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響(科學報圖片)
“中國是世界航空大國,而不是強國,主要是因為我們缺少自主研制的‘心臟’——先進航空發動機。”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據介紹,我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創建于抗美援朝時期,經歷了“維護修理、測繪仿制、改進改型、自主研制”等發展階段,盡管成績顯著,但問題也不少。
劉大響告訴記者,國內航空發動機研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走自主研發的道路,長期脫離不了仿制模式,沒有完成由測繪仿制到自主研制的戰略轉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軍用動力有代差,民用動力基本上要依賴國外進口。航空發動機已成為制約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和軍隊裝備建設的“瓶頸”。
他解釋說,出現這樣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航空發動機的基礎差,技術儲備不足。“過去國內做的創新研究少,主要是圍繞型號中出現的問題開展一些技術攻關。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多集中于搞型號,沒有用足夠的經費支持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開發。發動機所需的材料、工藝和制造技術也相對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動機的發展。”
他認為,過去國內所走的路子主要是測繪仿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薄弱,測繪仿制的思路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長期的測繪仿制,卻又阻塞了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此外,對國外先進技術沒有花大力氣去消化吸收,導致眾多技術問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仿制可做到“形似”,卻不能“神似”。
在劉大響看來,隨著發動機的技術越來越復雜,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封鎖越來越嚴密,現在航空發動機的關鍵技術即使花大錢也買不來。因此,再要通過引進和測仿或者“以市場換技術”來實現自主研制已不可能,唯一的出路只能靠自主創新。
“沙灘上建不起高樓大廈,基礎不牢就地動山搖。”劉大響說,加強基礎領域和關鍵技術研究,是我國航空發動機走向自主研制的必由之路。
劉大響指出,航空發動機研究要搞好材料、工藝和先進制造技術。未來航空發動機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先進的材料、工藝、制造和試驗技術。現在人們常說“一代新材料,一代發動機”?,F代民用渦扇發動機渦輪前燃氣溫度已達1900K以上,軍用的更是高達2000~2100K,“沒有好的材料、工藝和制造技術,搞發動機等于是無米之炊”。
他表示,強調自主創新,并不是閉關鎖國,也不是關起門來一切從頭摸起;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國際合作,引進新技術,可以提高起點,少走彎路。“這種合作與過去單純的測繪仿制是兩回事,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消化、吸收環節,從而實現再創新。”
他還建議,打好航空發動機“翻身仗”,必須舉全國之力。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各個相關單位的優勢和特長,實現技術和資源的共享,組成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隊”。
“要想迎來航空發動機的春天,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舉全國之力,徹底根治飛機‘心臟病’,這樣才能取得成功。屆時,一個航空動力強國必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劉大響說。(記者溫才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