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風雨飄搖,中港大量持有恐陪葬
明報專訊/早在上月5日,美國權威財經周刊《巴倫》(Barron's)便以封面故事的形式,重點報道美國國家債券(下稱美國債)的價格泡沫行將爆破,并預報其價格會大幅下跌。這篇報道的標題正是呼吁投資者要「即時離開」(get out now!)。千萬不要誤以為,這只是美國人或少數富翁的事,因為中國政府及我們的特區政府現正均持有大量美國債。按照美國聯邦儲備局的最新資料,截至去年11月底,中港兩地便分別持有總值多達6819億美元及66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債券,合共佔去美國以外全球國家持有量的24%,可說是美債的最大支持者。
只要美債的價格下跌10%,中港兩地的人民血汗便會蒸發747.9億美元(即等于多達5833億港元)。此數足以支撐整個特區政府兩年以上的總開支。事實上,踏入今年以來,美國10年期國債的價格已下跌了超過6%。事情之大,大家不能不關注,特別是美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以及挽救美國的銀行體系,很快便要大舉發行美國債,藉以籌集上萬億美元的巨資。
儘管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昨日在立法會上沒有露出對美債的底牌,但只要大家完整地聽罷他對當前世界金融形勢的評估,便會充分感受得到他對此事的憂心。昨日,他進一步闡述了他早前指金融海嘯第二波「傳染性會比上次更厲害」的說法。他說第二波可透過如下3個渠道產生﹕
●第一波馀波未了。次級按揭貸款、信心危機所引起的問題,可能令「企業第四季發出的業績會超乎人想像(之壞)﹗」
●在信貸緊縮及經濟下滑之間,出現一個「很壞」的惡性循環,倒過來拖累金融市場,令金融市場出現極大調整。
●「更令人擔心的是,很多人談論的保護主義抬頭。」他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是人人談論的課題,但若保護主義擴至金融領域,當中的問題將是非常之大。任志剛形容,金融保護主義即有錢的不買外國的金融工具,或有儲備的國家不買美國債。
接覑,任總指出,「周末大家也留意到總理談及買不買美國債」,但此語一出,他略有猶豫,并即時話題一轉,指若金融保護主義抬頭,對靠大金融機構貸款的發展中國家將會十分麻煩。「若在第二波中,保護主義抬頭,將是好麻煩好麻煩的事﹗」
及后有記者問任志剛,中國應如何處理美債問題,任志剛卻只表示,任何地區買不買美債是自己決定。他未有透露個人對美債走勢看法,只表示「目前市場情十分複雜」。但他亦引述市場一個普遍的看法,「尚有一個泡沫未爆破,就是美國國債」,并指出單在今年1月份,10年期美債孳息率已由2.1厘升至2.8厘,亦即跟孳息率背馳的債券價格已下跌逾5%。
對于香港外匯基金持有大量美債,任志剛解釋稱,這是聯繫匯率所規定的,「因為港元需要100%美元支持,而最低風險的美元資產就是美國國債」。他強調,聯匯運作行之有效,故無需要對聯匯作任何改動,尤其在目前風大雨大之時。他亦認為,美元仍會是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
唯一令人安心的是,香港的「自保能力」遠比其他地方高。任說,「金融海嘯第二波對香港有一定影響,但好在香港身家幾厚?!共粏问峭鈪R基金,本港企業的海外資產,高達生產總值的2至3倍,是全球最高的比例,企業可將資金回撥香港應付香港所需,最近已有個別企業回撥資產。
不過,即使身家豐厚,也不等于明知美國走上窮途,也要把人民血汗送給人家陪葬。
美聯儲 PK 國債投資者
華爾街日報2009年 02月 03日
一場令所有市場爭斗小巫見大巫的決戰才剛剛開始。
決戰的一方是美國聯邦政府,它需要籌錢來填補經濟增長放緩之際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另一方則是債券投資者,政府希望他們能購買洶涌而出的美國國債。
最近幾周,投資者已略微顯示了不買政府帳的苗頭,他們推低了10年期美國國債的價格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雖然這一品種國債的價格周一出現回升,但其2.72%的收益率仍遠高于12月份時2.07%的低點。
美國長期國債的收益率在美國經濟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對民間借款人的貸款利率有重要影響。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目前希望能將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以推動經濟復蘇。
但這一策略卻有可能引火燒身。高漲的政府開支──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預計,今年的聯邦赤字將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3%,以及對美聯儲超寬松貨幣政策將引發持續高通脹的擔憂,有可能嚇跑國債投資者。
當然,美聯儲的這一策略暫時是能得到市場某種程度默許的。
首先,主要消費者價格指數預計將會下降,據美林(Merrill Lynch)預測,到今年7月時,美國物價折合成年率將下降3.2%,而這將推高美國國債的“實際”收益率。
其次,即使國債發行量增加,它也可能被某類市場所吸納,例如家庭投資者,他們希望自己目前處于低水平的國債投資能有增加。美林的美國經濟學家馬圖斯(Drew Matus)說,1990年時,美國家庭14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中的3,000億美元是美國國債。而目前美國家庭的金融資產總額已達45萬億美元,其中的美國國債卻不足1,000億美元,隨著對經濟前景憂心忡忡的美國家庭開始變得節儉,他們的美國國債持有量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說到美國國債收益率有可能得到控制的最大短期理由,則非美聯儲出手購買美國國債莫屬。
美聯儲上周表示,如果它感覺到此舉對改善私人信貸市場的狀況特別有效,就將這么做。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恰恰是這一政策有可能嚇跑債券投資者。
如果美聯儲用新增發的貨幣購買美國國債,并開始著手推動經濟增長,那將會加大通貨膨脹風險,而這種風險是固定收益投資者的最大敵人。
因此從本質上說,必須讓債券市場相信美聯儲能夠、也將會在恰當的時機剎住購買美國國債的腳步,而美聯儲近年來一直未能掌握準確把握時機的技巧。
Barclays Capital的策略師龐德(Michael Pond)說,市場應該正在消化當前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未來將引發通貨膨脹的風險。Barclays Capital預計今年年底時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將為4.1%。
如果美國財政部不小心行事,它與投資者目前的小沖突就有可能演化成一場大潰退。
Peter Eavis
分析:警惕金融保護主義
英國《金融時報》彼得•塔爾•拉森(Peter Thal Larsen)、吉蓮•邰蒂(Gillian Tett)報道 2009-01-30
圍繞金融危機的起因和后果,正在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銀行家和政策制定者感到焦慮并相互指責。與此同時,他們又看到全球繁榮正面臨新的威脅:即金融保護主義有所抬頭。
歐洲和美國政府動用大量資金為銀行紓困,對于防止金融系統信心崩潰雖是必要之舉,卻也迫使銀行撤離海外市場,以便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本國。一些觀察人士認為,如果不加以限制,這一做法將加深全球衰退,使持續數十年的全球化進程發生逆轉。
由大型銀行組成的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本周預測,今年流入新興市場的凈資本流動將降至1650億美元,不及兩年前的五分之一。該協會表示,預計銀行將做出資本凈撤離。
資本流動驟然逆轉,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銀行受到了政治壓力,為了向國內消費者及企業繼續放貸而犧牲國際業務——那些接受了政府大力扶持的銀行尤其如此。
對于試圖解釋為何決定動用數千億美元納稅人資金的政府來說,這是一種可以理解的反應。然而,一些專家從中看到了與大蕭條時期的競爭性貶值和保護主義類似的苗頭。高偉紳律師事務所(Clifford Chance LLP)合伙人西蒙•葛里森(Simon Gleeson)表示:“危險在于,與20世紀30年代失去全球貿易系統一樣,我們可能失去全球金融系統。”
并非所有銀行家都抱有這種悲觀看法。一些人指出,從新興市場撤資是一個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即銀行和投資者為了將損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并減少總負債水平,將資金撤出風險資產的趨勢。金融危機不過是暴露出了某些金融機構——尤其是那些總部設在比利時和奧地利等小國的金融機構——為了尋找較好的發展機會而過度擴張的程度。
對于那些嚴重依賴國際資本流動的國家而言,資金撤離顯然是令人痛苦的。俄羅斯一位資深銀行家表示:“我們正面臨投資地區主義和本地主義……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不得不以俄羅斯貸款來替代外國貸款?!?
感受到這種壓力的并非只有新興市場。英國的信貸緊縮之所以特別嚴重,原因之一就是在繁榮時期大量放貸的愛爾蘭、冰島和比利時等國的銀行,突然撤出了英國市場。
一位來自中東的資深投資者表示:“眼下我們看到,在國內比在海外有更多優勢,也安全得多。發達國家需要加強披露,提高透明度——這是我們投資的需要?!?/p>
對于保護主義的擔憂,加深了有關金融系統在可預見的將來前景黯淡的觀點。奧緯咨詢(Oliver Wyman)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銀行負責人擔心,去杠桿化(即減債)過程可能會再持續3年,導致黯淡的經濟形勢維持到2011年。
面對金融系統分崩離析的風險,出席達沃斯年會的代表們已接近達成一致,將呼吁共同采取全球性解決方案,應對危機。然而,一個被多次提起的問題是很難制定一個這樣的對策。
正如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主席特納勛爵(Lord Turner)周三對與會代表所言:“在金融方面缺少一個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相匹配的組織。試圖通過變革推動發展的人們,被迫利用沒有權力的特別仲裁組織——這是一個典型的全球治理問題。我們沒有一項(國際)條約,但我們仍需最終制定出明確的全球規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