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資本與資本主義的走向
《紅旗文稿》
◎ [美] 洛仁·戈爾德納 谷明淑 姜 偉 譯
本文試圖發現虛擬資本與資本主義終結的關系。世界資本主義從1973年以來的時期很怪異,這個時期如果不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怪異的階段,也是最怪異的階段之一。
2005年美國經濟中存在著33萬億美元的債務(聯邦、州、地方、公司、個人),其金額是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倍。美國各級政府(包括聯邦、州以及地方)消耗了40%的國內生產總值。美國的凈國際債務有3萬億美元,這個總額還在以每年50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外國人持有美國政府的債務比例越來越大。正是聯邦政府的債務成就了聯邦儲備銀行采取通貨膨脹的措施。
如果道格·諾蘭的“金融套利資本主義”觀點是正確的,那么有關銀行體系的作用以及聯邦政府通過銀行系統來擴大和緊縮信貸(表面上的)能力的傳統觀念就會被取代;越來越大的“虛擬”信貸規模將由獨立于銀行之外的“證券化金融”所創造。我們還要考慮那些與政府有關聯的企業,是它們使得過去4年里抵押品價值一漲再漲,導致房產泡沫驚人。
這種狀況依賴于:(1)美國國內的低通貨膨脹率,因為較高的通貨膨脹會嚇跑外國投資者;(2)美國消費者是否愿意背負越來越重的債務(目前的還債支出已經占到收入的14%);(3)其他國家是否愿意并有能力在美國收支逆差的情況下繼續給美國提供借貸。
我們從另外一個層面來分析:美國經濟中非生產性的勞動與非生產性的消費所占的比重。馬克思把國家債務定義為虛擬的。他認為勞動所得收入(相對于資本)是非生產性的。許多馬克思主義者也認為國家收入中的軍事開支是非生產性的勞動,盡管它為單個資本家創造了利潤。由此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推出,國家收入所控制的其他物品與服務,和國家債務的虛擬資本也是非生產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經濟中非生產性的消費是巨大的。
目前源于利息和地租的利潤規模每年都在增加。即使在制造業,在通用電氣和通用汽車這樣的公司內部,其金融部門創造的利潤也要大于其生產部門,這又如何解釋呢?并且,如果其生產的大部分是用于資本家(如軍事上的)消費,那么作為利潤又回到單個企業的擴大的剩余價值來自哪里呢?作為生產資料的C和V(它們必須在進一步擴大的資本循環中被有效地消費掉),來自哪里呢?
我們知道存在一些補償機制來部分地為大量的虛擬資本和大量的資本家消費提供了補償:源于從世界貧困地區進口貨物和奪取第三世界小生產者經濟的原始積累成果(非等價交換);使勞動力低于其再生產價值;使用已經過了更換期的固定資產;對自然資源(不可再生資源)的濫用或整體上破壞自然環境。
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幅相當糟糕的畫面,似乎沒有比這更糟的了——外國貸款者為美國的大規模的破產提供了信貸,而作為貸款人的這些國家自身卻隨著維系整個體系運轉的信貸金字塔的萎縮而破產。從其對世界經濟目前的和潛在的影響上看,美國遠比16世紀西班牙最大的破產的破壞性要嚴重得多。
虛擬資本不僅是超過全部剩余價值的紙質所有權憑證(股票、債券、土地和不動產租金),而且是超過其自身價值的全部能夠產生收入的資產的資本化“現值”,由現在重新生產它們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資本主義的主要趨勢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價格,包括全部勞動力商品(全部價值的來源)的價格,同時動員資產階級、中央銀行及資本主義國家,保護現存的資本化價值,直到陷入下一次危機。
我們回到討論的核心問題: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生產方式,其擴大人類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已經耗盡了嗎?按照馬克思的理論,資本主義成為其自身發展的桎梏了嗎?
在虛擬資本時代,保護現存的主導實際生產的資本化價值而不是擴大生產(1973年前的生產循環)是發展的動力。擴大生產模式隨著時間推移會產生超過再生產的當前社會成本的資本化虛擬價值,在危機中,虛擬價值縮水到能夠反映實際價值的程度,引發新的循環。但是在虛擬資本時代,傳統的擴張——危機——重組——再次騰飛的循環模式被嚴重扭曲。與1929年的大蕭條不同的是,資本主義從1973年開始進入“隱蔽蕭條”階段,即在虛擬資本的重壓下實物的再生產逐漸減少。
根本問題是,1973年后的現實是否反映了這樣的“事實”,即全球范圍內的再生產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再是計價標準了嗎?全球再生產仍然是按價值形式進行擴張的嗎?抑或是全球社會變得太有效率以至于價值規律不再適用了嗎?自1973年以來,資本似乎在嘗試重構剩余價值、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之間的關系,把它變成一種新擴張的基礎。但其結果是全球社會再生產的規模似乎遭到更大范圍的破壞而非擴張。
回答上述問題與無產階級取代原有價值形式并找出新的生產方式的能力是分不開的。當一種生產方式消滅時,“對抗的階級同歸于盡”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
我的假設是:自從1848年工人階級中出現共產主義潮流,1914年之前的每次典型的危機都導致在制度核心區(最先進的生產力和最先進的工人階級)預演了資本主義的終結。無產階級被迫盡一切可能來結束其作為勞動力商品的地位(1848年、1871年、1905年、1917—1921年以及規模小的1968—1976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自1848年以來,資本主義每次重大發展都會導致“共產主義幽靈”。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四次主要無產階級革命中有三次是資本主義達到了高潮的結果,這三次是:1860年普法戰爭前夕第一國際的建立,巴黎公社和1873年的蕭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全世界罷工潮后建立的第三國際,并持續到1917—1921年以及30年代危機開始之時;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1968—1977年世界范圍的共產主義運動,這三次都是資本主義大發展的結果。與此不同,第二國際的建立是1883—1896年間有時被稱為“大蕭條”或“大緊縮”的結果。
資本必須與無產階級的存在聯系起來理解。無產階級具有歷史重要性,它不是被動地只充當資本主義的資產負債平衡表中的可變資本,而是構成自為階級的一種積極的行動,直接指向超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馬克思認為,工人階級要么是革命的,要么什么都不是。
每次資本主義危機的恢復都離不開大規模的重組。破產摧毀了虛擬資本,積累就會以適當的利潤率重新開始。
1973年后,世界資本主義沒有完全蕭條下去,或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它一直在努力建立新的價值標準,以取代已不中用的曾促使戰后經濟繁榮的舊的制度。其目的是以新剩余價值、可接受的利潤率來重新平衡現存的所有代表財富的票面憑證(利潤、利息、地租),同時擴大全球社會的再生產。然而,由于防止虛擬資本貶值損害了實物生產,這種新的平衡沒有找到。
當然通過全球化打開蘇聯和部分第三世界市場,提高了生產總量,降低了商品價格,創新了技術,并且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盡管比戰后經濟繁榮時期低些)。資本主義似乎可以擴張,但是它還沒有使虛擬資產大規模縮水。相反,美國資本在拉丁美洲、非洲、東歐、俄國、烏克蘭、中亞帶來了大破壞,在美國和歐洲也實行緊縮,使世界工人階級和相對剩余人口飽受沖擊。今天的美國世界霸權與全球資本主義健康發展的新階段不相容,就像英國的世界霸權在1900年表現的那樣。
概括1973年后的歷史,可以說其中心是支持不斷增加的大量游資或熱錢(這些游資曾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垮臺),使必然要發生的通貨緊縮式崩潰延遲了30多年。具體地說,1975年美國的通貨復脹(從福特統治時期持續到卡特)將世界帶入1979—1980年通貨膨脹大爆發的邊緣。隨后里根采取超緊縮政策,美國利率上升到20%,導致大量美元回籠。后來巨額外國資金流入美國,使后者貨幣回籠成為可能,特別是日本大量購買美國的國庫券。對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的應對引起1981—1982年間,即1945年以來整個時期最嚴重的衰退(蕭條),其后激發了1982—2000年間股票市場的繁榮。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的繁榮是應對1968—1973年危機所采取的復脹策略的一個繼續,這一過程還在繼續(如反復抵押融資),實際上是歷史上最大的“龐氏計劃”(借新錢還舊錢的投機騙局。—編者注)。票面的繁榮,不像1945—1975年那樣與真正的全球擴張相關聯。但世界遭到大規模的破壞:美國工業化程度和規模下降,西歐大規模失業,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和東歐大部分地區以及前蘇聯(俄羅斯和烏克蘭及亞洲部分地區)的絕對倒退。這種票面繁榮給社會的破壞造成各種衰敗跡象,包括世界許多國家藍領階層受到損害,食利的部門(金融——保險——不動產)的擴張,環境的破壞(備受關注的全球變暖),國際犯罪的增多(如毒品交易),由于經濟原因沒有受到抑制的可治愈流行病的蔓延,60多個國家成為“失敗國家”,誕生原教旨主義。很顯然,在許多經濟的“長城”被摧毀的今天,這種虛擬美元的循環越來越迫使日本和德國采取英美金融化的模式,這同樣損害了實體經濟,特別是影響到勞動人民的利益。這種世界經濟的美元化、金融化帶來的不穩定性已經顯而易見:日本通貨緊縮(1990年以后),美國經濟衰退和不動產崩潰(1991年),墨西哥危機(1994年),亞洲金融危機(1997—1998年),俄羅斯政府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和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崩潰(1998年),巴西危機(1999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2000年3月),阿根廷危機(2001年),以及2000年3月至2002年9月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35%,3萬億美元的票面財富在2000—2002年間化為烏有。從那時起,“金融套利資本主義”(來自于道格·諾蘭的術語,海曼·明斯基擴展了其含義)加速發展,伴隨重復抵押貸款融資的發展,“美國消費者”成為世界經濟的“最后買家”。正像最近一個愛開玩笑的人說的:“我終于明白了供給經濟學的含義。就是其他國家供應商品,然后美國提供購買它們的錢。”
必須強調,虛擬資本的這種循環促使了新生產力的產生,公司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上搏殺,其外在的表現是價格水平的下降。總而言之,世界上占工人總數很少部分的工人勞動力生產了大量的商品,技術創新又使這些商品價格降低。這就是前面提及的傳統上資本主義危機和重組模式的一部分。同樣必須強調的是:與1945—1975階段不同,那時是生產力的擴張推動虛擬資本產生(與現在相比規模較小),而今天是虛擬資本的循環推動生產的發展。從美國獨立到1980年,美國政府的全部赤字總計1萬億美元。1980年以來這個數字上升到4萬億美元。有趣的是,1980年后美國政府的債務恰好等于美國的3萬億美元的凈債務。美國政府的債務是世界經濟體系的圖騰。當債務緊縮時,這會帶來極大的麻煩,資本(更不用說債務纏身的工人和其他消費者)必須償付巨額的債務,將以大幅下降的現價和工資來反映再生產的現實成本。
以上我們做的只是基本的經濟分析,但如果要了解目前虛擬資本的破壞性,必須超出經濟層面而考察階級斗爭。盡管意識形態做出巨大努力去否定或淡化階級對抗,但今天一切都是由階級斗爭決定的,由資產階級推動的單邊階級斗爭進行了30年,雙邊斗爭的潛在威脅也是這樣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只要回顧社會兩極分化和世界范圍的階級斗爭狀況,就會發現戰后經濟繁榮正在結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