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中的投機
佰驥
2007年8月,人們會記住這段日子,整個世界的股市應華爾街暴跌而沸騰,風暴席卷到了整個世界。從7月下旬開始全球各大股票市場暴跌頻頻,各國股民一片嗚咽。直至8月9日到10日,逼迫美、歐、亞各國央行,在48小時內注資3262億美元救市,開創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聯手救市盛況。
這場股市風暴的直接導火索,普遍認為是被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所點爆,而這個所謂的次級抵押貸款,里面就包含著無窮的投機。投機對于正常的貨幣流通來說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有毒垃圾的侵襲,不但沒有絲毫的好處,反而要搞亂正常的金融秩序。金融投機它不是對應著貨幣的“貨”,是完全剝離了應有的價值。換句話說他們操(炒)作的只是“借條”,讓貨幣對應的“貨”脫離了物有所值,如果借條上10袋大米變成了15袋,多出了5袋,那也是空的,它是空氣,沒有支付能力。而如果上面突然少了5袋,那就是被人實實在在地拿走了。貨幣有沒有紅利呢?有的,那只能到相應的“貨”增加的時候,而幣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那么這個幣才能值錢起來。
什么是金融投機,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指標,就是在“貨”沒有增加或者減少的情況下,而這些“借條”卻人為地指使上下亂動一氣,而又賺取其差價的就是金融投機。換句話說,也就是以這樣的過程,竊取了本應該屬于你的東西或者你的勞動報酬。
我們再來看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根據新華社轉載美國《華盛頓郵報》分析,認為導致此次危機主要原因就是“提供貸款給信用不夠好的美國人買超出了其消費能力的房子。人們做出了數千億美元的此類紙上承諾,匯總后作為債券重新出售給世界各地的對沖基金和銀行——后者繼而再用它們作為抵押來獲得更多的貸款,以便購買更多債券,如此往復。”
以此來看,表面上首先就是放貸過多,導致了流通的“借條”超過了“貨”的數量,但其實未必。第一次放貸就是放給了信用不好的美國人買房子,第二次是這些信用不好的美國人房子,被一些機構匯總成了債券,重新出售給了世界各地的基金與銀行,而基金與銀行拿這些房子再次抵押來獲得更多貸款。這樣的操作,就是把一座房子重復貸款而翻了一倍的假價值,導致房子這個“貨”與幣的價值完全脫節,這就是投機。當“貨”(房子)還原為第一次貸款價值的時候,那么第二次貸款的錢就是被一部分人竊取了。
下面我們來找到是誰竊取了這些錢。先看看第一次貸款買房子的人,這個過程相當地正常,相應的貸款哪怕是放給信用不好的人,那么他如果沒有能力償還,也需要付出應當的代價。有些國家會把這種沒有還貸能力的人,收繳他們的房子、汽車等值錢的物品或者奢侈品,直到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償還完貸款為止。當然,這些人也有投機成份存在,買的就是期望這些房子升值,但如果不升值呢?他們仍舊將付出代價。而到那些房子被組織起來匯總成債券,那么問題就出來,而且此處被《華盛頓郵報》中的分析輕寫淡描地帶過,只說了一句“匯總后作為債券重新出售給世界各地的對沖基金和銀行”,誰在匯總?誰能組織起一座座已經被人買了的,且是成千上萬的房子呢?
老實說,其實金融上面的問題并不復雜,但很多時候筆者會發現總有人想隱藏點什么,把簡單的問題用語言搞得極其復雜。比如,誰能直接告訴人們貨幣其實就是一張張的“借條”呢?有這樣直接告訴人們的所謂經濟學專家嗎?誰能直接告訴人們通貨膨脹其實是有人在偷他們的東西?很少有人這樣地告訴人們,大部分的所謂經濟學家其實他們是被買斷了良心的婊子,那些偷盜者圈養起了他們,否則他們就得餓死。很多時候就是利用那些被圈養起來的經濟學家喉舌,而去騙取善良人們的錢財,當暴露的時候又是偷盜者指使那些被圈養的專家用正常人難以理解的說辭去掩飾。
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里的主要關鍵,恰恰就是誰組織與匯總了那些房子把它們變成債券的人,雖然它們是被輕寫淡描的,但它卻是關鍵中的關鍵。變成債券,意味著第二次借貸的開始,買房子是向銀行借貸,把房子變成了抵押貸款。而變成債券后,等于是向金融市場借貸,由那些個體投資者或者買賣債券的機構承擔起來,或者把這些債券大部分出售給世界各地的對沖基金和銀行,由他們承擔,那么匯總與出售這些債券的組織就是竊取了實實在在的無風險贏利。本來房子的風險是由第一次貸款人與貸款給他們的銀行所承擔,已經有了一個價值與風險的平衡,“貨”與幣價值相等。很顯然,就是債券瘋漲,那些第一次貸款人也需要還錢給銀行,就是暴跌也需要還給銀行,銀行就是收到抵押物房子,那么也是“貨”與幣相等,這里已經有了對應的價值。而把房子匯總成債券并且賣出的人,無疑追的是無風險的空頭利益,它們把這些空氣一樣的價值,銷售給了市場。并且大部分肯定是買給了世界各地的對沖基金與銀行。其中,作為債券可不會如此簡單地操作,因為還有在金融市場中買賣債券的個體投資者與機構,他們必將在其中受到傷害。而至于最后對沖基金與銀行拿這些債券再去貸款,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因為貸款畢竟是要還的,它們是相互承擔風險且平衡的東西,當然接收了那些債券作為抵押的銀行,他們承擔了更多的風險,但畢竟抵押,如果真要投機干脆就收購這些債券,所以這里面還是一個風險各攤的平衡。換句話說,除了被《華盛頓郵報》輕寫淡描的哪個匯總與出售這些債券的組織外,全部承擔著相應的或多或少的風險。這里面其實是一座房子被借貸了三次,第一次買房子,第二次變債券,第三次債券變貸款。
資本經濟里面的金融炒作就這樣地完成了一個過程,里面的贏家只有一個,而一個“貨”也就被炒作成了二個“貨”,甚至三個“貨”,顯然無論炒作出多少個“貨”,除了一個是真的,其余都是空氣。自第一次買房子者與銀行借貸完成之后,后面全部是或多或少的投機,獲利最大的大當然是匯總成債券的組織。
這里,筆者并不排除里面從頭到尾都是陰謀的過程,比如那些買房子的人就是匯總發行債券的組織。并不能排除就是他們組織起來大量地收購房子,然后再向銀行借貸,再把房子變成債券,成了徹底空手套白狼的高級投機分子。甚至都不能排除他們把債券發行到市場炒作,又把大部分以市價抵押給了另外一些銀行再貸款,成了超級投機瘋子。這里面作為個體的投資債券者與銀行必定被他們席卷一空。
假設全部是一個組織操作的投機過程,那么就完全地改變了上面描述的風險性質,而且成為了一個宏大的,且賺取更大利益的操作手法,相同點是每一次風險傳遞都變成了一個贏利的過程。
首先是房子作為抵押貸款,如果還算平衡的話,那么第二步變成債券,就是讓金融市場里的機構與個體投資者承擔了一部分風險,是第二次借貸,這個借貸是純利潤式的,相當于搶劫。它們可以借著個體投資者與機構的加入,借力炒作,致使完成第一次贏利,并且傳遞到了第三個步驟。假設在變成債券過程中,他們是留一半而發一半,那么當債券已經被炒作起來的時候,它們是以市價把這些債券抵押給一些對沖基金與銀行,這就是第二次贏利。
下面我以一個例子去說明這些操作過程。如果,筆者手里沒有一分錢,首先向朋友借錢,買下10座房子,總值1000萬元,買下房子后,筆者以房子抵押向銀行借貸1000萬,還給朋友。之后我把房子換成債券,發一半留一半,向金融市場的投資者與機構去索取,也可以說是第二次借貸,如果市場把我發出的一半債券,也就是500萬炒成了1000萬,那么我把剩余的一半的500萬債券,以市價抵押給銀行,借貸了1000萬,很顯然這里1000萬已經變成了2000萬,而我不需要付出任何東西。設想,第一次貸款,我還不出錢,銀行收了我10座房子,我手里還是持有1000萬的債券,且這1000萬債券已經被炒作成了2000萬,第二次我向銀行貸款我也還不出錢,銀行可以收了我這些債券。空手我起碼套到了1500萬。
如果上面描述有點復雜,那么我直接按照《華盛頓郵報》分析來還原事件經過,報道中說 “提供貸款給信用不夠好的美國人買超出了其消費能力的房子。人們做出了數千億美元的此類紙上承諾。”就是說,如果這里買房子,以抵押形式向銀行貸款,還不出貸款,銀行收繳那些房子。這里我沒賺一分錢,還不出錢銀行是要收繳那些房子的。
接著報道中說道,“匯總后作為債券重新出售給世界各地的對沖基金和銀行。”這里我把房子變成了債券,買給了世界各地的對沖基金和銀行。賺取了第一筆錢,比如房子折合1000萬債券,我這些債券也只買了1000萬,也就是我賺了1000萬,因為筆者不需要向第一次借貸的銀行還一分錢,最多讓銀行沒收了我的房子。
假設全程是筆者在操作,那么我也就是收購這些債券的對沖基金和銀行,報道中說,“后者繼而再用它們作為抵押來獲得更多的貸款,以便購買更多債券,如此往復。”筆者再把這些債券抵押給另外一些銀行貸款,比如借貸1000萬,我也不需要還錢,最后的那些銀行拿著這些債券擦屁股去吧。過程中債券如預期升值那么筆者有可能賺取的是2000萬,不升值也起碼賺取了1000萬,就是用這些擦屁股的紙(債券),完全是用空手套白狼的手法。
這個過程就是風險節節傳遞,一直化解到無為止。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中首先暴跌的股票就是對沖基金和銀行,而所謂美、歐、亞各國央行在48小時內注資3262億美元救市,救的也是銀行。從以上分析來看,各位炒股的朋友們,你們知道自己承擔的風險有多大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