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的唯一原因源于生產過剩
關于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眾說紛紜,例如:華爾街金融監管不力、華爾街聰明反被聰明誤、華爾街的貪婪和違規操作、美聯儲不當的貨幣政策、金融系統過度的金融創新、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等等、等等。
本文的觀點是:美國金融危機的唯一原因源于生產過剩。
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
馬克思并不否認資本主義制度的成就,他指出,資本主義在不到100年的統治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比以前所有時代加起來還要多、還要大。18世紀末開始的以蒸汽化為標志的第一次新科技革命,19世紀末開始的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新科技革命以20世紀末開始的以信息化為標志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帶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近現代三次新科技革命,使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大大提高,與此同時,資本的擴張性、貪婪性必然造成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所說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技術創新得到資本強力支持,投資的不斷增長,經常創造經濟繁榮,不怎么費力即能滿足物質消費需求,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2007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132216.8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美國羅斯福總統在1906年12月提交國會的報告中曾經自豪地寫道“我們仍然繼續享有毫不夸張的空前繁榮”。
根據薩伊定律,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或者說供給等于需求,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空前繁榮簡直是完美無缺了。然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在《政治經濟學若干未決問題》中的一篇論文分析了薩伊定律:在簡單的物物交換經濟中,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是可行的,但是,當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時,人們可以把銷售收入存儲起來,所以供給并不總是創造等量的需求,普遍信心的改變能夠引發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
薩伊定律對于長期的供求總量而言是可行的,短期來看,供給與需求顯然是彼此偏離的,或者是供給的短缺、過剩;或者是需求的過度、不足,在這里市場自動出清的均衡失靈了,“看不見的手”也失靈了,薩伊定律被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搞亂了。
繁榮的經濟導致生產過剩
當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時,人們可以把銷售收入存儲起來,所以供給并不總是創造等量的需求,同樣的道理,當人們貨幣收入不足時,供給同樣創造不了等量的需求。一方面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投資的擴張,供給的不斷增長,造就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空前繁榮。另一方面,美國國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工人的相對貧困化、貨幣收入的不足,導致需求的不足,于是出現了供給過剩具體表現為生產的過剩。因此,最后制約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是生產能力的不足,不是投資不足,而是消費需求跟不上,消費是增長的瓶頸,經濟繁榮的悖論帶來生產的過剩。
生產過剩是因為需求不足
在政治經濟學史中,關于需求自動適應供給以及否認一般生產過剩的論點被稱作薩伊定律,西斯蒙第是這一定律的又一位反對者。
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力是利潤,資本家千方百計地從工人身上盡可能多榨取利潤。由于自然繁殖規律,勞動力的供給經常超過需求,這就使資本家有可能把工資壓低到最低生活水平。這些無產者的購買力極低,只局限于購買少量生活必需品,然而他們的勞動卻能生產出日益增多的商品。機器的使用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同時又排擠了工人,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為有錢人生產奢侈品,但后者對奢侈品的需求是有限的,而且是不穩定的。西斯蒙第幾乎直接得出生產過剩的結論。
1929年10月美國爆發了20世紀最駭人聽聞的經濟危機,這是一場生產過剩的危機。一邊是嚴重的生產過剩,一邊卻是人們饑渴的需求,這個強烈的對比成了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一個獨特的畫面,也成了資本主義根本弊病的一個有力事例。現實中為什么存在產品過剩和大量積壓?供需是如此的偏離!薩伊定律,在生產過剩的危機中徹底崩潰了。
1933年,以需求管理為核心的羅斯福新政,為解決危機,制定《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目的是通過國家干預來推動工業復興,減少生產過剩,為失業的工人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工人的收入,為農民提供農業補貼,增加農民的收入。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有效需求”理論,從有效需求不足的總量分析中,解決生產過剩的危機。但是,他是以“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為基礎來闡述“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卡爾·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苦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絕對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群眾的貧苦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 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生產過剩出現了——卡爾·馬克思如此說!
需求不足緣于相對貧困化
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化是資本主義的固有特征。卡爾·馬克思指出:
實際工資所以能繼續提高,是因為它的提高“不會妨礙積累的進展”(《資本論》第1卷,第679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在《雇傭勞動和資本》中,卡爾·馬克思指出:如果生產資本增加,工資也許會增加,但“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比起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來,比起一般社會發展水平來,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67——368頁)。1867年,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這樣論述貧困化的。
誠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的繼續提高,工人階級有組織的斗爭,以及資產階級為了緩和國內矛盾推行了一套所謂“福利國家”的措施,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的物質生活狀況有了較為明顯的改善。這主要表現在:實際工資有所提高,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包括養老金制度、家屬和遺屬生活補助、醫療補助、低收入家庭的補助、失業救濟等有了普遍的發展。小汽車、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基本上得到普及。戰后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無產階級的生活狀況,不用說跟資本主義早期發展階段相比,就是跟戰前相比,也已經大不一樣。但是,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所表明的同資本積累相伴隨的是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的積累的事實并沒有改變,勞動者的地位與資本家地位之間的巨大差距仍然存在。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幾乎沒有增加,國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基尼系數從1980年的0.4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0.47;從1975年到2005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實際收入增長了175%,最富有的25%的家庭實際收入增長超過70%,而其他家庭實際收入的增長都不足30%。實際工資增長的停頓和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的乏力,嚴重制約了作為美國經濟重要推動因素的個人消費的增長,隨著過度的投資和擴張,需求不足出現了。
生產過剩從房地產業開始
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為防止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聯儲用降息來刺激房地產經濟,經過一年多加息,美聯儲又大幅度減息,從2 0 01年至2 0 0 4 年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低到過去近50年來的最低點1%,30年固定按揭貸款利率從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1年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吹起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房貸利率的降低被認為是帶動21世紀以來的美國房產持續繁榮、次級房貸市場泡沫化的重要因素。同時,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了國內的需求,引發全球貿易不平衡的加劇,國際金融資本流入美國為主的市場,進一步推動了房價等資產的價格,加劇了資產的泡沫化。高位運行的房價相對于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導致有效需求的不足,房地產業出現相對過剩。可惜的是那些精英們好象認為只有社會絕對消費能力才是房地產業發展的界限,社會相對消費能力從來就不被重視!房地產業瘋狂了!
次級貸款導火線
為了不斷賣出高價的房屋,在低利率下,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貸款。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在高房價情況下,銀行認為盡管貸款給了次級信用貸款者,如果貸款者無法償還貸款,則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來還,拍賣或者出售后收回銀行貸款。次級貸款者認為如果無法償還貸款,可以出售房屋,因為房價還在高漲,還可以賺它個差價。
魔方轉向了另一面,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聯儲改變其低利率政策,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升到5.25%。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持續上調提高了購房借貸的成本,引發了房價下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導致按揭違約的大量增加。貸款者無力償還貸款時,銀行把抵押的房屋出售,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銀行出現虧損。據統計,在1994年~2006年間,超過900萬戶美國家庭購買了新住房,2006年美國房地產按揭款總額中約有40%以上的貸款屬于次級貸款產品,總額超過4000億美圓。
美國實際工資增長的停頓和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的乏力,嚴重制約了作為美國經濟重要推動因素的個人消費的增長,在這種背景下通過抵押住房,透支未來獲得消費現金流來消化過剩,來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就成了流行的方法。美國家庭負債與可支配收入比從1990年的87.22%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107.89%,以后這個比例更高。到2006年左右,美國居民消費已經占到美國GDP的73%,成為拉動美國以及世界經濟增長的絕對主力。但是,這種沒有實際收入增長,僅僅依靠借貸實現的虛假的消費繁榮終究是不可持續的。而這種虛假的消費繁榮破滅之時就是經濟危機之始,2007年2月次貸危機這根導火索點燃了。
次貸危機蔓延成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是美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過度和濫用金融衍生品的產物。美國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變疊加,信用鏈條拉長,市場主體不去關注資產的質量,而是考慮在購買了衍生產品之后,如何通過打包、分拆和證券化處理,再將衍生出來的新產品賣給下家。其結果,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推動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美國政府又沒能及時控制住危機的發展,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危機。
2007年6月,貝爾斯登旗下兩只基金因次級抵押債券出現嚴重虧損,最先倒下,一番掙扎之后,有83年歷史的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
2008年9月7日 ,美國政府正式接管兩大房貸巨頭房地美和房利美。
9月14日 ,美國銀行以約440億美圓的換股方式收購華爾街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集團。
9月18日 ,華爾街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有158年輝煌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下。
9月16日 ,美聯儲宣布向陷入困境的美國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850億美圓緊急貸款。
10月3日 ,7000億美圓的救市計劃在美國國會兩院通過,并在總統布什的簽署下成為一項法律。
10月12日 ,歐元區15國領導人在巴黎舉行的首腦會議上通過一項行動計劃,以共同應對金融危機。
10月24日 至25日,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在北京舉行。來自亞歐45個國家和地區組織的領導人或他們的代表將圍繞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等議題平等交流,凝聚共識,共謀發展。
12月19日 ,美國政府從7000億美元金融救助資金中撥出174億美元的緊急救援款救助美國汽車“三巨頭”——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汽車制造商。
金融危機不斷向實體經濟擴散,根據美國汽車業出版物《汽車新聞》提供的數據,2008年美國通用公司在美國市場銷售汽車295萬輛,比上一年下降了22.7%,銷量降至49年來的最低水平。福特公司在美國的銷售量為近200萬輛,比上一年下降了21.8%,銷量降至47年來新低。克萊斯勒公司全年銷量也比前一年劇降了30%,降至150萬輛以下。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汽車市場總銷量為1320萬輛,比2007年的1610萬輛減少300多萬輛,降幅達18%。預計2009年上半年美國汽車市場形勢依然嚴峻,銷售回暖尚待時日。繼房地產業后, 美國汽車制造業步入生產過剩周期。
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正在席卷美國!全球股市暴跌,百年投資銀行一家接一家倒閉,實體經濟殃及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又進一步影響實體經濟。美國政府萬億美圓救市,各國央行聯袂重重出手。實體經濟出問題了,虛擬經濟也出問題了。危機!危機!!什么是危機?!
正如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所指出的:“危機是什么?是生產過剩,生產的商品不能實現,找不到需求”。(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評經濟浪漫主義》《列寧全集》第2卷第135頁)
參考書目、文章:
中國財經欄目組 《華爾街沖擊波》
蕭國亮 隋福民 《世界經濟史》
王雪梅 謝實 《西方經濟學簡史》
拉斯·特維德 《逃不開的經濟周期》
譚黎陽 《大劇變——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經濟事件》
張宇 趙峰 《新自由主義政策:金融危機最深刻的根源》
2009-1-1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