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13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中外記者招待會。在回答中國日報記者關于“您在報告里講改革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還要抓住牽一發動全身的舉措,那么您覺得今年最應該從哪些領域突破?”時,他結合自己曾經的經歷批判了人民公社制度。
李克強的原話是:
“回想起30多年前,我在農村當村干部,那時候起早貪黑,恨不得把每個勞動力當天干什么都給定下來,結果呢?到頭來就是吃不飽肚子。后來搞承包制,放開搞活,農民自己決定干什么、怎么種,幾年時間溫飽問題就解決了。”
這個言論值得商榷。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對于全國大多數人來說,確實暫時地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那是因為——
第一,由毛澤東于70年代初決策向歐洲引進的13套大型化肥設備陸續投產,基本滿足了當時中國農業對化肥的需要,從而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第二,袁隆平雜交水稻實驗成功,并大面積推廣,從而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產量。這兩項舉措才是當時溫飽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的根本原因,它與分田單干沒有任何關系。如果說有什么關系的話,那就是,它極大地加劇了中國農村的危機,導致了“三農問題”,且使之成為全國一切問題的“重中之重”。
關于分田單干只是加重卻根本沒有解決全國農村最起碼的溫飽問題,這里只舉一個例子。人們大概都還記得,去年(2012年)初,習近平到河北省阜平縣農村去視察。當時,許多媒體都刊登了這樣一副照片:一位約70歲的面龐清瘦、面目黎黑的當地農民,坐在自家老舊的炕頭上,其旁邊的小炕桌上放著一個殘破的小笸籮,里面裝著10幾個不大的黑面饅頭。照片的文字解釋說,那十幾個不大的黑面饅頭就是那位老者一個星期的全部食品。當時,許多人看了那副照片和文字說明,都不禁為之心酸。
請問:那位老者他的溫飽問題解決了么?而處于那樣狀況的人,在今日之中國絕非他一個,而是數以千萬計的。特別是廣大中西部地區的邊遠地區、山區,更是如此。這就充分說明,在今日的中國,溫飽問題仍然遠遠沒有得到基本解決。
至于“農民自己決定干什么、怎么種,幾年時間溫飽問題就解決了”的這種對于分田單干的歌頌,則是根本經不起批駁的。對于分田單干式的生產方式,毛澤東同志曾經深刻地總結道:“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請問:毛主席這里總結的是不是千真萬確的歷史事實呢?
再者,從現實上說,如果分田單干真的是那樣地靈驗,那么,上述阜平縣的那位老年農民,以及千千萬萬像他一樣的農民為什么至今生活仍然如此貧苦呢?
從根本上說,人民公社是一個偉大的制度創新。當時的人們,將他稱為“共產主義金橋”,說“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就是因為人民公社制度具有適合生產力從低到高發展的能力——從毛主席稱之為的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到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最后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他都能適合。具體地說,當社會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時,以生產隊(有的地方稱為生產小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當生產力不斷發展,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時,即到了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時,就實行以生產大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如此類推,直到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由質變到量變,由部分質變到整體質變的漫長的漸進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時的人們才將其稱為“共產主義金橋”。誠然,人民公社制度在其產生的初期,確實存在著許多問題。但是,經過多年制度調整和完善,到《人民公社六十條》出臺,他就基本完善了,符合農村的基本情況了。廣大農村干部和群眾,也都接受和適應了他。如果隨著農村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對其制度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他更加會成為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和進步的最佳制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