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是比較喜歡《大秦帝國》中對商鞅死的描繪的。秦惠文王對商鞅的個人恩怨已經比較淡了,但商鞅新法不可避免的傷害了很多人,為了新法的延續,商鞅必須為新法殉葬。所以商鞅死了,但法的精神留在了三秦大地。商鞅的死也可以比擬大秦帝國的迅速滅亡,天下積攢的怨氣太多了!大秦帝國也需要自我瓦解,從而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留在中華大地上清除障礙。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凡是經過大亂走向大治的王朝壽命都比較短。秦、西晉、隋、元以及中華民國都沒能逃脫這條宿命。經歷了幾百年的血雨腥風后,統治者的思想意識很難適應天下百姓要求休養生息的愿望,他們已不再是引領時代進步的火車頭,他們成了阻礙歷史發展的障礙,因此他們退出歷史舞臺的日子也不遠了,但他們的歷史功績卻被后代繼承。漢沒有廢止郡縣制;唐朝繼承了隋的科舉制;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沒有讓帝制死灰復燃。一代代的中華兒女用他們的犧牲奉獻持之以恒的傳承著中華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這一傳統的開創者,大秦帝國的先人們理應受到我們的尊重。世界上其他的地區沒有這個傳統,通常的情況是國滅了,文明也就消散了。羅馬帝國以后,歐洲打了將近千年,戰爭的規模是越來越大,他們發展了人類文明,但何嘗不對人類各文明犯下滔天罪行。造成這樣的惡果很大的原因就是資產階級的精英自私自利,缺乏天下關懷。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只是他們欺騙其他民族的麻醉劑,為了他們所謂的文明傳承,他們不惜用轉基因等技術滅絕大部分人口。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讓人不勝唏噓。為什么在戰場上都能講求君子之禮的春秋,會發展到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戰國時期?那就在于統治精英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退化了、變質了,不再能夠對奇美絕倫的物質享受克制了。看看戰國七雄,每個國家都曾意氣風發過,但都如過眼云煙。只有秦國堅守了下來,承擔起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召了無數的天下英才。秦能吸引人才,在我看來更多的是精神的力量,精神不死,秦繼承了中華民族先人的精神,理應讓四方來賀。這能從趙高說服李斯的話中感受出來,趙高最終用秦國的宰相下場不好的話擊垮了李斯。我相信在秦沒有統一中國以前,李斯是不會變節的。看看秦朝那一長串的外來丞相名單,無論個人操守如何,他們對秦的忠誠,對大一統事業的忠誠令人感佩。他們沿著商鞅開創的事業,將中華民族的精神發揚光大,他們都是民族英雄。他們也知道他們的結局不好,秦國榨干了每一位仁人志士的聰明才智,當他們不再能夠帶領秦國前進時,就會拋棄他們。秦國沒有了豪門大族,只有不斷向前推進的事業,大秦帝國的精英們成為了民族的脊梁。帝國建立后,李斯式的蛻變比比皆是。但郡縣制的最大意義在于,它將中華民族的英雄之氣傳導到了民間,精英不可靠時,民間的英雄就會接過大旗,改天換地。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說中國人沒有血性是沒有歷史根據的,能夠大批量的出產秦漢英雄、隋唐英雄的民族,世界上絕無其二。只有中國民間有能力持續的改變歷史進程,這是我們自豪的。魯迅先生認為,中國封建社會只存在坐穩了奴隸和坐不穩奴隸的兩個時期。我是不大認可的。中國的精英們看到老百姓變成了奴隸的時候,他們在良心上是過意不去的,他們想要用改革改變之,但他們從來就沒有成功過。可以說,商鞅以后再無成功的變法。以王莽改制為例,王莽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也同情老百姓強賣為奴的慘境。因此,他下令廢止人口買賣。但結果呢?沒有了人口買賣,老百姓更活不下去了,要造他的反。他們的政策沒有影響豪門大族,只是讓豪門兼并了無力抵御政策的中門,最后情況更變的無法收拾了。王安石的變法看起來很美妙,卻變成了改革派和當權派爭權奪利的工具。這是中國很典型的兩種形式的改革,當改革精英們沒有了犧牲精神,沒有了天下為公的情懷,沒有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勇氣,再美好的初衷也會在現實下被激的粉碎。怎么樣判斷改革的成敗呢?我認為在中國來說就是看權力、財富是否越來越集中于少數人,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改革依然沒能逃脫歷史周期律。但怎樣破除歷史的魔咒呢?在我看來,就是接過大秦帝國的精神,只是方向是相反的,那就是讓人民的英雄氣重新的反哺精英,讓他們高大起來。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用民主,用黨的政策就是群眾路線,結合當下就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國很大的困境就是在做江山時,精英道德的淪喪,根源在于缺乏目標、沒有了追求。因此,習總提了個中國夢。但用資產階級的弱肉強食來做這個夢卻不符合中國的傳統,因此要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真正的意義在于精神的復興,而第一步就在于貪欲的遏止。在行動上就要打老虎,在目標上,要讓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但究竟會不會回到我所說的兩種老路上,我們還要拭目以待。畢竟實干興邦,空談誤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