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的投機賭博性質1
——中國如何自處
王小強
摘要:與物質生產沒有直接關聯的金錢交易、金融市場、貨幣經濟,實質就是賭博。所謂新經濟,甚至今天的世界經濟,其性質就是投機賭博。為了“對沖”風險,從國家到企業到個人,不得不參加賭博,不管你有意還是無意。在人人都失去理智的時候,理性的選擇是變得瘋狂。于中國,臺灣、西藏、新疆、東海,難辦但屬局部問題;腐敗、貧富分化,可以逐步治理。一旦發生貨幣形態的金融危機,勢必引發諸多矛盾總爆發,中國經受不起。
問:《投機賭博新經濟》是您最近的一部力作,張承志稱之為“憂國之作”,也有人評論是一根刺破懶洋洋的樂觀泡沫的鋼針。您為什么說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經濟環境是投機賭博性質?
答:什么是賭博?一匹馬、一個企業,你說跑得快、盈利多,我說跑得慢、盈利少。那好,就打賭、下注。我說對了,你的錢給我;我說錯了,我的錢給你。與物質生產沒有直接關聯的金錢交易、金融市場、貨幣經濟,再說的天花亂墜,其在性質上、邏輯上與賭博無法區別,實質就是賭博。雖然道理很簡單,讓人難以接受的現實是,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大賭場。吉登斯在《第三條道路》中說,全世界每天幾萬億貨幣交易當中,只有不到5%涉及到貿易和直接投資,其余超過95%都是投機套利交易。你說這是什么經濟?賭博不是好事。我也納悶,經濟怎么“進步”成賭博了?2001年我提出“投機賭博新經濟”這個概念,到如今八年時間過去,除了投機賭博,我找不到另外更貼切的概念。我拋磚引玉,希望諸位經濟學家,對我提出的問題,能夠給一個比“賭博”更合理、更合情、更加冠冕堂皇的概念。
問:您說的是理論問題。從老百姓的角度,您對中國普通人的投資理財有什么建議嗎?看了您的書,我得出一個結論是:我今生要遠離股市,遠離現代消費模式比如貸款買房買車等,遠離賭博。這種想法對嗎?
答:你問的正是問題的核心。理論是為人民服務的。我苦惱的正是,遠離股市,并不解決問題。今天,一旦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那貨幣就很像股票了,因為在金融市場上,貨幣的價格和股票一樣大起大落。如今,人民幣不斷升值,只要從事進出口貿易、出境旅游,普通百姓都能感覺到人民幣在境外比過去越來越值錢。所以,我在書里說,過去的常識教育人們不要賭博,遠離賭場,現在,只要上班干活領工資,人人在客觀上都參與了賭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正所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買股票,賭股票價格的漲跌;換貨幣,賭貨幣價格的漲跌。即使你什么都不參與,但只要你領工資,則不賭博也是賭博,因為你客觀上是在賭人民幣不會貶值。貨幣市場里,你屬于“做多”、“建倉”或者“補倉”,只不過你自己主觀上并沒意識到罷了。我的說法,聽起來好像有點玄。舉例為證吧: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千絲萬縷,香港居民經常要“回鄉”用人民幣。辛辛苦苦掙點港幣,來大陸一次,貶值一次。由于人民幣不斷升值,香港企業不得不用人民幣給許多經常出差或派到大陸來工作的員工發工資了。要不然,你等于在給人家不斷減薪!進一步的問題是,你今天改發人民幣可以,明天人民幣貶值了,是不是還得改回來發港幣?如今,人民幣持續升值,許多香港人紛紛通過在大陸的香港銀行分支機構開設人民幣存款賬戶,許多香港人每天上銀行排隊,用港幣換額度限制的兩萬人民幣,繼續存銀行,當“長線投資”。這和買股票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人民幣放開,可以自由兌換,市場調節,每天價格有升有降,老百姓領的工資,在貨幣市場上,與股票在性質上,還有什么區別?當然,我說的是人民幣價格漲落的性質。人民幣是政府發行的,股票是企業發行的,這點不同。大家說的所謂“理財”,把存款、股票、債券、貨幣等金融資產的價格漲落風險,按照不同組合,適當分散,實際上與賭桌上分投下注是一個原理。在這個“理財”部分不僅越來越不可或缺而且越來越大的演化過程中,原來根本拒絕賭博的廣大老百姓,最無奈、最可憐。這也是資本主義“進化”最可惡的地方。
如今,全世界每天有1400多種金融衍生工具、數萬種有價證券在進行交易。為了“對沖”風險,人人不得不參加賭博。強烈波動的金融市場迫使各國政府出手干預,買進賣出各類金融產品,穩定金融市場,穩定國民經濟。結果怎么樣?一方面是沒有客觀實物對應的紙幣盡情發行;一方面是政府直接下場賭博。如今,所謂的“主權基金”的規模,已經超過對沖基金總量。這個變化,標志著經濟變成了賭博,賭博變成了經濟。它造成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經濟學空前的蒼白無力: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從實踐到理論全都說不囫圇了,不靈了。
金融市場發展出一個拿實物生產說故事,實際上是錢買錢就能錢生錢的“貨幣經濟”。股票價格并非企業經營的直接結果,毫無道理地上漲下跌。美元與黃金脫鉤以后,貨幣發行完全不受物質約束,大量發行的貨幣蜂擁而入各類金融市場,成為賭博下注的籌碼。規模越來越大的金融市場,像黑洞一樣吸納了激增的貨幣發行,避開通貨膨脹。
這樣一個大于實物經濟幾十倍的貨幣經濟,把物質生產者和普通百姓拋進賭場,那些不想賭博的人,“規避風險”的套期保值,買賣種種金融資產,實際上也是在下注押寶。墨頓·米勒說:“既然這個世界無法消除價格波動性,不用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也是一種投機,一種賭博,只不過賭的是價格不會向對自己不利的方向變動,這種賭博的風險可能比參與期貨、期權交易的風險還大。”這個賭博新經濟,簡直就是“逼良為賭”!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一次又一次的“非理性繁榮”,原本“理性”的市場經濟,越來越被規模越來越大的非理性投機所主導。這應了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一句話:在人人都失去理智的時候,理性的選擇是變得瘋狂。
問:這種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會造成什么不利影響?
答: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后一塊尚未被金融危機洗劫的最大、最肥的處女地,自然成為眾矢之的。改革開放帶來物質生產高速增長,金融自由化帶來貨幣經濟繁榮,外資拋空帶來金融危機,是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三部曲”,是當代所有“新興市場”無一例外的宿命。在危機發生前,總是有一段非常繁榮的時期,只要買股票就賺錢,買樓盤就增值。2005年以來,人民幣開始升值,股市和房地產暴漲。金融市場和投資的“兩熱”顯示,中國并非沒有可能像日本當年那樣,進入金融危機前的空前繁榮。2006年股指飛升184%,2007年再升148%。2008年,股市,房地產下跌。但是,人民幣繼續大幅度升值,大量“熱錢”通過各種渠道涌進中國,出口放緩,外匯儲備繼續猛增。這些趕來投機的“熱錢”,總不會一直放在銀行吧?
“非理性繁榮”不會沒有止境,“追漲”到最后,必然“殺跌”。中國尚未開放資本賬戶,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不具備“殺跌”的制度條件。最近梅新育提出,不可兌換也不是沒有可能大規模撤資。但是,你至少不會直接影響匯率,你可以怎么鉆進來,怎么鉆出去,通過進出口、利潤匯出,等等。可是到中央銀行結匯、換匯的匯率,還是我說了算。更具威脅性的邏輯是,通過出口、投資等各種渠道涌來的“熱錢”,賭的是人民幣持續升值;不斷流入的美元造成外匯儲備激增,進一步增加人民幣繼續升值的壓力和預期;如果在國際壓力下,人民幣真的不得不繼續升值,這就成全了一個典型的預期自我實現過程。這樣循環走下去,人民幣不可兌換,缺乏“殺跌”機制遏制“追漲”,等于讓“熱錢”進了保險箱,制度保證只賺不賠。外匯儲備增加是外來資金結匯造成的。人家來結匯,你能不給人家人民幣嗎?這等于貨幣發行。貨幣發行過多,勢必通貨膨脹。但是,我們不敢提高利率,現在人民幣利率已經遠遠高于美元,繼續提高利率,等于鼓勵“熱錢”更加踴躍到中國扎堆。實踐證明,升值帶來貶值——國內通貨膨脹。這樣的宏觀經濟邏輯能可持續發展嗎?下一步呢,中國政府多次承諾加快開放資本賬戶,加快開放金融市場,早晚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和外資大舉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到那時,“熱錢”大舉拋空的“殺跌”機制具備了,大規模卷錢的金融危機也就近在眼前了。早在亞洲金融危機時索羅斯就斷言:“要是人民幣是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的話,中國的銀行系統也許已經崩潰了。”
金融危機的后果,不同國家,表現不同。在英國,金融危機就是金融危機,英鎊貶值,財長辭職,完了。在日本,金融危機深化成經濟危機,十幾年沒緩過氣來。在印度尼西亞,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引發社會動蕩,社會動蕩造成政權顛覆,接著是國家分裂。但愿我是杞人憂天,擔心屬于多余,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我的體會是,我2001年提出“投機賭博新經濟”至今,從經濟學家到政策制定,并沒有真正面對貨幣市場上投機賭博遠遠大于進出口貿易和直接投資這個現實。如果真正面對了,經濟學家們就不敢大言不慚,預言升值有利于減少外匯儲備、有利于緩解國內通脹了。2005年人民幣升值以來的實踐,與這些陳舊理論指導的預言,結果完全相反。為什么索羅斯重復強調多年經濟學家胡說八道,就是沒人聽?我琢磨,因為誰也接受不了社會進步到“投機賭博新經濟”這種“吊詭”的現實。人類社會不是永遠從落后到先進,不斷進步嗎?歷史的車輪不是滾滾向前、越來越好嗎?怎么全球一體化走到今天,“新經濟”鬧了半天是賭博?接受不了,感情上、習慣上都是。即便說錯了,政策效果適得其反,吃了虧,還是接受不了。但是,每天三萬多億美元的外匯交易,實實在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體化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歷歷在目。2005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增長下降,外匯儲備猛增,都已經證明而且還在不斷證明,“賭博”再不好聽,我們提出的問題,邏輯是正確的!就說美國的次貸危機,簡單說,不過就是銀行住房貸款證券化,貸款單金融創新成衍生產品,進入金融市場評級、抵押、買賣。由于壞賬的風險作價轉移了,銀行放心大膽奮勇拉客,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本來通不過財務資格審查的被連哄帶勸地拉進來貸款買房了;買房的人多起來,房地產價格當然上漲,經濟繁榮。和股票市場一樣,房地產價格越漲,越吸引更多人抓緊買房(追漲),房地產越火爆,銀行貸款越安全,貸款利潤越多,四處拉客貸款買房越起勁……
問:談談您創作《投機賭博新經濟》的過程吧。得到了哪些人的啟發和幫助?創作過程中有哪些心得?
答:從我的書的“參考文獻目錄”你可以看到,我看了當時我知道的幾乎所有關于這方面的中文文獻。英文看的少,有些只是查閱。其中給我幫助最大的書,反而是墨頓·米勒的《墨頓·米勒論金融衍生工具》,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墨頓·米勒因為替金融衍生工具辯護得好,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本小冊子,是他的講演集。為了讓普通聽眾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妙用,不可或缺,他不斷用賭博、賭徒、下注、押寶來解釋,真的是深入淺出了。我希望對當代復雜而神秘的金融有興趣的讀者,能看看這本通俗易懂的小冊子。
再就是索羅斯的書。我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他的第一本書就開始看,一本接一本,每一本都看過。他可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那些“大款”,不僅大把贏錢,而且大把撒錢。人家是波普爾的學生,擅長哲學思辨,在成功的金融投機實踐中,他發現經濟學家盡在那里胡說八道。錢買錢就能錢生錢的金融市場,買賣的規律明明是“追漲殺跌”,這是中國現在上億“股民”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建立在物質交換基礎上的經濟學,供求原理只能是貴賣賤買:價格上升多少,需求相應減少多少;價格下降多少,購買必然增加多少。經濟學最基本的供求原理,根本解釋不了金融市場上價格越漲越買、越跌越拋的經常現象。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理性,如今遇見的老是“非理性繁榮”。“非理性”還能“繁榮”,經濟學很無奈。
舉個例子:亞洲金融危機,經濟學家們紛紛總結,亞洲國家都是政府干預經濟過多的“裙帶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罪有應得。是索羅斯親自下手打泰銖,引發亞洲金融危機的,可恰恰是他,從來沒說過什么“裙帶資本主義”,反而一再強調,貨幣在金融全球流動的今天,非常脆弱,難以為繼;一再強調,既然全球經濟一體化,就應當貨幣一體化。實踐出真知,他一直在大聲疾呼,這樣下去,資本主義金融體系注定崩潰!
再想藉此機會推薦格林斯潘的新書《我們的新世界》。我希望有興趣的讀者能看看格林斯潘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總結。他尊稱長期資本是“華爾街最大、最成功的避險基金”。最成功的避險結果,用他的原話,“是把本金交給賭徒,從事和原先業務計劃毫不相干的豪賭。”
問:您這樣挑戰新經濟,受到過質疑嗎?有哪些質疑?
答:質疑,是我最盼望的,也是一直沒有的事情。或者可能是,把當代經濟進化的巔峰——金融——說成是“賭博”,實在太荒謬、太激進,離譜得根本不值得一駁?其實,正像《投機賭博新經濟》“作者的話”里所講,我最希望的是受到質疑,引起討論。不是為了提高我個人的知名度,或者弄清楚什么理論是非、邏輯對錯,而是希望中國這最后一塊尚未被金融危機洗劫過的處女地,不要發生金融危機。臺灣、西藏、新疆、東海,雖然難辦,尚屬局部問題;腐敗、貧富分化,只要有時間,還可以逐步治理。一旦發生貨幣形態的金融危機,影響就是全局性的,收拾起來,代價極大,以萬億元計,殃及千家萬戶,經濟、政治、社會安定的劇烈震蕩,勢必引發諸多矛盾總爆發,中國經受不起!我經常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盡苦難和屈辱。過去老一輩鬧革命,“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把現代化當成理想來鼓舞斗志。現在,一方面,現代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第一次變成似乎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另一方面,各種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尤其是信仰危機,方向迷茫,在道路問題上,摸著石頭找不著岸,腐敗蔓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重。這種時候一旦發生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我擔心后果嚴重得難以收拾。推薦你看看我寫的《史無前例的挑戰》,我擔心的最壞結果是,無論通過什么危機,引發祖國分裂。我在《“文明沖突”的背后》里說過,如果當初就有一個今天這樣強大的美國在旁邊看著,要想滅六國,統一中國,再出幾個秦始皇,也不容易。2譬如,統一的阿拉伯民族,統一的伊斯蘭教,分裂成22個主權國家。別說統一大業了,巴勒斯坦兩三代難民,在流離失所的苦難中奮斗半個多世紀,到今天,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在剩下的沒被以色列占領的零碎地塊,湊合搭建個小小國家的“窩棚”都沒門兒。所以,我把講他們的“哀莫大于分裂”,作為《史無前例的挑戰》的附錄。3
(作者:國家稅務總局中國稅務雜志社綜合研究組研究員)
1 本文原為《華人世界》編輯施秀芬對作者的訪談,因故未刊出。作者特許本刊發表,施與作者以“問”、“答”形式出現。
2 王小強:《“文明沖突”的背后——解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復興》,(香港)大風出版社2007年版。
3 本文責任編輯張亮。
《綠葉》2008年第7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