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信,興無滅資,樹立以文化為驅動力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原始積累受價值規律的支配,不可能存在暴利的空間。除非賤買貴賣、巧取豪奪。進入近現代以來,大工業發展可以不依賴原始積累這個規律而是依靠資本的持續注入而進行跨越式發展,但是仍然會受價值規律的制約,企業越發展,人的地位越下降。就是《共產黨宣言》里面說的:現代的工人卻相反,他們并不是隨著工業的進步而上升,而是越來越降到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以下。工人變成赤貧者,貧困比人口和財富增長得還要快。
興無滅資,不破除對某些概念、思想的迷信,就無法讓正確的思想(科學社會主義)豎立起來,就不能建立起工人農民等勞動者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位置。列寧說過:他們(資本家)根本就不是企業家,根本就不算經濟賬。根本就是壟斷。
那么要破除什么迷信?我認為目前主要應破除以下四個迷信:
一、就是要破除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迷信,恢復人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最活躍的生產力的正確理論;
二、破除對歐美“工業革命”的迷信,歐美靠大量的昂貴的自動機器并不能提高企業的效益,反而產生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即企業越投入技術設備效益越低甚至虧損,這就是西方企業為什么紛紛從實體經濟退出的真正原因。只有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調動了人和技術設備的最大能力,無中生有,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不斷革新技術,不斷破除各種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實現了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生產人員的三結合,才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和基礎;
三、西方的生產方式是一種外向型的生產方式,是面向少數人的一種生產方式,缺乏內生動力。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這種動力。既然生產不是為自己,誰又會主動為之呢?必然造成人員能力下降,推諉扯皮,玩忽職守、浪費驚人等等弊端。如旅游業、開發區等等經濟模式,無不是外向型的經濟驅動模式,所有生產都不是為自己。
四、破除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臺灣地區地區的經濟崛起是依靠儒家思想文化圈的迷信。鋼筋水泥同志的文章《把資本主義說透,把社會主義說清》文章,對日韓(包括臺灣地區)崛起的真正原因有了比較詳盡的說明。日本南朝鮮新加坡(包括臺灣地區)不是什么儒家管理思想的崛起,完全是中美蘇三國博弈大格局下的副產品。期間爆發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延續到70年代,日韓新(香港、臺灣地區)作為美國和中蘇對抗的橋頭堡,是消費產品制造基地,獲得了美國的資本及管理思想等諸多方面的大力扶持;同時美軍官兵戰斗間隙在這些地區休假嫖宿的大量消費活動也對它們的各項需求起到了一個很主要的動力。而20世紀80年代以后,這些國家和地區發展一直不振,與美軍的撤離不無關系。如果沒有中國這個巨大的投資和生產消費基地的巨大能量,這些國家和敵區恐怕現在的情況還要糟糕。
樹立什么?樹立以樹立以文化為驅動力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要興無滅資,必須在文化上面實現大發展,大繁榮,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建設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文化生產發展模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