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政府的多個部門組織傳統(tǒng)文化學習活動,從外面請一些人講傳統(tǒng)文化。我市教育部門不久前也搞了這種活動。主講人闡述的主要觀念居然是“因果報應”,——你要行善事,這樣就為自己積累了“福報”。這種闡述被許多領導同志稱作:“講得真好。”在普通群眾中有人不屑,也有許多擁躉者。大家好像都把這種觀念當作了一種新鮮事物,許多人有久旱逢甘霖之感。
近幾年,在基層的所謂傳統(tǒng)文化宣傳中,因果報應是主要觀念之一。我們是知道的,這不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觀念,也不是代表性觀念。只能說是一種民間信仰,說“迷信”也毫不為過。這種觀念從來上不了廟堂。儒家文化是主張“干涉社會”“改造世界”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來不是為自己的“福報”,多的是“舍生取義”。
因果報應這種觀念佛教中有,基督教在中國的流行,怕是主要也歸功于這種觀念。這些年,在家中敬神的人的數(shù)量增長很快,信仰基督教的人的數(shù)量也增長地很快。今天就連政府部門的眾多公務員,對因果報應之說也產生了發(fā)自內心的信服。這是怎么了?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人賺錢是為了活著,但人活著不是為了賺錢。人的本質生活是其“精神生活”。人類為什么創(chuàng)造文化,——法律制度、道德風俗等。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像動物一樣為了獲取生存資料而互相殘殺。于是,文化是來做什么的?就是來限制人的私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家相互尊重,好和睦共處。損人利己的行為是被否定的,是不道德的。這里,就產生了“善惡”的觀念。放縱私欲,損人利己就是“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助人為樂就是“善”。
“因果報應”不是在提倡“善”嗎?不是在提倡人們要做好人嗎?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風氣驟然而變,“私欲”受到了鼓勵,“笑貧不笑娼”,損人利己者發(fā)家致富成了社會能人,貪污腐敗者腰纏萬貫成了眾人眼熱的大瓣蒜。社會不再是一個提倡“善”的社會,而成了一個縱惡的社會。少數(shù)人的幸福建立在多數(shù)人的痛苦之上。這多數(shù)人逐漸地就對這種社會風氣深惡痛絕起來。他們深受這種“惡”之苦,對這種惡是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他們開始向往善,渴望生活中有“善”。社會上沒有了,他們就找到了鬼神世界。他們在家中敬了菩薩,他們信仰了基督教。菩薩是善的,基督教是講善的。“因果報應”觀念,給他們心中注入了善。于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就充實了,他們再不會在“惡”面前惶惶不安了。我們親眼看到一些信仰基督教的人,原本身體不好,信教之后身體逐漸好了起來。因為基督教給他們心靈注入了善,他們的心安定下來了,于是身體就好了,原有的失眠癥不治而愈。
今天,連公務員都被因果報應的觀念打動了。這不是很正常嗎?因為他們離開“善”太久了,他們同樣受到“惡”的壓迫太久了,他們終于也受不了了。“剝奪者也要被剝奪了”。領導同志們也是人啊,他們也需要精神生活啊。當人們走出了毛主席的物質貧乏時代之后,對物質享受的強烈欲望蒙蔽了人的本性,今天人們終于覺醒了。
當今社會,對“善”的向往正在逐漸成為一種潮流。這一點恐怕不可否認。所謂的物極必反,“惡”已接近盡頭,善的曙光正在天邊顯現(xiàn)。
但人的思想改變總是需要一個過程。被私欲浸透的人不會一下子成為善人。因為他幾乎還不太知道什么是善,也不知道怎樣去行善。對善的向往對他而言還是一種自發(fā)狀態(tài),還遠達不到自覺。他在這方面的無知正像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無知一樣。他以為因果報應就是傳統(tǒng)文化。
今天人們開始大談傳統(tǒng)文化這是好事,即使他們把因果報應當作傳統(tǒng)文化。這說明,人們已經不滿于現(xiàn)狀,他們不滿于惡人當?shù)?,他們要求改變。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1934年,蔣介石開始倡導“新生活運動”,大談“禮義廉恥”。連這樣的人都感到社會上惡太多善太少,說明當時的社會是需要改造的。但蔣介石做不到這一點。共產黨成了善的代表,然后就打倒了惡的社會建立了以善為主流的新社會。這對今天不是一個歷史啟示嗎?
2014.5中旬 河南鞏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