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工資會導致通貨膨脹嗎――基于剩余價值理論的分析
近年來,通貨膨脹率逐漸攀升,而年初時媒體大力宣傳“用工荒”,成本推升的通貨膨脹又成為經濟學家的熱門詞語。在這一概念的支撐下,學者與企業主遙相呼應,不斷發出要求限制工資上漲的聲音。那么工資上漲與通貨膨脹究竟有聯系嗎?本文就將基于剩余價值理論討論這一問題。
1. “工資推升的通貨膨脹理論”概述
在討論之前,首先概述西方經濟學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的理論。工資推動通貨膨脹,是指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造成的過高工資所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西方學者認為,由于工會組織的存在,工資不再是競爭工資,而是工會和雇主集體議價的工資,并且由于工資的增長率超過生產增長率,工資的提高就導致成本的提高,從而導致一般價格水平上漲,這就是所謂的工資推動通貨膨脹。西方學者進而認為,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工資提高引起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又引起工資提高。這樣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即所謂的工資-價格螺旋。
工資推動通貨膨脹的理論在70年代末的滯脹后開始在主流經濟學界流行,其政策上的代表是里根和撒切爾夫人的“向勞工進攻”,即認為工資高是造成滯脹的原因,由此開始削減福利、壓制工會,造成美國的實際工資近30年未漲。
2. 提高工資會導致通貨膨脹嗎?
那么究竟提高工資是否會導致通貨膨脹呢?本文基于剩余價值理論討論了這一問題。這部分內容的相關概念可參見《資本論》第三卷中“從剩余價值到利潤”部分。
在討論中,為了更簡明地說明問題的本質,我們通過假設排除了一些無關因素。首先,排除貨幣數量的影響,由于在紙幣的流通規律中,價格與貨幣數量有直接的關系,為了排除濫發貨幣對物價的影響,而專注于工資的因素,在本文的討論中,假定貨幣為貴金屬。其次,忽略工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在下文中我們假定漲工資不影響產業結構。事實上,工資提高對產業結構是有影響的,它會造成生活必需品需求增長,而資本家所用的奢侈品需求下降,從而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但由于這種變化不會導致所謂的工資-價格螺旋,因此我們認為資本家的消費和工人是同質的,暫時不考慮由于工資上漲造成的結構性產業調整帶來的物價變化。在這兩點的基礎上,我們討論工資對物價的影響。
商品的價格究竟是怎么確定的呢?了解勞動價值論的朋友一定記得“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價值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實際上,這句話只適用于簡單生產,也就是資本主義以前的商品生產。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中,剩余價值要按一般利潤率等價原理平均化后才形成利潤。商品價格不是圍繞價值而是圍繞生產價格而波動。計算示例如表 1所示。在表中,各價值量均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單位。不妨認為它們以工作日為量綱。為說明原理,該表僅包含兩個行業,行業I資本有機構成高(生產資料密集型),行業II資本有機構成低(勞動力密集型)。該表所使用的計算公式匯總如下:
剩余價值m=可變資本(工資)v*剩余價值率。
行業利潤率p=剩余價值m/(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
商品價值=c+v+m
成本價格=c+v。[1]
平均利潤率=∑m/∑(c+v)
生產價格=成本價格*(1+平均利潤率)
表 1 從剩余價值到利潤
行業 |
資本 |
剩余價值率 |
剩余價值m |
行業利潤率 |
商品價值 |
成本價格c+v |
平均利潤率 |
生產價格 |
I |
80c+20v |
100% |
20 |
20% |
120 |
100 |
50% |
150 |
II |
20c+80v |
100% |
80 |
80% |
180 |
100 |
50% |
150 |
下面,我們討論工資上漲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我們假設各行業的可變資本(工資)上漲50%,即v增加50%。在這個條件下,我們重新計算各個量。
在可變資本增加之后,剩余價值率可能發生變化,但是商品價值是不變的。這是因為,商品價值是由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假設工資上漲沒有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由于每種產品的產量和它生產過程中所經過的工序都沒有變化,從而產品中所蘊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商品價值也不會變化。
我們把計算結果匯總于表 2中。表 1與表 2中的商品價值是一樣的。從商品價值扣除成本價格,即得到剩余價值量。由于商品中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因此剩余價值量下跌了,并且剛好等于成本價格的上漲。下面匯總了表 2中每列的計算公式。
成本價格=c+v。
剩余價值m=商品價值-成本價格。
剩余價值率=m/v
行業利潤率p=剩余價值m/(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
平均利潤率=∑m/∑(c+v)
生產價格=成本價格*(1+平均利潤率)
表 2 可變資本(工資)增加后的情況
資本 |
商品價值 |
成本價格c+v |
剩余價值 |
剩余價值率 |
行業利潤率 |
平均利潤率 |
生產價格 |
80c+30v |
120 |
110 |
10 |
33% |
9.09% |
20% |
132 |
20c+120v |
180 |
140 |
40 |
33% |
28.5% |
20% |
168 |
在這兩個表中,成本價格、生產價格等等表示的都是行業的總量,不過由于我們假設工資上漲前后產業結構沒有變化,因此,它與商品的單位成本、單價等等也是成正比的。
從表中我們可以求出平均價格是150,與提高工資前是完全一樣的。
從計算過程中可以看出,可變資本的提高,增加了成本價格、但商品價值保持不變。因為剩余價值相應地減少了,由此會帶來剩余價值率和社會平均利潤率的下降。如果我們考察價格,那么可以發現,平均價格沒有變化,而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2]的產品的價格上漲,同時資本有機構成高于社會平均的產品的價格下跌。
3. 西方經濟學的錯誤在哪里?
由此看來,工資上漲(可變資本增加)與物價是無關的,只是使社會總產品在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分割發生了變化,從而使利潤率下降。那么西方經濟學為什么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呢?因為當他們看到成本價格上升時,就想當然地認為商品價格要隨之上漲,而事實上,社會上各種產品所蘊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根本沒有變化,從而使剩余價值的下降剛好抵消了成本價格的上升。而且,西方經濟學采用孤立片面的方法看問題。他們看到工資上漲造成一般商品例如鋼鐵的成本價格上升,卻沒有看到黃金的成本價格也隨之上升,而且前者成本價格的上升未必比后者快,所以一般商品用貴金屬來衡量的價格未必是上漲的。
最后補充說明一點,本文是從孤立市場中推導出的。但資本主義各國市場是普遍聯系的。如果一國的工人提高了工資,而其它國家并沒有變化,那么利潤率的變化也會使資本“用腳投票”,將產業向勞動力更廉價的國家轉移,從而使工會斗爭陷入非常不利的處境,具海根的《韓國工人》一書就曾介紹了韓國工會所面臨的困難。因此,盡管工資上漲與物價無關,但經濟主義的斗爭并不能解決無產階級的生活處境。
(希望哪位同志有機會用數據做個實證分析。請同志們批評指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