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是簡稱,全稱公共知識分子。
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嚴肅和令人肅然起敬的概念。從網絡的角度而言,這個概念應該首先從“專家”演變而來。
改革開放開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就成為了人們追捧和崇拜的對象。慢慢地或者誰都把自己打扮成為專家,或者一些專家鉆進錢眼里出不來,開始為了一些好處胡說八道了。從那個時候開始,“魔鬼詞典”對專家的定義是:專門胡說八道的家伙。
然而,“專家”熱沒有因此降溫,反而由自然科學領域向社會科學領域擴展,于是就出現了一個新概念——公共知識分子,在網絡上簡稱公知,就是特指那些具有一些文化知識并且常常在網絡公眾場合拋頭露面的人物。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一開始公知的社會形象并不負面,由于他們的敢說,身邊常常跟著一大群粉絲,所以他們的言論常常成為社會輿論的風向標。
說實在的,本人當時也是公知的粉絲,本人從高中開始就形成的摘錄名人名言的習慣一直延續,于是,平時把某些公知的言論摘錄在本子上,常常拿出來學習、感悟。他們說什么,俺就相信什么。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公知這個概念演變成為了貶義詞。
兩個人吵架,一個說:“你是公知。”另外一個回擊說:“你才是公知!”
當某些人對社會的認識逐步脫離客觀公正的軌道,與某種政治目的或者個人恩怨混雜在一起的時候,公知這個概念的外延發生了變化,包括了如下各色人等:
一、外部勢力在中國的代言人;
二、“公共知道分子”,即一知半解地了解一些知識,雖然半桶水又喜歡拋頭露面的人。
三、“公眾知名人物”,因為某種原因,在網絡的公眾中知名度比較高的人,比如鳳姐、芙蓉姐姐、木子美、流氓燕……
四、雖然也是外部勢力在中國的代言人,但是沒有第一種人那樣進行嚴肅認真的論證,而是隨心所欲,信口開河,常常制造搞笑的效果。本文所說的公知主要指這種人。
從第四種公知出現之日起,人們對公知的態度就發生如下變化,由開始的肅然起敬到開始懷疑,從開始懷疑到憤怒,從憤怒到把他們當成取樂的對象。
這種人肚中無物,又急功近利,因此常常使用忽悠術,結果常常自相矛盾,或者笑話百出:
例如:
中央黨校蔡某一會兒說“別把執政黨逼到墻角。”一會兒又在為薛蠻子洗地的時候,說政府逼民眾。究竟是誰逼誰?
中國青年報曹某在反對林治波擔任蘭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時說:“剛走進大學的年輕人缺乏判斷力。”在針對《遼寧日報》批評某些大學教授在課堂上罔顧法律法規信口開河的現象的時候,又說要相信“大學生的智商和判斷力。”究竟大學生缺乏還是不缺乏判斷力?
人民大學教授張某“張大忽悠”可笑地把在美國早有先例的“太空授課”說成是不必要地把講臺搬到太空上。
以潑污毛而著稱的李某為了美化民國,竟然胡說孔祥熙因為把小狗帶上飛機而被撤職,讓了解“太子”蔣經國上海打虎,最終連孔祥熙的兒子孔令侃一根毫毛也動不了的這段歷史的人們笑倒了一大片。
還有“開房找我”式的“維權”,“母知”赤裸上身的“抗議”,應有盡有。
……
太多了,舉不勝舉,再幫助他們宣傳,他們就更加是公知了。
跟很多人一樣,我慢慢地對公知的態度發生了改變,覺得如果沒有了他們,生活會減少很多樂趣。所以,我收藏了很多公知的博客,并且加入了很多自由派的QQ群,了解某些公知的雷人言論,然后拿來開涮,如果他們不胡說八道了,我反而感覺到不習慣,有點空落落的感覺。
幸好某些公知依然如故地、一如既往地搞笑。
魯迅先生對悲喜劇的定義是: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就是把無價值的東西展示給人看。
一個和一些公知,在沒有另外領取到一份工資的條件下,不遺余力地制造喜劇效果娛樂大眾,這是一種什么精神,這是一種“普世價值”的精神,這是一種語不雷人死不休的精神!
尊敬的公知們:謝謝你們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希望你們多多保重,多多搞笑,拜托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