫向波動。問題的關鍵在于2010年,這一年的拐點意義是存在的,我們必須保持耐心,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然后根據當時的情況才能做出更為遠期的判斷。
至于應因情況變化調整,還是要保持理性,要有一點時間,通過慢慢消化及資源的重新配置,才能解決這一次本世紀最為嚴重的大蕭條。
“雙軌”危機
由于龐大市場空間的支撐,再加上財政政策的大量投入,強制性的社會開支,中國的情況要比世界其他國家好很多。
不過,一旦進入“危機10年”的階段,中國的經濟增長既不是U型,也不是V型,而是一條橫線,以8%為中心上下波動,長期延續。但對于中國這樣依賴于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這依然也是一種比較令人擔憂的局面。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在經濟增長方面,中國有獨特問題。與全球經濟和金融形勢相比,中國自身的問題才是最主要的。
中國的經濟危機與全球的金融危機雖然方向、時間是一致的,但它是一種明顯的“雙軌”危機:與華爾街金融危機在時間上有吻合,但性質上卻大不一樣。事實上,中國經濟的各種實質問題,早已在2005年以后就逐漸地累積,中國的經濟危機先于華爾街金融危機展開,從奧運之前就已經開始。中國經濟增長的列車,在奧運會之前人為剎車之后,就再也沒有重新啟動起來。一直到華爾街風暴的爆發,兩場危機在時間上重合到了一起,使得問題趨于明朗化,各種問題明顯而直接地暴露了出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