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錯了病”“下錯了藥”!
——三論美國經濟危機的必然性
迎春
目前經濟危機已經向全世界蔓延,發展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了,但是,為了保持論述的連續性,這里仍然只探討美國的經濟危機。
為什么我們要反復論證危機的性質和客觀必然性呢?原因就在于社會學、經濟學領域歷史唯心主義猖獗,很多人都把經濟危機僅僅看作是人們主觀行為的結果,而不承認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必然產物,所以我們要反復論證危機的性質和客觀必然性。不認清經濟危機的性質和客觀必然性,一定會“開錯藥方”,“下錯藥”。
一,錯誤地診斷“病癥”、“病因”
僅僅是金融危機,還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到目前為止,人們把這次美國的危機還稱作“金融危機”,不承認是經濟危機,最多也只承認“影響了”“實體經濟”,更不會承認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了。這就錯誤地判斷了“病癥”和“病因”。不能科學判斷“”病癥和“病因”,當然要“下錯藥”,更不可能治好“病”!
最近有報紙報道,召開亞歐峰會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峰會”,“應對全球金融系統崩潰的問題”等。可見,直到現在人們還只承認是金融危機。由于僅認為是金融危機,解決的主要辦法就是國家收購金融機構的部分股份,加強“流通性”。所以美國拿出了7000億美元救市,其他國家也紛紛仿行,但是,股市仍然“跌跌不休”,生產繼續萎縮,可見“診錯了病”,“藥不對癥”!
我們認為美國的這次危機,是生產過剩(相對)的經濟危機,而不僅僅是表面的金融危機。
首先,房屋賣不出就是房屋生產過剩的表現。在《從美國的經濟危機看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的文章中,我們就指出:“這次危機突出地表現為房屋的“過剩”,賣不出去造成的。由于廣大勞動者沒有錢買房,于是金融機構就貸款給他們買。這本身就是“負債消費”,或者叫“超前消費”,按我國的老話說叫“寅吃卯糧”。開始金融機構貸款給有一定條件的人,如有固定收入,有一定的抵押品,首付多少款等等。但是,房子還賣不完,金融機構為了獲取更多的錢,也貸款給不具備這種最低條件的人。這不是生產過剩又是什么?”“-------一些勞動者沒有購買房子的能力,房屋生產過剩,這就是當前危機的根源。雖然當前危機主要表現在金融領域,但是,根源是人們還不起買房貸款造成的,是房屋貸款的危機,實際上就是生產過剩的結果。
其次,貸款消費就是從購買力的方面表現出的生產過剩。
.美國是貸款消費的典型。美國貸款消費不僅僅有房貸,還有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學生上學貸款等,據有關資料,“2006年美國家庭的總債務與上年比大幅上升了9%,達到12.8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9.7萬億美元是住宅貸款,2.4萬億美元是信用卡欠款和買車貸款等。2007年,美國家庭平均信用卡卡債為9900美元。2007年第4季度,美國家庭的債務已經達到他們稅后總收入的140%,一個家庭年收入的14.3%用于還債。”(引自《天文數字的美國家庭的債務》)這種貸款消費的惡性膨脹,曾被人們美名為新的消費“觀念”。而這種所謂的“新消費觀”,正是從購買力方面表現出的消費品生產過剩。當然,美國人們大量的生活消費品已經不在美國生產了,特別是所謂“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都轉移到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生產。可見當前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實際上是全球性的生產過剩危機。
最近,美國生產下降,商務部10月30日宣布,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第三季度按年率計算出現0.3%的負增長;約占經濟活動三分之二的個人消費開支也下降了3.1%,這是自1991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參看《參考消息》2008年11月1日第4版)另據美國政府10月3日發布報告說,美國雇主9月份裁減了15.9萬個工作崗位,這是連續第十個月裁減工作崗位;實際消費在6月下降了0.2%,在7月份下降了0.5%,8月份持平;8月份的工廠新訂單減少了4%,;資本貨物訂單減少了2.4%等等。(參看《參考消息》2008年10月7日第4版)從失業人員增加,訂單減少,消費下降,國內生產總值出現負增長等,充分說明美國的經濟危機確實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對危機性質的認識不同,對造成危機的原因看法也不一樣。
認為危機僅僅是金融危機,說危機的原因是:信心不足;貪婪;監管不嚴造成的,總之,是社會意識和措施不力等主觀原因造成的,不承認經濟危機的爆發主要是由于客觀的必然性。
有人說形成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信心不足,所以“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
信心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關系的反映。戰后日本經濟出現過一段高速發展時期,人們贊揚“日本經濟奇跡”,認為美國應該學習日本“模式”,對日本經濟充滿信心;后來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處于長期停滯,美國經濟又有發展,于是人們又說美國的“經濟模式”如何好;這次經濟危機從美國首先爆發,又說美國經濟“監管不嚴”等等。可見,信心是社會意識,是客觀經濟形勢的反映,而不是信心決定經濟形勢。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這次經濟危機使人們對美國經濟失出信心,再一次證明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證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
有人說造成這次危機的原因是由于華爾街老板的“貪婪”。
馬克思早就指出,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資本家就是要賺錢,要賺更多的錢,所以不可能不“貪婪”。資本主義社會是“弱肉強食”的制度,大資本家吃小資本家,強資本家吞并弱資本家,這次危機中無數的兼并事實,說明資本家必然“貪婪”。所以,如果說這次危機是資本家“貪婪”造成的,那么資本主義經濟就應該天天處于經濟危機之中。
有人說造成這次危機的原因是由于“監管不力”。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本家占統治地位的國家,資本家就是要賺錢,誰來監管資本家?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是資本家的總代表,它能監管資本家嗎?當然不可能!
當美國的安然公司爆出假帳丑聞之后,中央電視臺有一段對話很說明問題,特轉錄如下:
“觀察員:當安然和世通爆出的會計丑聞被認為只是美國企業中少數幾個爛蘋果的時候,緊步安然和世通后塵,美國一連串的公司丑聞在2002年接連暴露。企業假賬的震蕩還未消失,更大的震驚接踵而來:進行財務審計的安達信、畢馬威等老牌會計事務所居然是造假的幫手。華爾街的頂級投資銀行,無論是著名的美林公司還是花旗銀行旗下的所羅門美邦,也濫用投資者的信任謀取自身的私利。
主持人:以往在人們印象當中美國的法律體制是最健全的,它的公司也是很健康的,但是為什么美國突然間一下那么多大公司都出現問題,而且都是會計丑聞?
觀察員:我想對公司治理新的因素在起作用,現在普遍推行的所謂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股票期權這樣一個制度,每個高級管理者或者是一般的員工都有股票,股票一上市從股市得到盈利很多,出現這樣一種虛報盈利造假的動力。”(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公司頻爆丑聞經濟低迷》)
事實證明作為監管機構的會計事務所不過是“造假的幫手”,也要謀取“自身的私利”,當然也會一起造假。
政府作為資本家的總代表,就更不會認真監管資本家了。美國政府利用美元所占有的世界貨幣的地位,大量發行紙幣,肆無忌憚地掠奪世界各國的財富;大量發行各種債卷,靠借債打仗、維持表面繁榮,這樣的政府怎么會認真監督資本家呢?
可見說“監管不嚴”是造成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也不符合實際。
馬克思主義早就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必然要出現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這種經濟制度的必然產物,決不僅是人們主觀意志造成的;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度才是經濟危機的根源。
當然,每次經濟危機各有特點,這次危機突出表現在金融領域,是和前一段時間美國的虛擬資本惡性膨脹和信用的惡性膨脹緊密相聯。
二,這次危機“病癥”的特點
這次經濟危機首先在金融領域爆發
美國的危機首先是從次貸危機的爆發開始,接著就是五大獨立投資銀行的破產、倒閉:貝爾斯登被拍賣,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美林公司被美國銀行收購,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為銀行控股公司,宣告了獨立投資銀行形式的終結,整個金融、信貸系統出現崩潰的征兆,因此人們把危機稱作是“華爾街風暴”,被看作是金融危機。既然危機的性質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為什么首先表現為強烈的金融“風暴”呢?
金融危機往往與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結合在一起,也可能取得相對獨立的形式,如通貨膨脹等。這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突出表現為金融危機,與所謂的“金融創新”以及信用膨脹有關。
前一段時間,美國經濟形成了虛假的繁榮,是靠虛擬資本膨脹和信貸膨脹造成的,用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泡沫”破滅,首先危及的就是金融領域。
造成這次美國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虛擬資本的惡性膨脹。
前一段美國經濟的虛假繁榮,一部分是靠虛擬資本的惡性膨脹。虛擬資本是“以有價證卷的形式存在、并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股份公司的股票,企業或國家發行的債卷等----------它不是真正的資本,而是‘資本的紙制復本’。它只間接地反映實際資本的運動狀況。”(《政治經濟學辭典》上許滌新主編第561頁)虛擬資本與實際資本的數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虛擬資本最終要受實際資本制約,差距過大,就是通常所謂的“泡沫”。正如大量發行紙幣,并不是物質財富的增加一樣,股票等有價證卷面值的漲跌,也不能真正表現財富的增減。
美國從次貸危機引發的危機,就是由于投資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大肆倒買倒賣有價證卷,還有所謂的“衍生金融”產品,并美其名為“金融創新”,造成了世界性的虛擬資本惡性膨脹,很多國家的金融機構都卷入了有價證卷的投機倒把,所以,這次金融危機把很多國家都卷入了進去。而有價證卷的買賣,不過是虛擬資本的膨脹,并不能創造物質財富。只有通過職能資本的運動,經過生產和流通過程,才能創造出物質財富和實在的利潤。總之,虛擬資本與實際資本有著內在的聯系。不是倒買倒賣有價證卷,虛擬資本膨脹就是社會財富的增加;反之,股價等有價證卷下跌也不一定就是財富的“縮水”其實,錢是不可能直接生錢的,不管在有價證卷之間怎么買過來、賣過出,都不可能增加物質財富。這次危機再一次證明,真正的財富只能是物質產品,虛擬資本只不過是“資本的紙制復本”。
冰島的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一個30多萬人口的小國,因為大力發展金融業,倒買倒賣有價證卷,經濟一度顯得很繁榮,但是危機一爆發,暴露出1383億美元的外債,而國內生產總值才190億元,整個國家靠負債維持。可見,虛擬資本的惡性膨脹,最終“泡末”總是要破滅的。
這次經濟危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的惡性膨脹。
造成美國的經濟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信用的惡性膨脹。美國政府發行了大量的債卷,我國政府就是巨額美國國債的持有者;美國的地方政府、企業也發行債卷;為了刺激人們消費,金融機構還運用各種手段貸款給群眾,前面已經說過,2006年美國的家庭負債已經高達12.8萬億,為稅后總收入的140%。從全國看,美國年國內生產總值才14萬億,但是總債務已高達53億,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好幾倍。
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惡性膨脹,并不是財富的增長。商業和銀行信用總是圍繞著職能資本的運動進行的,最終要受職能資本運動的制約。“-----隨著信用的擴張,也會助長買空賣空和投機交易,這一切都會加深市場的盲目性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虛假的需求所造成的表面繁榮掩蓋著商品滯銷的真相,從而加深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銀行信用激化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加深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政治經濟學辭典》上第554、555頁)
格林斯潘主持美聯儲時期,運用貨幣、財政政策作為“反危機”的手段,不斷地降低利息率,刺激經濟增長,使各種債務急劇增加,也促使了虛擬資本的暴漲,倒買倒賣、投機倒把的盛行,造成美國經濟了虛假的繁榮。
次貸危機的爆發,引起了整個貨幣、信用關系的中斷,而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必須靠信用關系維系,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關系中斷,必將造成經濟生活的混亂,因此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所以,他們把穩定金融作為頭等大事也在情理之中。金融混亂成了這次危機的突出特點。但是,把這種表面現象作為“病因”,顯然是“開錯了藥方”。
三,“下錯了藥”
一些人認為,只要解決了所謂的“流通性”問題,金融機構之間的借貸關系恢復了,經濟就能正常運轉,這也是一種錯誤觀念。
資本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的最高階段,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是再生產正常進行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當發生金融危機,銀行、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遭到破壞,必然造成貨幣信用領域中的動蕩和混亂,整個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不能正常運轉。所以,美國和其他國家都一再強調“流通性”,實際上就是要恢復正常的商業、銀行信用關系,美國政府拿出7000億美元來“救市”,加強所謂的“流通性”。但是為什么效果不明顯呢?因為,他們“診錯了病”,當然要“下錯藥”了!
在生產衰退、生活緊縮的形勢下,拿出大量資金注人入金融機構,也難以恢復正常的信用關系。因為,信用關系是建立在正常的物質生產和生活基礎之上的。生產和生活不能正常進行,信用關系也一定會出現混亂。即使金融機構的信用恢復正常,但是經濟危機仍將繼續。原因就在于社會生產之間還有著各種內在聯系,違背了這種內在聯系,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也不可能正常進行。這種內在聯系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就這次美國經濟危機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物質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的聯系;生活消費品與購買力之間的聯系;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之間的聯系等。
1,物質生產中生產資料生產與生活資料生產之間的聯系
物質生產包括生產資料生產和生活資料生產兩部分,就是馬克思所謂的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必須與生活資料的生產相適應,否則再生產就不能正常進行。這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內在聯系。
這次美國的經濟危機,首先表現為房屋、汽車等生活資料生產過多,消費不了,因此,房屋、汽車等生活資料的生產就不能按原來的規模繼續進行;與房屋、汽車相關聯的生產資料生產,如建筑資料、汽車的零配件等生產資料當然就也不能按原來的規模進行生產了。可見,即使“流通性”正常,生產生產資料的企業都能得到貸款,但是,房屋、汽車賣不出去,建筑材料的生產、汽車零配件的生產也不可能按原來的規模繼續進行,更不能擴大生產的規模了!
2,生活資料的生產要和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相適應。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生活資料是商品,要有錢買才能消費。所以,生活資料的生產必須與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相適應,生活資料只有被人們購買,再生產才能繼續進行。
前面說美國的房屋、汽車等生活資料生產過多,消費不了,并這不是說房屋、汽車等就是絕對消費不了,而是說與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相比,是生產的相對過剩;或者說是人們沒有錢買這么多消費品。
以房屋為例。“據美國房地產跟蹤公司統計,目前,美國被銀行回收的房產達到創記錄的82萬套,遠遠多于2006年底的22.4萬套。”(轉引自《參考消息》2008年10月29日第10版)可見,這82萬套房子原來是有人住的,而這些人是借錢購買的,現在還不了貸款才被趕出住宅。那么,資本家會不會提高工人工資以“增加內需”呢?不會,資本家的本能就是要壓低工人的工資,以增加利潤。正因為美國資本家不愿意提高工人工資,才把大量工廠轉移到我國以及其他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國家,以減少工資的支出。如果美國資本家愿意提高美國工人的工資,他們就不會到外國建立工廠了。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被雇傭勞動經濟制度限制的。這種對消費需求的限制,與資本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矛盾是不可能克服的。而生活資料的生產又必須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適應,生產才能正常進行。所以,生活資料的生產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或者說“內需不足”,是雇傭勞動制度的內在矛盾。只有通過經濟危機破壞生產力,然后經過蕭條,逐步復蘇,最后到高漲,如此周而復始,這才是造成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3,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
西方經濟學既不區分生產資料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更沒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概念。這些客觀存在事實的區分是必須的,否則就不可能揭示它們之間的聯系。
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內部進行的分配,如生產領域工人的工資、資本家的利潤等;許多非物質生產部門如文教衛生、國家機關以及軍事部門等,不創造物質財富,這些單位所需的經費以及支付工作人員的工資,是通過國家財政預算取得的,這就是再分配。可見,初次分配是物質生產過程中的分配,隨物質生產的發展增減;而再分配則主要是以財政收入為基礎的分配。
美國生產工人的工資,是在物質生產部門內部進行的,這是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工資,一般會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提高。但是,美國的物質生產大量轉移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國家,因此被稱為“空殼”經濟。只是因為房屋不能移動,否則房屋建筑也會轉移到國外生產。從2007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看,制造業增加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7%,加上農業、礦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部門的產值,總計才25.8%,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多一點;而金融、保險、房地產、出租和租賃業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7%,再加上政府支出等非生產性行業,幾乎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數據轉引自王小強《百年一遇的繁榮與危機》)物質生產比重這樣低的“空殼經濟”,還要保持一定比率的失業人口,因為沒有這些失業者,資本家就不可能“自由地”雇傭工人了!在這種“空殼”經濟的條件下,生產工人的有支付能力不可能很高;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經費和工資,則主要靠國家財政提供。美國依靠美元占有世界貨幣的地位,大量發行紙幣、國債,搞赤字財政支撐著虛假繁榮。經濟危機一爆發,建立在赤字財政基礎上的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經費和工作人員的工資等必然會萎縮,整個社會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必然下降,再生產就不可能正常進行。
當然,美國的資本家還要從全世界各地賺錢,但是,在國外的物質生產所形成的購買力,也只能在外國實現;利潤雖然歸美國資本家所有,但是國家通過稅收得到的很有限。所以,對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特別是對生活消費品的需求不會帶來多大作用。
總之,美國的這樣一個“空殼”經濟,加上虛擬資本、信用的惡性膨脹,建立在赤字財政基礎上的非生產性的支出造成的虛假繁榮,遇到了周期性經濟危機,“泡末”破裂后,危機的嚴重性是可想而之的。人們稱這次危機是“百年一遇”,把它與1929——1932年的經濟危機相提并論,也是符合實際的。
美國的經濟危機爆發以后,各國都向金融機構注人巨額資金“救市”,增加“流通性”。但是,經濟衰退的現象卻越來越嚴重,各國政府又紛紛采取降息措施,以求刺激經濟,避免嚴重衰退。這又走回到了格林斯潘主持美聯儲時期的老路,為下一次經濟危機的爆發作準備。
經濟危機表明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外殼的矛盾,已經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解決經濟危機的唯一出路就是“炸毀”雇傭勞動制度。
從思想、理論的角度看,美國的經濟危機再一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理論又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資本論》不僅在歐洲熱銷,連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羅恩。威廉斯也不得不承認:“馬克思在19世紀發表的關于資本主義評論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轉引自《參考消息》2008年9月27日第3版)”
從政治的角度考察,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在資本主義的中心地區爆發這樣嚴重的經濟危機,充分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沒落,說明雇傭勞動制度必將被“炸毀”,也顯示了社會主義必將取代這種陳舊的社會經濟制度,所以說這次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也就是社會主義新高潮的起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