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貸的來龍去脈
2009年01月13日 《中國報道》
余永定
次貸危機尚未結束,形勢仍在惡化。詳細了解美國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全球經濟形勢,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
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總值達12萬億美元,是美國資本市場中僅次于公司股票市場的最重要市場。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通過以下三項指標來區分客戶質量:一是客戶的信用記錄和信用評分,二是借款者的債務與收入比率,三是借款者申請的抵押貸款價值與房地產價值比率(張明:《美國次級債危機的演進邏輯和風險涵義》)。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提供的貸款則相應地按質量分三大類:優質貸款(Prime)、中級貸款(Alter-A)和次級貸款(Subprime)。三類貸款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中的份額大致分別為75%、11%和14%。
次貸借款人是違約風險非常高的客戶群。他們被稱為“ninjna”(no income、no job、no assets),意為既無收入、又無工作、更無財產的人。既然如此,銀行為什么還要貸款給他們呢?首先,住房貸款金融機構發放的次貸似乎不存在安全性問題。自2001年,由于美國IT泡沫破滅,又加上“9•11事件”,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聯儲為了抑制衰退,采取了非常擴張的貨幣政策,連續的降息使聯邦基金利息率甚至一度降至1%的水平。由于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作為抵押品的住宅價格一直在上漲。即便出現違約現象,銀行可以拍賣抵押品(住宅)。由于房價一直在上漲,銀行并不擔心因借款人違約而遭受損失。
其次,證券化使得銀行可以把風險轉移給第三方,因而住房金融機構并不會因借款人違約而遭受損失。證券化是指通過金融工程把流動性差的某個或某一組資產轉化為流動性較強債券的過程或傾向。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能夠為住房貸款金融機構帶來收益(借款人的還本、付息),因而是一種資產、是有價值的。但是,由于交易成本過高,住房貸款金融機構無法在二級市場一份一份地出售這種資產。為了能夠出售這種資產,住房貸款金融機構需要通過特殊目的公司(SPV)把眾多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收集起來做成一個資產池,在此資產池的基礎上做成標準化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和債務質押支持債券(CDO)。一旦MBS和CDO被投資者購買,風險就從住房貸款金融公司轉移到投資者。
次貸危機的發展階段如下:首先是次貸違約率上升,引發了以次貸為基礎的證券化資產及其衍生品價格的下跌;其后,原來靠借入短期資金,進行長期投資(繼續持有MBS、CDO等)的金融機構無法繼續從貨幣市場融入資金,貨幣市場出現流動性短缺;之后,去杠桿化的操作導致信貸緊縮,并引發金融機構破產;最終,危機傳導到實體經濟部門,使經濟陷入衰退。以上還只是整個危機的第一個周期,在實體經濟陷入衰退之后,次貸及其他債券違約率將進一步上升,這將使得經濟進一步的陷入危機之中。如此周而復始,可能要經過數個周期之后,經濟才能最終趨于穩定。這一過程到底要持續多長時間,誰也不知道,現在我們可能還處于第一個周期的結束的開始(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下面將回顧危機演進的基本過程。
次貸違約率上升
2003年美國經濟開始復蘇,經濟漸顯過熱之勢,為避免通脹,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聯儲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不斷的升息導致住房貸款市場利率上升和房價下跌。 除了宏觀經濟形勢之外,次貸違約率的上升還與次貸本身的設計有關。有些次級貸款的還款安排是這樣的:前三年不需支付任何利息,三年之后則要支付很高的利息。因此,三年前的次貸合同,經過三年的緩沖期,本來就已經到了調高利息率的時候,再加上恰逢市場利率也在上調,這些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次貸違約率的上升。違約率上升是次貸危機的初期征兆。
貨幣市場流動性緊缺
大致在2007年的8、9月份,違約率上升導致MBS、CDO或是價格下降,或是有價無市,危機終于浮出水面。這些MBS、CDO債券都是以次貸為基礎發放的。既然以次貸為基礎,債券的價格就和次貸合同借款者的還貸能力有關。當借款者的還貸能力下降、開始出現違約的時候,投資者持有的相關債券價格開始下降。在此背景之下,投資者都想賣掉債券變現,可是沒有人來買,這自然引發債券價格的進一步下跌。
而在這一市場上,一個特殊而重要的參與者便是結構投資公司SIV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這種金融機構是通過發行商業票據(CP)借錢以持有MBS、CDO的。
MBS、CDO屬于長期投資,時間可能是十五年,也可能到三十年。而CP是短期借款,比如借款期限是9個月,這意味著:每9個月就要發行等量的CP(借新債還舊債),這樣才可以保證長期持有MBS、CDO。在此過程中,SIV贏利的故事就是:一方面,要不斷歸還短期貨幣市場借款的較低利息,另一方面獲得因持續持有存在風險而利率較高的長期債券的利息,從而賺取中間息差。
但這里有個前提條件,就是能夠不斷地從短期貨幣市場即CP(商業票據)市場成功融資。而現在的問題恰恰是:由于MBS、CDO的價格持續下降,投資者不愿意繼續購買CP(誰知道SIV會不會無力償還通過發行CP籌集的資金)。貨幣市場上的資金供給不足,使得SIV面臨籌資困境。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把MBS、CDO賣掉。貨幣市場上的資金供給小于資金需求,大家都希望從中融資,而沒人愿意投放資金。這就導致了貨幣市場的流動性不足,利率大幅上升。這是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標志。2007年上半年大家都在說全球流動性的過剩,但之后這些流動性又仿佛在一夜之間全部蒸發,大家突然都借不到錢了,貨幣市場就此出現流動性緊縮。
流動性不足在貨幣市場的體現
如圖所示,2007年8、9月份的時候,貨幣市場上歐洲美元與美國國債的息差突然上升,這說明了利息率的急劇上升。我們知道,流動性的足與不足,不僅與貨幣當局發行的貨幣數量有關,也與貨幣需求有關。如果大家都捂緊口袋,不愿花錢,央行再怎么發行貨幣也沒用;同樣道理,如果大家都愿意投資股票,央行再緊縮貨幣政策也難以奏效。所以,物價和資產泡沫不僅和貨幣供給有關,也和貨幣需求相關。現在是相反的情形:大家都想要現金,而沒人愿意借出,這就標志著危機的出現。
信貸緊縮
第三個階段是去杠桿化引發的信貸緊縮。這里需要知道幾個相關的概念,首先就是杠桿率。杠桿率=資本金/資產。一般說來,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不超過10,其他金融機可能是20至50之間。中國的很多企業是比較傳統的家族企業,不喜歡跟外人借錢,所以它們的杠桿率是1。而美國人喜歡用別人的錢來生錢,把借款用于投資,這種四兩撥千斤的做法,能夠用很少的自有資金來運作巨額資本。第二個就是以市定價(mark-to-market)的會計準則。即按公允價值(Fair value)或現值計價的原則來調整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比如,一個人說買了價值10萬元的股票,我們不禁要追問:是2007年6月份的10萬還是現在市值的10萬?按照mark-to-market原則,就是要按現價來計算。第三個原則是資本金等量扣減:即當資產價格縮水的時候,資本金要等價扣減。這里舉例來說明:假設某金融機構的資產為1000,資本金是50,杠桿率=1000/50=20。現在,該金融機構的資本金發生了30個單位的損失,按照mark-to-market原則,資產從1000變成了970,根據等量扣減的原則,資本金由50變成20。這時杠桿率=970/20=48.5,在危機的背景下,為了控制風險,金融機構更需要降低杠桿率,而現在杠桿率不降反升,從20升至48.5。因此,金融機構必須進行“去杠桿化”的操作,否則將被監管機構踢出牌局。
“去杠桿化”的途徑具體有兩種:一是增加資本金。為保持原來20倍的杠桿率,可以找其他機構注資,從而增加28.5個資本金,使資本總金數達到48.5。另一種途徑是,在不能充實資本金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只得減少資產,比如賣掉房地產、MBS、CDO。總之,將資產減掉570,達到400。此時的杠桿率=400/20=20。在此情況下,資產和負債同時減少。
對于銀行來講,扣減資產的方式之一就是收回貸款。這就是信貸緊縮。金融機構的減記資產操作,會造成整個經濟系統的債券價格普遍下降;由于減記資產而造成的信貸緊縮,企業和金融機構就借不到錢,實體經濟將受到來自虛擬經濟的嚴重沖擊。可見,違約率上升是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但是去杠桿化又使得危機進一步惡化。
系統性危機顯現
由于去杠桿化,資產有損失,則資本金也要相應扣減。由于杠桿率偏高,美國金融機構的資本金相對較少,扣減之后容易導致資不抵債,因此只得破產。下面以AIG事件為例來進行說明。
AIG是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出售的金融工具稱為信貸違約互換(CDS),這是在美國非常流行的保險契約,作用是為債券保險。假如有人購買了MBS、CDO債券,但同時又擔心價格會下降。所以就會向保險公司支付保費購買CDS。之后如果債券價格下跌,則差額就由保險公司彌補;如果出現違約,違約金就由保險公司賠付。因為AIG認為MBS、CDO不會出事,或者違約概率較低;所以既然投資者愿意出保費,這筆交易又何樂而不為呢?但是,在市場投機的背景下,這種交易變得越來越離譜。舉個例子:我買了車子,知道自己的開車技術不好,所以給自己買了保險;荒唐的是,其他人也購買了我的車子出事的保險,大家都知道我開車技術不好,可能會出事。一旦出事,所有的其他人也都將獲得保費賠償。
最后導致了這樣的局面:美國整個金融市場的規模是67萬億,有人測算 CDO是1.2萬億,住房抵押貸款也不過12萬億,而CDS的總額達到了62萬億!雖然我的車和大家沒有關系,但大家都購買了我的車子要出車禍的保險。這是非常荒唐的事情,當然這也是一種商業實踐。大量美國的金融機構發現了賺錢的奧秘:與其買賣債券MBS、CDO,不如買賣保險。夢境是美好的,但是夢境并不長久。到后來,大家發現買車的人普遍出事了,而不是個別的車子出事。由于擔心保險公司賠付不起,大家都要賣掉保險。既然保險公司擔保的債券都要出事,也就自然支付不起高額的賠付。投資者便紛紛拋售該公司的股票,公司馬上陷入破產境地,這就是AIG的故事。美國政府自然要出面救助,否則會造成系統性的風險。
實體經濟陷入衰退
次貸違約導致債券價格下跌,流動性短缺又進一步帶來信貸緊縮,企業的投資和生產遭到沖擊,實體經濟的產出下降;同時伴隨的股票、債券價格下跌,財富效應顯現,居民消費減少。兩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動經濟增速下滑,經濟出現衰退。美國2008年第三季度的情況顯示:作為總需求主要構成部分的消費支出下降3.1%,GDP負增長0.3%。與此同時,危機也正在向歐洲、拉美和亞洲蔓延。
由于次貸危機的不斷惡化,在投資者和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之間,信用已經消失殆盡,借貸活動一直處于近乎停頓的狀態。盡管美國財政部和聯邦儲備委員會用盡渾身解數,信用仍然未能得到恢復。現在的情況依然是:資本主義的金融體系因“栓塞”而近于癱瘓。2009年世界經濟的前景確實令人擔憂。
余永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