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與亞洲周邊國家的領土爭議近兩年變熱,對此很多西方媒體喜歡給中國政府、媒體以及民眾面對中國對外沖突時產生的情緒冠以“民族主義”之名,并大肆渲染。
“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另一個表述——“愛國主義”,則植根于中國教育思想和價值觀。中西方之間對“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兩個概念在理解和使用上存在歷史、文化和政治的差異,但是兩者常常被混用。我們需要認清西方“民族主義”概念的陷阱。
中國式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是中國近現代發展的歷史中逐漸演進而成的。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形成的“國家”和“民族”概念的內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推廣了這樣一種國家的概念,即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其所提倡的“愛國主義”,其中的“國”也是多民族疆域綜合的概念。因此,無論是“中國”作為國家疆域和主權的概念,還是“中華民族”作為民族的概念,兩者在概念上都是復數的綜合體。
中國強調愛國主義的核心內涵包含接受中國領土完整,是共和國的概念。中國沒有“中國民族”一詞,也不是單指占有92%以上的漢族。目前西方輿論稱 “中國民族主義的上升”,其實應該是指“中國愛國主義的上升”。
美國政治學家、漢學家白魯恂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的內容是空洞的。這恰恰說明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真正的內容含義是歷史、文化和政治的綜合建構,而并非西方概念中“民族”的建構。民族主義作為一個概念是在西方的歷史語境中產生的,很難用于描述由許多民族組成的中國。因此,長期以來中國通常用“愛國主義”一詞來描述對國家和民族的高度忠誠和擁護。
西方人對民族國家的認知是一個國家應由一個民族獨立組成,如德意志民族、法蘭西民族等。歐洲起源的這種西方民族或國家的概念是非包容的,是單數的概念。按西方語境下的民族國家概念來理解,歷史上的中國,甚至現在的中國應該依據民族分成幾個國家。西方這種強調“民族”的民族主義明顯是威脅中國的領土統一和民族的融合。歷史發展證明在全世界尤其在非洲的多民族地區,西方式民族獨立政策所帶來的戰亂和分裂顯而易見。
白魯恂教授試圖用“文明國家”和“民族國家”來說明中西方的差異。中國對“民族主義”概念的解讀是一個文明導向的解讀。而西方對“民族主義”概念的解讀是一個民族導向的解讀。因此,西方批評“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其實暗指漢族,決非指的是“中華民族”這一包容性概念和內涵。
西方政治勢力在全球推廣其對于主權和民族定義和價值觀,如民族自決以及聯邦制的理念。通過這些定義和理念對中國內部事務,比如西藏問題、新疆問題,進行橫加干涉。因此,我們必須要理解西方民主和人權(包括民族自治權)的邏輯,對中國這樣歷史、文化、政治演進形成的文明型國家有著政治分離、民族分裂的危害。簡單地將西方的民主、民族、人權等定義放入中國的現實,是一種誤導和陷阱?!?作者是丹麥奧爾堡大學發展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