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虛擬經濟的經濟學

劉駿民 · 2009-01-30 · 來源:烏有之鄉
金融海嘯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虛擬經濟的經濟學

作者:劉駿民

開放導報

  [摘要]虛擬經濟視角下的經濟學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看作現代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關系,強調市場經濟雖然是物質生產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但是其本質屬性是價值的不是物質的;強調在不斷虛擬化發展的市場經濟中,貨幣功能的演變及其決定性影響,強調虛擬經濟是第一序的資源配套機制的功能,更強調虛擬經濟蘊含的風險。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基本上是沿襲和追蹤西方經濟學的傳統和熱點而發展的,雖然誰也不會真的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拜服西方理論的結果,但在課堂上,在學術圈子里多數人都認為,既然西方經濟這么先進,西方經濟理論又這么嚴謹,中國人實在沒有什么必要特意在經濟理論上搞什么創新。其實,理論創新的風險很大,要在很長時期被看作另類,結果也很難料。虛擬經濟的提出就冒著這樣的學術風險。
  
  一、 虛擬經濟的運行方式及膨脹的原因
  
  為“虛擬經濟”下定義之前,先要說明定義的目的是什么。
  1. 我們要界定什么
  區別一個燒餅和一張股票(假如股票還是一張單據的話)并不困難,前者可以吃,后者不可以吃卻可以帶來貨幣收入,而貨幣是可以用來買燒餅的。于是就有兩個選擇,是直接烙燒餅吃呢還是先炒股票,賺到錢再買燒餅呢?“人類生產各種物質產品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是一直與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基本的經濟活動,人類借助貨幣來實現生產和資源配置的歷史卻并不長,至少在歐洲的封建社會中,資源的配置和收入分配還不是主要靠市場,而是靠貴族統治的一套封建制度來完成。人類在股票等金融資產幫助下來完成自己經濟活動的歷史就更短。而現在,我們不但需要理解一個人怎樣可以靠炒股票活著,更重要的是理解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能不能或怎樣才能靠炒股票等活動生存和發展,當然還包括理解這種經濟運行方式帶來的風險。給虛擬經濟下定義首先就是要界定一種并不直接為人們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
  在歷史上,土地一直是人類最主要的財富,為土地引發的戰爭也屢見不鮮。在古代,土地的價值是用面積和土地的肥沃程度來衡量的,但是到了市場經濟時代,土地的價格成了土地財富性質的核心衡量標準。當一畝地從1萬元炒到1000萬元的時候,土地沒有增加,“財富”卻增加了,這種財富增加往往與任何技術進步、土地改良等等無關,而是與進入炒作活動的行為主體所持有和投入的貨幣數量有關。股票、金融衍生物等等可以炒作的“資產”都有類似的性質,它們可以在瞬間增加1倍、10倍、100倍,當然也可以在瞬間縮水90%甚至完全消失或“蒸發”。當人們發現這種財富創造方式的時候自然是欣喜若狂,這意味著可以在瞬間從一貧如洗暴富成百萬富翁,而不必經歷幾乎是“痛苦”的生產過程,當然也可以反過來使百萬富翁瞬間一貧如洗。土地是財富不假,但是當它的財富性質越來越脫離其物質形態,越來越取決于交易條件決定的價值形態的時候,這個財富就具有一定的甚至是完全的虛擬性質。給虛擬經濟下定義也就是要給財富的虛擬性質下定義。
  虛擬經濟是在追求貨幣利潤的目標下,通過單純的“買賣”、“資本化”運作以及價值“炒作”等相對脫離了“物質生產過程”的價值增殖活動;當用貨幣衡量的財富增加時,其價格增加而其物質內容或為人們提供的實際效用不變的時候,這個增加的財富就具有虛擬性質。虛擬經濟是一種經濟運行方式,各種可以用貨幣衡量的財富都可以進入虛擬經濟運行的領域,但股票、房地產、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收藏品市場以及外匯市場和金融期貨市場等等都是市場經濟中具有較大炒作空間的經濟領域,它們可以被看作是虛擬經濟運行的經常性領域。
  2. 虛擬經濟的運行方式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虛擬經濟的性質。但要事先聲明:舉賭博的例子并不是將虛擬經濟比作賭場,而是用一個極端的例子容易給人較深的印象,記住事物的負面影響往往要比記住它的好處更重要一些。
  假定在某個經濟體中大家除了賭博之外什么都不干。從宏觀上看,賭博永遠是零和交易,這個經濟體是沒有利潤的。但是,如果有一個貸款機構為參加賭博的人貸款,情況就不同了。假定最初總賭資是100萬元,如果沒有貸款機構,不但輸贏之和為零,每一輪賭博的規模也都不變,賭博規模的增長率也為零。如果有了貸款機構,且賭博參加者每輪賭博時貸款總量假定為總賭資的10%,也就是假定每一輪賭博都會有人去貸款充實賭資,這個經濟就有10%的增長率。如果是一個正式的賭場,其服務費是按賭資的1%收取,那么,第一輪100萬賭資有1萬元的服務費,也就是創造1萬元的GDP。第二輪增加到110萬元賭資時的GDP為11000元,GDP也增加了10%。由于貸款增加,賭資增加,意味著每一輪賭博后大家口袋里的錢平均比上一輪增加了10%,這增加的貨幣收入,就是總的利潤。假定所有參與人到這個貸款機構借款時都要打欠條,如果這些債務憑證標準化,這個金融機構不但是貸款機構,還是這個經濟體中債券的發行中介,也就是這個經濟體中的貨幣發行機構。當進入虛擬經濟的貨幣數量持續增加的時候,就可以創造出不斷增加的貨幣收入,貨幣利潤可以通過向賭博者提供貸款的方式創造出來,也就是通過貨幣發行創造出來。其增加幅度如果不考慮貨幣乘數和收入乘數的話,至少不低于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幅度。
  現在我們來分析這個經濟體得以維持的外部條件,也就是賭博經濟體怎樣維持其生存。賭博的人需要生活必需品,他們可以直接用賭博贏來的錢中的一部分,假如20%(在我們的例子中的第二輪就可以拿出110萬×0.2=2.2萬),去購買其他經濟體的產品,賭博經濟體得到了生活必需品甚至奢侈品,現金則流到了其他經濟體中。這就是說,賭博經濟體的實際生存必須依賴于外界提供生活必需品(它必須是開放的)。用成思危教授的術語,這就是“虛擬經濟的介穩性”和“寄生性”。它需要與外部的交換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內部的穩定。對于得到現金的其他經濟體來說,他們與賭博經濟體可能產生的另一重要關系就是:要么參加賭博經濟體的賭博;要么就購買其金融機構對外提供的賭博者發行的債券,以分享賭博經濟增長的一杯羹。如果其他經濟體的成員真的去參與賭博經濟體的賭博,結果大致會輸得精光,因為賭博經濟體都是專業人士,外人很少可以全身而退的(日本每當獲得大量順差美元之后,總是要參與美國人的游戲,結果一定是輸得精光,這次金融危機亦不例外)。剩下的選擇就只有購買賭博經濟體的債券了,這對賭博經濟體十分重要。如果有一天賭博經濟體的債券賣不動了,就意味著人們或者對其貨幣失去信心,或者對其債券失去信心,賭博經濟體的介穩性就要遭到破壞,就可能產生危機。結論是這個純粹的虛擬經濟必須依賴對外的經濟循環:一是要由外界不斷提供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資源;二是虛擬經濟體必須對外提供各種金融資產,相應的服務不能中斷。

  這個經濟體要長期維持,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賭博經濟體的貨幣必須是其他經濟體接受的“國際貨幣”,如果賭博經濟體不能發行國際貨幣,它就必須用自己的產品換回“外匯”,然后再用“外匯”去購得其他經濟體的產品,我們假定的賭博經濟體除去賭博外什么也不做,它就只有依賴其他經濟體來參與賭博時得到的“外匯”去購買其生活必需品,這對于小經濟體尚可維持,對相對大一些的經濟體就不可能維持了。這樣,本幣是主要國際貨幣就成為賭博經濟體得以維持的一個必要條件。
  我們用這個簡單的模型說明了虛擬經濟體的生存方式:通過創造不斷增加的貨幣收入,而不是直接生產所需各類產品來生存。其生存的必備條件是保持對外循環不中斷。
  3. 虛擬經濟創造貨幣收入的“高能公式”
  上述這個簡單的模型僅僅說明了虛擬經濟的運行方式,卻沒有說明虛擬經濟的膨脹速度為什么會超過實體經濟的內在動力。讓我們來看一個經濟學中的流量與存量關系式。用Y表示貨幣收入流量,用r表示利息率,用A表示資本存量。有如下關系式成立:
  這個公式本來是說:用A的資本存量,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了Y的收入流,r可以是利潤率也可以是利息率,它是這個時期資本A的收益率。資本A狹義上是指正在工廠用來生產產品的機器設備,廣義上還包括生產出收入Y所需要的技術、人力資本等其他條件。當股市出現之后,資本化開始盛行,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后的證券化大潮,使得這個公式有了新的意義。它變成了一個貨幣收入流資本化的公式,其中蘊含了虛擬經濟如何會超過實體經濟的基本原因。
  A已經是包括廠房、設備以及其他生產條件構成的資本了,它生產出了收入Y,現在要將Y拿到市場上去出售,也就是到股票市場去上市,于是在股市又創造出一個新的資產,代表A的所有權的股票資產A’。 A’是A在股市上的影子,但是它的價格波動卻獨立于現實資本A。如果A’僅僅是A的所有權證,就沒有什么虛擬經濟,但它卻在相對獨立地進行買賣,這就是一筆資產的雙重存在,A需要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當A’越來越多,并成為一個獨立行業的時候,股市就誕生了,股票交易也需要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一個是實際資本的機器設備行業,一個是股市,兩個行業會同時并存。一個屬于實體經濟,一個屬于虛擬經濟。
  從A衍生出A’,于是也就衍生出資本化公式:
  需要強調的是,A'的存在及其價格高低,不是取決于實際資本A的存在,而是取決于收入流Y。只要有收入,就可以被資本化。一個每月三千萬收入流的網絡企業,其實際資本可能僅僅是數百臺電腦,加上其他設備不過是其一個月的收入。但是如果其股票上市(假定月利息率為0.005),理論上其市值將達到60億。顯然,收入流資本化的虛擬資本的價值與實際資本的價值根本就是兩回事。虛擬資本是盈利能力的市場價值,實際資本則是機器設備的成本價值。
  這樣,美國大約12萬億美元(2007)的國民收入,理論上可以幻化出10倍(利息率為10%)、20倍(利息率為5%),甚至更高(利息率低于5%)倍數的資產。美國2007年未到期債券總額就達到了110多萬億美元。還不包括房地產和股票。公式(2)也可以看作是任何收入流都可以“虛擬化”為大量金融資產的“經濟虛擬化關系式”,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實體經濟為什么可以“幻化出”巨大的金融資產,正是這個潛在的巨大貨幣利潤的關系導致了虛擬經濟的膨脹。
  4. 虛擬經濟是追求貨幣利潤與資本化運作方式的必然結果
  人類是靠物質生產活動生存和發展的,在沒有貨幣、金融和股票的情況下人類社會已經生存了若干萬年。人類生產活動的基本目的是為自己生存和發展提供物質資料。隨著交換的發展,貨幣出現了,它最初是交換的媒介,但是由于它可以換回任何物質資料,于是商人開始將其作為目標來追求。最初,是那些追求賤買貴賣的商人將“追求貨幣利潤”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后來“為賣而生產”的方式出現了,才有了為利潤而生產的企業。只有追求利潤的生產方式產生了,才有了市場經濟,才有了利潤最大化的行為。但這個時候,價值增殖過程還必須與物質生產過程結合在一起。當資本化的運作方式出現以后,追求貨幣利潤的目標與資本化的運作方式結合在一起,就有了不必參與實際生產過程就可以獲得更大貨幣收入的機會,也就出現了單純的價值增殖過程,它相對脫離了物質生產過程而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而不象是制造業那樣二者是統一的。
  “投資”這個導致物質市場過程不斷擴大的市場概念開始在金融投資的概念下模糊了。凱恩斯認為金融投資是儲蓄不是投資,因為它不直接構成對機器設備的購買需求,所以實際投資被宏觀經濟學看作總需求,而金融投資則被看成是儲蓄的一種方式。實際投資與物質生產過程有關,而金融投資則與此無直接關系。但是,對于賺取貨幣收入的目標來說,二者并無本質區別。只是金融投資賺取貨幣利潤數量大,來的快,且沒有實際生產過程的約束,而實際投資不但有價值方面的約束還要有自然資源、技術等物質條件的約束。單純的價值增殖過程可以利用金融杠桿來放大貨幣利潤,而實際生產過程則沒有杠桿可用,必須遵循技術過程的一切約束。單純的價值增殖過程比附著在“物質生產過程”上的價值增殖過程的貨幣收入要高,風險要大。
  人們從單純的物質生產活動,到物物交換,再到貨幣交換;從前資本主義社會(封建社會及原始部落)的單純追求物質財富,到貨幣出現后的追求貨幣財富;從一般意義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價值增殖過程與物質生產過程的統一,到資本化、證券化這些純粹的價值增殖活動成為某些人,后來是某些城市、地區甚至國家的生存方式。這個市場經濟發展的漫長過程一方面是經濟虛擬化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經濟日益社會化和全球化的過程。
  
  二、美國的例證
  
  上世紀70年代前后,美國經濟對外的循環形式和運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個變化中,虛擬經濟的興起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1.美國經濟對外循環方式的轉變
  在戰后的50~60年代,美國經常項目一直是順差,金融項目一直是逆差,這個時期美國經濟的對外循環方式是:通過資本項目逆差如對外貸出美元和對外美元援助輸出美元,得到美元的國家再用美元購買美國制造業生產的產品。這種對外的經濟循環方式導致對美國實體經濟的外部需求持續增加,刺激了美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所以戰后到70年代之前,美國三大支柱產業:汽車、鋼鐵和建筑體現著美國實體經濟的強大。1971年美元停止兌換黃金以后,美元流出美國失去了黃金儲備的約束,為美國持續經常項目逆差開了綠燈。經過70年代的轉向期(美國經常項目有五年逆差、五年順差)之后。從1982年至今,美國開始了持續經常項目逆差的時代,從此美國對外經濟循環完全反轉:美國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用美元現金買回其他國家的產品和資源,其他國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現金購買美國的債券和其他金融資產。美元現金通過經常項目逆差流出美國,又通過金融賬戶流回美國。這個過程中,美國一方面消費了別國的資源、商品、勞務;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來越大的美元債券和其他美國的金融資產(美國13萬億外債),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金融賬戶不斷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國境內可以炒作的“虛擬資本”(包括房地產、股票、債券及其他可以反復炒作的金融資產)的不斷膨脹。也就是說這種特殊的循環方式刺激美國虛擬經濟的發展,并造成了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
  2.美國經濟的“去工業化”——實體經濟的衰落
  斯坦福大學著名經濟學家麥金農首先提出了美國經濟的“去工業化”問題,他認為美國制造業正在大規模向外轉移,制造業是技術進步最重要的部門,故美國很難在沒有制造業的情況下保持技術上的領先。我們認為,麥金農所講的“去工業化”實質上反映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第一,戰后美國GDP占世界GDP的一半左右,而到2004年以后美國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經低于30%了。第二,從戰后到現在,美國GDP的內部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我們用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批發零售和交通運輸業表示美國的實體經濟(依托于實實在在物質生產和服務的產業),用金融、保險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表示美國的虛擬經濟(依托于房地產、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炒作的產業)。美國實體經濟創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從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實體經濟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業,1950年創造的GDP占總GDP的27%,到2007年則只占11.7%;而其虛擬經濟創造的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則從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國戰后的三大支柱產業,汽車、鋼鐵和建筑業早已不再有往日的輝煌了,代之而起的支柱產業是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第三,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美國官方提供的制造業統計數字仍然過高,對制造業依賴金融資產創造和炒作產生的GDP還要大打折扣。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曾經是美國制造業強大的象征之一,現在,它的技術開發能力并不弱,但是賣車掙得的貨幣利潤遠遠不如其從事金融活動的利潤。福特汽車公司2004年全年稅前利潤58億美元,其中,有50億美元的稅前利潤是福特公司經營信貸和租賃等金融業務所得。賣汽車賺的利潤不過8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還與亞洲的銷售市場有關。靠制造業賺錢對企業家已經失去了吸引力。許多像福特這樣的制造業企業多在從事各類虛擬經濟的活動。美國實體經濟創造的GDP中,隱藏著越來越大的虛擬經濟創造GDP的活動,這些收入中的絕大部分會被記入制造業的GDP。這就是說雖然GDP統計數字反映出的“虛擬經濟不斷增大趨勢”已經十分明顯,但還是不足以說明虛擬經濟在當代美國經濟中的地位。

  3.美國經濟的“虛擬化”發展
  在美國經濟“去工業化”不斷發展的同時,美國經濟的“虛擬性”卻在不斷加深。美國債券(其中就包括次貸)、股票、外匯、期貨、金融衍生品市場、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房地產市場成為美國人創造貨幣財富的機器。根據國際清算銀行保守估計,2006年底美國境內的股票、債券、外匯、大宗商品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值約為400萬億美元,為2006年美國GDP的36倍左右。這就好比美國是一支股票,用其虛擬資產總市值除以美國GDP算出的“市盈率”已經高達36倍左右,而其他國家類似計算出來的“市盈率”最多只有十幾倍,如日本是16倍左右、中國是10倍左右(2006年中國虛擬經濟發展報告),充分說明美國經濟已經如一只市盈率過高的股票一樣,具有了一定的泡沫性。
  4.美國特殊的經濟運行方式
  上世紀80年代的證券化浪潮以來,美國經濟運行方式正在悄悄發生著重大變化,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實體經濟的雄風早已不再,美國人的生活已經不再依賴于“自己能生產什么和生產的數量、質量如何”,而更多的依賴于“美元能買到什么”和“怎樣創造出更多的貨幣收入”。炒股票,炒房地產等等非制造業的經濟活動完全可以不通過任何實體經濟的增長而增加人們的貨幣收入。只要有貨幣收入不斷被創造出來,人們消費支出就可以維持在高水平上,而只要有高的貨幣收入,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就可以確保人們的消費品供應。因此美國國內的經濟運行方式不是“為人民生產什么”,而是為人們能保持購買力來“生產”貨幣收入。它造成了兩個值得重視的現象:一是虛擬經濟活動的繁榮。只要能創造出貨幣收入,不管生產不生產產品和勞務都無所謂;二是其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也只將高價的生產環節留在國內,將低價環節轉移到國外。虛擬經濟發展和保留高端高價生產的同時,美國富人也在增加,靠勞動工資生活的人少了,靠資產收入生活的人多了,越富有對資產收入的依賴越強。這種曾經使我們一些經濟專家羨慕不已的經濟運行方式在危機進一步深化時也會帶來巨大的麻煩。金融危機最顯著的一個功能就是將富人迅速變窮,特別是那些缺乏自保能力的中產階級。當消費減少時,高價產品會先于低價產品萎縮,虛擬經濟會先于實體經濟萎縮。這就是說虛擬經濟越強對金融危機的抵抗能力越弱。
  5.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
  我們已經指出虛擬經濟擴張的動力是資本化運行方式帶來的巨大利潤。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人們趨之若鶩,甚至放棄傳統制造業去經營金融業,放棄產品的技術設計去專攻金融產品創新的復雜設計。現在人們已經大致看清了虛擬經濟的另一面,也就是資本化的另一面——“杠桿化”。美國特殊的經濟運行方式使得美國人在國內將幾乎所有能夠資本化的收入流都納入了其創造貨幣收入的洪流。低收入者的收入流被資本化,實際上是美國金融業對收入流開發的最后資源。它標志著“金融杠桿的泛化”,將金融杠桿推向社會各個階層,從而推向整個經濟,也就將“金融脆弱性”帶到了美國經濟的各個角落。其本質不過是美國人興高采烈地分享資本化創造的巨大價值財富的同時,也就將虛擬資本的虛擬性質推給了整個經濟。正如劉曉欣教授所說,美國人正在通過虛擬經濟進行著“價值化的積累”。
  6.美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失衡的含義
  如果美國金融危機僅僅是監管問題,危機持續的時間就不會太長,而且危機過后,世界也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果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虛擬經濟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即使救市措施奏效,這個根本問題沒有緩解,危機就會反復發作,直到開始觸及和緩解這個問題。美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失衡是美國長期積累的問題,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美國需要一個較長時期重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并需要時間重建其實體經濟。因此對美國當前金融危機的持續時間要有更長遠的打算。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經濟虛擬化是同其過去相比,這并不是說其實體經濟很弱,相反,與英國相比,與西班牙相比、與愛爾蘭,甚至與中國的香港相比,其實體經濟要強大的多,這也就是為什么歐洲問題比美國嚴重的原因之一。
  
  三、 虛擬經濟的功能
  
  在虛擬經濟領域滯留著大量的貨幣資金,它們從房地產炒作到股票市場,從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到收藏品市場,從各種債券的買賣差價到外匯市場,總之,在可以反復交易的各類資產市場之間流動,并隨時從虛擬經濟中流出或流入,這就是虛擬經濟流動性儲備池的基本功能,虛擬經濟越大這個功能就越是不可忽視。流動性儲備池功能也派生出兩個其他重要的功能:一是資金配置功能,它已經先于價格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第一序的機制;二是虛擬經濟起著對貨幣資金沖擊實體經濟的緩沖器的功能,或者說虛擬經濟是隔在貨幣沖擊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貨幣能量吸收器。
  1. 貨幣是市場經濟中的能量
  古典經濟學家將貨幣看作是交換的媒介,因此,在其解釋相對價格決定機制的一般均衡理論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在整個微觀經濟學中都沒有貨幣的影子。新古典學派也認為有沒有貨幣對實際經濟過程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凱恩斯則將貨幣看作是一種資產,于是古典經濟學的兩分法被打破,凱恩斯主義者承認貨幣和貨幣變量對實體經濟是有影響的。但是,凱恩斯效應的核心是貨幣變量影響利息率,利息率影響投資,投資影響實體經濟。將貨幣對經濟的影響看作是間接的,通過影響利息率才對經濟過程施加影響,并沒有充分重視貨幣的功能。我們則將貨幣看作一種經濟能量,對任何經濟領域,當貨幣大量流入的時候就繁榮(盡管這種繁榮可能完全是虛擬的),流出的時候就蕭條。貨幣既然是經濟能量,其流向和流量就決定著經濟各個領域中名義經濟變量的興衰,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虛擬經濟的興衰和實體經濟的興衰。
  2. 虛擬經濟的流動性儲備池的功能
  虛擬經濟領域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其投機性和可以重復買賣(炒作)的性質,無論是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場、外匯市場等等都是可以滯留大量資金的地方。從它們的共同特征來看這些市場之間有著高度的替代性,因此我們會經常見到股市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情況,也可以看到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的資金在某些政策壓擠下流入收藏業市場、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等等的現象。也正因為如此它們越來越具有整體性。因此傳統上將它們各自分屬某個實體經濟領域的分類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的情況。必須整體給予研究才可能從根本上理清資金的流向和流量,對經濟各個領域的消長作出正確的判斷。
  資金在虛擬經濟內部各個領域之間的流動往往不會引起消費物價上漲。當虛擬經濟同實體經濟發生關系時,最經常的就是資金分流的關系。貨幣供應量增量中的多數可能進入虛擬經濟領域導致房地產市場、股市等大漲,而實體經濟卻不受太大的影響,CPI不變或上升輕微。也可以出現貨幣供應量不變,由于虛擬經濟受到過大擠壓,導致大量資金流出,促使消費物價(CPI)和生產者物價(PPI)不斷攀升的結果。從理論上說,當虛擬經濟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整體的流動性儲備池功能就顯現出來。這時貨幣政策的效果不是單純貨幣數量的控制,而是在控制貨幣數量的同時,考慮虛擬經濟對貨幣數量的吸收能力情況下,貨幣供應量分流到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數量及其綜合性的結果。
  3. 貨幣資金流的資源配置功能
  西方主流經濟學中,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本機制。所謂市場指的僅僅是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在現代微觀經濟學中沒有貨幣,更沒有規模龐大的金融市場,資源的配置是靠相對價格形成機制,一旦相對價格決定了,資源配置就決定了。金融和財政則一直是被看作“再分配機制”。它是在“相對價格決定機制”這個第一序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機制之后的調整機制。但是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美國由于享有國際貨幣的發行權,而直接通過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等虛擬經濟領域的交易配置著資金和貨幣收入,也就是通過虛擬經濟體系配置著獲得產品和資源的權利。這就是說,有了貨幣就有獲得資源和產品的權利,有了國際貨幣資金的配置機制就可以在世界范圍內獲得資源配置的權利。顯然,當經濟虛擬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貨幣資金的配置就成了第一序的資源配置機制。這個配置機制以美國最為發達,美國在全世界范圍內通過各種虛擬經濟的運作方式,配置貨幣資金和貨幣收入,而相對價格機制則是在此之后,才發揮著資源配置功能的,也就是說相對價格系統對資源配置的作用正在降低到第二序的機制。以金融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是第一序的資源配置機制,而相對價格系統是第二序的資源配置機制。


  4. 虛擬經濟的“外部沖擊緩沖器”功能
  在現代經濟中,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躲不開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而全球化經濟中最重要的不是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全球化,而是以金融和房地產交易為主的虛擬經濟的全球化。它的基本含義是虛擬經濟被資金的大規模全球性流動聯系在一起,顯現出空前的同步性。虛擬經濟在世界范圍內正在上升為領導者的地位,虛擬經濟正常,實體經濟正常,虛擬經濟出問題,實體經濟一定會受到影響。也正因為如此,當資金大量涌入某個國家和地區的時候,虛擬經濟就成了隔在外部沖擊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緩沖器,這個緩沖器的功能也源于其吸收大量貨幣資金的能力,也就是虛擬經濟流動性儲備池的基本功能。
  總之,虛擬經濟視角下的經濟學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強調市場經濟雖然是物質生產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但是其本質屬性是價值的不是物質的;強調在不斷虛擬化發展的市場經濟中,貨幣功能的演變及其決定性影響,強調虛擬經濟是第一序的資源配置機制的功能,更強調虛擬經濟蘊含的風險。虛擬經濟視角下的經濟學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看作現代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關系。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當市場經濟越來越依賴于虛擬經濟的健康狀況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人類生存的基礎是物質的和技術的,人類社會總有一天會避免馬克思所說“頭腳倒置”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面對金融危機的不斷打擊,人們也許最終會認識到并且可以抑制虛擬經濟的負面影響,維系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恰當的關系,實現一種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危機,避免周期性衰退的市場經濟模式。
  
  [參考文獻]
  [1] 成思危.虛擬經濟探微[J].南開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2).
  [2] 劉駿民.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3] 劉駿民,張云.尋找全球流動性膨脹的根源[J].資本市場,2008,(6).
  [4] 劉曉欣. 解析當代經濟“倒金字塔”之謎——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虛擬資產日益膨脹現象的思考[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11).
  [5] 李寶偉. 經濟虛擬化與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干預[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6] 約翰.G.格利、愛德華.S.肖著,貝多廣譯.金融理論中的貨幣[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虛擬經濟研究八個前沿問題

作者:劉曉欣

 [摘要]文章闡述了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學者從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出發創立的經濟學命題“虛擬經濟研究”的最新進展,分析了從實踐中提出的虛擬經濟理論觀點,以及從虛擬經濟視角思考的熱點問題。其中包括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虛擬經濟核算理念與方法、虛擬經濟貨幣利潤來源與動力、財富與風險的積累、人民幣國際化、銀行呆壞賬的處置、房地產資金聚集效應和虛擬經濟流動性儲備池功能八大前沿問題探討。


  虛擬經濟研究一開始就與金融危機有著不解之緣。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探討金融危機發生的更深層次原因,國內以成思危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了虛擬經濟概念,希望從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中發展出一套更深刻、更貼近實際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不但可以解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還有利于我們對市場經濟進行更深刻的分析,以便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市場規律,認清市場風險,為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分析工具和必要的理論參考。此后,虛擬經濟研究開始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逐漸展開。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正確處理發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方針,肯定了虛擬經濟的研究。在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領域擴張之際,胡錦濤于11月15日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英國首相布朗會談時指出:“當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涉及的范圍之廣、造成的影響之深、沖擊的程度之大,幾十年來罕見”。“危機從局部向全局蔓延,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已經對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 溫家寶10月25日在亞歐首腦會議閉幕式的演講中指出:“我們要認真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要根據需要和可能,穩步推進金融創新,同時加強金融監管。二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要始終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使經濟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上。虛擬經濟要與實體經濟相協調,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三是儲蓄與消費的關系,要使消費與儲蓄相協調。”可見,金融危機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在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失衡。梳理近年來虛擬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對我們深入了解現代經濟中的一些基本規律有重要意義。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虛擬經濟的研究最初是針對金融危機的,它引發了人們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的極大關注。劉駿民在1998年出版的《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一書中指出:“金融深化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和國際化結合在一起,為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埋下了禍根”。“幾乎每次局部的金融危機都會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而迅速形成世界性金融風暴。國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壞賬、呆賬,匯率劇烈波動,使得一些國際性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瞬間倒閉,也使某些國家積累了十幾年的外匯儲備在幾天和幾周內損失殆盡。”
  關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成思危(2005)認為如果將實體經濟系統看成是經濟系統中的硬件,則可認為虛擬經濟系統是經濟系統中的軟件。我國虛擬經濟發展目前還僅僅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駕馭虛擬經濟的經驗。劉駿民、伍超明在貨幣數量關系修正模型的基礎上,以β值反映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走向,計算企業資金利潤率與股票指數利潤率,通過比較得出結論:當虛擬資產收益率大于實物資產收益率時,β值上升,相反就下降,并且虛擬經濟的波動性不論正面還是負面都遠大于實體經濟。劉駿民(2001)認為虛擬經濟同樣會產生貨幣需求,將費雪交易方程式變型為MV=PQ+SQ×SP,其中,PQ表示實體經濟,SQ×SP表示虛擬經濟。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由貨幣為紐帶聯系到一起,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袁國敏、王亞鴿、王阿楠(2008)采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對我國近年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性進行定性與定量研究,發現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屬于關聯度中等,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作用性不是很強。具體來看,虛擬經濟中的股票和債券與實體經濟的關聯度最大。實體經濟中的服務業不能很快發展起來,就會制約虛擬經濟的發展。
  何宜慶、韋媛輝(2006)對中國在1978~2004年期間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互動發展的邊際溢出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得到虛擬經濟部門產出對實體經濟部門產出的邊際溢出效應大于實體經濟部門對虛擬經部門的邊際溢出效應,證明1978~2004年期間中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互動發展基本上是處于“供給引導型”階段。白欽先(2003)認為,通過財富分配機制、產業結構機制、股權變動機制、債務結清機制、信息傳遞機制和風險累積機制,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能夠產生促進和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雙刃劍”特征。
  劉駿民認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長期失衡意味著經濟運行方式的變化。同上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持續經常項目順差相反,美國從80年代至今,經常項目持續逆差,金融項目則持續順差,這意味著美國用美元現金購買其他國家的產品和勞務,而其他國家則用出口換來的美元再去購買美國的金融資產,于是美元現金通過經常項目逆差流出,通過資本項目順差流入。他認為,經常項目逆差刺激本國虛擬經濟的發展卻壓抑本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于是美國經濟開始由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支撐轉向了虛擬化。美國金融和房地產的利潤占全部企業利潤的40%以上,美國從8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了明顯的去工業化趨勢。這使得美國經濟運行不再是靠美國能生產什么,而是依靠美元能購買什么。應當認為,虛擬經濟的發展不能成為“去工業化趨勢”的動力和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一種抑制力量,實體經濟的發展不能與虛擬經濟的發展背道而馳。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雖然至今沒有一個數量上可靠的定論,一些大致的關系還是不斷有學者提出。例如,成思危提到的虛擬經濟的“介穩性”和“寄生性”。就提出了一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更復雜的模型。因為虛擬經濟越強,對外部實體經濟的依賴就越重。像中國的香港、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等都不再以生產低價低利潤的制造業產品為主,居民生活一方面依賴于虛擬經濟活動中“用錢生錢”的活動,以保證不斷增加的貨幣收入流;另一方面也依賴于本經濟體與外部的交換,包括用貨幣收入購買境外提供的各種生活必需品和境外用現金購買本國或本地區的金融產品和債券。從單個經濟體看,虛擬經濟越強,其介穩性和寄生性就越明顯。這就意味著在當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相互依存關系已經超出了國界,不僅僅是國內經濟平衡的基本問題,而且是世界經濟平衡的基本關系問題。
  盡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產生了許多重要的啟示,但離問題的基本解決還差得較遠。研究中涉及的虛擬經濟的運行特征、虛擬經濟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量的界定,于是,如何度量虛擬經濟的統計核算問題就提了出來。
  
  二、虛擬經濟核算理念與核算方法
  
  虛擬經濟的概念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較權威的觀點是將虛擬經濟看作是一種經濟的運行方式和運行模式。例如,成思危(2000)認為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活動模式。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貨幣資本不經過實體經濟循環就可以取得盈利。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劉駿民(1998,2003,2008)認為,狹義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運動有關的金融活動;經濟系統是一個價值體系,由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組成,虛擬經濟是心理支撐的價格系統,實體經濟是成本支撐的價格系統;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是兩種不同的運行模式,不同的國家根據自己特點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種模式共存的基礎上,側重于選擇不同經濟運行模式。


  研究虛擬經濟非常需要規范虛擬經濟的內涵,界定統計范圍。目前國際上通行的統計核算體系是SNA體系,虛擬經濟統計核算體系的構建應與國際統計核算體系保持一致,遵循國際統計核算的基本原則,考慮與SNA的銜接。袁國敏(2008)根據SNA相關規定,認為虛擬經濟統計核算的范圍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衍生品市場、保險市場、房地產市場。同時包括貨幣黃金和特別提款權、通貨與存款、股票以外的證券、貸款、股票和其他權益、保險專門準備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應收/應付賬款和房地產。虛擬經濟統計核算方法包括:按交易者分類的交易主體,可分為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政府、住戶和國外五個部門;按交易分類的股票、債券、票據、外匯、基金、同業拆借資金等交易情況;測度指標包括反映虛擬經濟總量,虛擬資產交易市場上不同分類的交易情況,交易工具的價格及虛擬經濟的其他情況。
  由于虛擬經濟反映的是價值系統,應是統計貨幣流、資本流,從虛擬經濟視角看,貨幣不僅是一種資產,更重要的是一種能量;貨幣流、資金流在金融全球化下是配置資源的主要力量,同時資金從一國到另一國,可能產生風險,所以需要觀測資金流引起的風險。例如,劉駿民、肖紅葉(2004)提出的“全象資金流量觀測系統”,是從整個經濟系統的本質是價值系統的認識出發,將盈利作為市場經濟所有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其主要目的是監測國民經濟的整個運行過程,以交易量而不是資金流量凈值作為其觀測的核心變量,反映各部門之間資金流動與其價格和總價值存量增量之間的關系。該觀測系統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活動都納入觀測的視野,強調過程而不是強調結果,核算和觀測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資金使用的真實過程,以達到監控經濟安全的目的。在此思路的基礎上,肖紅葉、孫森(2006)進行了虛擬經濟核算以資金流量為主要測度變量,與SNA體系相適應的研究。他們認為統計技術層面的這種安排對虛擬經濟的核算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最大的困難在于獲取各個部門資金交易流量的數據,該數據可以從各方面搜集,最主要是從商業銀行的交易記錄中獲取。如果做出適當的制度安排,這一目標可以實現。他們制定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交易流量數據獲取的解決方案:一是增加商業銀行數據錄入的內容。商業銀行的會計憑證中,記錄有詳細的交易內容。如果對錄入內容做統一的規范,就能獲取相關數據。二是商業銀行有會計核算和企業賬戶管理信息系統,其中信息有利于國民經濟交易流量數據的獲取。通過編寫相應的軟件程序,將商業銀行的會計核算系統與賬戶管理系統連接起來,獲取會計核算系統中的交易企業賬號、賬戶管理信息。三是制定商業銀行標準化數據規范,統一商業銀行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主要數據的標準,如企業代碼、資金用途等。
  虛擬經濟將投機活動領域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資金交易量反映了投機是否活躍、投機者獲利多寡以及對實體經濟影響等多種信息,尤其當代資金全球流動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而傳統的以資金流量凈值為核心變量所觀測的經濟預警作用較小,所以,建立與SNA體系相協調的虛擬經濟統計核算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應用交易量進行核算,突出了虛擬經濟特點。資金流量是衡量投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尤其以交易額(量)最為突出。可以將地產、股票、債券、期貨等各種與實際生產過程沒有直接聯系,但又對實際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活動,通過投入產出技術揭示虛擬經濟各部門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地產與股市”,“債市與外匯”等雙邊關系的研究。將投機活動與其他金融投資活動的領域看作一個整體。樹立全局、整體與動態的核算理念和監管理念,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在對外開放條件下的風險控制。
  
  三、貨幣利潤的來源與虛擬經濟的動力
  
  虛擬經濟是否創造利潤?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財富概念是歷史沿革下來的“物質或效用”的概念。“實際財富”作為一個物質概念,成為主流經濟學財富概念的本質。因此,主流經濟學將整個經濟學的核心問題看作是資源的配置,且主要是自然資源的配置。這種觀念對于計劃經濟是基本適合的,對于工業化時期的市場經濟也有一定的解釋力,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的虛擬化,它就越來越缺乏解釋力了。馬克思早就指出,資本主義財富的細胞是商品,使用價值是其物質屬性,價值是其社會屬性,也就是其本質屬性,馬克思從商品價值推導出貨幣,指出,貨幣不過是價值的獨立化表現形式。對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馬克思則認為它是“物質生產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價值增值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屬性。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追求利潤是一切生產的目的,也就是追求價值增值是一切生產的目標。不是為社會提供產品,為的是賺錢。本來財富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生產過程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資本主義卻一定要變成生產價值和追求價值增值,貨幣及其表現的貨幣資金本不是財富,實際財富是它們購買到的物質產品和資源,但資本主義卻將貨幣及貨幣資本看作真正的資本,所以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頭腳倒置”的。財富有社會形式和物質內容兩個方面,物質內容是財富永恒的基礎,而貨幣財富是財富的社會形式發展的產物。虛擬財富則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衍生出的“財富”,它們由于物質內容的空洞而不具有實際效用,社會不能靠這些虛擬財富生存。但在市場經濟中,特別是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財富的本質屬性是價值的,虛擬財富被看作是真實財富。人們追求虛幻的價值增殖,才會導致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巨額的資產、令人羨慕的貨幣收入,它們越來越脫離實際的物質生產過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場經濟將價值增殖看作本質。
  只有在危機到來時人們才會意識到虛擬經濟創造的財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這里需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虛擬經濟是否“零和交易”問題;二是“以錢生錢”創造的貨幣收入和由此資本化出來的巨大資產價值有沒有實際產品對應的問題。搞清楚這兩個問題,才能解釋為何虛擬經濟遠離實體經濟而獨立運行。
  成思危認為虛擬經濟具有寄生性質。虛擬經濟運行周期大體上取決于實體經濟的運行周期,但短期的背離是可能發生的。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的風險,都會傳遞到虛擬經濟系統中,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虛擬經濟必須靠外界資金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穩定。其根本原因是虛擬資本內在的不穩定性,這主要來自其本身的虛擬性,也來自貨幣的虛擬化,還來自虛擬經濟系統中存在的正反饋作用。既遠離平衡狀態,但是還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系統。
  劉駿民談到了虛擬經濟獨立運行創造貨幣利潤的兩個循環過程。即虛擬經濟體與外部交換物質產品及外部與虛擬經濟體交換“國際貨幣”,打破了零和交易的格局。虛擬經濟體是貨幣利潤的一個重要來源,它可以通過借貸活動直接創造出來,即通過貨幣發行可以創造虛擬經濟的盈利,但要維持這種貨幣利潤,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條件一:只要有不斷增加的貨幣資金輸入,虛擬經濟體就有貨幣利潤;條件二:經濟體通過與外部的非虛擬經濟體交換獲得生活資料,而非虛擬經濟體則要用虛擬經濟體支付的貨幣購買其“金融資產”;條件三:經濟體必須可以發行非虛擬經濟體認可的“國際貨幣”。
  虛擬經濟為什么可以擴張到實際GDP的十數倍甚至數十倍呢?劉駿民(2008)借用弗里德曼用來說明“經濟存量和流量關系”的公式,來解釋為什么一個小的貨幣收入流可以“幻化出”大量的虛擬資產的邏輯。用Y表示貨幣收入流量,r表示利息率,A表示資本存量。有關系式成立:

  A=Y/r(1)
  式中,A為資本存量,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Y收入流,r是利潤率或利息率。A狹義上是指機器設備,廣義上包括生產出Y所需要的技術、人力資本等其他條件。當股市出現之后,資本化開始盛行,它變成了貨幣收入流資本化的公式。 A生產出收入Y,并將以這個收入流為依據讓企業到股票市場去上市,于是股市創造出一個新的資產,代表A的所有權的股票資產A’。 A’是A在股市上的影子,但它的價格波動卻獨立于現實資本A,是一筆資產的雙重存在。
  從A衍生出A’,于是也就衍生出資本化公式:
   A’=Y/r(2)
  A’的存在以及其價格高低,不是取決于A的存在,而是取決于收入流Y。只要有收入,就可以被資本化。公式(2)是“經濟虛擬化關系式”,它也解釋了實體經濟為什么可以“幻化出”巨大的金融資產,導致了虛擬經濟的膨脹。
  
  四、財富與風險的積累——價值化積累
  
  “價值化積累”研究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命題的延伸,是積累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的理論探討。經濟增長是以積累為基本動力的,當積累逐漸價值化時,經濟的虛擬化程度就必然加深。積累如何實現,如何發生相應的轉變是經濟虛擬化過程中經濟如何運行的一個關鍵問題,價值化積累是以價值表現的廣義的儲蓄, 包括股票、債券及地產等虛擬資產形式財富的集聚與增長。價值化積累的同時也在積累著風險,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應有一個動態發展的比例。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資本積累實質是剩余價值不斷轉化為資本,這個過程一方面是物質生產能力不斷增長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價值增殖能力不斷擴張的過程。從人類生存的客觀依據來看,積累應該是“生產能力”的積累,因此,從馬克思主義演化而來的計劃經濟的理論,就是在“固定資本形成”的判斷標準下考察消費與積累的關系或者儲蓄與投資的關系。在市場經濟以前的經濟形態中(封建社會以及原始部落等等),積累、儲蓄這些在現代充滿價值意味和貨幣形式的概念,是糧食的存儲、生產工具的儲備和改進等等。其目的是要使再生產可以繼續并使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儲蓄不是價值的是物質的。但是,市場經濟以后,積累就逐漸采取了“貨幣化”的方式,一方面是貨幣收入的儲蓄,另一方面則是實際生產投資,使得生產能力不斷增長。社會不再是直接擴大生產能力,而是通過一套價值運作體系來完成實際資本積累,資本積累的形式變化了。實際積累過程,也就是擴大再生產的過程,本來是一個機器設備不斷增多,技術不斷提高,產出不斷增加的過程,但卻要受到價值形式的制約。要先有儲蓄,也就是貨幣積累,無論是自己的貨幣儲蓄還是別人的儲蓄。然后通過貨幣資金的媒介(可以是自有資金,也可以是借款)來完成實際投資和擴大再生產。顯然,價值積累在市場經濟中變成了實際積累的前提。首先要通過貨幣儲蓄的階段,然后是貨幣資金媒介才可以完成實際積累過程,這就是價值化積累最初的起因。沒有貨幣形式的積累或儲蓄,就無法形成固定資本(劉曉欣,2005)。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股份制企業與股票發展起來了,股票的一級市場為企業提供資金,企業為其提供收入。股票的股息收入顯示出股票收入與生產企業的密切關系,股票的收入是生產資本利潤的一部分,二級市場的發展在融資與生產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虛擬價值增殖的形式,即通過股票價格波動而獲得的收入。這個價值增殖形式雖然與生產資本有關,但是同股息收入相比則是一個新的形式,其來源也與股票代表的企業關系更小。此時,股票本身的獨立意義已經存在,即它本身作為財富的性質被市場所推崇,只要持有股票就等于持有企業。不但可以分得企業利潤還可以獲得股票增值的收入。股票就是資本,就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上市公司增加,股市不斷擴大,即使企業還是原來的那些企業,上市活動也在不斷增加著可以用貨幣衡量的價值,可以從會計報表上看到的價值的增殖。
  隨著股市的發展,債市和金融衍生物市場發展起來了,房地產市場也迅速成為經濟中一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于是價值增殖的形式多樣化了,不再是僅僅依靠物質生產過程,GDP中的成分開始包括服務業,體育、娛樂業、金融業的服務收入也被計入GDP,還有中介機構,包括理財咨詢、房地產中介機構的服務等。這些GDP的內容與傳統的對生產的理解不同。它們變得更不確定,其收入大小與經濟環境的關系更大,而與企業成本關系相對于制造業更小。這些變化為積累增加了新的內涵,一些相對脫離于實際生產過程的價值增殖成為積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以資本化定價為特征的虛擬資產近20年來逐漸成為人們財富的主要代表之一。
  隨著金融全球化,價值的積累量迅速擴大并超過使用價值形式的積累,表現在社會總財富中以貨幣形式儲藏的財富比例遠遠高于實物形態的財富比例。所以,“當股票等有價證券出現以后,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地以證券形式出現,即出現財富的證券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財富概念,不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財富,而是以貨幣符號和各種‘剩余索取權的紙制復本’代表的虛擬財富。” 同時,價值化積累使與實體經濟無關的純粹貨幣交易迅猛增長,在早期經濟國際化條件下,貨幣還主要是作為商品勞務出口的媒介,是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流動的附庸。在當代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虛擬的貨幣資本直接可以在流通領域中價值增值,與商品資本和生產資本無關。大量的外匯已經不是服務于國際貿易結算,而是與實體經濟沒有關系的純粹的貨幣交易。金融衍生品完全擺脫了實體經濟束縛飛速發展,它建立在高度杠桿基礎之上,無節制地繁殖。金融衍生品是一種完全的虛擬價值增殖運動,它既不代表企業所有權,也不代表對企業的債權;投資者既不持有任何一種實際的證券,也不持有這些證券的代表物。金融衍生品是一種避險的工具,但卻把風險帶到整個金融活動中來,使它在世界范圍內擴張、滲透。所以,“實物資產與虛擬資產積累的非對稱性”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非對稱性”,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已經表現出嚴重脫節,為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價值化積累在積累財富的同時,也積累大量的風險。當遇到外部沖擊,“倒金字塔”倒塌,財富便化為灰燼。
  
  [參考文獻]
  [1]成思危.虛擬經濟論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3.
  [2]劉駿民, 肖紅葉.全像資金流量觀測系統——以虛擬經濟穩定性為核心的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4,(4):21-22.
  [3]劉駿民,伍超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模型——對我國當前股市與實體經濟關系的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2004,(04).60-69.
  [4]劉曉欣,虛擬經濟與價值化積累-經濟虛擬化的歷史與邏輯[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5]袁國敏,虛擬經濟統計核算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8,(12):4-6.
  [6]何宜慶,韋媛輝,曾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互動發展的邊際溢出效應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2006,(05):430-433.


虛擬經濟膨脹:次貸危機的源頭

作者:李寶偉


  [摘要] 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刻背景在于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與美歐國家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嚴重偏離其實體經濟水平。貨幣虛擬化后,經濟虛擬化的具體表現為金融自由化。美元占據國際貨幣主導地位,但失去了發行約束,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與美元發行間形成了循環機制,支撐美國長期的貿易赤字。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金融不穩定的外部因素,就在于發達國家經濟過度虛擬化和國際貨幣體系不均衡發展。


  
  次貸危機在全球的蔓延,使我們不能不重新思考引發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本文認為金融自由化的本質是經濟虛擬化。美歐虛擬經濟過度發展是全球貨幣、金融不穩定性的根源。
  
  一、金融自由化的本質與經濟虛擬化
  
  為什么金融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如此多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被卷入危機漩渦?這需要闡述金融自由化和經濟虛擬化的發展,以及給全球金融穩定帶來的影響。
  (一)廣義的金融自由化過程
   1.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強化了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元不再需要黃金儲備支撐,而是由美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支撐,并越來越多地由虛擬經濟支撐。黃金非貨幣化和自由主義推動的金融自由化導致了歐美國家浮動匯率制度的形成,為全球范圍的經濟虛擬化開啟了大門。2.銀行管制放松,信貸條件放寬,銀行間競爭加劇。3.資產的證券化發展和金融衍生品使得杠桿交易大量出現,改變了金融機構的風險構成。4.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提高,很容易受匯率波動和國際資本流動沖擊的影響。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的資本為追求利潤和規避本國政府管制,在國際金融市場大規模流動。
  (二)貨幣虛擬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的變化
  黃金的非貨幣化導致了浮動匯率制度,推動了虛擬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貨幣的虛擬化、資產的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廣泛出現,發展中國家經濟虛擬化進一步拓展了全球經濟虛擬化的范圍。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這是一個不均衡的發展過程,經濟虛擬化是在由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貨幣、金融體系下發生的,全球經濟虛擬化體現了經濟關系領域質的變化,把20多年來全球經濟中發生的重大變化僅僅概括為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過程是不夠的。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虛擬經濟發展受到國內經濟體制和歷史因素,以及宏觀經濟總體水平的制約,承受虛擬經濟波動的能力遠低于發達國家。
  (三)金融自由化的演進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80年代的金融創新和金融深化,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融資技術(期權、期指等)被廣泛采用,使利用各種證券籌資比傳統的銀行貸款更容易,成本更低,更具有靈活性。這吸引了大量的借款人從銀行貸款轉向各類證券市場,加速了 “證券化”過程。一些良性的未到期債權被捆綁在一起組合成新的債券發行給公眾,公眾投資于此類債券既可以將所承擔的風險降低到更加接近系統風險的程度,也可以通過這種組合證券分享高增長行業和高增長地區的經濟利益。
  美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并對世界金融體制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歐洲,國際銀行業務是相當發達的,證券化不但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更加活躍有效,也使絕大多數的證券市場日益國際化。20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相繼放松了本國投資者投資于國際證券的限制,促進了虛擬資本的國際化發展。隨著國際證券業的發展,外匯市場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外匯期貨業務成為歐美各國普遍流行的金融業務,由它派生出來的一些金融工具,被統稱為衍生物的期貨、期權、互換交易等已經超過了外匯市場上的現貨交易。此后,這些交易很快滲入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出現了債券指數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金融衍生物最初用來對沖風險,但在實踐中它可以更有效地幫助投資者將自己的債務與股權衍生物聯系起來,制定復雜的卻更有利的投資戰略。但是,它們在為投資者和風險回避者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為投機活動泛濫創造了條件。
   (四)金融自由化的本質是經濟的虛擬化
  經濟、金融全球化迅速推動了各國經濟虛擬化發展,索羅斯曾經說過“全球資本主義的突出特征是資本的自由流動。產品和服務的國際貿易并不足以造就一個全球經濟,生產要素也必須能夠相互交換。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無法流動,人口流動也有一定困難,因此資本、信息和企業家的流動擔負起了經濟一體化的責任。”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全球虛擬資產的交易量遠遠超過商品和服務貿易。就經濟虛擬化的世界市場范圍來講,經濟虛擬化程度最高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經濟虛擬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從70年代末開始,為吸引資金和提高本國競爭力,拉美和東亞各國都先后開始了金融自由化運動。金融自由化發展使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金融自由化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進程可以簡要概括為以下主要原因,產生了很多沒有預計到的結果。第一,發展中國家物價水平的高企并劇烈波動,使利率管制的難度加大,金融體系名義利率受到管制,在高通貨膨脹下,由于大量資金從銀行流出,這些資金在虛擬經濟部門的活動日益活躍,擾亂了金融市場。第二,主要來自于發達國家的大量資金進入金融市場開放的發展中國家,日益頻繁的外部沖擊要求發展中國家利用更有效的手段防范沖擊,保護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第三,發展中國家財政赤字持續上升,國債市場利率靈活,交易投資活躍,對銀行利率產生壓力,進行利率改革的呼聲十分高漲。第四,國際金融市場飛速發展,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傳統的金融控制手段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發展情況,而發展中國家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卻在弱化,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虛擬經濟部門變得異常脆弱。
  
  二、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
  
  經過近30年的發展,美歐推動的金融自由化發展使經濟虛擬化程度加深,表現為金融交易杠桿率大幅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場規模急劇上升。美歐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結果也使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不均衡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次貸危機爆發使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充分顯露出來。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30多年后,黃金-美元本位制被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所取代。美國通過完善的金融體系和發達的虛擬經濟部門,從全球吸收資金,推動了本國虛擬經濟和新興產業發展。虛擬經濟成為其緩解資金流動沖擊的泄洪區和蓄水池。這樣美國就通過虛擬經濟和經濟、政治、外交等手段推行了美元本位制,具有了影響主要匯率水平的能力。支撐美元國際地位的外部力量就是各國金融機構對美國虛擬資產的需求。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支撐美國債務,而美國債務規模繼續推動美元發行形成了一個循環機制。但是,這一循環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因為現行世界貨幣體系的內在矛盾決定了不論美國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還是歐元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都存在這種危險——即一國或區域貨幣充當世界貨幣,因為其他國家將該貨幣作為外匯儲備,在沒有更好的地方投資的時候,會將該儲備貨幣投資回貨幣發行國家,通常是購買國債、股票、房地產等資產。這會刺激貨幣發行國的虛擬經濟(主要包括債券、股票和房地產,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過度發展——價格過度膨脹和規模擴大同期出現。這種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會進一步刺激該國貨幣過度發行,這一趨勢是不可逆的。從理論上講,只要貨幣主導國家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關系,全球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就能夠維持,對其虛擬資產的投資就被認為是安全的,那么美國的貿易赤字就可以維持,美國就可以持續享受這種優勢地位帶來的種種好處。而其匯率調控完全可以通過其它手段,與其他發達國家進行協調,并且這種匯率調控政策成為美國經常采用的另一項工具。
  
  世界貨幣的發行不能保持與全球實體經濟發展相匹配,是造成全球流動性膨脹的根本原因。美國債務發行機制缺少控制,它向全球金融市場注入大量美元,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各金融機構持有大量美元資金,各國外匯儲備機構也管理著大量的美元資產。一旦美國的虛擬經濟發展過度,偏離實體經濟所能支撐的限度,虛擬資產價格崩潰,進而出現金融機構因為風險失控出現資金斷流,大量過剩的資金流向別的市場。而紙幣最終是不能退出市場的,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根源機制依然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穩定就不能不影響到宏觀經濟的穩定。
  
   三、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困境
  
  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貨幣金融體系中處于劣勢地位,發展中國家建立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需要為維持本幣匯率穩定,而采用高頻盯住,或低頻盯住美元或歐元的匯率政策,其國內實體經濟發展和虛擬經濟發展都深受影響,并且這些國家不得不持有大量美國等發達國家債券和貨幣作為外匯儲備。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不開放,但實行盯住國際貨幣的固定匯率制度,容易出現過度負債,特別是短期債務過高的風險,即“原罪”問題;而依靠對外貿易實現經濟高增長,帶來大量順差的同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則會出現“高儲蓄兩難”問題。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大量資金流入美國,推動了美國信息等高科技行業的發展。而發展中國家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金融市場不健全,以及國內金融體制和金融監管的混亂,使其國內虛擬資產很容易成為國內外資金的投機對象,在這種環境下虛擬經濟部門發展很容易偏離實體經濟。
  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虛擬化發展和金融市場開放,為國際對沖基金提供了大量流動性較強的資產。大型對沖基金帶動大量的資金在國際金融和各種資產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在金融市場開放后,對發展中國家影響最大的外部力量就是國際短期流動資本,特別是國際游資。
  雖然在虛擬經濟部門發展初期,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流入有著嚴格的限制,但是在經常項目下和外資直接投資的名義下,大量的外資悄悄地以各種形式從直接投資轉移投向這些虛擬經濟部門,對發展中國家虛擬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國際游資以各種形式潛伏在各個角落,一旦有機可乘就會悄悄進入,得手后迅速退去。
  
  四、我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選擇
  
  1.積極參與構建有約束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美歐發達國家掌握了國際金融決策權,總是強調金融自由化和浮動匯率的好處,卻總是忽略美元本位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一國貨幣充當世界貨幣,該國總是存在過度發行沖動,得以很便宜地使用其他國家的資金。因而發展中國家不能放棄對匯率和資本流動的控制。目前,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建立穩定、公平的國際貨幣金融新秩序。就中國而言,從長期來看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可以降低美元對人民幣的影響,降低我國匯率風險;另一方面是人民幣獲得與中國實體經濟相稱的國際貨幣地位,減輕其他國家受美元波動的影響,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美元波動引發的全球金融系統風險。如果中國國內經濟能夠繼續保持強力增長,人民幣將是有保障的硬通貨,從而使各國為維持匯率穩定有了更多的選擇和保障。
  2.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場,構建金融危機中政府直接干預機制。在1998年金融危機中,香港政府主動對匯市和股市進行最直接的干預,打退了國際投機客,保持了香港聯系匯率體系和金融穩定,從而保持了香港經濟的穩定。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再次暴露了現代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在這樣機制復雜、規模巨大的金融危機面前,政府需要盡快實現金融穩定。因為,金融體系一旦崩潰,整個經濟將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3.保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匹配,進行統一、協調的虛擬經濟管理。虛擬資產都具有投資性,其資產價格由投資者預期決定。不同的虛擬資產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存在,其投資方式、交易方式和交易期限等存在很大差異,投資者會在各種資產之間進行選擇和組合,這些資產之間能夠相互替代,相互影響,所以在行業監管基礎上要進行統一監管和協調。我國雖然不能很快建立統一的監管體系,但是有必要在分業監管的基礎上構建經常性的聯系渠道,建立由各部門共同參與的預警機制和跨部門應急協調機構。對信息披露問題,對金融交易行為和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要進行嚴格實時監控管理,通過制定財務會計標準,強制金融企業披露更詳細和及時的財務會計信息,保證金融市場的信息透明。
  4.參與國際聯合救助,維護我國金融穩定。次貸危機已經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連美國這樣的國家都不可能僅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而是尋求各國支持,進行聯合干預。我國在參與國際協調和救助過程中,應依據本國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首先保持本國金融穩定,然后尋求長期內對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制度進行改革,提高本國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駿民.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2]劉駿民.虛擬經濟視野的流動性膨脹困境與應對[J].改革,2008,(1).
  [3]麥金農.麥金農經濟學文集第六卷[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4]李翀.資本流動的成因、效應與風險[M].人民出版社,2004.
  [5]約翰·伊特韋爾,艾斯·泰勒.全球金融風險監管[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6]李寶偉.全球不均衡貨幣、金融體系下的危機與對策[J].亞太經濟,2008,(4).
  [7]李寶偉.經濟虛擬化與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干預[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8]李寶偉.虛擬經濟管理初探[J].中國行政管理,2007,(8).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4.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東南亞的宿命
  7.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9. 焦慮富人走了沒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來
  10. 把統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還是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