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喬布斯去世后,蘋果頓失靈魂,市場反饋大不如前,“果粉”們備感懷念“喬幫主”。而電影《喬布斯》近期上映,算是滿足了“果粉”的心理需求。
看《喬布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上半年熱映的《中國合伙人》,網上也有人將兩者進行對比。但在我看來,兩者存在根本區別:喬布斯一直在夢想著改變世界,而“中國合伙人”不想改變世界,他們想改變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
雖然同樣是賺了大錢,但兩者不可相提并論。喬布斯靠著創意、技術開發出高科技產品,獨步天下。而在《中國合伙人》中,成東青和王陽在賺取了“第一桶金”后,把成捆的百元大鈔拋向空中,然后伸開雙臂沐浴在紛紛落下的“錢雨”中。我們很難想象喬布斯也會這樣。
美國的成功偶像是立志“改變世界”的喬布斯,而在中國崇拜“只想改變自己”的成東青的人絕不在少數。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別?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還是文化自信的問題。伴隨著文革的失敗以及上世紀80年代國門的打開,面對西方令人眼花繚亂的消費社會,中國的知識、文化精英在精神上陷入失敗主義情緒,并導致對中華文明本身的懷疑。不少中國人,尤其是知識精英相當自然地認為,改變世界與自己無關,甚至改變世界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愚妄,中國需要改變的僅僅是自己。
在《中國合伙人》中,“不想改變世界,只想改變自己”的主題反復出現,孟曉駿在紐約談判時為了獲得美方認同,推心置腹地說:“中國在改變,但是你們一直沒變。”由于缺乏自信,“中國合伙人”感到,他們在中國獲得成功并不能算成功,只有獲得美國的認證,才能算真正的成功。而“中國合伙人”成功后,成東青所做的最讓自己感動的一件事,就是向曾經蔑視過孟曉駿的美國實驗室捐一大筆錢,條件是這個實驗室改名為“孟曉駿實驗室”。
中國如果不能清算上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自認文化低劣的意識,就只能產生“中國合伙人”。不解決文化自信的問題,中美之間的差距將很可能被鎖定在《喬布斯》和《中國合伙人》的差距上。
現在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國再次陷入失敗主義情緒,其實是當時的知識精英對中國近現代史乃至世界近現代史誤讀的結果,東西方文化是兩種有著很大區別的文化,但絕不是有著根本優劣、高下之分的文化。重建中國文化自信,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化界的積極努力。▲(作者是《國企》雜志社研究部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