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地偏向市場”是導致美金融危機的致命傷
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關注的是持續了一年半的金融危機,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席卷了全球,而且影響到越來越多實體經濟,從而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進入到新的一年,我們注意到許多國家政府推出很多新的救市措施,但是這樣一場危機仍然像瘟疫一樣四處蔓延,沒有絲毫減退的跡象。回望一年來,世界經濟風雨飄搖,這場危機究竟從何而來?在它形成和蔓延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推手?從這場危機當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今日觀察》主持人陳偉鴻與評論員何帆和丁一凡共同評論。
金融海嘯 警惕自由經濟模式
金融危機500多天的蔓延,進入新的一年,世界各國將怎樣拯救經濟?一場夢想財富的惡夢,夢醒之后,災難會帶來怎樣的教訓?
何帆:救或不救兩皆難
(《今日觀察》評論員)
面對美國經濟危機,美國政府不能不救,不救就會出問題。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美國政府不救。最后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倒下。它一破產,貨幣市場上出現危機,很多美國大公司靠貨幣政策救錢,現在美國政府之所以救是因為已經到了形勢非常緊急的情況。
當然,目前看來。不救也有問題,救也有問題,即使救市舉措出臺,也沒有看到明顯好轉,美國房地產價格下跌,失業率達到新高,美國商業銀行還是不敢貸款,而且救市的巨額花費,以后財政赤字怎么還?
何帆: 美國金融模式的破產 金融監管存在問題
西方在救市,也等于在用行為說明原來的模式宣告破產,這時候退好幾步,原來西方的“教科書”告訴其他國家應該怎么做,以前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國財政部、政府官員家發展中國家出招。出了問題之后,說明他們都沒有按照自己原來開的藥方抓藥。
這次金融創新存在過度的事情。另外相應的模式和制度上有問題,如監管制度跟不上,打個比方,如果現在把普通的火車換成高速火車,速度提高當然是好事,可是鐵軌也得換,但現在美國的金融監管的就像“破鐵路”,這是可悲的事情,會使其經濟出軌。原來這些大公司倒閉人們認為是華爾街丑聞,其實這已經給美國敲響警鐘,但美國并沒有重視,如果是第二次鐘敲響就不僅是“警鐘”,很多金融機構已經是敲響“喪鐘”。現在確實美國人自己有一個說法“現在的救市就是一個醉漢,他喝醉酒了,然后頭很暈,這時候怎么救他,你再喝一杯酒”。
丁一凡:“絕對地偏向市場”是導致金融危機的致命傷
(《今日觀察》評論員)
應該說這次金融危機就是美國經濟最大的失敗,這以后可能會讓他們重新反思一些問題。2008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格魯曼,是非常有貢獻,之前他應該拿到這個獎而沒有拿到,因為當時保羅.格魯曼在經濟學上的見解北很多人貶低,不重視甚至被打壓,直到出現經濟危機,經濟學犯了巨大的錯誤,人們才不得不承認保保羅.格魯曼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大概20、30年以前,歐美國家掀起新自由主義運動,當時政府管制少,認為只有讓市場發揮作用,市場把所有的東西自動調向平衡。“只要讓市場發揮作用就是好事”整個這套理念出臺最大的背景就是冷戰。因為他們與當時的計劃經濟的政府調控完全爭鋒相對,只有把國家徹底給否定了,把“市場”徹底扶起來,才能在意識形態成相對立。在這種意識形態支撐下,他們把“市場”裝扮成科學的經濟學的東西,然后卻忽略了這種“絕對化”帶來的破壞作用非常大,以至于近30年以來的經濟學不再提國家監督市場、調整市場的作用。 這種“讓市場發揮作用”的理論同時也導致金融監管失靈、政府放松管制。
丁一凡: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藕斷絲連”
后來人們討論較多的在美國和歐洲出現所謂的“非工業化現象”。一般在最大利益的國家已經賺不到最大利益,廠商會把生產轉移到其他地方,隨著生產轉移,金融也就失去了很好的基礎。
金融主要為工業提供資金,然后同時又從工業賺到利潤里面得到自己的回報,所以如果工業出現問題,金融系統也會出問題。此外,金融創新很大程度上與個人債務相關,像這次危機,所有的債務卷到個人身上,如果工業都轉移走,依靠你個人還債能力收入從哪兒來?這里面有很大的悖論,實際上確實隨著非工業化的發展,在美國社會里面出現非常明顯的兩極分化傾向,也就是搞金融新的人可以賺的工資越來越當。
可是剩下那些階層,廣大的勞動階層的收入卻在下降,按照美國自己的統計,藍領工人在美國的平均工資到現在2008年、2009年的水平只相當于1979年的水平,就是基本沒有什么增長。這種情況下,金融創新依靠的是個人收入來彌補的話,最后會補不上,所以次貸爆發的時候,沒有錢買房的人,借錢買房子,然后還貸,他們無法靠自己的收入增長產生新的利潤來還貸,只能靠房價不斷增長來去借新債還舊債。
金融危機:三大問題值得反思
一場金融的……危機到底有哪些原因,交學費的同時,我們到底學到了怎樣的教訓?
何帆:美國的牽強邏輯行不通 貪婪和縱容是這次危機的根源
2005年就是有一個經濟學家,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聲稱全球經濟的失衡是因為中國儲蓄率太高,導致美國消費率非常高,而儲蓄率非常低。
實際上,美國儲蓄率在過去很長時間非常穩定,到1984年一路往下降,而中美貿易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開始有貿易順差,那是10年后的事情,美國怎么能用10年后的事情解釋10年前發生的事情,這聽起來像是最后犯了錯誤的孩子反過來責怪家長,說干嘛老慣我,為什么老寵我。所以美國等于再說中國犯了“錯誤”,為什么老借錢給美國,因為中國的借錢,使得美國利率很低,美國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消費。事實上,這種邏輯聽起來太牽強了。而且中國不是第一次借錢給美國人,19世紀英國也借錢給美國,那時候美國用英國借給的錢修了鐵路統一的美國市場,但這次中國人把錢借給美國人之后,美國人干什么,打了一場師出無名的伊拉克戰爭,買了很多“喝石油”的SUV轎車,還買了自己收入水平買不起的大房子,所以很明顯這不是借錢人的“錯誤”,還是貪婪和縱容這場危機的根源。
丁一凡:美國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種下了金融危機的禍根
中國在傳統上是儲蓄特別高的國家,而我們順差不斷增加,實際上跟美國的政策有一定關系,美國完全的自由化、市場化使得他們生產大量的轉移,向中國這樣的新興工業國家生產,然后向美國出口,于是這些國家才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貿易贏余,這樣才可能買美國的國債,說到底這還是他們的問題。
而且美國把產業轉移,把債務只能在個人頭上轉來轉去,為了賺錢,鼓勵個人消費,所以個人消費成為美國貨幣政策和金融措施一種鼓勵,他們拼命鼓勵個人消費,因此美國市場需求大增,所以也為中國等新興工業國家提供了一個出口的機會。我們的出口多了,外匯儲備當然會增加。而當外匯儲備增加,我們自然會想使用這些外匯來做些事情。但我們處處碰壁,比如想買美國企業,美國國會拒絕你。想進口急需高技術產品,美國國會說這是國家安全,不能出口。因此很多事情我們做不了,沒辦法,就只好買美國的國債。買美國國債其實是最不合算的外匯投資,但我們沒有別的選擇,所以所有的事情是美國自己的行為造成的。
何帆:美元霸權把“金融危機”推向深淵
為什么各個國家手里面還持有這么多美元,這其實就是“美元霸權”的問題。按道理來說,美國的國債正在不值錢,但沒有辦法把燙手的山芋甩掉,大家手里都持有美元的資產,實際上大家跟美國捆綁在一起,也就是說美國對這次金融危機的調整的成本很大程度上由別的國家來承擔。可見危機的根源在于在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里面,美元幾乎是唯一的國際貨幣。從常理來說,處于這么重要的一個地位,美國應該看到的是責任,但美國看只到特權。美國像一個航空母艦,很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就像是小舢板,當這個航空母艦突然過來的時候,他掀起的浪會讓很多小舢板“翻船”。最近20年,很多新興市場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當美國貨幣政策或者美元匯率出現急劇變動的時候對其他國家影響這么大,它自己卻根本不在意,當全球國際貨幣體系里面出現一個不負責任、不受約束的美元霸權時會有很多問題出現。
何帆:美國應該拿出“認錯”和“糾錯”的氣度
當然,“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認自己犯錯誤”。美國連承認犯錯誤的勇氣都沒有,改正錯誤的勇氣又從何而來,所以美國現在的態度讓人們加深對美國金融危機的擔憂。現在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是非常遺憾的。現在看到實際上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里面,已經貢獻很多,我們通過自己經濟的增長、經濟的繁榮將為全球經濟做貢獻。
丁一凡:危險與機遇并存 中國必須把握時機
現在講危機的,許多西方的經濟學家都喜歡用漢字的危機來說明這個問題,也就是因為其他語言的危機中間都沒有漢字的這么辯證,辯證的關系,因為漢字這兩個字既意味著危險,也意味著機遇,所以危機對我們來說,可能既有危險,也有機遇,危險就是我們傳統習慣發展方式已經不行,因為我們那些出口市場在萎縮,但是,又有很多機會,首先它逼得我們不得不提高我們產業結構,改善我們產業結構,提高檔次,把過去低附加值的東西去掉,然后使得我們經濟在未來更有競爭力,然后我們必須要擴大內需,使更多人有更多的收入、有更大的購買力,使我們的經濟發展比較平衡。另外從國外角度上講,因是一種全球性的危機,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許多國家非常希望中國能夠去幫助,而我們其實也有這種能力,我們不能把眼光永遠瞄著這些發達的國家,發達的市場,但是有許多急切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既可以為我們提供未來的市場,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機會來證明中國確實是全球經濟的一個發動機。
(CCTV:《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