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龐氏騙局到麥道夫騙局
蘋果日報盧峰/
經濟學者舒勒(Robert J. Shiller)前幾年出版的《非理性亢奮》(Irrational Exuberance)說的是金融市場的種種畸形現象,其中有一章特別談到投資市場暢旺時不但會出現泡沫,更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騙局。近百年來最經典的自然是意大利裔美國人Charles Carlo Ponzi設計的投資騙局。他一九一九年至二○年間以特高回報為餌,誘使一波又一波投資者把錢投放入他成立的虛假投資計劃,利用不斷新增的投資派發紅利予原來的投資者,造成獲利的假局及口碑。不消七個月,Ponzi以新投資支付舊投資紅利,以「新錢舊錢」的騙局吸引了三萬人參加,吸納資金超過一千五百萬美元。可是,新投資者不可能無限增加,當流入資金開始減少時,騙局便維持不下去。這位一度坐擁數百萬美金的暴發戶很快被執法當局拘捕,執法部門并發現Ponzi根本沒有進行甚么投資。而Ponzi Scheme(龐氏騙局)自此以后便成為金融集資騙局的代名詞。(chinesenewsnet.com)
到今天,Ponzi Scheme作為金融騙局代名詞的情況也許要改一改了。因為近幾天揭發的「麥道夫騙局」(Madoff Scheme)比Ponzi當年的騙局規模更大,歷時更長,受騙的人更大多是名人富豪或大型對沖基金。這個「馬多夫騙局」說的是納斯達克交易所(NASDAQ)前主席麥道夫(Bernard Madoff)的詐騙案。根據執法部門及傳媒的資料,這位在華爾街赫赫有名的麥道夫成立的證券投資公司長期以高回報及連年有增長作招徠,但實質上公司并沒有甚么投資收益,所謂回報或紅利其實是借用新投資者的資金派給原來投資者;只要麥道夫能持續吸引新投資者或向銀行取得貸款,他的長勝神話便可維持,他的騙局便可以延續下去。然而,在金融風暴及資金緊礎下,新資金不再來,原來客戶又要求贖回,麥道夫騙局自然像其他Ponzi Scheme那樣爆煲收場。令人驚訝的不是金融騙局再次出現,而是受騙的包括很多大型基金、大型銀行及金融機構。其中蘇格蘭皇家銀行被騙四億英鎊,瑞士的UBP銀行可能損失十億美元,日本的野村證券被騙三億美元,甚至豐田也可能損失超過十億美元。(chinesenewsnet.com)
要知道這些大型基金、金融機構及銀行都不是投資新手,它們對投資市場的運作都有豐富經驗,機構內部更有專責部門負責評估投資及貸款風險。然而,它們卻像普通投資者那樣輕易墮入金融天仙局中,被騙去數以億計甚至十億元計的資本,令股東蒙受重大虧損。這些金融機構及投資基金是否妥善管理投資及貸款風險,是否做好內部監管實在是個大疑問。(chinesenewsnet.com)
另一個令人驚訝的問題是“麥道夫騙局”并非今年或去年才出現的,而是存在多年的情況,是在監管機構眼皮下運作了幾十年的東西。換言之,監管機構幾十年來對這個就在眼前的騙局一直視而不見,不聞不問,任由越來越多受害者跌入陷阱,任由小騙案變成一個涉及五百億美元及足以撼動金融穩定的大騙局。像這樣差劣的監管水平,像這樣馬虎的監管機構,怎不令人觸目驚心,信心盡失呢?
華爾街巨騙案受害者愈揭愈多
國際投資大行中招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報道,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董事局前主席麥道夫涉及史上最大宗金字塔式投資騙案,受害者名單愈揭愈多,國際投資大行如法國巴黎銀行、日本野村證券、瑞士銀行等均可能蒙受損失;個人投資者中亦不乏名人,包括通用汽車旗下貸款機構GMAC主席默金。不少對沖基金亦涉足騙局,其中有損失達73億美元,有對沖基金更可能因此倒閉。
專家估計馬多夫的500億美元投資騙案中,有數百名投資者受牽連,基金極其穩健的投資回報令不少鄉村俱樂部、慈善機構,甚至各大型對沖基金都自投羅網。有對沖基金更不斷向客戶推銷馬多夫基金,令事件的牽連范圍更廣。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法國巴黎銀行、日本野村證券及瑞士Neue私人銀行可能受害。報道指法國巴黎銀行向投資于麥道夫公司的組合基金貸款,野村和Neue則涉及與基金有關的孖展投資,各大行拒絕回應報道,損失未明。瑞銀則向路透社證實投資馬多夫旗下基金,但強調金額有限。
西班牙傳媒昨日報道,當地多家金融機構都受到案件影響,當中歐洲第二大銀行、西班牙Santander銀行旗下的Optimal基金可能會損失多達32億美元;而M&B資本顧問基金亦可能損失9.3億美元。
據報受麥道夫事件影響的私人投資者包括通用汽車旗下貸款機構GMAC LLC主席默金。默金周四晚向旗下投資基金的客戶表示,他本人的投資亦“受到嚴重損失”。其它受影響名人還包括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球隊“紐約大都會”的班主威爾彭,他旗下投資公司日前發聲明指對事件感到震驚。
投資者到麥道夫案被揭發后始知本金已化為烏有,他們批評當局監管不力之際,亦質疑向他們推銷的對沖基金是否失當。分析指,麥道夫事件后,投資者對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透明度要求會更為嚴格。
Highview投資集團行政總裁施洛斯坦因表示,在金融海嘯后又發生麥道夫事件,勢再打擊投資者對對沖基金的信心。不少對沖基金本身更投資在麥道夫基金上,Fairfield Greenwich集團(FGG)就損失達73億美元。
對沖基金業遭遇麥道夫之劫:半數基金將倒閉
2008年12月16日 21世紀經濟報道
麥道夫騙局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襲向本已受創的美國對沖基金業。
在華爾街最大的交易員論壇——精英交易員(Elite trader)中,數百人參與了有關麥道夫詐騙案的討論。其中一個最熱烈的話題是,這是否代表了對沖基金行業的終結?
討論者認為,投資者會進一步加大對沖基金的贖回,這個行業的高杠桿再也無法持續下去,而監管部門也勢必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管制。
目前整個對沖基金行業已經遭受了自1990年以來最大的打擊,從最高峰時接近2萬億美元規模,縮水45%至1.1萬億美元。在麥道夫騙局之后,對沖基金行業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誰投資了麥道夫?
越來越多的跨國銀行、對沖基金和富有的個人投資者,被報道出來,加入這位前納斯達克主席、華爾街老牌經紀人的受害者的行列。
因為在神秘的對沖基金行業,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雖然沒有連續數十年排名前幾位的Renaissance、D.E.Shaw和Tudor這樣的對沖基金名氣大,但麥道夫投資基金回報的穩定性卻無人能及。
在過去的近20年時間里,不管市場遭遇多大的恐慌和暴跌,麥道夫每個月都為其投資者盈利0.75%,一年就是10%,其投資回報的時間與收益函數幾乎是一條直線,這創造了一個“神話”。
但在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面前,“神話”終結了,麥道夫的游戲結束了。
Tudor在今年的前11個月中下跌了5%,30多年來首次虧損。盡管這好于大盤40%跌幅,投資者還是不斷要求贖回,以至于D.E.Shaw,Tudor,以及另一家傳奇基金Citadel最近兩周都表示將禁止短期贖回。
麥道夫的基金亦不例外。在金融危機不斷加深中,歐洲的銀行們要求贖回高達70億美元的資金。巴菲特說,只有當潮水退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麥道夫沒有錢。一場長達十數年的龐氏騙局轟然倒塌。
依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起訴書,麥道夫表示,他在過去的多年里,用后來投資者的本金向前期投資者支付投資收益,估計投資者一共損失了超過500億美元。
目前還很難評估這場騙局的總體影響,但比較直接的是,投資麥道夫的對沖基金都將遭受重大損失,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
他們很可能拿不到一分錢。據FBI的起訴書,麥道夫在坦白前已經將他手頭僅剩的兩三億美元資金分發出去。
按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起訴書,麥道夫的客戶包括一些億萬富翁、對沖基金,以及一些歐洲銀行。
投資麥道夫的幾家對沖基金包括, Fairfield Greenwich(投資規模73億美元),Kingate管理公司(投資規模28億美元),還有Tremont等公司(詳細清單見右表)。
其中,Fairfield Greenwich上周五發表聲明,稱正在努力估算潛在損失。該公司稱,11月1日,它與麥道夫公司有關的投資額是75億美元,略高于公司資產總額的一半。該公司表示將對麥道夫發起訴訟,其創始合伙人Jeffrey Tucker認為,公司沒有任何有潛在過錯的跡象,而且他們也進行過盡職調查。
預計Fairfield Greenwich等幾家對沖基金的投資者將遭受重大損失。目前市場上謠言滿天飛,都在傳哪一家對沖基金可能因為投資麥道夫而清倉。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麥道夫案有關聯的機構數量也在不斷增多。銀行將面臨進一步的資產減記,而對沖基金在遭受損失的同時,可能遭遇更為猛烈的投資者贖回。
對沖基金行業的終結?
即便是和麥道夫,Fairfield Greenwich,以及Kingate等沒有直接聯系的對沖基金也將面臨同樣的困境。
在華爾街交易員的一個論壇Elitetrader中,Wayne Gibbous質疑:還有多少“成功的對沖基金”是和麥道夫一樣,也是設計的龐氏騙局?
更有交易員說,恐慌的投資者聽到麥道夫的傳奇故事以后,可能會擔心他們自己投資的基金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麥道夫騙局將會給這一行業帶來信任危機,從而將本已陷入困境的對沖基金進一步推向深淵。
麥道夫被檢察院帶走的第二天,12月12日一大早,Liongate資本管理公司就通過郵件向其投資者作出解釋:“親愛的投資者和朋友們,這封郵件的目的是為了向您證實,Liongate資本管理公司沒有任何的基金投資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及相關公司的任何金融工具。”
這樣的解釋非常有必要。
位于紐約的對沖基金Provident集團的董事總經理William Liu對本報記者說,麥道夫騙局會對投資者的信心造成影響,整個對沖基金行業會有很多的贖回。
Seabreeze合伙人管理公司基金經理Doug Kass也說,“投資者如果原來還在猶豫,是否要在未來幾個月把對沖基金的投資取回來,現在都不會猶豫了,他們會向基金經理們發出取款要求。因為他們對整個系統以及對投資經理的信任已經受到嚴重的打擊。”
另一位交易員表示,很多對沖基金都有一些流動性很差的資產,而投資者不愿意成為最后一個龐氏結構中的持有者。他說,這個行業已經有無數的贖回在等待著,恐慌會持續到明年。
今年9-11月,投資者每個月從對沖基金行業贖回的資金都超過400億美元。據摩根士丹利估計,今年全年投資者贖回資金的規模將達到4000億美元。這個曾經高達2萬億美元的行業目前已經下跌45%至1.1萬億美元。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正在想盡各種辦法減緩資金外流的速度。如果投資者要求贖回的話,他們必須清除一些資產的倉位,這會對本已脆弱的市場造成進一步的打擊。
各家基金采取的手段不一。有些基金限制投資者在明年3月31日之前贖回資金,如今年已經下跌了50%的Citadel;還有一些對沖基金要求抽取資金要提前90天通知。
另外,也有一些對沖基金允許投資者贖回,但只能贖回一部分。
在最高峰期,這個行業曾經有10000家基金。行業觀察家們預計,半數基金在這場危機中可能倒閉。
不過,瑞銀駐紐約的交易員Ben Zhang對記者表示,與雷曼兄弟相比,麥道夫的公司與金融系統的聯系并沒有那么復雜,因此系統性風險并沒有雷曼大,但是其影響更重要的是心理層面,對投資者的信心將造成嚴重打擊。
Wayne Gibbous預計,接下來幾周市場都會很弱。“本來因為股市下跌,已經讓大家對市場失去了信心。現在這場危機會擴展到更加廣闊的對沖基金行業,因為麥道夫的騙局太大,并且竟然維持了這么多年。”
500億美元:美國最大商業欺詐案現形記
2008年12月16日06:48 [我來說兩句(1)] [字號:大 中 小]
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王康 吳曉鵬
【納斯達克前主席 騙局】
周日,紐約LIPSTICK大廈非常安靜,大堂里的圣誕樹和紅色的圣誕花讓大廈充滿了節日氣氛。
這座位于紐約一個重要地鐵站出口上方的大廈,看上去與其他寫字樓并無二異,很難想象這里就是幾天前震動華爾街的“震中”——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的證券投資公司所在地。
伯納德·麥道夫,這個很多人都有些陌生的名字,在12月11日之后,突然成為一個震撼華爾街的“重磅炸彈”。這個名字,也許將被永久的記錄進金融犯罪史的史冊里。
美國東部時間12月11日下午,美國紐約南區檢察院同美國聯邦調查局發布新聞,宣布已經將伯納德·麥道夫,同名公司的創始人、注冊投資咨詢師、前納斯達克主席,于當日拘捕。并且南區檢察院已經以一項證券欺詐罪并一項刑事犯罪起訴麥道夫。
根據2008年1月麥道夫向美國證券監管委員會(SEC)上報的材料,麥道夫公司證券咨詢業務共管理大約171億美元的資產,擁有11至25位大型投資客戶。而據麥道夫自己向兩位高級雇員承認,預計將會有500億美元的損失。
同日,證監會也作為起訴方對麥道夫個人以及麥道夫證券投資公司提出起訴。起訴書透露,如果損失高達500億美元,那么麥道夫所管理的171億美元已經全部損失殆盡。
12日,在LIPSTICK大廈,已經發生了群體性事件。大廈一位黑人保安人員向記者轉述當時的情形說:“星期五,這里聚集了大約幾十人之多,但是沒有超過一百人。他們主要是跟公司的接待人員進行爭吵,主要是跟公司的經理在溝通。后來警方把人群清除出去了。”
據美聯社報道,大部分人都是個人投資者,他們擔心自己的投資全部損失。不過,在這高達500億美元的損失中,個人投資者的損失只是小小的芥子。
麥道夫有自首準備
據聯邦探員Theodore Cacioppi檢控,一名麥道夫公司的高級雇員(在檢控書中被列為高級雇員1號)舉報,麥道夫在公司業務之外,在另一個樓層秘密開設了“證券投資咨詢”業務,并將該部分業務資料全部加鎖及加密。
12月第一周,麥道夫向他的另一位高級雇員(高級雇員2號)透露,目前客戶要求贖回70億美元的資產,但是他認為自己已經無力完成這個要求。
12月9日,麥道夫向1號透露,他想在12月份就給公司的雇員們分紅。而在以往,這一直是在2月份才進行的。
12月10日,1號和2號感覺在之前的一周,麥道夫顯出極大的精神壓力,所以兩人一起去麥道夫辦會室見他。但是麥道夫拒絕跟兩人談論公司的業務,并說自己如果在辦公室談論這個問題,一定會“說出來”。三個人商議在麥道夫位于曼哈頓的家中(曼哈頓區東64街123號)談論這件事情。
12月10日晚,麥道夫向1號和2號承認,該公司所開展的證券咨詢業務是一個“欺詐”。他說:“這是一個大謊言,我什么都沒有。我已經完了。基本上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龐氏騙局。”
據2號透露,他估計麥道夫所單獨從事的“證券咨詢”有80億至150億美元的業務規模。但是據聯邦探員找到的2008年1月麥道夫向證監會上報的材料,麥道夫證券咨詢業務共管理大約171億美元的資產,擁有11至25位大型投資客戶。
據麥道夫向1號和2號透露,自己計算,將會有500億美元的損失,但是他手上還有2億到3億美元的現金,打算用這筆錢支付給一些特別選中的雇員、家人和朋友。而麥道夫自己則打算在一周內向政府自首。麥道夫說,除了他們兩位,他還跟另外一位高級雇員說過此事。
據聯邦探員Theodore Cacioppi檢控,12月11日兩名探員找到了麥道夫。麥道夫請兩位探員去自己的公寓,并承認自己已經知道為什么FBI探員會在自己家門口。
當探員問麥道夫是否有“無罪申辨”時,麥道夫說沒有“無罪申辯”。他陳訴,是他個人交易并損失了所有的投資,他之前向投資者支付的是“沒有在那里的錢”。他還向聯邦探員證實,他向自己的三位高級雇員都說過這些話。
如果南區檢察院向法院起訴的證券欺詐罪名成立,麥道夫將被罰款500萬,并入獄二十年。而麥道夫現年已經70歲了。
投資或已全部殆盡
11日,證監會作為起訴方起訴麥道夫個人以及麥道夫證券投資公司。證監會的起訴書指出,麥道夫用高額收益來吸引投資者。并用后來的投資者的資金支付先前投資者的錢,直到他個人覺得這個游戲無法再進行下去。麥道夫在進行這樣的龐氏騙局時,捏造了之前的投資收益。
起訴書透露,如果損失高達500億美元,那么麥道夫所管理的171億美元已經全部損失殆盡。
證監會認為,麥道夫在被捕前一周試圖將手上的1億美元分給雇員和優先客戶(實際上是家人和朋友),這對其他客戶明顯是不公平的,因此申請對麥道夫公司的資產進行保全。除此之外,還提出法庭指定一位財產接受人,凍結麥道夫公司的財產(使麥道夫公司正常運營的資本除外),對公司文件調查,進入破產保護程序等7項要求。
證監會還要求南區檢察院繼續追查被麥道夫“偷掉”的資金的具體去向,以及滿足后續投資人對麥道夫提出的起訴。證監會紐約辦公室代理主任JAMES CLARKSON作為代表在起訴書上簽字。
對美國證監會的質疑已經如洪水般涌來。在證監會的公開文件數據庫中居然找不到任何麥道夫公司的文件。這個掌握著171億美元的投資公司,又是如何不受監管的呢?
麥道夫公司一直是一個家族生意。他的兩個兒子以及弟弟全都在麥道夫公司里擔任高級雇員。因此有消息說,FBI探員所提到的高級雇員1號2號3號,就是麥道夫的弟弟和兩個兒子。
2人檢控了自己的父親,而沒有受到任何指控。70歲的麥道夫知道自已時日無多,對自己的罪行一口承認,并極力強調是個人所為,是否又是為了更大利益而另有所圖呢?
12日,在以自己的公寓作為1000萬保證金的擔保以后,麥道夫已經被假釋回家。
“伯納德·麥道夫是金融服務業長久以來的領袖人物”,麥道夫的律師Dan Horwitz告訴記者,“我們將會努力戰斗,讓他可以走出這些不幸的事情。”
歐洲銀行損失慘重
11日,麥道夫事件發生以后,大部分市民對此一無所知。12日美國股市S&P指數收盤還微升0.70%,收于790點。媒體上的大部分內容還在討論汽車業三巨頭救援法案被參議會拒絕一事。
但是12日,部分投資麥道夫公司的個人投資者已經趕去位于第三大道53街Lipstick大廈30層的公司總部。
其中一位投資者是一位來自佛羅里達的女性投資者,她在麥道夫的公司里投了幾百萬美元。之前還漲了近五十萬美元。但是現在她估計一分錢都拿不回來了。
還有一位椰林灘鄉村俱樂部的成員,傾其公司所有的養老金,在麥道夫的證券投資公司里投資了近1億美元。
據之前美國一本雜志的報道,麥道夫憑借當救生員和安裝地下灑水系統賺的5000塊美元,開設了他的公司。令人非常驚訝的是,據美國媒體揭露出來的數據,麥道夫現在的主要客戶群體,就是椰林海灘鄉村私人俱樂部中的300多位猶太人會員。也許來自富有猶太人的投資,就是麥道夫迅速起家的原因。
麥道夫事件的影響已經從震中紐約,逐步擴展到全球各個國家。“馬達維基斯曾經說過,‘去搶外國人的錢吧’。而麥道夫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一個金融行業的專業博客中,作者這樣寫道。
西班牙最大的銀行桑坦德 (Santander)銀行,宣布在麥道夫公司有36億美元的風險敞口;巴黎百富勤宣布,因為本次事件,可能會有4.7億美元的損失;據報道,匯豐銀行亦(HSBC)可能面臨15億美元的損失。
麥道夫巨額虧損的額度超過了安然和世通,也超過最近國會準備給予底特律的貸款的三倍之多。麥道夫曾經在一次圓桌論壇中說,“證券市場是1對1的市場,是個零和游戲,如果有人虧錢,就肯定有人賺錢。”那么,高達500億美元的盈利,會在什么地方浮出水面呢?
據本報記者找到的材料,麥道夫公司還有2.75億美元投資在385個股票上,其中最大的單筆投資為羅素2000指數(羅素是中小企業指數),以及安布希啤酒釀造公司等。涉及到中國的企業有華視傳媒、藝龍網、攜程ADR、中國醫療技術公司等,數額平均為數十萬美元。
一場16年的質疑 SEC在哪里?
2008年12月17日 第一財經日報
特派記者 吳曉鵬 本報記者 鄭博宏 周馨怡
麥道夫500億美元騙局的受害者名單在不斷加長,其中多為資深投資者。
人們不禁要問,過去的十幾年間,難道沒有人質疑過麥道夫并不復雜的投資策略嗎?不然。質疑在1992年就已經出現,并且在之后16年間持續不斷。
1999年,一封投訴信遞至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其中寫道:“麥道夫證券是全球最大的龐氏騙局。”投訴信的署名是Harry Markopolos。
一位麥道夫曾經的投資者向本報記者表示,他曾仔細審查過麥道夫給他的各種交易證明,“但我根本看不懂,他們到底是怎么賺錢的。更讓人可疑的是,不管市場如何,他都能持續賺錢。或許他們真的有什么奇妙的方程式來實現這一點。但我感覺非常不舒服”。
2006年,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資者撤出在麥道夫的資金,他稱自己很幸運地躲過一劫。
事實上,麥道夫使用的價差執行轉換套利(split-strike conversion)投資策略,幾乎是每本期權交易教材都會介紹的入門級策略。
入門級交易策略
瑞銀駐紐約的股票波動交易員Ben Zhang對記者表示,采取麥道夫這種策略的基金不在少數,但從來沒有人實現過如此回報,并且不波動。
麥道夫對其客戶稱,他采用十分普通的期權交易策略,二十多年來獲得了小幅但穩定的收益。
在給客戶的一份備忘錄中,麥道夫自己這樣描述:“通常,頭寸由標普100中的30至35只與股票走勢關聯度最高的成份股、股指的價外看漲期權和股指的價外看跌期權構成。售出看漲期權旨在提高收益率,并允許股票投資組合升至看漲期權的行權價格。而看跌期權很大程度上靠看漲期權來融資,從而使投資組合的可能損失得以受到控制。”
這種策略簡單而言由三部分構成。首先購買30至35只標普100中業績最優且能很好反映市場基本面的股票。如通用電氣或可口可樂,這些股票在行情較好時可以帶來紅利和股價的收益。售出看漲期權,給這些股票的獲利戴上了一個項圈,允許股價達到行權價的“天花板”,其溢價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投資收益。而看跌期權則是有效的風險對沖,讓損失有一個“底板”。
這種策略在牛市效果很好,因為這種市場環境中通常看跌期權和看漲期權間的比例較為平衡,且出現猛烈盤整的機會不大。
而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中,這樣的策略效果或許未必理想,因為市場顯然更加偏向看跌期權。出售看漲期權的所得資金很難平衡買入看跌期權所需資金。
由此看來,這樣的策略很難幫助麥道夫基金在十多年行情的多次變化中始終保持盈利。
16年的質疑
《華爾街日報》在1992年的報道中即對麥道夫投資策略進行質疑。當時SEC在審查佛羅里達州兩個非法投資帳號時,發現麥道夫在幫他們管錢。
在采訪中,麥道夫澄清他不知道所管理的錢為非法,并且強調他基金的回報并沒有任何特別之處。
1982年-1992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平均年回報是16.3%,而他的基金每年回報為13.5%-20%,“如果有人覺得在10多年的時間里能夠追上標普的收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會很吃驚。”
2001年5月,對沖基金行業雜志MAR/Hedge采訪了十幾個對于價差執行轉換套利交易策略較為熟悉的交易員、量化分析師以及基金經理。
他們表示,“令人吃驚的不是麥道夫如此高的年回報,這可能和公司的市場操作和交易員的能力有關。真正讓人吃驚的是,麥道夫可以保持幾乎沒有波動的平穩回報。”
Gateway基金是使用相似投資策略中最有名的一家。這只始于1978年的公共交易共同基金,在同期卻經歷了遠比麥道夫頻繁的波動,回報也要低得多。
麥道夫當時的回應是,基金的穩定表現是建立在月回報和年回報上的假象。麥道夫指出,如果建立在當天、當周和當月基礎上,“波動無處不在”。
他同時表示,“我沒有興趣把我們的投資策略告知世界。我不會討論我們如何管理風險的細節。”
《巴倫周刊》跟了一篇報道,援引三位權威投行的期權策略師稱,對其投資模型進行反向工程演繹均無法得到麥道夫基金那么卓越的收益數據。
在那次采訪中,麥道夫一貫地諱莫如深:“這是私人策略。我無法詳細展開說明。”
SEC在哪里?
麥道夫擁有兩家公司,一個是麥道夫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經紀業務;另一家則是投資咨詢的對沖基金。SEC在起訴書中稱,麥道夫是通過投資咨詢業務進行詐騙的,而麥道夫的對沖基金直到2006年9月才首次到SEC注冊。
1999年,Markopolos在與麥道夫證券競爭的一家公司工作,他向SEC波士頓和紐約辦公室寫信,要求對麥道夫展開調查,舉報行動持續了9年。
目前還不清楚SEC是否對Markopolos的舉報進行過調查,SEC發言人John Nester拒絕就此置評。麥道夫是SEC在市場監管方面的顧問,他還定期給政客們捐款。
彭博新聞社引用兩個匿名消息源說,自麥道夫2006年在SEC注冊對沖基金以來,監管部門從來沒有檢查過他的帳本。而在正常情況下,SEC在對沖基金注冊的第一年會對其帳本進行仔細審查,然后每過五年審查一次。
如此來看,唯一對麥道夫的對沖基金起監管作用的就只有他的審計公司了。但這家會計師事務所卻位于紐約郊區,辦公室只“比一間臥室稍大”。
麥道夫是電子交易的先驅,他的證券公司也一直走在使用新技術前列。但他卻禁止對沖基金的投資者在線查看自己的帳戶,而只能看由電腦打印的紙張。
“當所有的東西都非常完美,以至于你覺得不太可能是真的,很可能就不是真的”,曾經在紐約一家對沖基金擔任風險管理經理的劉寧暉對記者說。
在過去的十余年時間里,麥道夫的競爭對手以及對沖基金行業的專家都表示,麥道夫的投資記錄是可疑的。
SEC12日表示,該機構駐紐約辦公室于2005年和2007年對麥道夫的公司展開過兩次調查,發現3處違規行為。但這些違規都屬細枝末節。
“毫無疑問,SEC應該對麥道夫展開調查”,馬薩諸塞州秘書長William Galvin公開表示。
位于紐約的基金公司Provident集團的董事總經理William Liu對記者說,美國政府之前對于是否加強對沖基金行業也有著較大的分歧。他的基金管理著170億美元投資,投資對象即為對沖基金。
兩年前,SEC內部曾經就一項加強監管對沖基金的提案進行表決,后來因奉行自由市場的共和黨人反對而被否決。不過,William Liu認為,麥道夫事件后,監管者將會對這個行業進行修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